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素质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职业生涯

一、职业生涯的概念

“生涯”一词的英文是career,有人生经历、生活道路和职业、专业、事业的含义。

Career一词,有广义、狭义两个含义。广义的“生涯”指人的一生。生涯发展大师萨帕(Donald E. Super)认为:所谓生涯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综合及结果。这些角色,包括儿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配偶、家管人员、父母及退休者等九项。九个角色在四个主要场所:家庭、社区、学校及工作场所中扮演。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许多多的角色,就如同一条彩虹同时具有许多色带。简单地说,“生涯”是从我们出生到年岁终止的一段过程,其中有我们的生活方式、就业形态,也有我们检视过去、策划未来的部分。但其核心内容还是职业问题,即狭义的“生涯”。因为,在人的一生中,有少年、成年、老年几部分,成年阶段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之所以重要,正因为这是人们从事职业生活的时期,是人生全部生活的主体。

对于人的职业生涯的认识和研究,由来已久。学者在这一方面的观点众多。在职业心理学领域里,“职业生涯”这一概念有两种经典性定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一生所经历的职业及非职业活动都应视为职业生涯的内容,职业生涯除了职业角色外还包括各种生活角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职业生涯只包括一个人一生中与其职业相关的活动与经验。

第一种是广义的定义,在时间范围上与生涯的概念等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职业问题专家萨帕的定义:

“职业生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体历程”(1957)。后来,职业生涯被进一步定义为:“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是统合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类型;它也是人自青春期以及退休之后,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甚至包括了副业、家庭、公民的角色”(1976)。

总体来说,萨帕认为,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它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时间,即个人的年龄或生命的时程,又可细分为成长、试探、建立、维持、衰退等时期。二是广度或范围,即每个人一生所扮演的各种不同的角色。三是深度,即个人投入的程度。

我国台湾学者林幸台也指出,职业生涯包括一个人一生中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其担任的职务、角色,同时涉及其他非工作或非职业的活动,即个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娱乐各方面的活动与经验。

另外,韦伯斯特(Webster)把生涯的外延进一步扩大,他指出,职业生涯是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生发展的历程。

第二种是一种狭义的定义,认为职业生涯仅从任职前的职业学习和培训开始至退休结束。

早期的概念是沙特列(Shartle)提出的,他认为,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

麦克·法兰德(McFarland)指出,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或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

但无论哪种定义,都淡化了职业作为谋生的作用,而指向个人生命的意义。在这里,职业更是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生涯的特性

从总体上看,人的职业生涯具有以下特性。

1. 独特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条件,有自己的职业理想,有自己的职业选择,有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所做的种种不同努力,从而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独特的生涯历程。

2. 发展性

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一段发展、演进的动态过程。就整体而言,职业生涯是一个具有一定逻辑性的过程。

3. 阶段性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都有着不同的阶段,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人在不同的生涯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职业生涯各个阶段之间具有递进性。

4. 终生性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历程,每个人根据不同阶段的需要而不断蜕变与成长,直至终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反映了人生晚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英雄气概。

5. 整合性

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或职业,往往会决定他的生活形态,而且职业与生活两者之间很难区别。因此,生涯应具有整合性,涵盖人生整体发展的各个层面,而非仅仅局限于工作或职位。

6. 互动性

人的生涯,都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人的“自我”观念、主观能动性,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职业信息、职业决策技术,对于其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职业生涯的形态

在萨帕的生涯理论中谈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涯形态,而这种形态的不同,对人的发展影响极大。好的生涯形态,使事业获得成功,不好的生涯形态则会导致一事无成。

日本生涯专家高桥宪行将人的生涯形态做了归纳与概述。为便于大家认识自己,确认自己属于何种生涯形态,下面介绍高桥宪行的18种生涯形态。

1. 超级巨星型。知名度极高,一举一动常常在无形之中牵动许多人的利益,是众所周知的知名人士。

2. 卓越精英型。品行端正、知识丰富,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常常适时化险为夷,扭转乾坤。

