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2:美国行为主义的开山之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愤怒情绪:无法忽视的愤怒之源

没有无缘无故的愤怒,愤怒和任何反应的发生一样,都有可以探知的原因。在养育儿童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成人都不可避免地面对愤怒的孩子。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儿童大发脾气、不停哭闹呢?行为心理学家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寻找引起儿童发怒反应的刺激因素,帮助大家理清头绪,冷静对待孩子的愤怒反应,并找出防患于未然的适当的做法,使成人在养育儿童过程中,规避那些导致儿童愤怒反应的行为。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活动被阻止,就会引起愤怒反应。这不仅体现在稍大一些的儿童,在新生儿身上也有非常明显地体现。因此,行为心理学认为,愤怒是条件作用下的反应。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找到引起儿童愤怒的条件作用,继而解决这一问题。

1.色彩斑斓的情绪世界

成人的情绪非常复杂,若想从成人身上去研究情绪反应会很难。而与之不同的是儿童,他们的情绪生活比较简单、直接,因此更容易获得研究结果。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实验之初,我们从社会进行了取样,分别在诊疗室、孤儿院、普通家庭以及富裕家庭中,选取一些孩子作为我们的观察对象。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让他们单独面对相同的实验情境,然后进行实验操作。

从观察中我们发现了婴儿的几种基本情绪反应。比如,当出现响声和失去支持这类刺激时,婴儿的内脏会明显的发硬,即呼吸短促、停顿、哭泣、身体惊起等;另外,当他们被抓握和阻止时,也出现哭泣、呼吸停顿等明显的变化;而当成人抚摸他们的肌肤,尤其对性感区的抚摸时,他们就会微笑、哭泣停止等。三类刺激得到了不同的三种反应表现。

对于婴儿的这类实验,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像大多数的反应类型一样,对儿童情绪反应进行梳理,摸清他们情绪反应的条件。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建立条件反射和迁移这一方式,不仅增加了唤起反应的刺激次数,反应本身也有了明显增加,同时,他们还产生了其他变化。

情绪生活的复杂性,在于它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同样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中可以变成恐惧反应的替代刺激,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则变成爱的反应的替代刺激,甚至是怒的反应的替代刺激。这些因素带来的复杂性,使我们对一种情绪具有了多面看法。

在情绪生活中,尽管我们所见到的情绪反应都是外显的,如肢体活动,但实际上很多情绪反应体现在内脏和腺体部分,比如当个体感觉到恐惧时,会发“冷汗”;当他内心处于痛苦和无助时,会“低垂着脑袋”;当少男、少女见到自己喜欢的人时,心脏会跳动加速等等。其实,这些体现于内脏和腺体部分的情绪一直存在,只是人们没有发现而已。不然,社会对于一些反应早就制止了。

早年时期的外显反应,比如我们的语言,手臂和腿、躯干的运动,在经过反复的训练后形成习惯。而这些训练都受到社会影响,因此很多成为规范的行为。而内脏行为由于具有内隐性质,社会难以把握它,所以也无法为此制定规则和规范。

对于内脏反应,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它们。外显的反应,由于我们能看到它们发生的过程,因此可以将它们记录下来。比如拳击对抗赛,当两名拳手进行比拼时,我们可以对他们的动作进行详细的记录或解说。因为其中的任何活动都有对应的惯用的词汇,可以对赛手的技术和动作进行具体描述。而同样,当个体见到让他情绪激动的物体时,即便他没有外显的反映出现,实际上他的内脏和腺体也一定会发生相应的运动。

所以,一个事实是,由于一些反应没有被命名,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许多事情,我们也就没办法谈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人类行为中存在非语言话的东西。而且,即便无法对它们进行描述,但我们的情绪生活也会和其他一系列习性一样成长和发展。既然这样,我们养成的情绪习惯是否会遭受废弃?它们是不是像我们的手势习惯和语言习惯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被遗弃或戒除?也就是说儿童时期的情绪习惯,能否贯穿于一生?而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哪些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哪些情绪是后天习得的?旧的情绪能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逝?这也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探讨的问题,即儿童时期的情绪生活。

