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习总书记鲜明地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面对各种挑战和难题,我们尤其要以铁的纪律保证党的强大战斗力,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学习党章 遵守党章 贯彻党章 维护党章

在党的十八大通过新修订的党章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即要求全党“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习总书记指出,“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他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在各级党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都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的讲话中,强调对民族、对人民、对党的“三个重大责任”时,曾明确提出:“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他再次强调:“特别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在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党开启新的历史篇章、踏上伟大复兴之路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的号召,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作为一个拥有8200万党员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党员的思想意识、组织纪律、行为规范等如何,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力乃至生命力。对广大党员和各级党员干部的规范和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严格遵守作为“党的根本大法”“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的党章。

必须对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党发展的每一名预备党员,都要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而入党誓词中就有“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等明确规定。要遵守党章,必先熟悉党章。党章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纲领和重大方针政策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党员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党的制度和各级党组织的行为规范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党的纪律作出了明确规定。如果一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连党章的基本内容都模糊不清,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当前,各地各部门正在广泛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各级党组织要以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为契机,在全党兴起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的热潮。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党章学习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通过日常学习、专题培训等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党章;把学习党章作为各级党校、干校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必备课程;把检查学习和遵守党章情况作为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使全党同志对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必须牢固树立党章意识

学习党章的目的,在于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要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就必须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真正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作为指导党的工作、党内活动、党的建设的根本依据,把党章各项规定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各项事业中。我们党成立91年来,已先后十多次修正、制定党章。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党总是认真总结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及时把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体现到党章中,从而使党章在推进党的事业、加强党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可以说,党章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智慧宝典”。学习党章,更要落实党章。要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判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要以党章为基本标准;解决党内矛盾,同样要以党章为根本规则。党章的字字句句,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从实践中探索出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自觉维护。

党员干部要做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的模范

党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关键在于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带头执行、模范遵守,党章同样如此。习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走上新的领导岗位的同志要把学习党章作为第一课,带头遵守党章各项规定。凡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凡是党章规定党员不能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不做。当前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诸多考验。能不能迎难而上、化危机为机遇,首先要看我们党的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党章,就是检验我们这支队伍的最好标准。

在学习党章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要对照党章规定,提高素养和能力,查找差距和不足;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推动科学发展、密切联系群众、加强道德修养、严守党的纪律等方面为广大党员作出表率,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各级纪检、组织部门要加强对执行党章各项规定的监督检查,对党章意识不强、不按党章规定办事的党员干部,要及时提醒;对严重违反党章规定的行为要坚决纠正。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全党同志要用党章锻造我们这支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钢铁般队伍,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勇敢地承担起我们民族、我们人民和我们党赋予的重大责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2012年11月26日播发)

从严治党的铿锵之举

中央政治局会议2012年12月4日一致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有如清风扑面,大振人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严治党、抓作风建设的又一实招,铿锵有力、毫不含糊。社会各界对此好评如潮,普遍认为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干兴邦的具体体现,必将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和巨大的榜样力量。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20多天来,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时“三个重大责任”的简洁讲话,到李克强、王岐山两位政治局常委分别不约而同地要求与会者“不准念稿子”“要讲实在话”;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阐释“中国梦”的即席演讲,到政治局会议审议同意的关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旗帜鲜明、坚定果敢、清醒自信,清新之风里充满着责任和信念。这一系列行动昭示着,党中央决心彻底根治损害党与人民血肉联系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痼疾,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指出,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严格贯彻八项规定,将有力地推动全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

中央政治局的八项规定实实在在,既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比如: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等等。这些规定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症动了真格、较了真劲,广大干部群众无不拍手称快。许多同志认为,这些规定针对的都是现实问题,不仅有助于改进党风政风,而且也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在一些干部中形成的形式主义痼疾,像流行性病毒一样败坏了党风,损害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比如调查研究,有的领导周四下基层,下面单位周一就下发通知、周二要交材料,而且必须根据书面材料“照本宣科”,往往是领导调研没开始结果就出来了。无怪乎有些领导同志下基层时要搞一些“声东击西”的突击办法才能了解真情。又如会议,层层以会议落实会议、层层陪会、层层检查开会,隔靴搔痒念稿子成风。某地一个部门的负责同志曾经反映,一年下来他平均一个月参加上级的各类会议35个,而且必须“亲自参加”,还谈什么正常工作?

这些痼疾,许多领导干部也坦言深受其害,对此深恶痛绝。但这种“习惯成自然”的做法,时间一久,人人心知肚明、深受其苦却只得硬着头皮去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讲话时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党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对照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赶快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

“不信东风唤不回”,只要全党同志坚定这样的信心和决心,埋头苦干、实干兴邦,我们一定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胜利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2012年12月5日播发)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习总书记的讲话如金石之音,振聋发聩、使人警醒。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取信于民,赢得人心,凝聚奋进的力量。总书记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这就必须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根基永固,血脉长存。

为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的紧迫性。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坚决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一些地方和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屡禁屡发的教训看,有些领导干部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民族、人民和党的利益,堕落到古人所讥讽的“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而制约缺失、监督失效,往往使某些干部手中的权力如脱缰的野马恣意而为,成为牟取私利的工具,直至触犯党纪国法,最后踏上不归路。因此,“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已经成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邓小平同志曾经尖锐地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一直致力于探索加强制度建设和教育防范工作,努力使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使领导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尽管如此,制度建设仍然存在不少“蚁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还需不断提速。

领导干部的权力是否有效地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核心在于建立起让全体党员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三个机制实际上就是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反腐倡廉体系的制度化标准。尤其是在那些腐败问题多发高发的地方和领域,必须尽快围绕三个机制建设,建立起纲纪严明的制度规范,持之以恒地加以贯彻,严密细致地加以完善,让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我们必须警醒起来,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原载《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1月23日)

以严明的纪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总书记指出,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习总书记的这一讲话发人深思,是一个重要的警诫。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党的坚强领导。而作为一个拥有82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如何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是确保党的决策部署能够迅速有效贯彻执行的前提。如果党内纪律松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我们就称不上是一个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的政治集团,也谈不上先锋队和领导核心,更无力带领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自身建设上历经90多年探索的“智慧结晶”。既然我们入了党,就必须遵守《党章》、维护《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所明文规定的党的纪律。

强调严明党的纪律,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今天,我们从来没有如此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已经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正在开启新的境界。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机遇窗口,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挑战频仍的“艰屯之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越接近光辉的顶点,困难和挑战往往越多。我们也不例外。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我们党,如何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在挑战中捕捉机遇、创造机遇,将危机转化为机遇,顺利实现我们的伟大目标,这是对我们政治智慧和勇气的考验。

俄罗斯军事战略家苏沃洛夫有句名言:“纪律是胜利之母。”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实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我们的全体党员,就是这场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实践过的伟大战斗的指战员和先锋战士。如果纪律不严、作风涣散,人民群众是不可能跟着我们往前冲的,这场仗也是绝对打不赢的。

习总书记曾经鲜明地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面对各种挑战和难题,我们尤其要以铁的纪律保证党的强大战斗力,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对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是党的纪律的一个重要检验标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同志片面强调本地本部门的特殊性,对中央的大政方针阳奉阴违,使“软钉子”;或者挑挑拣拣,对我有用的就执行、于我不利的就弃之一旁;个别的甚至我行我素,另搞一套。这样的教训已有不少,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必须引起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警觉。试想,如果全国各地各部门都用诸如此类的办法“对付”中央决策部署,那我们的国家岂不会一片混乱、一盘散沙?我们还能干成什么大事?这不正中西方敌对势力之下怀了吗?