3. 劳碌命型。安分守己,过着朝九晚五的安定生活。

4. 得过且过型。缺乏理想、抱负,很少为工作奋斗和拼搏,凡事只求生活过得去即可。

5. 捉襟见肘型。机会来了不知把握,机会走了又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6. 祸从口出型。喜欢批评,常在言语中将过错推卸给别人;喜欢标新立异,常常提出一些根本无法实现的计划。

7. 中兴二代型。继承可观家产,又能兢兢业业发扬光大。

8. 出外磨炼型。将第二代接班人送到外公司去工作,从基层做起,靠自己的能力、关系发展自己,磨炼成长。

9. 家道中落型。面对困境时,常常束手无策、欲振乏力。

10. 游龙翻身型。能充分运用人生的蛰伏期,深刻思考自己的未来,并重新规划自己,终至飞跃。

11. 转业成功型。面对生涯困境,能迈开步伐、解脱束缚、另谋出路,闯出一番天地。

12. 一飞冲天型。智能与经营才华出众、有冲劲,一有赏识者提供必要的资源,就能一跃而起。

13. 强力搭档型。在幸遇知音、知趣相投、能力互补的强力搭档配合下,开创成功的生涯。

14. 福星高照型。相当幸运,往往随着时势的推移,在风云际会中成就美好的事业前程。

15. 暴起暴落型。人生多舛、起伏不定,崛起、衰败往往均在旦夕之间。

16. 随波逐流。目标不够明确、策略不够坚定,行动常三心二意,因此只会随波逐流,难有创进。

17. 强者落日型。能够呼风唤雨、才能出众,但常因人生的际遇虎落平阳,以致了度残生。

18. 一技在身型。专精于某一领域,专心钻研、始终不懈。

四、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

职业生涯不仅是职业活动,而且包括与职业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等内容。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把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成长阶段(出生~14岁),以幻想、兴趣为中心,对自己所理解的职业进行选择与评价。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15~24岁),逐步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对职业的社会价值、就业机会进行考虑,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第三阶段:确立阶段(25~44岁),对选定的职业进行尝试,变换工作,逐步稳定。

第四阶段:维持阶段(45~64岁),在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维持现状,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第五阶段:衰退阶段(60岁以后),职业生涯接近尾声或退出工作领域。

我国专家也提出与之相似的划分方法,即萌发期、继承期、创造期、成熟期和老年期。

五、职业生涯的分类

美国职业生涯管理专家施恩(Edgar H Schein)将职业生涯分为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

1. 外职业生涯

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单位、工作内容、工作职务与职称、工资待遇、荣誉称号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外职业生涯因素通常由他人给予和认可,也容易为他人所剥夺。比如,一个业务代表在应聘一家企业时,这个企业所提供的薪水不是他能决定的,即使他在进入企业之初的薪水很高,如果他不能给企业带来业绩,企业就可能随时降低他的薪水或辞退。

2. 内职业生涯

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因素主要是靠自己的不断探索而获得,不随外职业生涯的获得而自动具备,也不会由于外职业生涯的失去而自动丧失。例如小李被任命为人力资源部经理,他获得的只是外职业生涯的一个职务,至于他是不是有能力做好这个经理,从事该职业应具备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等是不是已经具备,并不是他在被任命的那一天就自动匹配了,这需要他在工作实践中探索、思考,才能逐渐获得。而一旦获得以后,即使由于某种原因,小王不再担任该职务了,他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和心理素质依然为他自己拥有。

3. 外职业生涯与内职业生涯的关系

一般来说,外职业生涯的含义是“我在干什么”;内职业生涯是“我想干什么”。

两者有如下关系:外职业生涯略超前时有动力,超前较多时有压力,超前太大时有毁灭力;内职业生涯略超前时很舒心,超前较多时很烦心,超前太大时要变心。

只有内、外职业生涯同时发展,职业生涯之旅才能一帆风顺。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销售人员必须用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带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可以促进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任何人如果眼光只盯着外职业生涯的各种因素,例如工资有多少、职务有多高、福利待遇多高,往往会使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发生偏差,不能达成预期目标。