2.阻止愤怒催生“愤怒的孩子”

阻止愤怒是引起愤怒反应的原因,对此理解起来并不难。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就可以看到,这即使在一个新生儿身上也能体现出来。如果将他用力按住后,他就会挣扎小身子,这是一种天然的抗争。孩子刚一出生,就会踢腿、挣扎、扭动身体。

我们曾做过一个实验,当时,我们把孩子抱到一间暗示,让他平躺在床垫上,他的头顶上方,有一盏光线微弱的灯悬挂着,并且左右移动。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块柔软的棉垫垫在婴儿头部的两侧,然后实验者用两手将新生儿的头稳稳地握住,不让它移动。由于有棉垫相隔,所以,实验者的手根本接触不到婴儿的头皮,但是,只要实验者握住他头部的手稍微用力,新生儿便开始大声哭泣,假如我们手没有放松,让这种压力持续存在的话,他就表现出狂怒的样子。

事实上,不仅对他的头部施以控制时,他有如此的表现,在按住他的双脚或双腿,使他处于不能乱动的情况下,会发生同样的结果。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不论哪种对他施加压力的方式,都不会使他真正的疼痛,但他的表现是哭泣和挣扎。如果我们持续阻挠他的行动,他的嘴就会越张越大,有时甚至呼吸都要停顿的样子。同时他的身体僵硬,面孔红涨得几乎发黑。这是我们在实验室里的新发现。也就是说,在新生儿出生时,就具有了狂躁和发脾气的反应,而导致这一反应发生的,就是婴儿身体被成人握住,或是其身体的任何部位的运动被阻挠。

那么,对于这种愤怒反应,我们能否将之消除呢?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即使进行密集的训练,也无法使之彻底消除。当一个人横冲直撞地走在街上踩到了别人的脚,还撞疼了他人的胳膊时,我们可以从这些人的脸上看出明显的怒容,甚至可能发生争斗。而当一个人被他人束缚起来时,也会明显地看到他的不甘和挣扎。

观察发现,在一天之内,新生儿的愤怒不知道要被引发多少次。每当我们给他穿衣服、脱衣服,或者换衣服时,都会握住他们的胳膊、腿还有手脚等部位,而这些都是激起他们不满和愤怒的因素。而如果在替孩子做这些事情时,能够细致一些,敏捷一些,温柔一些则孩子的情绪就会好一些。因此说,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不够用心就是一种鼓励狂躁的行为。因为不够用心,自然会马虎行事,所以在给孩子穿衣、换衣、脱衣时,就会阻碍到他的活动,尤其是给孩子穿紧身的有袖口的毛衬衫时,尽管我们的力气不足以扭到他们的胳膊和手臂,但他们也会感到不舒服。在给孩子换尿布时,将孩子反过来,再翻过去,使他们的身子扭来扭去;用尿布紧紧包裹住他们的双腿,使他们无法自由伸展,等等。这些都无法让孩子感到舒服。

另外,当带着孩子外出时,为了保暖我们会给孩子穿上外套,外套里面穿毛线衣服,而这种毛线衣服很容易缩水,所以我们给他套上的可能正是一件已经缩水的不合体的衣服,这样从头上套下来,再到胳膊进入袖口,一路下来哪里能让孩子舒服。而这些都将导致孩子狂躁情绪的产生,这是我们经过试验验证过的,所以是可信的。

