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智慧与大学生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哲学与大学学习(3)

说这样的话,绝不是说上大学无用。五年前,上一个新生班级的课,我认识了一位学生。略显内向的他来自农村,课上发现他不太专心,于是下课找他交流。他告诉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母都很希望他高中毕业后学点技术,而他坚决要求读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可进校一个月来,感觉不到大学的好处,似乎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想起家里沉重的经济负担,心里又产生了犹豫,上大学到底值不值得?特别是跟一些高年级的老乡同学交流,得知毕业找工作很难,他更加不能安心上学。跟他交流后,他答应我,一定坚持把大学上完,好好学习,可第二周去上课,想继续跟他聊聊,他托同学留给我一封信,还是退学走了。信中说,感谢我的鼓励,但实在无法面对父母的不容易,也实在看不到毕业后的希望,只好食言了。信中有几句话让我铭记在心,难以忘记:“我认为,大学生毕业后要顺利找到工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家里有钱,二是家里有好的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三是长相出众。而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家里很穷,连学费都供不起,借了不少债务,家里也没有任何可利用的关系,亲戚里面最大的官是村长,作为男孩子,我身高一米六五,长相也没有任何优势,因此我觉得,即使我读完了大学拿到毕业证,也不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我只能选择退学”。一些家长也开始怀疑起上大学的必要性来:现在大学生就业都成问题了,我们这些当父母的还鼓励孩子考大学能指望他们什么?上学高投资但得不到高回报成为阻碍学生求学动力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每次想到这位学生,既为他的境遇感到心疼,也不由得为他的偏见叹息。为什么一些人会有“上大学无用”的思想?是因为他们把上大学当成了找工作、谋生的代名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实在太带有功利性。就业确实应该是上大学的目的,但不应该是唯一的目的。事实上,一个把就业当成上大学唯一目的的人,是上不好大学的,最终的结果恰恰是难以就业。教育的价值不是显而易见的、可估价的,而是隐性的、无形潜在的、无价的,体现在你的言行举止和行为处世上。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上大学并不能保证你成功,但能使你成功的概率大大增加。比尔·盖茨、爱迪生之类的天才毕竟是极少数,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不上大学就成为成功者。读书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上大学有可能面临着毕业即失业,但是如果不读书而失业的可能性更大。中国有句话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你真正读好了大学,把大学里该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了,再拓宽自己的知识,到时候不用你去找工作,好的职位自然会等着你。

说这样的话,是想说,上大学不是学一技之能就行了,在技能之外,我们还要注重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培养,分析问题和思考能力的锻炼。如果把大学当做技校,你只会虚度了大学的光阴,最后碌碌无为。

(四)大学不一定要面积大、楼层高,但一定要有大师、大爱、大学问

总有很多人问我:大学很大吧?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大学应该有着宽阔的校园,豪华的图书馆、舒适的食堂,宽松而整洁的宿舍、宽敞的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最好还有几个大大的操场,大大的湖,大片的树林等等。很多同学和家长十分在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学习生活条件,似乎没有优越的条件就没法办大学一样。有一年新生报到,我在校门口接待新生。一位风尘仆仆的家长带着孩子拖着重重的行李箱走到校门口,我迎上前去。来自省外的家长问我:你们学校多大?你们的学生宿舍安排几个学生居住?你们的教室里有没有空调?你们学校包不包毕业生工作分配?听我说学校1100亩,每个宿舍安排6至8个人居住,教室里没有空调,毕业采取双向选择推荐就业后,他对儿子说“我们还是走吧,这里条件太差了”,儿子点头同意,父子不顾我的劝说而毅然决然回头离去。我为他们千里迢迢奔波而来却随意放弃学业而叹息,但除了无奈之外,我没有再挽留,因为我知道,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是做不到的。望着他们的背影,除了同情,我只能祝福他们一路走好。

