
会员
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
更新时间:2021-10-30 02:02:41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以男性气质作为研究的视角,研究1950年以后一直到当代的文学、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介所建构的男性气质与民族、国家、历史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重要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联。选题具有开创性意义,国内目前尚未有人系统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跨学科的文化研究方法,具有深度和难度。本书的分析对象及相应的立意都相当新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在方法上,作者利用了文学批评、文化研究、传播研究等不同的方式,显示了作者跨学科的学术努力方向。在对不同的研究方法整合的基础上,论文突出了社会构成主义(历史主义)的分析范式,有效地通过对男性气质的符号学分析,揭示出其与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等的密切关系。本书引证的资料丰富、准确、翔实。作者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并体现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学术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1-05-19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主要参考书目
- 结论
- 第六章 “80后”青春小说中的青年男性气质
- 三 营构时尚男性气质的娱乐文化批判
- 二 消费文化底色中的男性气质
- 一 男性气质的审美变迁
- 第五章 电视娱乐节目的时尚男性气质塑造
- 三 涉案剧的表征问题和话语纠葛
- 二 反面人物形象塑造的误区
最新上架
- 会员
一般叙述学研究
一般叙述学的叙述定义、基本概念框架与理论建构,需突破经典叙述学的“语言、尤其文字中心主义”的视野局限,其“文字中心主义”可追溯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戏剧(模仿)与叙述的区分。其实,无论小说还是戏剧,都属于故事。古希腊早期文化中的故事观念无媒介限制,且与叙述近乎同义,人类的早期故事形态,也多以口述、仪式表演等形式展开,其原生口语文化形态下的演述模式也在后来的文字叙述中留下踪迹。叙述早已积淀为一种经验文学18.9万字 - 会员
东北作家研究
本书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走进东北文学的微观世界,在东北作家个体系统中逐步发掘东北文学大系统的完整风貌,结合整体地域文学发展历史和中国文学整体发展状况,探寻东北文学自身特殊的运行规律,挖掘东北作家在“文风不盛”的基础条件下顽强而坚韧的文学探索精神。全书重点关注了20世纪以来的东北文学,在作家的选择中兼顾了时代性和多元性,着重考察了东北作家与东北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努力廓清东北作家的创作在中国现文学20.1万字 - 会员
近代文化交涉与比较文学
这是作者2007—2017年间的部分论文结集,共分为四辑,涉及近代文化交涉和比较文学等方面的相关议题。第一辑是以梁启超与晚清文学新变为讨论主题。第二辑则集中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涉与翻译研究。第三辑涉及傅兰雅于1895年推动的“时新小说”征文事件。第四辑算是附录,收有2篇书评、2篇考证小文和1篇翻译的论文。这部论文集包含了一系列有趣的个案,以跨学科的视角来讨论近代中外文化交涉,以文学、历史和翻译的互动等文学25.8万字 - 会员
现代西方审美主义思潮与文学
本书梳理了审美主义思潮从萌发到扩张的纷繁复杂的流变过程,展现了现代性内部的矛盾与人类的生存困境,呈现出丰富而多彩的文学景观,有助于重新审视个体生存、情感体验、时间感悟、伦理建构、艺术救赎等与现代人切身相关的精神性命题,触及了人类命运、人性秘密与生存意义等文学本质性问题。本书还揭示了审美主义内部的矛盾危机,探析其交织着颓废与先锋、反叛与媚俗、自由与虚无、艺术与生活、灵与肉等多重面孔的复杂样态。在当前文学23.2万字 - 会员
金代家族与金代文学关系研究
本书选择从家族研究的视角进入,将金代文学家族的命运和成就放在金代社会生活变迁、民族文化融合与文化形态转型的过程中加以考察,阐明了由北方游牧文化与儒家农耕文化间彼此交流与互动所引发的家族文学地位的转变,汉人家族文学观念和文学风格的转变,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学世家为金代文学的整体格局的形成和文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文学22.9万字 - 会员
钱锺书文学思想研究
对人类共通的“诗心”、“文心”矢志不移的探讨与追求,贯穿钱钟书理论文本始终,形成了广博精深的思想体系。本成果对此进行整体观照与研究,主要以审美性为线索,分别围绕文学的本质、文本、创作、发展以及阐释等范畴展开,具体梳理与分析钱钟书在这些问题上的认识、态度、方法与意图,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和学术系谱,尤其注意抉发其沟通中西、融汇古今的特点,进而以此探测和把握钱钟书独特文学选择与思想倾向的成因、特征与文学19.7万字 - 会员
文体与意识形态:中国革命文学的多重表达(1927—1949)
本书旨在从文体与意识形态的视角入手,探讨1927—1949年间中国革命文学书写当中的意图(思想内容)与表达(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为此本书以蒋光慈、郭沫若、丁玲这三位革命作家为中心,围绕这段时期内他们的革命文学书写转型和发展状况,来展开相关阐述,进而揭示作家文学作品(文本)的语言形式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可能同作家本人自述的写作意图相悖,从而呈现出文体与意识形态的丰富性、复杂性。文学20.1万字 - 会员
中国诗词曲史略
本书由上下两编构成。上编为诗歌史略,从诗字原始观念的形成、《诗经》和《楚辞》,论述到少数民族诗人和域外汉诗;下编为词曲史略,考察了从诗到词、从词到曲的转折,并且比较了诗词曲在形式、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勾勒出词曲历史的发展脉络等。文学28.3万字 - 会员
社会·心智·模仿:草原史诗文化语法的两种人文诠释
史诗世界既是社会—行动的联合或组合现象,又是文化即心智—思维或性格的聚合结构系统,两系的构成法是经验现实背后——源于本体重复·循环等数理统计逻辑的模仿原则。正如书名所示,史诗类型学和史诗诗学指以草原史诗文化语法探索的两种人文主义诠释为具体内容的史诗理论范例,而“社会·心智+模仿”则指以社会行动、文化心智的本体模仿(重复或循环等)和语法逻辑为基础的总体理论视角和阐释框架,即从文化语法的对应关系出发,文学19.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