既然导致孩子狂躁的因素是我们上述描述的种种,因此我们说,愤怒是条件作用下的反应。有这样一个孩子,从他出生开始,我们就对他的行为进行干预。为了对他施以某种实验,我一直握住他的双手不放松,这种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小手变得僵硬起来。这时,我开始轻轻摇动他的身体,有时捏住他的鼻子,如此一来,引起了他的手的“抓握反射”。紧接着,我把一根小棍快速地塞进他的手里,他紧紧握住它,然后我把婴儿放到一个软枕头旁,让他靠在上面,独自支撑自己。每当婴儿要松开他手里的小棍时,我的助手就会立刻将他的双手抓住。这个实验反复做了好几次,每当这一实验开始时,他总会变得很愤怒。经过这样几次的反复后,他一看到我的面孔,便怒不可遏。也就是说,此时已无须再对他的动作加以阻挠了。从实验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就使一个条件作用的愤怒反应发生了。

关于这个实验,我们是在两个月中,每周实行两次。两个月过去后,我试着走进那个婴儿,想测试一下,在我离他多远时会引起他的愤怒。结果显示,我们之间的距离不能小于8~10英尺。一旦越过了这条红线,让他看见我的面孔,他就表现得十分愤怒。所以说,造成这样的行为其实一点都不困难,哪怕面对一个新生儿依然如此。当我的助手握住他是阻止了他扔掉小棍的行动,而那时婴儿看着的是我的面孔,所以他记住了我,把我当成了他条件反应的刺激物。

我们用了同样方法做实验,结果显示,不论用哪种物件都能引起他的愤怒。只要我们对他的行动进行干预阻止,并将那物件放在他面前就行了。由此我认为,暴躁脾气源于生活中无数的遭遇。这种被我们造成的狂躁暴怒使得婴儿只要待在实验室就会存在,就算我们对他的行动不再进行干预和阻挠也不会消失。

我们通过上述实验室里的情景描述,应该会想到在我们家庭内发生的一切,我们在照料孩子时,总会有或者经常显现得很不耐烦。所以,在给孩子洗澡时,往往会十分仓促、马虎,对着孩子的鼻子或者耳朵一顿乱抓;给婴儿补粉时也不管不顾地将他的两条小腿掰开,等等。这些都会使孩子产生厌恶情绪,而导致他不仅对洗澡用具的厌恶,还包括对给他洗澡、穿衣服的人的厌恶。从而只要听到睡觉、穿衣这些话,就会引发他的愤怒情绪。

而引起孩子愤怒行为的人中,那些祖父们也是其中之一,因为他们迫切希望孩子与他们亲近,如果孩子不停止玩耍去亲近他,他就会走到孩子那里去将他的小手握住,或者搂住孩子的身体,而在做这些时也没有顾及孩子的挣扎,只是一味地搂着他,逗弄他。因此,用不了多少次,孩子再见到他时,就会远远躲开。而他仿佛成了受害者,甚至还对孩子和家长进行指责。其实,他不知道,当一个孩子在遭受那种尴尬的、难受的经历和体验后,自然不会再亲近他。或许这其中有很多还会被带入成人生活。所以很多人对于陌生人的第一反应,常常会出现“我不喜欢这个人”的状况,可能我们会觉得这是“本能”的一种排斥,但其实是人为造成的。

厌恶他人,讨厌与某人接触,一旦被强迫接触就会产生排斥、甚至狂躁情绪,这些都是条件作用所致。所以,行为主义者认为,愤怒是人为造成的,暴躁的脾气是在个体早年形成的,并一直影响到他的成人生活。

