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实录在线阅读](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80/43603780/b_43603780.jpg)
会员
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实录
周仲瑛 金妙文主编更新时间:2022-04-24 11:42:24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病率、病死率明显增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当时江苏属于高发区。江苏省卫生厅及防疫部门领导高度重视,为加强中医药在防治出血热中的作用,1982年抽调周仲瑛教授参加出血热防治工作。周仲瑛教授带领团队共同战斗在出血热防治工作第一线,倡议将出血热中医病名确定为“疫斑热”,通过临床实践提出新理论、新治疗方药,如病理中心在气营,重点为营血,并提出“三实一虚”(热毒、瘀毒、火毒与阴津耗伤),到气就可气营两清;针对出血热各个病期,提出相应的治法方药,分别采用清气凉营、开闭固脱、泻下通瘀、凉血化瘀、滋阴生津和补肾固摄等治法,研制相应的科研用药,并制订了出血热诊疗常规及护理常规。周仲瑛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治疗出血热127例,病死率降至1.11%,明显低于其他疗法,其成果先后荣获多种奖励。本书详细介绍了周仲瑛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救治出血热全过程及治疗外感高热的经验,可供从事中西及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教学各类专业人员参考。
品牌:人卫社
上架时间:2020-09-01 00:00:00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人卫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实录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三、伤寒型
- 二、湿热型
- 一、温热型
- 第二章 1990年南昌全国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学术研讨会记札
- 参考文献
- 二、明确提出流行性出血热即为仲景所论“伤寒”
- 一、仝小林教授参与流行性出血热的救治实践与研究
- 第一章 仝小林教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与研究
- 附篇
周仲瑛 金妙文主编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本书由“中医复兴之父”,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中圣人彭子益所著。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本次点校,以中国国家图书馆1947年版《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为底本。原书为5册,第1册收“原理上篇”、“古方上篇”、“温医学22万字 - 会员
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名师讲稿精要系列)
本讲稿从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取和细化重要知识点;对重要知识点深入阐述,力求讲明讲透。此外,对重要知识点的讲解注重其科学性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和提高理论运用能力为导向,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为了明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本讲稿主要是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气医学16.6万字 - 会员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第4版)
这次修订,较第三版增加了白头翁汤、大半夏汤、大建中汤、茯苓饮、枳实薤白桂枝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续命汤、温脾汤等8首经方以及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六君子汤3首后世名方,还增添了个人经验方三黄四逆汤1首。全书共收录91余首常用经方和15首附录方。作为本次修订的特色,是增加了776项循证研究的结果。临证经验与循证医学是医学的科学要求和发展动力,与循证医学结合是经方医学的优势。本书推荐适应症均标明循证医医学10.4万字 - 会员
胡希恕伤寒论授课笔记
本书是著名经方医学家、教育家胡希恕先生讲述《伤寒论》的笔记整理稿,由胡老亲传弟子中医临床家单志华先生根据早年亲身受教所作的笔记整理而成。本书有四大特点:一是笔记完整无缺失地保存了胡老对《伤寒论》398条原文的授课内容,属于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二是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胡老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研究《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六经—八纲—方证体系;三是突出胡老的个性思维,针对《伤寒论》原文逐条剖析,医学18.3万字 - 会员
针道:极简针灸视域下的生命秘密
这是一本关于针灸的通俗读物,也是一本探讨身心健康的生命通识教育读本。内容转化自左常波教授举办的一个为期5天的线下课程“极简针灸——开启针灸之门”。作者在书中没有使用那些你听不懂的中医术语,却讲清楚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的来龙去脉,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同时作者还带领我们通过针灸视角,来了解我们的身体,了解关于生命的一些真相,涉及我们的身心、疼痛、焦虑、疗愈等等。全书图文对照,即使一个中医学8.8万字 - 会员
经方方证
本套教材为首套经方培训系列教材,包括《经方概论》《经方方证》《经方药证》《各科经方》《各家经方》以及《基层经方推广手册》六本,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组织编写,黄煌教授担任主编。突出经方医学的独特性、规范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以培养经方临证辨治思维能力为核心,系统、全面讲述经方医学“方—证—人”体系,旨在训练培养一大批基础理论全面,临证功底扎实,能熟练运用经方的临床实用型人才。全套教材深入浅出,医学18万字 - 会员
