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报告 General Report
B.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拓展潜力与方向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比全球经济增长更显低迷,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成为中国稳出口、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凝聚中国智慧、顺应全球经济发展潮流和中国国内形势变化的新型开放战略,蕴藏着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的丰富源泉。中国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为外贸发展新动能的培育提供正能量。但在正能量不断聚集之时,其面临的挑战也不少。这些挑战需通过“坚持一个中心,实现四个统筹”的方式得以化解。
关键词:外贸发展新动能 一带一路 贸易结合度 贸易互补
中国在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出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稳增长,固然需调整经济增长的动能,加大国内需求对增长的带动作用,但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培育出口增长新动能同样有其必要性。在外贸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之时,中国外贸发展的新动能也正在聚集,但面临的挑战不少。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根据IMF预计,2016年发达经济体仅增长1.6%,低于2015年的2.1%,也低于1990~2007年平均值近1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增长4.2%,较2015年高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增长比全球经济增长更显低迷。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同比下降0.3%,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1.1%,二季度仅微弱增长0.3%,均低于预期。WTO发布的最新贸易展望报告,将2016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预测为1.7%, 201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预计为1.8% ~3.1%,仍低于世界经济增速预期。2016年以来,在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全球贸易处于近30年低谷期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继续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2016年前三季度,按人民币计,中国出口10.06万亿元,下降1.6%;按美元计,中国出口1.54万亿美元,下降7.5%。“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凝聚中国智慧、顺应全球经济发展潮流和中国国内形势变化的新型开放战略,蕴藏着推动外贸新增长的巨大潜力,理应也必将对中国外贸增长和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产生重大影响。
一 外贸发展动能的分解
中国外贸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2000年,中国外贸出口总额约2万亿人民币,2007年则增加到9万亿左右;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外贸虽然面临了诸多挑战,但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2015年中国的出口额约14万亿,其规模相当于2000年时的7倍(详见图1)。
图1 中国历年出口额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中国商品的出口呈现不断增长之势,是何种力量推动了这种增长?也就是外贸发展的动能何在?对外贸发展的动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分解,本报告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法对其进行分解。按恒定市场份额法,一国出口的增长可以归之于全球市场的变化、出口市场结构的变化、出口产品的变化以及其他影响竞争力因素的变化,即:
式中符号的意义如下:
Vi=研究对象国第一个时期产品i的出口值
Vij=研究对象国第一个时期对国家j出口i产品的出口值
vijt=研究对象国第二个时期对国家j出口i产品的出口值
ri=两个时期内产品i出口的增长率
rij=两个时期内研究对象国对j国出口i产品的增长率
r=全球出口增长率
V..=研究对象国第一个时期的总出口
V..t=研究对象国第二个时期的总出口。
上式把一国出口的变化分为了四个部分:世界出口的一般增长;一国出口产品的构成;一国出口市场的分布;其他综合性的影响该国竞争力的因素。
表1列出了两个不同时期、基于两种不同的区域划分方法所得到各因素对中国出口成长的影响。第一种区域划分方法是将世界市场分为大洋洲、东盟、俄罗斯、非洲、韩国、美国、欧盟、日本、印度、世界其他地区;第二种区域划分方法是将世界市场划分为“一带一路”沿线62个国家和其他国家。基于两种区域分类法计算各类因素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时,两种区域划分法下,商品的分类相同,都采用SITCRev.3中的三位代码商品分类。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0~2007年间,中国出口的增加,主要受益于全球贸易的一般增长效应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效应,2007~2015年间,这两个因素仍然是推动中国出口成长的重要因素,但其重要性都有所下降。
表1 中国产品出口变化源泉的恒定市场份额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stat数据计算,如无特别说明,下列资料来源同此表。
当采用第一种区域分类法对中国出口成长进行分析时,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从30%下降至20%,竞争力提升对出口成长的影响下降较大,其贡献从2000~2007年的76%下降至2007~2015年的65%。竞争力效应反映了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当采用第二种分类法对中国的出口成长进行分析时,竞争力效应基本保持稳定,市场分布效应却低于第一种分类法。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推动中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动能均来自于竞争力的效应。
