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的互联网思维探索
社区文化的“互联网+”
当我们谈论“互联网+”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它不应只是风口的那头猪,更应该是能为实体经济和真实社区带来新火花的导火索。
栾玲以小米公司和小米产品为案例,系统完整地为互联网人和传统行业从业者解构了小米文化背后的互联网精神,提供了可供实操的借鉴价值。她从设计的专业立场,融会易经哲思为小米品牌做了一次阶段性的复盘,在社区文化建设领域也给出了有说服力的建议。
一是,社区的格调,是你的用户群特质的综合。房产商可以通过地理位置、户型、价格等因素,人为聚集具备相似特质的社区居民。社区的格调,是一开始的社区定位就决定了的,且难以轻易改变的。比如良渚文化村这个大社区,以及各个楼盘为单位的小社区,它们有着良渚文化村统一的“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格调,也因为各自的价格和细分人群定位,他们又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格调。
二是,社区文化得以繁荣的基础只有一个: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当社区设施和社区活动,是来自于社区居民自身的需求、创意、付出、享受成果的时候,其长远性和使用频繁度就更容易得到保证。相反,那些以开发商、物业公司为全程掌控的项目,基本上吃力不讨好。
三是,社区发展不能期望一蹴而就,相反过程中的微创新和小迭代更能得到社区居民的青睐和信任。这种逐步完善、慢慢成长的过程,正是社区的可爱之处:只要持续耕耘,花儿会静静开放。
花儿静静开放的结果虽然很美,但其中的耕耘是冷暖自知,相信栾玲的这本新书能给传统行业带来一次非常有益的参考。
最美小镇的社区文化运营案例
在中国杭州的西北角,有一个被叫作“中国最美小镇”的良渚文化村,它不仅是因为地处国家AAAA级景区的空气清新和风景优美而获称“最美”,更是因为它的一系列“村民发起、村民参与”的社区文化而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最美”。
2014年9月28日,筹备近一年的村民书房正式开放。从我以热心村民身份发起筹建村民书房算起,等待并不算漫长,这里面的整个故事,都是互联网思维在实体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典型应用案例。
从一开始发起筹建村民书房的初衷,是要在这个以“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人群为主体的社区里,拥有一间属于村民自己的图书馆。在整个筹建过程中,不仅有村民的热心参与,也有了开发商的商业配套部门,也有了社区商家的参与,最终成了整个社区的共同参与。大部分的书籍,向村民征集捐赠,社区里的各个小区开展了捐赠数量的每日PK;社区商家和小区物业,都成为了捐书点,村民可以将书籍就近放到那里;社会机构也充满热情地为村民书房捐赠书籍,包括杭州图书馆、浙江大学、开发商;开发商提供了原来的售楼中心,作为村民书房的新址。对于收到的赠书,我们又在良渚文化村邀请了在各领域有发言权的村民,来进行图书的挑选。最终,村民图书馆完成了13568本书的受捐量。
在村民书房的后期运营方面,我们成立了志愿者队伍,每天都会有志愿者村民在村民书房负责图书借阅、现场管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以“书”的文化精神来启发阅读者的自觉,让村民书房真正成了村民自家的书房,去爱护它,去利用它。
村民书房,并不是良渚文化村的新鲜事。在村民书房之前,村民自发形成的村民公约,以“我们乐于”“我们提倡”这样的表述方式,将美好生活的守则形成了最美小镇的村民公约。其中一条是“我们在指定位置停放车辆,不跨线,不压线,且车头朝向规定方向,停车即熄火”,当村民看到其他村民没有做到的时候,会去提醒他;当有朋友来村里做客的时候,作为主人也会提醒朋友停车的注意事项。并没有什么上级部门去要求村民遵守规则,而是村民完全自发地参与、遵守、宣传,让最美小镇形成了对美好生活风气的自觉追求。
还有村民日、村民市集、邻居节、村民食堂等,更多的发起和参与主体都是村民,村民的“参与感”是良渚文化村之所以成为中国社区文化榜样的重要原因。
通过栾玲这本书,我们将发现“参与感”不仅仅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进行跨界融合下的企业模式的一个知识点。
城市社区专家/策划师/读书人:引子(史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