强调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并不排除地方和部门工作的差异性、特殊性。但是,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必须与保证中央政令畅通有机统一。企图以特殊性否定一般性的做法,不仅为党的政治纪律所不容,也会在实践中行之不远,必定走进死胡同。

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和重大部署,齐心协力,共同担负起民族、人民和党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责任,共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3年1月28日播发)

以正确的用人导向落实改作风

改进作风,首要的就是要强化领导干部对人民负责的理念。因此,要用好考评“指挥棒”,通过完善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扩大考核民主,加大民意在考评中的“权重”。在很多时候,官员的德、能、勤、绩,民众的“感觉”可能比复杂的考核指标更准确。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考察时指出:改进作风,最终要落实到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上。各级党委要把作风要求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和管理监督全过程。他强调,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

习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作风要求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和管理监督全过程,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什么样的干部要褒奖和重用、什么样的干部要警醒和惩戒,这是对中央关于改进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在干部选拔制度上的进一步深化,爱憎立现,泾渭分明,令人鼓舞、振奋人心。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须臾不可放松。习总书记曾经指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紧紧抓住作风建设。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往往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往往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在前进道路上,要如期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好民族、人民和党赋予的重大责任,困难和挑战不可避免,曲折和考验不可避免。但是,无论挑战多严峻、困难有多大,只要党员干部作风扎实、紧紧地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如果党员干部作风涣散、工作漂浮,遇到老百姓的急难险重时叫不应、呼不灵,这样的干部是不可能担当起民族和人民的历史重任的。

古语有云:为政之道,首在得人;立政之道,察吏为先。正确用人导向的落脚点在于选人的标准,也就是选用了什么样的人。各级党组织只有坚持正确的选人标准,才有可能做到慧眼识才、选贤任能、群众公认。从当前看,褒奖和重用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就是一种鲜明而具体的用人导向、选人标准。培养、选拔这样的干部,不仅群众欢迎,在党员干部队伍中也会产生引导和激励作用。同样,警醒和惩戒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也能让“负能量”转为“正能量”,形成正向效应。它可以让干部群众看到,脱离群众的虚浮之风是与我们党的用人导向格格不入的,“此处莫入”。

就用人导向问题,习近平同志在2008年时就明确提出“五个坚持”和“五用”。即,坚持品行为本,用靠得住的干部;坚持责任为重,用敢负责的干部;坚持务实为要,用肯实干的干部;坚持民意为上,用口碑好的干部;坚持廉洁为贵,用严以律己的干部。切实做到“五个坚持”和“五用”,将在用人导向上为落实改进作风作更加鲜明的保障。如果某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不到警醒和惩戒,实干苦干、民望所归的干部总是“原地踏步”,不仅挫伤人心,诱人走歪门邪道,更会严重地损害党的事业。

从实践看,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往往不屑于溜须拍马;那些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往往不屑于哗众取宠;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也往往不屑于弄权作怪。把越来越多的这些干部选拔出来委以重任,将激励更多的干部改作风、走正道,党的事业必将更加兴旺发达。

与用人导向紧密结合的是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体系。考评事关到领导干部的政绩,犹如官员施政的“指挥棒”。要用好考评“指挥棒”,必须完善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扩大考核民主,加大民意在考评中的“权重”,倒逼领导干部改作风,以真挚感情对待群众,赢得群众拥护。改进作风,首要的就是要强化领导干部对人民负责的理念。一个干部是否称职,是否应提拔任用,老百姓其实心里都有本账。在很多时候,官员的德、能、勤、绩,民众的“感觉”可能比复杂的考核指标更准确、更实在。把那些作风扎实、业绩突出、群众信赖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不仅是党的事业的需要,也是老百姓的期盼。

(原载《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2月7日)

打铁必须自身硬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航中国100天,呈现出我们党自身建设和治国理政的新局面新气象。从高效务实、新风扑面的文风、会风,到轻车简从、深入基层访贫问苦;从“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锐意反腐到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八项规定”出台不到3个月,人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转作风不是虚晃一枪,不是走过场做样子。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清新朴素之风兴起便是明证。

“打铁还需自身硬。”习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定规矩,就要落实一些已经有明确规范的事情,就要约束一些不合规范的事情,就要规范一些没有规范的事情。规矩是起约束作用的,所以要紧一点。对共产党人来说,以自己被约束的“不舒服”换老百姓的“舒适度”,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人民”大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了党员干部是为百姓服务的公仆,老百姓才是国家的主人。“公仆”二字,是共产党的干部与“官老爷”的根本区别。

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领导就是服务”,就是“主”“仆”关系所决定的。举过拳头宣过誓的党员干部,既然是公仆,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理当“利归天下,誉属黎民”;既然是公仆,权重一分,不受约束的“自在度”和不负责任的“舒服感”就应该减一分,才能提高老百姓的舒适度、满意度。通过立规矩,以硬性的权力约束确保党员干部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勇于担责,人民群众就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被服务,实实在在地享有主人的尊严和幸福。

值得深思的是,有些群众深恶痛绝的歪风邪气,领导干部其实也心知肚明,却往往安之若素、熟视无睹。这种怪象的出现,从根本看,问题还是出在规矩上。有的是制定了规矩却悬在空中不落实,中看不中用;有的是规矩不如变化快,有些领域成了监督的空白。而更多的漏洞在于规矩太松太软,“牛栏关猫”成摆设。

规矩是起约束作用的。再响亮的规矩如果起不到约束作用、警戒作用,也不过是田间地头的稻草人而已。要避免“牛栏关猫”,就必须把规矩立好,把自由裁量权压缩得小一点,把“牛栏”扎得紧一点、细密一点,使“猫”无缝可钻。从以往的工作看,大而化之、不痛不痒,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根本不“着调”,是我们不少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最终沦为“牛栏”的主要原因。