3.是什么让孩子情绪失控

最近,我们在为纽约赫克歇尔基金会做一项工作,工作中琼斯夫人对9个刚刚学走路的孩子进行了观察。从每天的清晨7点开始,那时他们刚刚醒来,然后持续到晚上7点他们上床后为止。观察过程中,琼斯夫人对他们的任何活动都不参加,只是每天都跟着他们,细心观察哪些事情可以引起孩子们发怒。除了因身体受到伤害外,其他的一切能够让孩子发怒或是挣扎的活动,都被看做是发怒或生气的条件。我们之所以花费很大的经历和时间去做这样的事,只是想弄清楚:为什么在儿童的环境中,我们总是很难确定究竟是哪些因素和事物对儿童产生刺激?如果我们对其有所发现和认识的话,就能够将其排除;如果排除不了,我们想探讨一下是否会有一些纠正的措施,可以帮到家长?我们希望可以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帮助众多家庭,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所观察的9个孩子,年龄并不相等,分别是18个月到3岁之间。这些孩子整天生活在一起。经过琼斯夫人的细致观察,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激怒儿童的事项,有如下几个方面:便秘时坐马桶;所有物被别的孩子抢去;洗脸;做某事未能成功;穿衣;脱衣;沐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情景能够激怒孩子,差不多有一百件之多。事实上,每一个做母亲的人,都可以从她养育孩子的经历中,举出许多别的例子。例如,小孩子生病,拒绝大人喂药时,家长往往会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强行将药灌下去。

我们在研究类似这些问题时发现,假如孩子身体某器官发生了不测,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难进行处理。那些昏昏欲睡的孩子、正处于饥饿状态下的孩子、胃肠不舒服的孩子、患上疝气病的孩子,他们往往表现得更为狂躁不安。而一个在屋子里被关了数日的孩子,也很容易被引发狂躁愤怒的反应。

4.喂食不当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的话就可以注意到,家庭每时每刻都在制造儿童的情绪生活,并使其变得日益复杂。家庭总是在不断地制造新的愤怒,这在方方面面都有体现,不论是服侍儿童穿衣、脱衣、洗澡还是喂食,都有激怒儿童的危险,下面我给大家展示一个关于儿童进食的案例。

有相当一部分的儿童有挑食的毛病,他们在进食时总是挑挑拣拣,喜欢吃这,不喜欢吃那,致使很多时间都浪费在用餐上。这个问题自然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希望找到合理的方式对此给予纠正。我经常被邀请参加关于儿童进食问题的会议,在那里会获得许多这方面的资讯。下面我给大家展示一个案例:

这是一个3岁的小女孩,长得很漂亮,但是她在进食时总是会给家人带来很大麻烦,因为家人说她总会搞出各种事情,闹的全家人都来帮忙。显然这个孩子的进食问题令父母头疼。她的家人将这个孩子交给我,希望我能找到改掉这一坏习惯的方法。我接手这一工作后,首先做的是偷偷地在暗处观察她的进食情形。小女孩在游戏室里进食。出生后她一直在游戏室里进食。这间游戏室中有大约500个以上玩具。小孩的保姆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女人,并且喜欢大惊小怪。她一共生过7个子女,并将他们养大,所以,她自认为在教养孩子方面自己是个行家里手。那么,这个保姆是如何运用自己经验来服侍小女孩的呢?下面我将自己听到和看到的部分,给大家分享一下。

“宝贝,这里有很多好吃的食物——你看看,有好吃的牛奶,还有好吃面包。嗯,我想今天晚上你一定很听话,会好好吃饭的是不是啊?”

小女孩拿着调羹吃了两口后,就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些玩具上,她手里拿着调羹,但眼神已经专注地盯在那些玩具上,并露出十分喜爱的神色,心早已离开眼前的牛奶和面包,不知道神往何处。保姆见她这个样子,十分的不耐烦,并一把抢下她手里的调羹,开始强行喂食,小女孩开始挣扎,扭动脖子,但保姆毫不理会,将食物塞进她的口中,而且,一边粗鲁地喂食,一边对小女孩说:“你是个不听话的坏孩子,我不想再看到,我很快就会走了,永远离开你了!”紧接着又开始说一些“乖乖,好孩子,听话”之类的话,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言辞是在强行喂食期间同步进行的。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情形。自从小女孩独自吃饭以来,一直就是这样一种情形。小女孩虽然一顿饭只吃了一碗粥、一片面包、一杯牛奶,但竟然用了一个小时多的时间。其实,也无须好奇,有这样的人服侍她吃饭,又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孩子会沉入幻想,难道不是很好理解吗?