商品构成效应的变化和竞争力的变化,则主要源于中国制成品出口的大幅增加和制成品中低端制成品竞争力的大幅提升。2015年中国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3.8%,较2014年提高了约1.5个百分点,较2000年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较2007年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8.6%,比2014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较2000年提高了约14个百分点,较2007年提高了约7个百分点。如果把制成品分为低端和中高端,则在过去的15年间,中国无论是低端,还是中高端制成品,其国际市场占有率都呈现增长势头。2015年中国低端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7.98%,比2014年高2.69个百分点,较2000年提高了18.7个百分点,较2007年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中高端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5.75%,比2014年提高了0.54个百分点,较2000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较2007年提高了5.83个百分点(详见图2)。
图2 中国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化趋势
二 “一带一路”建设在外贸发展新动能培育中的作用
优化外贸发展的空间格局是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表现。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正在通过外贸布局的调整为外贸发展新动能的培育提供正能量,但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外贸发展并不平衡。根据2016年前三季度数据分析,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下降了1.9%;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分别增长1.8%和0.5%;对东盟双边贸易下降0.8%,对其出口下降1.9%;对部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出口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其中,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等国出口分别增长14.9%、14%、11.7%、9.6%和7.8%。中国在对部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出口保持良好增长势头的同时,对东南亚的出口出现了下降,所以,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从何种方向、以何种方式不断扩大其在外贸发展新动能培育中的作用,仍需深入研究。中国要发挥“一带一路”战略在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中的作用,则要通过扩大、优化、升级中国与相关国家现有的贸易关系来推进。
对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关系现状的测度,存在两种不同的视角,一种从贸易平衡的角度进行测度,将焦点对准贸易的不平衡,这是一种“分蛋糕”的视角;另一种则从贸易合作、拓展升级的角度进行测度,通常用贸易结合度、贸易互补性等进行测度,这是一种发展的视角,能充分体现“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的精神。本报告将从第二种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合度与贸易互补关系,找出双方合作的潜力和进一步合作的方向。
1.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结合度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密切程度可以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加以衡量。贸易结合度指数(Trade Intensity Index, TII)由经济学家A. J. Brown提出,指一国对某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比重的比例,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两国间贸易联系越紧密。小岛清等对该指标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明确了其统计学和经济学意义,以此衡量两国贸易的相互依存程度,公式为:
Xij表示i国对j国出口某产品贸易额,Xi代表i国某产品的出口总额,Mj表示j国某产品进口总额,Mw表示某产品世界进口总额,(Mw-Mi)表示世界除i国外某产品进口总额。
当TIIij>1时,表明i、j两国贸易联系紧密;当TIIij<1时,则表明i、j两国的贸易联系松散。
贸易结合度指数有两种计算方式,即采用i国出口、j国进口方式和采用i国进口、j国出口方式计算,两种计算方式得出的结果从不同侧面反映两国产能合作的潜力和趋势。
图3和图4分别反映的,是从出口侧和进口侧计算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2个国家的贸易结合度变化趋势。图3表明,就出口侧而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2国的贸易结合度基本稳定,结合度指数近年来维持在1左右;初级产品的结合度高于制成品;制成品中,中等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结合度高于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劳动与资源密集型、高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制成品中,高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贸易结合度最低。图4表明,从进口侧而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2国的贸易结合度较低,经过一段时期的下降后,近年来总体保持稳定,但贸易结合度指数低于1。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相比,贸易结合强度略低;制成品中,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制成品高于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中等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高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且近几年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在制成品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2国的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贸易结合度最低。