强调老百姓的舒适度、满意度,实际就是规矩的参照系问题。我们定的规矩是参照老百姓的现实感受和需求,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自说自话,关系到规矩的现实针对性。而规矩一旦缺乏针对性,也是白纸一张。“八项规定”之所以赢得全党全社会的热烈共鸣,在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各地各部门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中,都应当像中央制定“八项规定”那样,以人民满意为参照系,聚焦群众的满意度,把中央的精神和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在上级出台各项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更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措施。只有这样,定出的规矩才有分量。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过:“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令行禁止”的出典。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有了好规矩,还要强化执行力。再好的规矩,如果不执行,还不如不做。强化规矩的执行力,首要的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对遵守规章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规矩紧一点,受规矩制约者自然会不舒服一点。但是,规矩的养成也是习惯形成的过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习惯成自然,最终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内化于心的价值理念。党员干部将规矩内化于心时,也就能够外化于行。

规矩的严明,不仅体现在执行的力度上,还体现在对冲撞、破坏规矩者的问责、惩戒上。对个别视规矩为无物、好大喜功、骄奢淫逸的党员干部,必须旗帜鲜明、毫不犹豫地予以批评乃至查处。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我们应当时刻高悬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人民当家做主,让人民切实掌握监督和约束权力的权利。唯此,党员干部才能常怀敬畏之心,一心为民,身有所正,行有所规,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凝聚民心,不负人民重托。

(原载《瞭望》2013年第8期)

把依法办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重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2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习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

习总书记的这一讲话,引起了热烈反响。在我国,法律是执政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法制保障的载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法制保障,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庄严使命。作为执政党一员的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自觉遵守法律、坚持依法执政,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也是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的具体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守法的自觉性,其实也是道德品德的一种检验。特别是对领导干部而言,当权力和法律法规相矛盾甚至冲突时,是让权力接受法律的约束,还是恣意行权、排斥监督,这是对领导干部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的直接考验,也是对领导干部品德素质的检验。

王安石有句名言:“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一些干部,他们有本事想作为,但思想素质低下,往往把武断当作了果断,把一意孤行当作了敢作敢为,法制观念淡薄、群众观点薄弱。如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敏感问题上,有些干部简单粗暴,颟顸而动。当老百姓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时,他们又动辄行政干预、强行打压,导致矛盾激化。个别干部私欲膨胀、道德沦丧,堕落到了无法无天、骄奢淫逸的地步,直至自我毁灭。

缺乏法制观念的领导干部,是为现代法制社会所不容的。有的干部以为各种监督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其实恰恰相反,如果拒绝监督、执迷不悟,出了问题、蹈了覆辙,最终还不是自己在和自己过不去?更不用说对党和人民事业造成的损害了。

习总书记曾经指出:“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开拓,用权上则要谨慎而行,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

开拓进取与谨慎用权并不矛盾,只有敢创新不逾矩,这样的创新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否则很可能是鲁莽蛮干,后患无穷。敬畏权力,实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行使权力;戒惧用权,实质是为了将权力用对头、使到位。用权谨慎、工作大胆,这样的领导干部往往是思路清晰、收放有度,是组织和群众都信赖的干部。如果偏废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一名称职的好干部,行权也往往不会长久。

《韩非子》有云:“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里描述了依法办事所带来的纲纪严明。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备的今天,领导干部依然是确保“法之所加”的关键。要让群众守法,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守法;要让群众信任,领导干部必须带头严格依法办事。因此,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不仅是对领导干部素质提出的鲜明要求,也是对他们能否树立正确权力观,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具体考察。连依法办事都成问题的干部,还谈何秉公执法、公道正派?这样的干部自然也无力担负起人民赋予的责任。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已经历史性地落到了当代共产党人身上。希望各级领导干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2013年2月28日播发)

领导干部要善于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初在讲话中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在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中引起广泛共鸣。

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底线思维,对于我们准确判断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及时采取应对之策,化挑战为机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看形势、作决策,都要坚持“两点论”,既看到有利一面,又看到不利一面;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分析世情、国情,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及时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坚定信心,迎接挑战,争取有更大作为。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曙光在前。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说现实是此岸,梦想是彼岸,中间则往往隔着湍急的河流。当前,我们的改革已经到了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深水区。“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只有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攻坚克难,“中国号”巨轮才能直挂云帆、长风破浪,驶抵胜利的彼岸。

底线思维的实质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就能做到认真评估决策处事的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从而处变不惊、守住最后防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接近我们,但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清醒认识我们所处的环境,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遇事不慌。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在现实生活中,有备无患的关键在于“备”。比如,在一些特别敏感问题的处置上,只有做到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准备”,才能有惊无险、化险为夷。殊不知,这就是底线思维的辩证法。底线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因此,凡事做了最坏打算,最终结局经常是最好的收获。

树立底线思维,对于我们推进改革开放事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提倡在改革开放道路上“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摸”的过程,也是寻找底线的过程。比如,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改革的共性和差异性,不同利益群体对改革的承受力,机构改革的力度、速度与维系正常行政运作的平衡,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小心求证,从而在实践中既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又稳妥把握、务求必胜。就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如果把底线思维筑牢,把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想细,“想一万、想到万一”,我们就能够从容应对“不测”因素,因地制宜在实践中创新、调整、总结,顺利推进各项事业。

底线思维是包括辩证法、实践论在内的系统、科学思维。善用底线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前瞻风险、守住底线、防患未然,才能掌握改革实践的主动权。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犹如一场艰巨的马拉松,唯有底线思维,凡事未雨绸缪,才能不走弯路、不跌跤,最终跑出好成绩。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诸多民生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资源、环境、生态压力迫在眉睫。直面挑战,需要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也需要管控风险、防守底线。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从制定宏观政策、措施到出台解决具体问题的工作方案,都需要准确地找出短板,据此划定底线。比如,上项目搞开发,就必须考虑环境生态容量,考虑土地、拆迁等涉及民众现实利益的合理安排。加快发展,底线思维是安全阀,是稳压器,也是保险杠。

中国的发展,最最不可忽视的是民意、民心。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一定能守住底线,众志成城托起中国梦。

(原载《瞭望》2013年第14期)

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劳模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28日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用诚实劳动实现中国梦的号召,而且首次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带头发扬劳模精神”的明确要求,这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即将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鲜明的针对性、指导性。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时代的楷模。随着时代发展,劳模精神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今天,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的劳模精神,集中体现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其核心就是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这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什么样的变化,劳模始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劳模精神始终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