类似于这种情形,其实很多家庭都很常见。通过小女孩这一案例,我也就幼儿如何进食问题做了思考,并开出针对如何改造整个进食制度的建议。

首先,我跟小女孩的父母提出辞退那位年老的保姆,重新请一位新的保姆过来。新保姆不必很会说孩子话,但需要有足够的常识。如果小孩女是在做自己平日里固定的事务时,保姆不要对着孩子没完没了的唠叨。另外,我指出让孩子独自在餐室进食,不要再去游戏室进食。

其次,我还规定,如果大人为她安排的一切,她并不服从,甚至以发脾气、摔碗来抗拒此安排,家长也不要妥协,这时就把她送入自己的房间,将门关上,留她一个人在那里痛快地哭。等她哭够了,恢复了常态,再把她带进餐室,试着让她进食;如果,她旧戏重演再次无理取闹,就让她去一边站着,不让她进食,取消这顿饭。

另外,我还要求女孩家长,为了顺利完成改造她坏习惯的计划,孩子的母亲在6个星期之内完全将孩子交予他人管理。

就这样,我们针对小女孩问题的治疗方法和计划圆满成功。

当然,在这个方法实施之前,首先应该清楚孩子的身体状况,在确定儿童的身体器官没有不适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另外,在纠正的过程中,不能对孩子连续3次以上不给进餐。鉴于对孩子的身体考虑,在实施这一计划之前,先找一位医生,就有关计划与方法的可行性,让他给出专业建议。在医生认可这一方法和计划的前提下,才去实施,以免对孩子造成不应有的伤害。但作为家长还应该注意一点,你所请教的医生必须是真正研究儿童行为的医生,这样的医生,我们才能相信他的指导。现在国内医学界大多是一些思想守旧之人,他所给出的一些劝告,可能正是我们不应遵守的,因此,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5.如何面对孩子间的争斗

在一个家庭中,孩子之间发生争斗是常见的事情。比如,下面这对小兄弟:“那是我的!”2岁的吉米大声叫嚣着。“不,不是你的,那是我的口琴,妈妈你让吉米把它还给我!”4岁的比利对着妈妈说道。

结果比利战胜了吉米,吉米失败后尖声大哭,直到小脸哭成灰黑色。

他们的母亲走进房间。对于这两个孩子的争斗,她本来应该找寻一些办法尽量用平和的态度去解决,但她通常不会这样做,而是采取很粗暴的方式,痛打比利一顿,对其进行惩罚,弄得比利也开始大哭这种做法无疑是愚蠢的,会让孩子形成胆怯、自卑的性格。她也许还会将吉米抱在怀中,一边抚慰、一边亲吻,而这又无疑会助长吉米狂躁的行为,致使再有类似的争斗事件发生,吉米会变本加厉。

如果这位女性足够明智的话,会提前制订预备方案,以应对此类事件。两个男孩只相差两岁,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买一样的玩具呢?这样在两个男孩发生争斗时,她就可以去找出另一个与之相同的玩具,然后展示给孩子们看,等到他们停止了哭闹后,再把玩具递给急切想要的那个孩子手上。

应该说,争斗事件的发生,责任在于那位母亲,因为在买玩具时她就应该想到这类事件可能会发生。孩子想要得到自己喜欢的、吸引自己的东西是极其正常的事情。而在这个家庭中只有一把口琴,因此,当吉米看到比利在玩弄口琴时,自然也想要。除非将那只口琴通上电,并且比利拿着无碍时,吉米去抢夺就会遭到电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吉米会将手缩回来,并对其唯恐避之而不及。就像当孩子去拿“禁物”时,父母用铅笔敲击他的小手一样。