《内外伤辨惑论》评析
《内外伤辨惑论》为李杲代表作之一,也是唯一一部其自序并生前定稿的著作,充分体现了其顾护脾胃、重在温补脾胃阳气的学术思想。全书共3卷26论,包括了辨证、方论、治法等内容。在李氏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指导下,作者对《内外伤辨惑论》进行了注释、翻译,并列举医案。作者的临证经验以及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思想也陈述其间,是一部值得广大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的著作。医学9.3万字 - 会员
乾隆养生术(法文)
《乾隆养生术》是作者在研究乾隆皇帝的“十常四勿”和《老子按摩法》《养生十六宜》《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诸病源候论》《导引健身法解说》《导引养生功》《孙思邈自我按摩十三式》等古现代养生术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理论、现代医学和运动生物学原理,总结多年养生体育教学、研究和练习经验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的。通过多年来国内的实践发现,该练习具有畅通经路,平衡气血,调理脏腑,强键筋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防医学2.6万字 - 会员
任之堂跟诊日记1(修订版)
本书以理顺中医思路为主线,讲述了两个中医学子跟师学习的故事。他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跟师抄方所得,以及老师的言传身教。每天跟随老师上午看病抄方,下午或上山采药,或记录总结,晚上听师讲学。老师将中医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交谈中,寓教于乐,趣味横生,充分再现了民间传统中医师带徒的传教生活。其中既有传统民间中医的养生智慧,也有临证治疗验案,更有不少民间偏方秘方。这部以日记形式写成的中医读物,原汁原味,雅俗共赏,医学21.2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中华本草:灵芝
这是一本详细介绍灵芝的专著。内容丰富,取材新颖,系统全面,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主要包括灵芝文化、分类与资源、培育方法、有效成分及提取与产品加工、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内容。是药用真菌研究者、生产者和灵芝经营者的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并可供服用灵芝产品的患者参考。中医22.9万字 - 会员
图解《神农本草经》(彩图精装)
《图解神农本草经》依据清代顾观光的辑本加以编译,精炼的白话译文和方便实用的速查形式完全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通俗易懂。书中精选原著中300余种中草药,对药物的性状做了简单描述,并配有精美的植物手绘图,对植物的根、茎、叶、花、子等部位做详细的解读说明,使植物各部位的药性一目了然。本书更是集各家之精华于一体,在阅读此书过程中,读者同时可以浏览到众多医学名著精华。另外,其中还穿插了一些中药的传说和小故事中医25.9万字 - 会员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黄文东学术经验集
黄文东14岁即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受业于丁甘仁门下。民国20年,应母校校长丁济万之邀,返校任教务长,主讲《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名著选辑》及中医妇、儿科学等课程。1978年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本书上篇介绍黄文东生平史略,中篇讲述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用药特色、验方,下篇选述经典医案、医论中医15.8万字 - 会员
中医诊断学速学速记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对中医专业初学者而言,本门课程知识点多且较难记忆,本书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为蓝本,将《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成以图表为主的课堂笔记形式,并附以速记歌诀来帮助读者理解、记忆。重点明确、图表为主,还将部分难点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本书适合中医专业初学者和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中医6.6万字 - 会员
王金贵津沽脏腑推拿心法
出版价值与内容特色:事实上,整个推拿发展史就是以脏腑病症治疗为主线的。从甲骨文中“病”这个会意字体现古代人患腹部疾病用手按摩治疗,到春秋战国时期扁鹊运用推拿救治尸厥;两汉时期淳于意运用推拿治疗头痛,张仲景总结出推拿可“救自缢死”;魏晋时期葛洪将推拿运用于抢救;隋唐时期推拿治疗内科病症范围更是扩大;宋金时期推拿具有催产及汗、吐、下作用……但是,明代“隆庆之变”导致太医院废黜按摩科,使传统推拿不得不向中医22.3万字 - 会员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骨伤疾病分册
孙树椿编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骨伤疾病分册》,是在2012年发布的《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新进展,对其整体内容进行的释义。本书编写目的在于对骨伤常见病证的中医临床诊断、治疗进行深入分析,为临床医师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医常规处理策略与方法,力图提高各级中医院骨伤科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及规范化意识。本书可作为中医骨伤科临床实践、诊疗规范和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中医10.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