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考古(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系列)在线阅读](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62/48842362/b_48842362.jpg)
会员
越国考古(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系列)
黄昊德 田正标 游晓蕾更新时间:2024-01-24 14:42:16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越人源于浙江,越国始立于浙江,这也使得越国考古对于还原越国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更使其成为浙江夏商周考古的重点。本书依托土墩墓与石室土墩墓、越国王陵及贵族墓、原始瓷窑址发掘等最新考古成果,不但使越国起源、发展、争霸、衰落的历史脉络日渐清晰,而且也全面地展现出越人的生活面貌,包括生产生活、葬俗,等等。书中还通过比较分析,讨论了越人如何与中原文化产生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如何影响了越人的生活等内容,全书图文并茂,系统全面地展现了浙江越国考古工作的全貌。
品牌:浙江人民
上架时间:2022-10-01 00:00:00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浙江人民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越国考古(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系列)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第四节 印纹陶原始瓷视野下南北文化交流
- 第三节 仿铜原始瓷礼乐器研究
- 第二节 越地玉器研究
- 第一节 越国墓葬分期
- 第九章 越国文化专题研究
- 第二节 相关研究
- 第一节 考古发现
- 第八章 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
- 第三节 小结
黄昊德 田正标 游晓蕾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名物研究十二题
名物学是涉及社会生活史、工艺美术史、文物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二十多年来,扬之水通过其扎实严谨的研究和勤奋著述,将名物学发扬光大,给这门古老的学问注入了新的内涵,正如作者所说:“在考古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情况下,今天完全有条件使名物学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解决文学、历史、考古等领域中遇到的问题。”本书涉及古代家具、宋代花瓶、香事、茶事、酒器、节令风物等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讲述和揭示名物学这一交历史17.5万字 - 会员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修订本·精装)
本书收录20世纪50年代至2003年期间新发表的魏晋南北朝墓志,墓志年代起三国之始,迄杨隋之末(220—618),共计231方。全书分为魏晋十六国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五个部分,每方墓志包括录文和疏证,注明图版刊载、录文著录和研究概况,并对墓志所涉史事作简单的考证和说明,是集资料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出土文献整理研究典范之作。历史32.5万字 - 会员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1:《逸周书》诸篇
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竹简,学界称之为清华简。清华简的内容多为早期的经史类典籍,其中除了可与《尚书》等传世古书对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则是已失传两千年之久的前所未见的佚篇,对于准确认识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国早期历史均有重要学术价值。清华简所带来的新知识以及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更新,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历史12万字 - 会员
“简”读中国:敦煌汉简里的丝绸之路
本书依托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珍贵简牍,精选了其中关于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第一手史料。通过创新性地挖掘简牍这一文化遗产,生动地讲述了那些在丝绸之路上发生过的耐人寻味且真实的历史事件,深入挖掘了官方史书中不曾记载的普通丝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带领读者重温丝绸之路的建设历程,以及更深入地了解简牍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历史12.9万字 - 会员
唐城考古·丝路玻璃
《唐城考古·丝路玻璃》,安家瑶著,收录了作者主要的学术论文21篇,分为“考古篇”和“古代玻璃篇”,末附作者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时候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若干篇。“考古篇”收录论文凡6篇,多为作者参加唐长安城西明寺、圜丘、大明宫、太液池等考古发掘的研究心得,涉及了隋唐长安城研究中有关宗教寺庙、礼制建筑、宫殿建筑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古代玻璃篇”收录论文凡15篇,这是作者四十余年耕耘的研究领域,从点到面,历史24.9万字 - 会员
文物虚拟复原关键技术研究: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
本书选取秦始皇兵马俑为典型案例,探讨“一带一路”沿线文物可以采取的虚拟复原技术。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本书重点讨论“一带一路”沿线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方案,针对以兵马俑为代表的刚体文物碎块确定三维数据模型,采取基于断裂面上多特征的碎块匹配方法,将相邻碎块进行匹配拼接,从而实现文物的虚拟复原,以此对“一带一路”沿线文物的虚拟复原进行技术可能性的探讨。历史7.8万字 - 会员
中国考古百问
考古天然地带有一些传奇色彩,那么,真实的考古学是什么样的?考古学发现了什么样的古代中国?这是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本书由活跃在考古第一线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执笔,共设置100个题目,涵盖了什么是考古、怎样做考古、古代聚落与城市考古、古代墓葬考古、特种考古、石窟考古、技术与文明、古代文化、丝绸之类等九大领域,介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取得的重大发现。以新颖、巧妙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出专业、严谨的考古知历史21.5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疾病医疗考古初探:新疆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
疾病考古是运用古病理学方法对人类遗骸所表现的疾病和创伤进行科学鉴定,并借助文献资料、图像和出土遗物对相关人群的社群关系、生业模式和文化习俗进行综合分析的学科。本文综合分析了已公布的38处新疆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墓地与遗址的人骨材料,按地理概念划分为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3个单元,结合自然环境与历史背景,对创伤、齿科疾病、先天畸形、肿瘤、关节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新陈代谢与内分泌疾病,以文物考古12.6万字 - 会员
祖先与永恒: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开放的艺术史)
罗森教授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极为广泛,包括中国古代青铜器、玉器,以及青铜器在后期的复兴。她注意考察“成套”青铜器在商周礼仪程序中的作用,该理论在探讨青铜器发展方面卓有成效。玉器方面,罗森教授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上古玉器在后期的保存及重新使用,比如商代妇好墓中就发现了许多被重新使用过的上古玉器。近年来,罗森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墓葬结构发展的研究,试图展现古代墓葬是如何为墓主人与建造者所理解。她探讨了早期中国(文物考古32.4万字 - 会员
殷墟九十年考古人与事(1928~2018)
殷墟对于中国考古学的意义,不唯其埋藏着丰富的古代遗迹,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掘与中国考古事业息息相关,殷墟发掘因此而被视为中国考古学史的缩影。《殷墟九十年考古人与事》一书,选取1928年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众多考古学者在殷墟工作过程中留下的照片、工具以及生活用具,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给九十年来的殷墟考古留下了物证,并赋予其学术史意义。文物考古5万字 - 会员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
《古城古墓挖掘简史》一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精炼通俗的语言,总结了国外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例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历程。这是郑振铎先生在考古学方面的重要作品之一,资料详尽,条理清晰,文辞生动,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和可读性。此外,本书附录还收录了朱偰的《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使本书的内容更丰富、更完善。全书约插入了160幅图,很多都是很珍贵的老照片。文物考古6.1万字 - 会员
守望昆仑
本书是一部记录在“第三极”青藏高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考古手记。作为一部反映青藏高原考古的通俗读物,作者通过十余篇随笔及多幅直观的实物图和形象的线描图,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在考古发掘工作中获得的第一手田野资料,图文并茂、通俗、生动、真实地记录了其在发掘西藏拉萨曲贡遗址、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等为代表的史前文化遗址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同时展现了雪域高原上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灿烂古老的文明文物考古0字 - 会员
汉长安城研究(2006—2021)
本书是2006-2021年间汉长安城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的集大成,收录了这一期间几乎所有的发掘资料和专题论文,是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全书分成两大部分:上编为田野考古资料,包括12篇发掘报告和12篇简讯(发掘工作已经完成但尚未整理出正式报告之前的材料);下编为研究论文,包括4篇研究综述和42篇有关专题论文。都城是一个朝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荟萃之地。汉长安城是西汉和新莽的都城,是全国政文物考古64.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