发扬一种精神就是竖起一个标杆、树立一面旗帜、凝聚一股力量。劳模精神越是深入人心,劳动模范越是层出不穷,我们的事业就越兴旺发达。劳模精神不仅过去需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需要。

《荀子·劝学》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000年前的荀子就感悟到了环境改造人的道理。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对社会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作为拥有权力的公众人物,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必然为社会所瞩目,也在无形中会化为一种导向,营造一种风气,对于一地一部门党风政风民风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在全社会发扬劳模精神,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否自觉带头。领导干部带了头,群众就会跟着你走、随着你干,一地一部门的良好风气就能逐渐形成。

习总书记在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劳模精神时,明确要求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发扬劳模精神的具体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党的作风,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习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研究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清新务实的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称颂。

当前,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在某些党员干部中也存在着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问题。有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比如在各地出台公款高消费的禁令后,有的地方和部门想方设法搞变通、绕道走,一些隐秘的所谓会所生意火爆,有些地方政府的食堂包厢被装修一新,请来名厨掌勺,依然在大吃大喝。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不仅与我们党的宗旨格格不入,与发扬劳模精神背道而驰,也是党性不强、纪律不严的体现。

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必须带头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取信于民、赢得民心。同时,要针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一抓到底、毫不留情地予以反对和纠正,不给歪风邪气以空间、不给观望耍滑者以侥幸。各级党委尤其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中,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狠刹“四风”、摈弃浮躁,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引领社会风气。“小环境影响大气候”,如果各地各部门都在弘扬劳模精神,倡导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风尚,必然蔚然成风。

“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劳模精神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向着壮丽中国梦埋头苦干的强大精神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以劳模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深入、深入、再深入,扎实、扎实、再扎实,把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真正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原载《瞭望》2013年第18期)

领导干部必须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6月22日—25日召开的专门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政治局自身建设、提高中央政治局工作水平提出了5点要求,包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善于观大势、谋大事,全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等。习总书记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摒弃任何私心杂念,把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鞠躬尽瘁。要带头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事,严格管理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搞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为全党同志树立爱党爱民、勤政敬业、廉洁奉公的榜样。

习总书记的讲话是对政治局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全党、对所有领导干部的要求。目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赢得多少人。”个人如此,政党同样如此。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天下为公的胸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其他特殊利益,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始终赢得人心、凝聚民心,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个伟大胜利,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的根本原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憧憬的“天下为公”图景,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中国梦——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正是天下为公的生动写照。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天利益多元、价值取向多样的复杂情况下,党的执政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干部队伍状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群干群关系面临许多新的严峻考验。社会上有人把官员列入高危职业,虽然有戏言成分,但也从一个侧面暴露了有些干部在消极腐败问题上飞蛾扑火、前“腐”后继的严酷现实。那些犯事后的干部几乎无一例外地在思想根源上有“共鸣”:放松世界观改造、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了谋私的工具,直至寻租变现……历史教训反复印证,领导干部一旦丧失了天下为公的胸襟,放弃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必然发生偏差,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问题就会如魔影般随形。一些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主要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就是要解决好“总开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绝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天下为公”,意味着摒弃一己之利、一己之私,而要胸怀国家、心系天下;意味着不计一己之亏、一己之憾,而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殚精竭虑、锲而不舍;意味着不以一己之荣辱、一己之得失定取舍,而要以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为重。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认真严肃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加强学习、提高修养,以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为官做事,摒弃任何私心杂念,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鞠躬尽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天下为公的胸襟,风清气正就有了不竭的源头活水,各级领导干部就一定能够以“钉钉子”的精神落实八项规定,将“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令行禁止、不搞例外;就一定能扫除“四风”,让作风不好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并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天下为公的信念治国理政,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使我们的党永远知民情、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谋民利,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只争朝夕,奋发有为,向着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乘风破浪,伟大的祖国一定会前程似锦。

(原载《瞭望》2013年第26期)

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习近平总书记6月出席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习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当前的中国,党情、国情和世情发生的深刻变化,既是矛盾凸显期也是改革攻坚期。一方面是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的风险挑战,一方面是“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必须直面“四大危险”,经受“四大考验”,坚持群众路线,狠抓作风建设,赢得人民信任,进而巩固凝聚力、提高创造力、增强战斗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比如,在经过30余年的高增长后,中国经济逐渐发展形成了高投资、低成本和高流动性的依赖路径。但是,这种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不再简单以GDP来论英雄。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把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真正落到实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必要的代价。而这,党的坚强领导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可以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今年以来,尽管我们经济发展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有些还是“遭遇战”。但是,全党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沉着、齐心协力,稳中求进、妥善应对,成功化解一道道难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的部署,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动摇,咬住优化经济结构不放松,不计一日之短长,不较一时之得失,就一定能够经受各种考验,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期,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确保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关键在人。党是由一个个党员组成的,党的先进性怎样、感召力如何,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每个党员的能力和作用。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

中组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512.7万名,比上年增加252.5万名。党员的成分也在不断优化。如果8500多万名党员人人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个个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那将是一支多么磅礴的力量!还有什么难题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还有什么困难我们不能克服?

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启程之际,中央之所以不失时机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针对的正是当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作风飘浮、纪律涣散、与人民群众关系冷漠等问题,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要警醒起来,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就是基于如果“四风”蔓延,必将割裂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威胁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而发出的警示。

关键在人的核心,在于选用什么样的人。习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可谓直截了当、鞭辟入里。推进改革开放伟业,关键是要选好用好能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干部。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如果是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就能善于开拓局面,不负众望,一地一单位也容易做到风清气正;反之,如果有的地方和部门不幸“摊上”了“四风”干部,必然带坏队伍、败坏风气,群众的意见越积累越多,干群关系越来越紧张。有的单位的领导干部竟然不敢开群众大会,甚至进出办公室都要走“旁门”“暗道”,唯恐被群众围住、问倒。这样的领导干部还有多少执政能力和模范作用可言?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教训也实在太深了,足以说明选人用人的重要性。

关于用人导向,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提出“五个坚持”和“五用”——坚持品行为本,用靠得住的干部;坚持责任为重,用敢负责的干部;坚持务实为要,用肯实干的干部;坚持民意为上,用口碑好的干部;坚持廉洁为贵,用严以律己的干部。切实做到“五个坚持”和“五用”,将在用人导向上为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做保障。如果德才平平甚至口碑欠佳者连连升官,实干苦干民望所归者总是“原地踏步”,只能挫伤人心,诱人走歪门邪道。用人上的腐败与不正之风,对党的事业“杀伤力”巨大,必须坚决遏制。

《淮南子·主术》在谈到官员选用时说:“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乱。”古人所言在今天同样有借鉴意义。干部选拔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事关民生社稷的安危。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的高度,继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好人、用好人。

