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不需要教的:发现与解放的教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爱学乐学:兴趣是人生的方向盘 捕捉孩子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一个看起来普通但很神奇的人生罗盘。真正从兴趣出发,就能驾驭好未来的生命之舟。

人生的主线若能沿着兴趣发展,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历程。兴趣乃人生之宝,真正的兴趣堪称生活的灵丹妙药。人们一旦开始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充满活力和斗志,就会由此产生强烈的参与其中的动力,并体会到获得知识或参与活动而带来的满足。

一个人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往往透露出他性格的某些方面,也展示了他的价值取向。

《小溪流(成长校园)》2003年第10期刊登了一篇名为《人生的五把钥匙》的短文,作者刘晓程为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锁在抽屉里,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其他的四把锁在哪一只或哪几只抽屉里?

一位刚移民美国的中国学生,恰巧赶上这场考试,看到这个题后,一下慌了手脚,因为他不知道这到底是一道语文题还是一道数学题。考试结束后,他去问他的担保人——该校的一名理事。理事告诉他,那是一道智能测试题,内容不在书本上,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回答,但是老师有权根据他的观点给一个分数。

这名中国学生在这道9分的题上得了5分。老师认为,他没答一个字,至少说明他是诚实的,凭这一点应该给一半以上的分数。让他不能理解的是,他的同桌回答了这个题目,仅得了1分。同桌的答案是,盖茨带的是财富抽屉上的钥匙,其他的钥匙都锁在这只抽屉里。

后来,他的这位美国同桌写信向比尔·盖茨请教答案。比尔·盖茨在回信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及由此产生的无限热情。兴趣是人生最有力的导师,一个人如果缺少兴趣,就会感到自己的生活充满无聊和各种负面情绪,甚至感觉到人生毫无意义。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情,其主动性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古往今来,大凡能够取得成就的人,都对学习和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形成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激励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孜孜以求,勤耕不辍,最终取得傲人的成就。达尔文在自传中曾说:“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产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我感兴趣的事物,喜欢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强大动力。没有兴趣,很难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强烈、稳定的兴趣,是人们从事智力活动、发展才能的重要保证。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人们学习。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家杜威非常重视兴趣问题,他指出:“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经常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十分最重要的。”

很多成年人常常不假思索地主观假定孩子和自己完全一样,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视而不见,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孩子。毋庸置疑,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绝对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尊重孩子、不了解孩子,很容易埋没孩子的兴趣,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父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南朝数学家祖冲之就曾险遭埋没。

祖冲之在五六岁的时候,父亲祖溯之就逼着他学经书,但他对背经书没有任何兴趣,九岁时仍然背不上来几句。父亲对儿子非常失望,经常越教越生气,手里拿着一根木尺,把桌子敲得劈劈啪啪响,急起来甚至狠打他。这让祖冲之变得有些呆头呆脑。幸好爷爷祖昌发现了祖冲之对天文的兴趣,着重培养他,才使得他摆脱了背经书的噩梦,最终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如果按照父亲设计的方向发展,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才能很可能湮没一生。

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拉姆齐的经历同样值得人们思考。

拉姆齐的母亲喜爱艺术,全家迁居巴黎之后,她很想培养拉姆齐对艺术的兴趣,计划每月带他参观两次卢浮宫。但拉姆齐对欣赏艺术毫无兴趣,这让她大失所望。后来,她又带着拉姆齐参观其他博物馆,发现他对科技博物馆的展品特别有兴趣,于是把原来的计划变成了每月参观两次科技博物馆。多年之后,拉姆齐回忆起童年在巴黎的经历时,对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早已毫无印象,甚至不能肯定是否参观过卢浮宫,但是对博物馆里的一艘军舰却记忆犹新。可以想象,如果当初母亲没有及时发现他的兴趣所在,那么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很可能另有其人。