一所学校,只有具备了培养人才所需要的硬件设施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是肯定的,大学更是如此,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大学根本无法运行。不可否认,硬件设施越好,越完备,对人才培养就越有利。宽敞明亮、空调、多媒体设备先进的教室,不仅让人安心学习,还能让人心旷神怡。先进的运动场、气派的体育馆会让大学生自豪感顿生,提高学习的动力。舒适的宿舍如果只安排两个人住,那是多么的幸福,如果还装上电视,装上电脑,热水器,那是怎样的惬意啊。可是,我们更不能否认的是,硬件设施的先进程度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是绝不成正比的。如果只要硬件好,人才培养质量就会高,那么,办教育是多么容易的事情,人才的产生也会轻而易举啊。教育质量靠什么?更多的是靠教师队伍的建设、靠学校的有效管理,靠浓厚的文化氛围。如果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对着讲义念稿子,再好的教室只会成为学生睡觉和玩耍的天堂;如果图书馆里书籍陈旧,满地灰尘,图书馆只会成为学生拍照留念的景点,这样的大学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事实证明,一所大学是否能培养优秀人才,硬件是基础,但关键取决于管理软件方面。哈佛大学是世界名校,在世界各大报刊以及研究机构提供的排行榜上,哈佛大学经常名列第一。哈佛大学建立于1636年,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有在学术领域和人才培养方面久居领先地位的传统,从学校建立至今,共培养出6名美国总统、37名诺贝尔奖得主和30名普利策奖获得者,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专业奖获得者不计其数。但就是这样的知名学府,占地面积才2300亩,跟我国的许多大学根本无法相比。设备简陋,没有高楼,少有崭新的设备,甚至连专门的学术报告厅也没有,教学楼、大门等都“陈旧不堪”!2009年,我有幸到香港理工大学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培训。香港理工大学是一所既充满活力又拥有骄人历史的大学,其毕业生的实用价值,更被雇主视为同侪之冠,学校综合排名长期稳定在亚洲20—30位。一个鼎鼎大名的知名学府,没有校门,面积只有150亩,全校只有五栋楼,连运动场也在校外,与香港中文大学合用。西南联大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汇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不满9年,就读学生不过八千,而且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科学、教育、新闻、出版、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少西南联大校友成为业务和政治骨干。在台湾和海外,有重大成就的联大校友,也不乏其人。一所在战争中居无定所、条件极其艰苦的大学,培养出了众多精英人才,对中国的建设事业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什么造就了西南联大?是西南联大之“大”:大师、大爱、大学问!

大学之大,首先在大师。何谓大师?指的是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等。汉灵帝时期,博学多才而又为人正直的郭泰深受人们的爱戴,魏昭儿时多次去拜访他,表示愿意做他的随从帮他打扫庭院,郭泰问他为什么不去读诗书而给他当佣人,魏昭回答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资治通鉴·汉纪·桓帝延熹七年》)意思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人不容易的人难遇到。大师应该是像郭泰一样,既有渊博而深邃的知识,又有高尚的品德,是知识品德俱备,堪称为人师表的人。跟今天高楼林立、资金充裕、设备齐全先进的大学相比,西南联大可以说艰苦到了极点。然而,物质上贫穷,精神上却无比充裕:闻一多、冯友兰、周培源、吴大猷、华罗庚等都曾经在西南联大任教。正是这些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坚持真理、敢于创造的大师们,造就了后来无数的优秀人才。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专心学问、淡泊名利,锲而不舍、心无旁骛、坚持真理不动摇,追求创造无止境。严复是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也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作品时,如果遇到一个词汇不好确定,他可以推敲10天甚至一月之久。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希季,在一次考试中计算过程、答案都正确,就因为答案的数字比试卷要求的少了一位数字,就被刘仙洲教授记了0分,在当时轰动了西南联大整个校园。也就是这位王希季,不仅不怪罪老师,反而对老师心怀深深的感激:没有当年老师给我的零分,没有老师教导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我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毛泽东同志考进湖南一师后,也深受杨昌济、袁继骝等老师的深刻影响。杨昌济1871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是毛泽东第一任夫人杨开慧的父亲。1898年,杨昌济进入岳麓书院读书,积极参加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加入了他们组织的“南学会”,成为通讯会友,借此机会向谭嗣同等求教学问,交流思想,后到日本留学,1909年春,又进入苏格兰的勒伯丁大学哲学系学习。杨昌济十分欣赏毛泽东这个“性格潜沉冷静、行为洒脱不羁”的湘中青年,认定毛泽东是个“特殊的学生,堪称海内人才,能充栋梁之任,如多加点化,定会前途无量”,常教育毛泽东“破坏习惯我,实现理想我”是人生的高境界,要臻此完美地步,就必须“立志”,必须经受住意志的磨炼。杨昌济极为注重个人的人格修养和修身,并将仁、义、礼、智、信、恕、诚、忠、敬、静等作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他不仅以他的哲学和伦理学思想,熏陶了毛泽东这个农家出身的青年学子,尤以他高尚的人格、廉洁的节操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赢得了毛泽东的衷心敬佩与爱戴。毛泽东日后称他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师”,“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我们经常说:名师出高徒,是因为只有大师才能培养出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