“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以好的作风改进作风,必须靠好的干部带头。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人才是等不来的。在当今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靠守株待兔式的等待人才上门已有诸多不足。“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各级党组织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在改革创新中,我们要让更多的人才充分涌流、担当重任,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生力军。

(2013年7月4日播发)

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各级工会要把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中心任务,把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切实维护职工群众权益,不断焕发工会组织的生机活力。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各级工会的政治责任,也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政治责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有助于我们从“政治责任”这个高度深刻理解并扎扎实实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不折不扣地践行好群众路线。

党的执政基石是否稳固,关键在于是否始终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信赖,群众路线是我们立党之本、执政之基。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党的执政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党内党外的各种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党的执政之基。一些党员干部逐渐淡忘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出发点,不仅无视群众的声音、忽略群众的正当权益和诉求,一些时候甚至自觉不自觉地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与人民群众离心离德。如果听之任之,必将撕裂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蛀蚀党的执政之基。正如《后汉书》所言:“墙高基下,虽得必失”,高耸的城墙如果根基低下,即便修成了也会塌陷。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我们党对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危险有着清醒的认识。《党章》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在各种新的风险和挑战面前,如何消除和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已经成为事关党的执政地位能否稳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的重大考验。

正因为如此,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出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战略决策。今年6月,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严肃地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中央部署,一方面深入查摆“四风”突出问题,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取得积极成效;另一方面强化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权益的意识,更多地倾听人民群众的期盼,更切实地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出现了不少新气象。为什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三个多月来如此赢得群众的一片叫好?原因就在于从群众看得见、甚至深恶痛绝的干部作风问题“开刀”,而且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毫不退缩地一抓到底,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实践活动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还远远未有穷期。比如,就服务群众而言,一些单位和领导干部仍然缺少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痼疾未除,不少关系百姓生计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比如近来媒体曝出的办个护照让人返乡6次、孕妇4个月办不下“准生证”、“北漂”为办准生证“跑断了腿”、百岁老人8个月办不下二代身份证,等等,都给群众带来困扰,给政府威信带来损害。“办证难”是一些部门和干部群众意识淡薄的缩影。不要小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凡是不为群众服务、给群众添堵的事,都不是什么小事,而是关乎政治责任心的大事。“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给群众添堵就是在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之间“添隙”,最终危及党的执政之基。为此,我们既要在反腐倡廉上拍“苍蝇”打“老虎”,也要对各种滥用公权力刁难群众的行为坚决实行零容忍。近来一些极端个案曝出后,各地有关部门都立即问责相关责任人,迅速采取了整改措施。我们更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建章立制,长久长效地杜绝各种在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之间“添隙”的现象发生。

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历史和现实证明,要履行好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这一政治责任,没有什么捷径妙招,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依靠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毫不懈怠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维护群众权益,既要贯穿到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落实的全过程中,落实到体制、机制创新的保障上,也要体现在全国各地千千万万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工作单位和部门的日常权力行使中。党的形象是具体的,每一个公权力机关、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每一个党员干部的日常作为,在老百姓眼中就是党的一个缩影,他们的一言一行是暖了群众还是冷了民心,都与党的执政基础息息相关。“整改落实就是实践”,成效如何,要让群众参与监督评判。

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除了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唤醒每个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和公仆自觉,从情感上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还需要有可具体操作的政策作保障。习总书记在今年五一前夕同全国劳模代表座谈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比如,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加,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单位、职业身份的差异性、变化性大大增加,工作地点的流动性大大增加,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要敏锐看到工人阶级队伍的这些新变化,以变应变,改革不合时宜的陈规旧习,创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办法。

《吕氏春秋》说:“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时代在发展,事业在创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工作同样要在传承上发展、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只要我们充分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监督,实现好、维护好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以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夯实执政基础、取信于民,我们党就一定能基业长青,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013年10月31日播发)

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既充分肯定一年来反腐败斗争的成绩,也全面分析了党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败斗争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语重心长、催人警醒,引起全党全社会的强烈共鸣。坚决反对腐败,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只有对腐败行为零容忍、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查处一个,我们党才能永远保持百虫不侵的旺盛生命力,才能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年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了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全党全国人民信心大振、无不称快。“正人先正己”,从中央政治局做起发挥表率作用,“八项规定”换来的是新风扑面,优良的党风政风极大地匡正了社会风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顽症得到初步遏制,干群关系融洽回暖;强化党内监督,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畅通人民群众举报渠道,促进了权力的规范运行……这一切都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言必信、行必果,掷地有声地践行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诺言,彰显了我们党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勇气和决心,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更足、更坚定。

在成绩面前,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积弊、祛沉疴,决非一日之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为此,一方面必须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继续见“蝇”打蝇,遇“虎”打虎,不让任何腐败分子有“避风港”。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把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一重大政治任务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不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努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部队伍中前“腐”后继的问题。因此,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

毋庸讳言,目前老百姓最为诟病的腐败隐患和漏洞就是公私不分。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无数事例证明,哪怕一分钱公款被中饱私囊,哪怕一点点公权因私利乱用,都往往是一个人堕向腐败深渊之始。所以,习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我们要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每一个领导干部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敬畏人民,敬畏权力的神圣性,敬畏法纪。要使各级领导干部从内心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篱笆墙”“防波堤”,自觉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领导干部在公私之分上必须保持清醒和戒惧。如果故意混淆,甚至贪小便宜,对作风之弊熟视无睹,久而久之,必然质变。因此,抓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不仅要打“老虎”“苍蝇”,也要从扫除“四风”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抓起。中央政治局向全党立下“八项规定”,向过去那些司空见惯、安之若素的问题开刀,一项一项、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地抓,把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具体化,时时刻刻在监督着、提醒着我们的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已经收到了明显成效,我们要一抓到底,巩固和扩大成果。

有的干部私下坦言:现在是“当干部最不舒服的时期”。其实,规矩严一点,领导干部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人民群众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这正是我们践行党的宗旨的体现。用干部的不舒服换来群众的舒服,这有何不好?“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严明纪律让干部不舒服,说到底也能避免干部走向贪腐的邪路,其实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当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强化制度刚性约束,让违纪者付出代价,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领导干部必须带好头做表率。宋代吕本中的《官箴》有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今天的人民公仆,若持之以恒恪守清、慎、勤“三事”,当心存敬畏,律己以廉,从思想上戒除贪心,做到行有所止。相反,如果失去了敬畏之心、戒惧之意,“如入无人之境”,视党纪国法于无物,就有如釜鱼幕燕,极其危险了。

“公生明,廉生威。”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引向深入,党中央对此有决心更有恒心。任何心存侥幸的人都要抛弃幻想,不要指望松气和反弹。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纪国法的尊严,争当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公仆,把反腐败这一重大政治任务抓好。