有一句俗语叫做“吃草的骆驼莫喂肉”,意思是说虽然肉的味道鲜美,但骆驼是吃草的,给它喂草它才会高兴。父母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父母对孩子寄予良好的期望是正常的,但这种期望若与孩子的兴趣发生冲突,父母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用自己的兴趣代替孩子的兴趣。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父母的生活。

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真正的乐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爱学、会学的重要基础。如果孩子们接触到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或活动,态度就会更积极,心情就会更愉快,思维也就更活跃,也就有了真正的学习。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父母细心发现,仔细雕琢,才能大放异彩。找错了方向,用错了方法,很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能否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直接决定着璞玉能否大放异彩。

麦克斯韦是19世纪英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他能够成为科学家与父母的细心观察有很大关系。一次,父亲让他画静物写生,他把菊花画成了几何图形,不是三角就是圆圈,或是梯形。父亲又进一步观察,发现他对数学很感兴趣,于是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麦克斯韦果然很快在数学上表现出惊人的才华,15岁时写出的论文就使教授们惊叹不已,最终成为与牛顿齐名的科学家。

麦克斯韦的父亲显然很懂得观察孩子的兴趣。“直木适做梁,弯木适做犁”,父母的任务就是仔细观察,看孩子是哪一种木,帮助孩子找到兴趣所在,让孩子集中精力,抓住兴趣多下工夫,以便成为这方面的专才。莱特兄弟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莱特兄弟孩提时期就对宇宙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常爬到树上,踮起脚尖去摸月亮,好几次都重重地摔了下来。他们的父亲知道后,没有因为两兄弟幼稚可笑的举动责怪他们,而是启发、鼓励他们。浓厚的兴趣引导着兄弟俩走上了研究航空的道路,1903年莱特兄弟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飞机翱翔于万里碧空。

从莱特兄弟的故事可以看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道路上的助跑器,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孩子不爱学习大多不是因为智商问题,而是对学习内容或参与学习活动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很难高高兴兴地学,也难有好的效果。有的孩子看起来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只是表面现象,很可能是因为尚未发现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要想因材施教,首要的任务是捕捉孩子的兴趣所在。那么,怎样做才能帮助家长捕捉孩子的兴趣呢?我的建议是:

正确认识兴趣的作用。区别兴趣的作用,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考察兴趣的本质是否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凡是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的兴趣就是健康有益的兴趣,就应该得到鼓励。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使人感受到生活的色彩,增加生活的乐趣;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有助于精神和心理的健康;可以帮助人们事业成功;可以给人们带来娱乐、友谊和知识。

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要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凭父母的爱好主观决定,强扭的瓜是不甜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身的发展需要,任何人包括父母都不能代替他,父母绝对不能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孩子在想什么?孩子最喜欢做什么?孩子不喜欢什么?在做与孩子有关的决定前,父母应该问问自己这些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自己的了解越来越多,开始真正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希望来培养孩子,孩子的内心只会不快乐、不自信,对成长很不利。

细心观察,关注细节。父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细心观察:一是孩子的疑问。孩子问得最多的问题常常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二是孩子与父母的活动。与孩子活动时,父母能近距离地观察孩子更喜欢做什么,更擅长做什么。三是孩子的劳动成果。孩子的手工作业、美术作业常常能表现出他们的兴趣。如果平常与孩子的交流较少,又急于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那么向孩子的老师寻求帮助会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下列情况可能表明孩子的兴趣所在: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总是有无穷的疑问,会很认真地听取某一方面知识的讲座,特别愿意谈论某一方面的问题,主动参加某项观察或活动,专心于某种类型的实验,常常选购某一类的书籍,特别珍惜某些物品,等等。

承认差异的存在。孩子的兴趣不是逼出来的,有的父母总是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总觉得人家的孩子喜欢学习,自己的孩子不喜欢学习,所以就比别人差,或者别人的孩子数学好,自己的孩子怎能差?这些观念的错误在于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看不到差异,自然也就看不到孩子的天性,看不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也就难以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