图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2国的贸易结合度(出口侧)
图4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2国的贸易结合度(进口侧)
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互补性
贸易的互补性是通过计算互补强度指数来加以反映的。互补强度指数计算公式是:A国和B国在某产业上的互补强度指数=A国某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B国某产业显示性比较劣势指数,如果产业互补指数大于1,说明两国之间存在贸易和产能合作的潜力,如果该指数大于2,则存在显著的贸易和产能合作空间。反过来,该指数小于1,则说明目前贸易和产能合作的空间不足。
互补强度指数有两种计算方式,即采用A国出口、B国进口方式和采用A国进口、B国出口方式计算,两种计算方式得出的结果从不同侧面反映两国的互补关系。
图5和图6反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互补关系变化。图5描述了基于“一带一路”沿线62国进口、中国出口即基于中国比较优势计算的互补强度指数变化。从图5不难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互补强度总体比较稳定;制成品的贸易互补性高于初级产品;制成品中,中低端制成品,包括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制成品和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高于中高端制成品,包括中等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高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基于中国进口侧计算的互补强度指数略有不同,初级产品高于制成品;制成品中,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最高(见图6)。
图5 基于中国出口侧计算的互补强度变化趋势
图6 基于中国进口侧计算的互补强度指数变化
三 外贸新动能培育中的第三方合作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合作共赢的战略,这里的合作共赢不仅指中国与目标国要坚持互利共赢,同时也包含了与第三方的合作共赢。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有很大的开展第三方合作、推动第三方合作共赢的空间,当然在推动第三方合作共赢时,也面临一些挑战。本报告重点分析中国与美国、欧盟15国和日本开展合作的机遇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1.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会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影响,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会对各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依照表1的方法,我们计算了美国、欧盟15国和日本产品市场占有率变化的源泉,其结果如表2。表2的结果表明,采取区域分类法1,将世界市场分为大洋洲、东盟、俄罗斯、非洲、韩国、美国、欧盟、日本、印度、世界其他地区,美国出口额增加源于市场分布的效应比按第二种区域划分方法所计算的市场分布效应略强,欧盟15国相反,这一区域分类法的调整,使得其市场分布效应于2007~2015年间大为增加,日本则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其市场分布效应在采取第二种区域分类法后,则大为下降。但无论采用何种区域分类法,其结果都是,全球贸易增长是带动美国、日本、欧盟15国外贸增长的主要因素,抑制美国、欧盟15国、日本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则是竞争力的效应。所以,无论美国、欧盟15国,还是日本,短期内很难通过提升现有竞争力的方式带动出口大幅度增长。美国和日本可能选择的扩大出口的方式就是,通过一定方式划分世界市场,美国提出的TPP就是力图运作此种方式的产物。欧盟15国与美国、日本有所不同,在全球贸易不振的情况下,它可以通过适应全球商品贸易的变化而扩大出口,这可能与欧盟15国竞争优势比起美国、日本更多样化有关。综合起来分析,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中国与欧盟合作所面临的挑战较之与美国要小,中国与美国开展合作所面临的挑战较之与日本要小。
表2 美国、日本、欧盟15国产品出口变化源泉的恒定市场份额分析
2.美国、欧盟15国、日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竞争与互补关系
中国与美国、欧盟15国、日本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第三方共赢,其基础条件,既取决于各方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竞争与互补关系,同时也取决于中国、美国、欧盟15国、日本等经济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合度。
表3列出的是基于出口侧和进口侧计算的中、美、欧盟15国、日本与“一带一路”沿线62国的总体贸易结合度指数。比较基于出口侧计算的贸易结合度指数不难看出,中、日与“一带一路”沿线62国的贸易结合度强于美国和欧盟15国。2000年以来,中日两国的趋势是,中国略有上升,日本略有下降。从产品类型上看,中国的初级产品强于制成品,日本、美国、欧盟15国都与此类似。从出口的角度言之,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与日本合作面临的挑战较之与美国、欧盟15国开展合作时要大(见表3)。
表3 中、美、欧盟15国、日本与“一带一路”沿线62国的贸易结合度比较(基于出口侧)
续表