六、影响职业生涯的社会因素

人的生涯首先是面对选择哪些道路、发展顺利不顺利的问题;进而是思考能否获得成功、成就有多大的问题。人们的职业道路选择、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受到个人、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影响。总的来看,影响生涯成功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背景

教育是赋予个人才能、塑造个人性格、促进个人发展的社会活动。教育对人的生涯有着巨大影响,它奠定了个人的基本素质。

首先,获得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在个人职业选择与被选择时,具有不同的能量,这关系着职业生涯的开端与适应期是否良好,还关系着他们以后在发展、晋升方面是否顺利。从一般规律看,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水平越高,其生涯就越成功。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人,在就业以后一般都有较大的发展和较强的流动能力。

其次,人们的专业、职业种类,对于其生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往往成为其生涯的前半部分以至于一生的职业类别。即使人们转换职业,也往往与其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的联系。一个人学习的如果属于“朝阳产业”的专业,其机遇就会较多。

(二)家庭影响

家庭是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一个人的家庭也是造就其素质以至于影响生涯的主要因素之一。人的社会化,实际从出生就已开始。人在幼年时期,开始受到家庭的深刻影响,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会使人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许多人还会受到家庭中父兄的教诲和各种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学得某些职业知识和技能。这种价值观、行为模式、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必然从根本上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影响着其职业选择的方向种类,选择中的冒险与妥协程度,对职业岗位的态度,工作中的种种行为和表现等。“子承父业”正说明了家庭对于个人生涯的多方面影响。

此外,一个人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辈兄长,要其择业时、在其就业后的流动上,往往会给予一定的帮助。这也会对人的生涯产生巨大影响。

(三)个人的需求与心理动机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职业对于不同人来说有着不同价值,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态度与抉择。人们在就业时出于对不同职业的评价和其价值取向,要从社会众多的职业中选择其一;就业后也要从若干种个人发展机会中进一步做出生涯的调整,从而使自身获得尽量好的归宿,取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获得最后的成功。

人们有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阅历特别是职业经历状况下,在生涯的选择和调整方面,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与动机,这正是人主观性的体现。就一般情况而言,人在年轻时意气风发,成功的目标和择业的标准都较高,到成年,特别是过中年,就越来越现实。因为不论是一般的劳动者,还是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在有了相当多的职业实践和各种阅历后,都更容易看到社会环境的约束,其目标和择业、转业的标准会非常实际。

(四)机会

机会,是一种随机出现的、具有偶然性的事物。这种机会,既包括社会各种就业岗位对于一个人展示自己的随机性岗位的可能性(它成为一个人能够就业和流动的职业目标),也包括能够给一个人提供个人发展、向上流动的职业情境。例如,某专业的博士生,正好遇到高薪招聘,机遇当然好,生涯一起步就会步入正轨,成功的概率极大,波折、挫折就很小。

机会虽然是具有偶然性的事物,但如果因此就认为机会对于个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能等待、只能“碰”,这种想法就太消极。素质与机会有着一定的联系。天地之间,人是主人,大千世界中机会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个人的高素质、能动性可能引导寻求到新的发展机会并抓住机会,也可能开拓和创造许多机会。

(五)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首先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涉及人们职业权利方面的管理体制、社会文化与习俗、职业的社会评价及其时尚等大环境。大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职业岗位的数量与结构,决定着其出现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从而决定了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认定和步入职业生涯、调整职业生涯的决策。进而言之,社会环境决定着社会职业结构的变迁,也决定了人生涯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变动规律性。

其次,社会环境还指个人所在的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家族关系、个人交际圈等小环境。这些小环境因素决定着一个人具体活动的范围、内容和限制,从而决定了生涯具体际遇的好坏,诸如职业选择得合不合理、该职业有没有发展前途、所在的工作单位是不是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等。

但是,我们讲环境,不是讲环境对于人的单向、绝对的影响,而是要有辩证的观点。就一般意义而言,不仅要运用现有的环境,注意挖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而且要善于创造新的、好的环境,还要辩证地对待不良环境,通过与不良环境的搏斗,塑造自身的强者素质,开拓未来,创造生涯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