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股市也没那么可怕

上面的内容也许会让很多人对股市的跃跃欲试冷静下来,但我无意于将股市描绘成一个洪水猛兽。事实上,股市也确实没有那么可怕,甚至其成功的道路比你想象的更清晰。关键是,走正确的道路。

1.2.1 小概率中的大概率

很多人都说股市像赌场,对很多人来说股市确实也就是赌场。但在我看来赌场根本不需要“场”,赌徒到哪里赌场就在哪里。哪怕是一副扑克牌、几个石头子儿都可以赌。在股市里要想赌就更容易了,而且各方机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赌民”精心推出了各种各样的赌具;股票不够玩那就来股指期货,可转债和普通基金不够玩那就来杠杆基金,国内的不够玩那就到国外市场开户。

我经常说:做投资者还是做赌徒,是个自由的选择。股市就是一面镜子:你天天看到的是内幕消息,那么你就会成为消息追逐者;你天天看到的是赌博,那么你就会成为赌徒:你天天看到的是均线指标,那么你就会成为交易者;你天天看到的是企业经营,那么你就会成为投资者。没人规定在股市里一定要如何,自己种下“因”自己收到“果”,如此而已。

投资确实是一个艰难和高壁垒的游戏但它不是真的青面獠牙吃人不吐骨头。一方面我们确实看到很多股民在证券市场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依然惨败而归,但另一方面却是市场的少数获利者简单的让人难以置信。

2010年初俄罗斯媒体报道了一则有趣的新闻,有一只名叫鲁莎的大猩猩,从30只股票中挑选出了8只,如果有人据此买入并持有1年,那么这只大猩猩的“投资组合”将带来3倍的回报。就是用这种谁也摸不到门路的投资法,猩猩将俄罗斯国内94%的基金业绩甩在身后。更有趣的是《金融时报》也公布了一项类似的研究,证明大部分经过计算机刺激的猴子在1938~2011年都能战胜股票市场——多么让人敬佩和不可思议的猴子啊!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些猴子没有知识,没有背景,甚至没有思维,它们所选择的公司基本上是随机乱点的,从这一点来看它们几乎毫无胜算。但它们相比人类也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巨大优势,那就是它们根本没有财富的概念,所以面对股市的波动绝无任何贪婪和恐惧。

我当然不相信在家里养只猩猩并且靠它来扔飞镖就能成为股市赢家,除非有事实证明成千上万只猩猩在任意一个5年间扔飞镖获胜的概率都非常高,否则这不过是一个不具有统计意义的偶然现象而已。但这一现象也说明了,股市里的惨败其实大多数都是“自我折腾”的主动性行为所导致的。

在股市中取得优秀收益的确实永远只是少数人,但这是否真的说明证券投资是个结局完全随机、大家都是在里面拼人品和运气的赌博游戏?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做投资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寻求超额收益的“小概率事件”。但“概率小”不是因为投资真的毫无规律,完全就像六合彩一样呈现收益的随机波动。而是因为市场里真正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事和愿意坚持做正确的事”的人始终是稀缺的分子。所以只要踏出这一步,你就会发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投资的成功事实上恰恰是某种“大概率事件”!

而且正是因为这个市场中不懂得、不愿意去做正确的事的人太多,这就给了真正觉醒的人更大的机会。就像在一个普通的商业市场中,也许最终的胜出者高度垄断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其他大部分公司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你不能因为最后只剩下的几个垄断者就说这个行业不赚钱,是赌博。相反,正是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太弱小,所以他们反而可以掠取市场收益的大部分,成为最大的赢家。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市场中大多数的参与者越是不理性,越是缺乏专业知识,越是赌博心态浓厚,这个市场就越是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对此持怀疑态度的朋友不妨看看巴菲特是怎样说的。

“投资者能否取得优异的投资成果,这既取决于你在投资方面付出的努力和拥有的知识,也取决于在你的投资生涯中股市的愚蠢程度有多大。股市的行为越愚蠢,有条不紊的投资者成功的机会越大。遵从格雷厄姆的建议,你就能从股市的愚蠢行为中获利,而不会成为愚蠢行为的参与者。”

——巴菲特在为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作的序言股市中确实充斥着各种愚蠢,对此我们无能为力。但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自问一下,自己是愿意成为愚蠢中的一员,还是与愚蠢的行为划清界限并从中笑纳收益呢?