当然,在生活中不会给孩子的玩具进行通电的。因此,我们经常会看这样的事情,大一些的孩子,或者身体更为强壮的孩子,会利用自己的“力量”从弱小的孩子手中抢夺他们喜欢的东西。于是,一场争斗便在所难免。在此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在争斗中,虽然大一点孩子最终得逞,但在抢夺争斗的过程中,他们并不会真正伤到小一点的孩子,在观察中可以看到,事实上在处于劣势的小孩子的身上,我并没有发现痛苦的刺激显示。小一点的孩子只是在活动上遭受到干涉和阻止。

6.儿童行为塑造的可行办法

的确,有很多事情是儿童必须做的,比如,大小便、洗澡、耳、鼻的清洁等,而就是这样一些事情,也常常会引起儿童的不快。那么对于这些事情的处理,大人怎样做才能使儿童免于不快呢?

首先,成人要明白,对于一个1岁多的孩子,应该用温存的方式对其进行照看。生活中有很多保姆或者母亲,在与孩子的接触中表现得非常棒,他们在照看孩子方面非常有技巧、灵活性与机敏性。这些女性在工作时,也能够做到极其认真,从不敷衍了事。她们不会溺爱自己的孩子,或者用“嘘”声让孩子安静下来。

而在医院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婴儿保姆都能够做得很好,她们照看孩子的能力参差不齐,有的人技巧很高明,有的人则非常笨拙。然而,最可惜的是,很少有母亲能有机会从妇产科病房里学到良好的技术。我觉得或许会有一天,能有一个训练母亲的学校,母亲们可以通过具有优良技术的保姆的指导,学习到科学的育儿知识,以及照看儿童的宝贵经验。

其次,应该怎样给婴儿穿衣服,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对此,我们工作人员也进行过很多次的讨论。虽然在这方面,我不敢说自己很在行,是什么婴儿用品专家。但我依然要就现在一般孩子所穿的衣服,从心理学角度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我认为在儿童早期,母亲应该将那些粗厚棉麻布、白衬裙、紧身腰、长筒袜,换成宽松肥大的衣服,这样无论是给孩子穿衣服还是脱衣服时,都不会因为生拉硬拽孩子的肢体,而激起他们的愤怒。如果在服侍孩子穿衣服时,真的能做到这样,他们在白天就会因为舒适而变得安详;当然,在制作宽松的衣服时,应按照一定标准去做,使其达到既合适又保暖的效果。而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宽松的衣服保暖性差。

再次,可以将孩子的尿布带和衬衣缝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套衣服,袖子一定要宽松,衣服的有关部位,可以通过纽扣来连接,然后用两块厚实的布条,将衬衣两旁将尿布系牢。关于尿布的制作,可以参考好的医院的实践,而不应像现在家庭中常用的方法。我建议使用四方形的尿布,让婴儿穿上时,将两边都系牢。这样做的好处是,能给婴儿更大的活动空间。

给孩子缝制衬衣时,可以用法兰绒布料,并将其缝制得宽松一些,不用要袖子,前面用两粒纽扣扣着。也要制作得宽松肥大,不要只图美观而将其制成紧身的,应像日本和服那样宽大。纽扣不要太多,两粒即可,而且是扣在前面。另外,在孩子学习走路之前,不需要给他穿袜子,长袜、短袜都不需要。我曾经观察过两个孩子,一个是已经可以自行站立的孩子,在9—10个月这么大,他即没有穿鞋子,也没有穿袜子;另一个是6—7个月的孩子,他已经可以坐立,他父母说从来没给他穿过紧身毛衣。而这两个孩子在他们6个月大之前,并未沾染上风寒。

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想为父母们提供一些非常实际的忠告,那就是尽快让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务。大约在孩子长到18个月时,就应该学会自己吃饭;这之后的一个月到一个半月时,孩子渐渐能用小勺子进食食物,并对它的使用达到日渐熟练的程度。在他长到20或22个月大时,可以将一些比较钝的叉子交给他使用,让叉子替代勺子。

如果一个孩子一直以来是用奶瓶喂养的,那么他在长到6—8个月大时,很容易断奶的。而且愿意学习自己直接用杯子来喝水。当他长到18个月大时,他就无须大人来帮助他喝水了,他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此事。