(原载《瞭望》2014年第3期)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指出,推动改革发展事业,关键在党,关键在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优良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抓作风建设最重要的是讲认真。各级党组织要弘扬认真精神,坚持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尤其要在坚持抓严、认真抓实、切实抓长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让党员、干部思想上受教育、作风上有转变,让广大群众感到变化、感到满意。习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这就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正气”。党的肌体的细胞就是一个个党员,细胞健康,才有肌体的健康。要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就必须从根本上做到知耻明礼、为民务实清廉。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单位和党员干部,与基层联系直接而广泛,几乎天天要与群众打交道,他们在群众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他们越是为民务实清廉,人民群众的认可度、幸福感就越高;他们的不良作风,也更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习总书记在此时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弘扬认真精神,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殷殷切切、语重心长,既具有重要警示意义,也关乎党和人民事业的未来。

古语说:“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气象,则不为区区小利害所动。”修养、道德、廉耻,涵盖了做人、为官的基本要义,决定着一个人“气象”的高低,决定着在“大义”与“小利”间的取舍。作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首先必须讲修养,自觉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冰心在《春水》中有句诗:“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人的修养是潜移默化的内在气质和思想理念,生命的荣枯,要看你自己怎样去培养。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具备高尚修养、有着远大理想的党员组成的政治集团,绝不容许那些素质低下的乌合之众混入党内。

早在2009年,习近平同志就党员、干部的修养问题作过重要论述。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加强政治修养,增强政治信念的坚定性、政治立场的原则性、政治鉴别的敏锐性、政治忠诚的可靠性;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境界;要加强纪律修养,增强纪律观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政令畅通;要加强作风修养,做到执政为民有新举措、求真务实有新要求、廉洁从政有新成效。这“五种修养”,既强调了理论、政治、道德等维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上的“隐性”要求,也明确了纪律、作风等体现执政行为的“显性”规范,从思想到行动上全面系统完整地提出了党员干部的修养标准。

“各人洗脸各人光。”党员干部的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提高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自觉对照“五种修养”检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一个有觉悟的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是对党员干部修养的最直白检验。《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当今经济多样、价值多元的环境下,党员干部如果“五种修养”不过关,是难以在“隐”和“微”上坚壁清野、无懈可击的,自然也就无法做到慎独,甚至很可能在自以为“幕夜无知者”的侥幸中出卖原则、踏上不归路。近来屡被曝光和查处的“老虎”“苍蝇”,无一不是如此。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党员干部要做讲道德的模范,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改善。我们强调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领头羊的作用,这不仅要落实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日常工作中,还应体现在思想道德建设上。

习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官德彰则民风淳,官德毁则世风降。”作为掌握不同权力的党员干部,其一言一行在群众中的影响往往很大。“官德影响民德。”一地一部门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区该部门的道德水平。在当下自媒体时代,一些党员干部不仅没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反而丑事连连、丢人现眼、给党抹黑。这些败类,正如孟子所指出:“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对这种官德沦丧的干部必须坚决严肃处理,绝不能让几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党员干部既要遵守为人处世的道德,更要“为政以德”恪守为官用权的官德,从思想深处筑牢为民务实清廉的官德之基。“明镜止水以存心,光风霁月以待人。”当前,党员干部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带头示范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知耻近乎勇。”讲廉耻,是为人的底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讲究礼义廉耻就是其中一点。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寡廉鲜耻之徒从来都是一致鄙夷和挞伐的。《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的注释是:“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把没有羞耻之心者视作与禽兽无异。《淮南子》也认为:“民无廉耻,不可治也。”一个有了羞耻之心的人,才能知荣明耻,知道底线在哪里。这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在一些党员干部中,“知耻”却“行耻”者仍不鲜见,以“四风”为代表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客观而言,就连老百姓也都知道公款大吃大喝是不对的,贪污腐败是可耻的,何况领导干部?但就是有那么一些干部蜕化变质到了热衷低级趣味、将庸俗当时尚乃至丧失廉耻、颠倒黑白的地步。为此,习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廉耻,这是劝告更是警告。那些浑浑噩噩或心存侥幸的党员干部必须警醒起来,痛改前非。“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反省悔悟,方为自新之基。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对党员干部的一次思想和作风的洗礼,必须弘扬认真二字。各地各部门在坚持抓严、认真抓实、切实抓长上下功夫的同时,要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建设,教育党员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陶冶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彰显当代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原载《瞭望》2014年第7期)

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要严肃纲纪、疾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

政治生态是一地一部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集中体现,直接决定着从政环境的好坏。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干净。

习总书记“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的深刻论断,如黄钟大吕,直指从严治党、端正党风政风的要害。习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命题,振聋发聩,既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敏锐洞察,也是对反腐倡廉现实教训的深刻反省。审时度势,只有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走为民务实清廉的正道,不入贪腐奢靡的歧途。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政治勇气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出台八项规定,雷厉风行、率先垂范、深得人心,为全党和全社会做出了表率。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力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对作风之弊和行为之垢来一场大扫除,特别是对那些长期见怪不怪的官场旧习惯和潜规则来个釜底抽薪,并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确保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在全党全国层面上明显改善了政治生态。严厉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以“四风”为代表的各种歪风邪气得到有力涤荡,从政环境正在迅速澄净。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决非朝夕之功。唯有切实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抓常、抓细、抓长”,让已经采取的措施、形成的机制扎根落地,让已经取得的成效巩固发展,才能彻底改善政治生态。

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起决定作用的在于党的各级干部,必须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从政环境,是围绕着从政的动机、行为、规范和与之相匹配的风气和舆论评价的总和,是廉洁从政的整体环境。“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提出的明确要求,也向全党旗帜鲜明地指明了营造良好从政环境、建设好的政治生态的目标。营造良好从政环境,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要将“为民务实清廉”内化为从政信念。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政以德”,领导干部恪守为官用权的官德,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才有坚实之基。此次,习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坚守正道、弘扬正气”“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肃纲纪、疾恶如仇”“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5个方面的要求,思想性和实践性兼具,是指导各级领导干部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有力思想武器和重要方法。“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对照中找差距查不足,常怀戒惧和敬畏,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环境影响人,人也影响环境。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我国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里也说:“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良好从政生态的营造,离不开良好的大环境,也离不开每个干部自身的努力。现在小学课堂里大多有一出《小行为大环境》的“环境情景剧”,让学生分析平时生活中的行为哪些是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从而提出保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的建议,倡导人人都来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领导干部的从政环境同样需要每个干部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党员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从政环境。保护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每个领导干部自己。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当前,党员干部要克服政治生态“事不关己”“只求自保”等模糊认识和消极观念,正确把握“大环境”与“小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党员干部自己就是“小环境”的理念,从我做起、从本部门本单位做起,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共同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从政环境。西晋思想家傅玄说:“有正心必有正德,以正德临民,犹树表望影,不令而行。”党员干部是社会风气的先导者,只有正心正德,才能“不令而行”。要对照习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要求,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自觉将“三严三实”作为安身立命、从政为官的基本准则。领导干部恪守了“三严三实”,从政“小环境”就能清朗,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根本转变的目标也就能够实现。