1.2.2 虚假的安全感

在决定投资之前,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需要搞清楚:股票到底是不是一份可靠的资产?我们来看一些相关研究资料。

下图是一个全球主要证券市场长期回报率的调查,在这个调查中并不是只有美国才有优秀的股市回报,几乎所有实现了长期发展的国家都具有非常稳定的回报率。在一个长达112年的时间周期内,各国股市统计中的平均复利回报率约为5%,要注意到这是扣除了通货膨胀之后的真实回报率。

在这个调查中,债券这一让人感到安全和愉快的“避风港”的长期收益率却非常低,几乎产生不了什么回报。如果手握现金或者仅仅是存在银行里的话,长期来看更是无异于对资产的自杀。

这是因为每个家庭的财富都面临一个共同的敌人——通货膨胀。30年前万元户算是大富翁了但现在1万元可能只是一次出国旅行的费用。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就像一个持续散发着巨大热量的太阳,而储蓄和现金资产就像一座不断在融化的冰山。所以现金是一种看起来很安全但实际上非常脆弱的资产。对此《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在200多年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纸币只服务于那些有权操纵纸币发行的人而让那些辛苦挣钱储蓄的人看起来像傻瓜”。

在这一点上股票却显现出与常人观感完全不同的一面。下图是《股市长线法宝》的作者杰米里J.西格尔对于股票、债券、国库券在不同持有周期下盈利及亏损幅度的一个统计。

来源:《股市长线法宝》一书21页

根据这项研究,如果仅以1~2年的持有周期来看,股票的波动范围确实非常大。它有从66.6%的正收益到一38.6%的亏损这样宽的波动区间。这与人们印象中股市总是“暴涨暴跌”的印象比较接近。但如果将持有周期提高到5年,那么股票最坏的回报率也只有-11%其波动的区间已经与债券非常接近。但是当投资周期上升到20年时,即使是最差的股票投资回报率也是正数,而此时债券和国库券的最差收益率已经是负数(跑输通货膨胀)——不要小看这一3%的亏损,放在20年的时间积累下这相当于损失了一半儿的实际购买力。当时间拉长到30年,股票的收益显示出更大的优越性。

请注意,这里的投资年限并不是指持有特定的某只股票,而是只要持有的是股票资产即可,无论在这一过程中其投资组合进行了怎样的更替。

这个重要的统计揭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如果基于家庭资产的长期增值和保值,股票才是最为可靠的中流砥柱。在西格尔教授的另一个研究中,统计了各类主要资产在1802~2006年的实际总体回报率(以美元计。考虑到这期间的物价指数的变化,反映的是实际购买力)。如果在1802年每样资产投资1美元到2006年时的实际购买力结果如下:

可见在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洗礼后现金的实际购买力已经缩水到了原来的6%。也就是说原本的千万富翁将只剩下60万元的购买力。黄金大体还保持着原本的购买力水平,能够也只能够“保值”。国库券和债券的情况要好得多,但相比股票而言所有的资产回报率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在长远的视角下,股票成为追求资产增值极具吸引力的选择。与这个事实相对照的是近期对于美国家庭资产分部情况的一个统计,如下图:

图片来自网络

从统计中可见,越是富裕的阶层其财产中商业股票和投资所占的比重越高(最富裕的1%其商业股票+投资占资产比重近80%,中上层这一比例为45%左右,中下层只有不到20%),经济水平越低反而越缺乏投资的意识。对大多数人来说早早的高负债买入房产的心理,或者把钱干脆花掉的愉悦感都是难以克服的。意识,是财富分化中最首要的区别。如果说智商决定了人对复杂知识的学习能力,情商决定了社会化活动的能力,那么财商就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借助大势积累财富的能力。

因此,对待股票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股票作为一项资产选择是不容忽视的,拥有优秀公司的股权将是普通人实现资产长期保值和大幅增值的最佳选择之一。而现金这种能带来虚假安全感的资产,长期来看必然会使你成为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当然,股票投资的专业化要求很高,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定期投资于指数基金可能是一个最合理的选择。

最后还是特别强调一下,所谓的现金输家是站在长期的角度而言,就两三年的周期来看,通货膨胀一般不会给现金持有者带来太大的伤害。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扣除银行利率后的损失不过几个点。但如果一笔不明智的投资,则很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就给你带来30%以上的损失。所以,通货膨胀可能是促使我们正视股票资产配置价值的“长期理由”,但却不是盲目冲向市场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