饥饿能够创造奇迹。假如可以让孩子忍耐数日或数周的饥饿,那么其他的困难对他们来说就不算什么了。

在婴儿长到9个月大时,如果他要大便,就可以让他坐在那种可放置小孩围手椅座位的马桶上,且不用有专人在他身边照顾。

3岁的孩子就可以让他自己洗澡了,保姆只需在旁边照料即可。当然有些身体部位孩子洗起来会比较困难,如眼睛、耳朵、鼻子、背心之类,这时保姆或者母亲可以帮他洗,不过这只能是一段时间的过渡,几周或者几个月之后,还要由他自己洗。他能很快就学会清洁自己的鼻腔,而且还做得相当不错,当然,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母亲一直在身边。当孩子长到20个月大时,就开始能够“擤鼻涕”了。你告诉做这件事,他就马上知道怎么做。但擤鼻涕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一个缓慢的成长过程。一个21个月大的孩子,也已经能够熟练的清洁自己的牙齿了。

当孩子到了两岁半的时候,就应该让他自己穿衣服了。当然最初会穿得很慢,这需要父母或保姆有足够的耐心。事实上,在孩子两岁时,通过成人的帮助,他可以将袜子穿好。3岁时,他可以自己穿上短裤和长裤。但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会系纽扣的,除非他不断地练习。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现在孩子衣服的扣子都缝在背后,对此,心理学家非常不理解。

在孩子长到3岁时,虽然能自己穿上短袜,但穿长袜还是有些困难,需要大人给予一些帮助才能完成。一个3岁半的孩子,可以自己将外衣穿在身上,除了从头上往下套的紧身针织衫,其他的针织套衫都能穿上。不过,虽然他自己还不能穿上紧身针织衫,但能将其脱下来。同样,虽然他还不会系纽扣,却能将不太紧的纽扣解开。3岁的男孩,应该能在厕所里站立小便。晚间时,如果成人安排孩子自己睡一个房间时,并给他预备一个手电筒的话,他应该不需要大人的帮助,自己就可以去厕所小解。并在这一过程中,不会吵醒保姆或者父母,也不会弄湿被褥。一个3岁半大的儿童,如果想去厕所时,只要衣服被解开,他就可以坐在成人用的马桶上便溺,不需要他人帮忙。

当儿童长到4岁时,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自己能穿衣服,只要时间够用。但是有一个例外,即系鞋带对于儿童来说,好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他还应该会做很多的事情,比如,梳理自己的头发,刷牙,漱口,必要时用洗眼杯,穿大衣,戴手套等。在吃饭时,他可以自己使用叉子和刀,并会在他所吃的面包上抹上黄油。我见过3岁的孩子熟练地做这些事情。在此,我觉得为人父母者应该知道,一个小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时,是可以自己穿衣服和做一些其他事务的,就像我们的年轻人会做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而对于成人而言,也应该认真地去对待孩子的这些问题,让他在合适的年龄学会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行为主义者中有人对服装设计很在行,并愿意为儿童来设计服装的话,他们设计、改良后的衣服经过试穿,证明这类服装比之前没经过改良的服装,更适合孩子们使用的话,那么,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们来说,以后穿衣服和脱衣服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然而,即便在给儿童脱衣服和穿衣服,以及处理这类事务中,成人再怎么小心谨慎,婴幼儿也难免不会偶尔狂躁的,因为有很多事情的确超出了我们的掌控,所以成人无论怎样注意,在服侍孩子的过程中都可能会惹怒孩子。

那么,当孩子发怒狂躁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方法用来转移愤怒呢?从现在的研究结果来看,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人们发明了这类方法。因此,我只能遗憾地说,在经过试验发明出这种方法,并确实使之达到有成效工作之前,任何说法建议或者臆想,对解决这一时期儿童存在的愤怒问题,都不会有任何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