营造良好从政环境,需要我们拿出治理生态环境的恒心和决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些地方和部门从政环境恶劣、政治生态不健康的问题由来已久,形形色色的潜规则更是积弊成疴,需要我们掘地三尺,彻底铲除其滋生的土壤。如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跑门子走关系找靠山,自拉山头搞“小圈子”。近年来查处的贪腐窝案触目惊心,“拔起萝卜带出泥”,贪官被查处后,往往带出其权力“圈子”里的一批腐败分子,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弄权、搞钱、玩乐的“圈子”,演变为严重危害政治生态的腐败雾霾。“圈子”的实质,是“弄权联盟”,毫无党性与组织纪律,互相利用,互相拉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圈子”的实质,是从政把政治生活私人化,培植家奴、形成默契,给形形色色的腐败创造条件。凡领导干部大搞“小圈子”的地方和单位,从政环境必然恶劣。这突出表明,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是多么紧迫!

用制度保障清廉从政,用制度的笼子“关住”权力,建设拒腐防变的长效机制,是形成好的政治生态的关键。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从政者能否清正廉洁的风险点在于权力的运行上。制度建设是政治清明的根本途径。导致腐败发生的诱因多种多样,但潜规则的作用和权力行使的失控这两条,基本是共同的。干部要做到正确、规范使用权力,仅靠自律远远不够。从根本上看,有效防治腐败、实现政治清明,必须通过制度建设科学配置权力,确保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规范。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四个监督”正在落实,对权力的约束和规范大大提速。随着巡视、纪检监察、信访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完善,惩防体系建设正在整体性、全面性地推进,制度的篱笆扎得越来越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完备、严密的制度设计制约权力的使用,尽最大可能挤压腐败发生的空间,正在成为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有力保障。

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每个党员干部都不应是旁观者。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已经大为转变的今天,我们完全有信心把党的作风抓得更好,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

(原载《瞭望》2014年第27期)

扎根本国土壤的制度,最可靠也最管用

“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作出的重要论断,掷地有声。习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习总书记在阐述政治制度的传承和发展等关系时,还用“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来做比喻,引起热烈反响。而在一年半前,习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提出“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的“鞋子合脚论”,同样引起强烈呼应。无论是“飞来峰”还是“鞋子合不合脚”,总书记深刻、贴切而幽默的神来之语,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政治制度与社会土壤的内在关系。如果“削足适履”或硬搬“飞来峰”,必然东施效颦、舍本逐末,不仅荒唐幼稚,而且必酿苦果。正如习总书记所精辟指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古今中外的治国之道反复验证,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须扎根于本国的实际,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只有这样的政治制度才能为本国人民所接受,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学人之长不等于照单全收、生搬硬套。如果无视现实,割裂历史,面对他人光怪陆离的肥皂泡和“美丽的陷阱”就顶礼膜拜、五体投地,以致照猫画虎、数典忘祖,这样的“拿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会产生“排异反应”,是难有生命力的,甚至可能误入歧途,踏上不归路。根深才能叶茂,尤其像我们这样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大国,必须时时刻刻立足国情,从我们的实际出发确立和完善我们的制度。“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在中国土壤上成长起来、几经大浪淘沙而日臻完善的制度,才是最可靠、也最管用的好制度。

事实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许多仁人志士一直在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他们试穿了各种各样的“鞋子”,甚至照搬过西式民主的“飞来峰”,但最终无一不碰壁。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斗不息,不仅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自强,还在探索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党领导人民接力奋进,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彻底改写了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历史。今天,随着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的确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再次得到增强,展现出光辉灿烂的前景。

在这个伟大的探索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随着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形成和完善: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知往鉴今,驱曹荡吴,非同小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伟大创举中,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做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决不是异域搬来的“飞来峰”,也不是闭门造车拍脑袋想出来的。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她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而历久弥新。

习总书记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我们的制度自信,并不是墨守成规、妄自尊大,而是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如何做到成熟而持久?最关键的,就是要在坚守本源的前提下,“博物洽闻,探颐穷理”;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培育和完善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但是,仍有一些国家和政治势力“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西方某些政客总想打扮成救世主的模样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等强加于他国,他们认为自己的“鞋子”适合所有的国家,并且鼓动和强制别的国家都要“穿”。近年来,个别西方国家将西式“民主”作为其外交战略的支点,将“新自由主义”当做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扬言要将其模式推广到全世界,并为此设立专门基金,组建有关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到世界各地去兜售,强行要人家搬来政治制度的异域“飞来峰”,强行要人家穿上“不合脚的鞋”。而那些搬来“飞来峰”、穿上“不合脚的鞋”的国家,却大多历经动荡,甚至到了战火频仍、亡国灭种的边缘。事实上,一些西方国家把自己的“鞋”强卖给别国,其唯一目的,就是自己的战略利益和野心。指望他们来施舍温情、助你繁荣,无异于与虎谋皮、痴人说梦。

西方有句谚语:“走自己的路,让那些猫和狗说去吧。”尽管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只要我们坚定穿着自己的“鞋子”走自己的路,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一定能够顺利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我们已经走过的路充分证明了我们的成功,这是我们的底气所在;我们正在走的路前途光明、路径清晰,也必将证明我们的成功!

