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陈氏注》共七篇
○○注己欲立而立人,曰己犹我也,欲犹我欲仁。斯仁,至矣之意也。立与达,观孟子君子所性注,可知矣。
○○注博文约礼,曰文非章句之文也。斯文也,睟然见于面也。礼非玉帛之礼也。斯礼也,盎于背也。
○○注有子孝弟,曰弟者,从兄以事亲,下学也。孝者,从亲以事君,上达也。不好犯上,不怨天也。不好作乱,不尤人也。知我者,天道下济之自然,故曰:其天乎。
○○注曾子三省,曰为人谋而不忠,奚足以复礼?与友无信,奚足以事君?奚足以使民?传由身而家,由家而国也,习水洊至也。
○○注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曰中者,一身之精气,盎于背也。和者,一身之精气见于面也。失中,则性命莫位。失和,则百体莫育也。
○○注君子所性,曰仁系乎肝,义系乎肺,礼系乎脾,知系乎肾,四德之信系乎心。人之始寐也,百体之精气必返于藏,藏返于心,心返于背,盎于背,心始熟矣。及其寤也,盎背之精气,必达于心。心达于藏,藏达于面,见于面,寤姤透矣。斯意也,可不言而喻也。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三,《遗书》一辑一,第128~133页)
解读:此段为周太谷弟子陈一泉对周太谷所注先贤概念的记录。
四体亲乎一心,曰孝。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三,《遗书》一辑一,第135页)
解读:周太谷认为这是为孝修养的基本入门。
少华注耳诚,曰昔者闻诸古语云老氏得耳诚,谓之道。彭氏得目诚,谓之德。孔氏兼之,谓之学,学之义甚矣夫。
比干之仁,仁虽仁矣,弗免其愚。臧文仲之知,知虽知矣,居蔡之为,何如其知也。故太谷诲予曰:弗学夫,斯孰云女知。弗学夫,斯孰云女仁。今也闻子之说,曷敢画乎?他日听斯聪矣,视或惑焉。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三,《遗书》一辑一,第137页)
解读:格物致知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周太谷以为孔子兼“耳诚”“目诚”之“道德”,合为“学”。又以比干、藏文仲的悲剧来衬托孔子之“学”的“知”与“仁”的高度,自证心路之艰难。
○○问天命。
○曰百体之主,莫大乎心。心之主,莫大乎性。性之主,莫大乎天命。故君子首畏乎天命,次畏乎大人圣人之言。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气之主,莫大乎志。夫志兼三德而一之,以御其气。故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毋暴其气。持者,执也。书曰允执;论语曰克己;曾子曰修身;子思曰慎独,皆执中之意也。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三,《遗书》一辑一,第141~142页)
解读:此文谈天命,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初始含意。
子纯问性。
太谷曰天之赋我曰命,父母赋我曰身,合德曰性。性也者,诚身之大本也。
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曰奚乐也?曰易云知存、知亡、知得、知丧、知来以神藏、往以知。子思曰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程子曰道孰为大?性为大。千里之远,数千岁之日,其所动静起居,随若亡矣。然率而思之,则千里之远,在于目前。数千岁之久,无异数日之近。又曰人之自小者,亦可哀也已。人之性,一也。而世之人,皆曰吾何能为圣人?是不自信也,其亦不察乎?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三,《遗书》一辑一,第143~144页)
解读:周太谷引用先贤言论,赞叹性的永恒,兼论人的性一。
○○问性。
○曰身之有形之本,曰心。无形之本,曰性。性之本,曰命。命之自然者,曰天。子思曰天命之谓性。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上知,知于上。下愚,愚于下,皆不移也。唯性则不然,相近也,可退藏于密。相远也,可施于四体。
孟子曰四体不言而喻。何谓不言而喻?曰夫心欲言而口言,夫心欲履而足履,此之谓不言而喻。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三,《遗书》一辑一,第146页)
解读:周太谷谈性命身心之关系,阐述了命在性前、先有命而后有性、命与性有着绝对的区分等观点。
子中问性。
子曰命犹日也,性犹晶也,心犹燧也。晶可传火于燧也,燧可传火于邻也。斯意也,可喻致知在格物。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三,《遗书》一辑一,第147页)
解读:周太谷教导张积中,称命可通过性去点燃心之火。笔者窃喻阳光即为命令性往的媒介,无太阳,何来阳光?性也失去晶所有的作用。
○○问人心道心。
○曰道心,天命也。人心者,性从心也,从心则危。惟一,格上下而一也。惟精也,毋暴其气也。执其中者,持其志也。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三,《遗书》一辑一,第150页)
解读:《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道心”者,儒释道各有解说,周太谷此论从“一”“气”“志”而解,合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序》“天命率性,则天命之谓也”之意,但亦别有附会。
○○问放心。
○曰人之始生也,知视动而视动之心已放矣,知言听而言听之心亦放矣。欲求其放心者,必得非礼勿视动,非礼勿言听。言近乎听,言讱则不闻。视近乎动,动无妄则不睹。厥后,已放之心可复其初也。
有子曰恭近于礼,耻辱远,亦可渐复其礼也。故孔子称大舜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子贡称孔子之为恭也,立之斯立。
孔子诲子贡己欲立而立人。诲子张立则见其参于前也。诲颜渊克己复礼。诲子路修己以敬。诲仲弓出门如见大宾。诲司马牛其言也讱。诲樊迟先难而后获。诲曾子吾道一以贯之,皆复初之意也。
少华曰吾观《○○问放心》一节。太谷抉孟子求放之所以然,发孔氏不显传之秘。於戏!论语而后,无一人以论语不显传之秘全盘说出。可谓论语而后,太谷一人而已。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三,《遗书》一辑一,第158~160页)
解读:此段为周太谷对孟子“放心”论的阐述,其中引用孟子因材施教演绎出放心之说的根本宗旨为“复初”。他以为,人出生后,感官的功能污染了人的本心。实际就是人的欲望模糊了人的本心之光。而要寻求本心的回归,须从道德层次上去寻找,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如此方可寻回本心了。就此而言,周太谷未超越朱熹对放心的理解。文末为少华对周太谷此说的赞誉。
○○问七情。
○曰四体之本,曰心。动于肺则喜,于肝则怒,于脾则哀,于肾则惧,旁通于胆则爱,于胃则恶去声,默则欲。
故孔子胆譬曰女子,胃譬曰小人。又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不孙而爱恶生。远之则怨,胆远肝,肝失温。胃远心,心失济。肝失温而性失仁,心失济而心不存。心不存,性亦不存也。不存,奚成之有?子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三,《遗书》一辑一,第165页)
解读:《周易·系辞》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于此,后人各有理解。此段专论七情,周太谷却以“道义之门”为结束语,其意在于阐述七情之自然顺天者,方为得道入门之径。
夫义,犹路也。道,亦犹路也。道出而义入也,故曰道义之门。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三,《遗书》一辑一,第166页)
解读:周太谷将道与义联系考察,指出人道是与人文道德联系在一起的。
天譬命之王,命譬性之王,性譬心之王。心与肺肾肝脾譬五伯。胆譬伯之大夫。隔内譬畿,隔外譬甸。胃与百八十一体,譬四海之侯封。此系口授春秋内传
(本段摘录于《周氏遗书》卷三,《遗书》一辑一,第167页)
解读:周太谷对先秦儒家相关观念进行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