表4列出的是基于进口侧计算的中、美、欧盟15国、日本与“一带一路”沿线62国的总体贸易结合度指数。从进口侧言之,日本与“一带一路”沿线62国的贸易结合度最高,中国次之。就产品类型而言,中国、日本与其初级产品的贸易结合度高于制成品,美国、欧盟15国与其制成品的贸易结合度略高于初级产品。在制成品中,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以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制成品为最高而且近年来增长较快;日本的制成品中,以高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较高;美国表现出同样的格局;欧盟15国则以中等技能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主。这一格局指出,中国与美国、欧盟15国和日本合作的方向,就是在中高技术上开展第三方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升级。
表4 中、美、欧盟15国、日本与“一带一路”沿线62国的贸易结合度比较(基于进口侧)
续表
四 政策建议
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在外贸发展新动能培育中的作用,需坚持一个中心、四个统筹的策略。
1.坚持一个“中心”,就是要坚持把“蛋糕”做大这个中心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合度总体说来还不强,中国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扩大贸易规模。但加强贸易联系,扩大贸易规模,不是在现有基础上分“蛋糕”,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份额拿过来,通过做其他地区减法的方式来增加中国的出口。就本报告所涉及的“一带一路”沿线62国而言,其进口规模在全球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有限,采取重新分“蛋糕”的办法,即使能成功,作用也不大。只有努力把“蛋糕”做大,“一带一路”战略在外贸发展新动能培育中的作用才能持久,“一带一路”战略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的精神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统筹“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坚持“硬实力”与“软实力”并举
“一带一路”战略既需要发挥“硬实力”的作用,也需要发挥“软实力”的作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着众多的优势。“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硬实力的支撑。发挥“硬实力”的作用,就是要通过人、财、物的投入,在合作共赢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让中国自身获益,也能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然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实施不仅需要硬实力、硬作为,而且需要“软实力”。只有把“软实力”建设好,让“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和人们真诚地相信,“一带一路”战略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战略,消除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种种误解,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才会事半功倍。
3.统筹长板和短板建设,坚持发挥传统优势和培育新的优势并举
中国在中低端产业上有优势,对于这一优势应通过进一步做优的方式,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作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互联互通、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持。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有互补性,有合作空间。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决不能仅限于中低端产业,也不能完全停留在现有层次和规模上,而是要在发挥中国传统优势的同时,通过双方、多方合作,共同创造和培育新的优势,要大力推进高端产业的发展,把各自的短板补上去,开拓新的贸易合作增长点,提升贸易的水平和质量。
4.统筹产业间分工和产业链分工,坚持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并举
国际上的贸易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随着全球产业内分工的发展,全球国际贸易的总趋势是,产业内贸易的规模日益增大。运用格鲁贝尔—劳埃德(GL)指数,通过计算各国与中国的贸易后可以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是产业间贸易为主,相互间的产业链分工仍不发达,产业内贸易并不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见表5)。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应积极推进产业链分工,通过产业链分工,深化双方的贸易与合作。
表5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导贸易形式
注:本表为运用格鲁贝尔—劳埃德(GL)指数测度结果。GLi>0.5表示产业内贸易占优势;GLi<0.5表示产业间贸易占优势。
5.统筹国内和国际两种优势,发挥“自身优势”和“第三方优势”并举
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有其自身的优势,如劳动力资源、资金优势,部分产业和技术已经进入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并跑的阶段,少数产业和技术已经进入领跑的阶段,这些优势要充分发挥出来,应用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去。与此同时,中国还必须实行开放创新策略,充分利用国际优势,与发达国家开展优优合作、优劣合作,引进第三方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建设当中来,共同培育新的市场,开发新技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开放也必将加快“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更多国家或地区从中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