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美]海伦·凯勒——著
陈晓颖——译
努力吧,待到成功的那一刻,山川也会为你歌唱,森林也会为你鼓掌
这本书收录了海伦·凯勒14部作品中最为出名的3部:《我生命的故事》《乐观》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介绍了海伦·凯勒充满艰辛挫折而又乐观愉悦、富有成就的一生。这是一个真实的、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19个月大的海伦·凯勒失去了视觉和听觉,她和这个世界失去了联系与沟通。这时的她古怪、无礼、粗暴,直到她6岁9个月时,莎莉文老师像美丽的天使一样来到她身边,教她识字,指导她阅读,给她带来整个世界和最真挚的爱,引领她从黑暗迈向光明,从孤独无助走向充实自立,从懵懂无知驶向知识的海洋。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海伦都坚信,健全的人能做到的一切,她也一定能做到。在她的艰苦努力和奋力拼搏下,20岁那年,她顺利地考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并于4年后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五种语言,更是第一个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聋哑人。后来,她笔耕不辍,成为世界闻名的作家,并于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她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当初,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凯勒学会了盲文阅读与写作。但她不满足于用手与人交流,又找到霍勒斯·曼学校的校长莎拉·福勒小姐,开始学习说话的系统训练。健全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讲话,他们听身边的人怎么说,然后模仿便可以学会。可对聋哑人来说,因为从未听过别人说话,所以为了走出无声的牢笼,他们要付出多出正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海伦·凯勒只能凭借手指的触摸来体会老师嘴唇的动作、喉咙的震动以及面部的表情,但她的感觉并不一定正确,所以很多时候为了读准一个单词,常常需要反复练习几个小时,直到最后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她记得自己说的第一个完整的句子是“今天很暖和”,当时内心的喜悦她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虽然说得结结巴巴,语气也不够自然,但那毕竟是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健全人所使用的交流方式。她觉得自己的灵魂从此将摆脱束缚,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力量。
16岁那年,海伦·凯勒入读剑桥女子中学,为考入哈佛大学做准备。莎莉文老师陪着她一起上课,但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莎莉文老师不可能把书本上所有的内容都翻译给她听,当时又没有盲文版的教材供她自己阅读。最让她头痛的是几何图形,由于看不见,完全无法体会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面对重重困难,海伦毫不气馁。她相信,乐观是人类战胜灾害、跨越苦难的强大力量,是人之初、性本善最有力的证据。乐观的人总是信心满满,也敢于尝试,最后才能成就伟业。果然,她顺利地考入了哈佛大学。后来,凭借着对阅读的兴趣和对写作的爱好,海伦·凯勒不断体察人间的甘苦,创造出许多令人爱不释手的文学作品,真正实现了人生的辉煌。
海伦想,如果世间真有奇迹,在她漫长的黑暗岁月中,上天如果真的给她3天的光明,她将非常珍惜,会这样度过:第一天,她要看看身边那些温柔善良的人,如果没有他们,她的人生将如一口枯井。第一个要看的是莎莉文老师,是她用爱心和智慧开启了她幼小的心灵,让她有幸看到了整个大千世界。然后要把所有朋友都找来,仔细端详每个人的脸。人们都说面慈心善,俊朗的外表下折射的是他们美丽的心灵。第二天,她要伴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起床,见证日夜黑白的交替,欣赏大自然创造的辉煌。她要参观纽约自然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通过宝贵的艺术珍品来体会人类的历史变迁和自然的演变过程,来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到了第三天,她要去人们最常去的地方看看,感受一下现代社会最普通的生活。要以最快的速度登上纽约城最高的建筑——帝国大厦,“俯瞰”整座城市,然后到城里找个繁忙的街角,静静地观看来往的行人,再到贫民区转转。她不仅要看看这世界的幸福图景,也要看这人间的疾苦,这样才能深刻了解人类的生存境遇。最后,可能会再次跑去剧院,欣赏一部妙趣橫生的喜剧。这样的话,即便看过人间疾苦,也能学着去感悟人类精神世界中一直蕴含着的喜剧色彩。
海伦·凯勒总是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每一天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那该多好。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宝贵的生命。每一天,我们都应该抱持一颗感恩的心,优雅充实地去度过。”一个聋哑人都能如此,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更应该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珍惜人生美好的青春年华,每天都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和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