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社情民意分析
一 调查背景
巴音布鲁克区是和静县在巴音布鲁克的派出机构,辖三个乡、三个牧场,地处天山腹地南麓,位于和静县西北部,平均海拔2500米,总面积2.38万平方千米,是一个以蒙古族人口为主的纯牧业区,总人口12342人,其中蒙古族10494人,占总人口的85%,是典型的蒙古族人口聚居区,是1771年从伏尔加河流域迁徙回来的土尔扈特部渥巴锡一支的后代,他们在这块巴音布鲁克草原上世世代代过着游牧生活,有230多年的历史。巴音布鲁克草原是我国第一大亚高山高寒草甸草原。根据地貌单元划分,巴音布鲁克草地总面积中,盆地草地总面积817.9万亩,山地草地总面积1427.9万亩。牧草生长有严格的季节性、地区性,呈现四季不均衡状态,有暖季草场(夏、夏秋草场)与冷季草场之分。根据测定,巴音布鲁克天然草地鲜草总储藏量为23亿千克,干草6.8亿千克,全年理论载畜量为104万只绵羊单位。新中国成立后,和静县蒙古族畜牧业发展很快,特别是蒙古族聚居最多的巴音布鲁克区的畜牧业已发展成为自治区和巴州肉食基地之一。1949年全县牲畜仅27.4万头,1955年增加为50万头,1963年达到83万头,1972年牲畜存栏头数一举突破百万。以上业绩的取得,完全依托于水草丰美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虽然巴音布鲁克草原每年给国家提供大量活畜及畜产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近年来,由于草原超载、饱和、牧草退化和各种自然灾害等原因,草原生态严重退化,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问题被提上了自治区和自治州的议事日程,政府也开始对全巴音布鲁克区的各乡、牧场的贫困牧户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笔者对巴音布鲁克区巴音郭楞乡的牧民进行了实地访谈并发放调查问卷263份实际收回的有效问卷263份。被调查人员的基本状况是:被调查者中,性别结构为:男性占65% (172人),女性占35% (91人);文化程度:文盲占2% (4人),小学文化占34% (90人),初中文化占20% (53人),中专或高中文化占33% (86人),大专文化占9% (24人),本科及以上文化的占2% (6人);年龄结构为:18~24岁的占6% (17人), 25~34岁的占32% (83人), 35~44岁的占37% (97人), 45~54岁的占17% (45人), 55岁以上的占8% (21人);职业构成为:牧民占87% (230人),巴音布鲁克区公所的干部职工占13% (3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