(原载《瞭望》2014年第37期)

爱党忧党兴党护党必须从严治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上杭古田镇出席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党性原则是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必须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各个环节。习主席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是对古田会议确立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丰富发展,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指导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又一篇纲领性文献。

在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在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在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召开的这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是我党我军在新的历史阶段又一次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古田会议”,必将成为我党我军建设史上新的里程碑。

85年前,古田会议确立了“党指挥枪”和“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基本原则,是中国革命“成功从这里开始、胜利从这里开始”的光辉起点。一支衣衫褴褛、草鞋步枪的军队之所以能够“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最终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为人民打下江山,建立新中国,奥秘就在于“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为人民军队铸就了信仰和军魂,让我军有了不断克敌制胜的法宝。物换星移,85年后的今天,寻根溯源,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不仅是新时期强军兴军的迫切需要,也是强党兴邦的时代要求。

当前,我们党正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历史方位发生深刻变化。经过新中国6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从国内形势看,全面深化改革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和体制机制僵化的桎梏;建设法治中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荆棘坎坷同样在所难免。从国际大局看,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在增加。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洪源下积石,砥柱屹嵯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执政60多年的经验表明,越是艰难困苦,越能激发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无比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迫切需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然而,一些党员干部却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危险,存在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存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行为。这些,都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破坏党的形象,削弱党的力量。

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中华民族“一盘散沙”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强大的群众动员能力结束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一旦领导力量没有担当,一旦“组织”形态缺乏,中国还会有陷入“一盘散沙”的危险。我们决不能对此见怪不怪、麻木不仁,决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当李自成”。由此可见,习总书记在古田会议会址重温思想建党,强调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有着多么深刻的时代内涵!“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要确保共产党内部不出问题,必须切实增强组织纪律性,而组织纪律性必须依靠党性。为此,习总书记多次要求全党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作为一个拥有8600万党员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党员的思想意识、组织纪律、行为规范等如何,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力乃至生命力。如果党组织一盘散沙,执政何来组织保障?如果党组织涣散无力,国家何来凝聚力?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持从严治党,坚决割除自身机体内的毒瘤和病灶。为期一年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反腐败双管齐下、不断发力,敬终如始,善作善成,在正风肃纪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党风为之一新、民心为之一振。教育实践活动虽有时间表,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从严治党没有落幕时。当前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四风”病源还在、病根未除,“风过草抬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执行党的政治纪律上,一些党员干部在党不言党、在党不忧党、在党不为党,有的人甚至明目张胆地肆意妄为,给党抹黑、给人民丢脸,完全丧失了一个共产党人起码的理想、情操和品格。一些人自由主义严重,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利益输送;在遵守党纪国法上,一些人顶风作案,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一些人表里不一、阳奉阴违,背离党的宗旨,为一己之私、小团体之利,可以把党的事业、人民利益抛在一边;一些人党员意识淡薄、角色意识模糊,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讲原则,面对有损党的形象的言行,像“旁观者”一样不制止、不斗争,有的像“局外人”一样参与调侃嘲讽,有的公开发表有悖党的组织纪律的言论,丧失了共产党员的政治立场。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思想建党”,党的历史传承给我们宝贵的财富,85年前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党要管党”,85年后“新古田会议”上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出了新的动员令。让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各个环节,“党要管党”就必须久久为功,“从严治党”就必须自觉践行“三严三实”。

当前,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总书记的提醒,振聋发聩。从严治党,要突出“主体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同向、同时发力,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在思想上永远不滑坡;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要强化“党的观念”,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杜绝“好人主义”,在管好自己的基础上,敢批评、敢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挺起腰杆敢亮剑,理直气壮地同形形色色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同诋毁、损害党的形象的言行作斗争。反腐败、转作风、祛恶扬善、激浊扬清,更是一场输不起的较量。

固本才能培元,凝魂才能聚气。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组织的一员,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无论在什么时候,面对考验信仰不动摇,无论在何时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自觉遵守党的章程,自觉维护党的威信,我们党何愁不能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和组织力量?

“深入思考当初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回望古田、饮水思源,党有力,军有魂,革命就必胜。直面当下,勇立潮头,党心齐,民心就不散。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霹雳整风祛疾顽,我们党就一定能建设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就一定能不负历史使命和人民重托。

(原载《瞭望》2014年第45期)

县委书记要做“四有”好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要求言简意赅、凝练深刻,不仅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党委一把手,所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如果都能按照“四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中,定能发挥起动员和组织人民开拓前进的中流砥柱作用。

郡县治,天下安。曾经担任过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县域治理和县委书记的作用。在地方工作时,他就曾指出:“县级领导必须有各方面的知识和很强的能力,否则难以胜任。”“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如今,这些名言已经成为许多干部自觉对照的标准。在这次与县委书记们的促膝谈心中,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焦裕禄同志为县委书记树立了榜样,大家要自觉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习总书记对县委书记以“四有”要求相勉,寄予厚望,催人奋进。

“心中有党”,就是要对党忠诚。“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绝对忠诚,这是讲政治的首要原则,是作为县委书记、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这个忠诚,必须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杂使假、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决不能容忍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这是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党员干部必须恪守的政治品质。这个忠诚,不仅在平时工作中把牢政治方向,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自己对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且“要经得起风浪考验,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

“心中有民”,就是要有爱民情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县委书记是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领导干部,必须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对此,习总书记要求县委书记处理好个人与人民的关系:与个人,“名誉、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与人民,“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县委书记是党在县域中的“形象代表”,时刻在干部群众的聚光灯下。“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县委书记的言行举止、决策举措,都要经得起群众的检验。要像焦裕禄那样把群众的酸甜苦辣、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时刻聆听老百姓的呼声,深切体会老百姓的疾苦。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尤其要围绕群众的急难愁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用真心换真情,用真情换民心,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赢得群众的支持。

“心中有责”,就要能干事有担当。“仕途一时荣,伟业千古事。”县委书记之责,就是要按照习总书记的嘱托,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县委书记如何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守好岗担好责?习总书记勉励大家要担当,要意气风发,要善始善终,要奋发有为。习总书记回顾当年到正定县工作时,“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这启示所有的领导干部,履职担责要“壮怀激烈”。面对人民群众的期待,领导干部要胸中有团火,以闻鸡起舞、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满怀激情奋发有为地攻坚克难,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为民谋利。

干部就要干事,单有“两袖清风”还不够。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因此无愧于鬼神。不料遭到阎王斥责:“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上设个木偶,岂不胜于你?”由此可见,两袖清风是自律的准则,干净干事才是尽职尽责。如果“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碌碌无为而不思进取,“干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涛声依旧”,岂不成为庸官、太平官?“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能负起时代和历史的重托。正如习总书记指出,“党看干部主要就是看肩膀能不能负重,能不能超负荷”。

“心中有戒”,就是要心存敬畏。这份敬畏,是对党和人民赋予权力的敬畏、是对党纪国法的敬畏、是对群众和组织的敬畏。“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威而服吾公”,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在任何风浪面前屹立不倒的底气。县级区域“麻雀虽小,五脏齐全”,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县市区的经济体量不断增大,“县太爷”一支笔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如果心无所惧、颟顸而为,或者见利忘义、贪赃枉法,最终将踏上不归路。习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同志要有“敬畏之心,戒惧之意”“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对县委书记们提出了明确希望: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引导全县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县委书记能不能过“权钱色”三关,首先取决于思想上能不能过“敬畏”关。这个道理,历史上留下美名的知县都明白。清雍正年间,铜山知县叶存仁期满离任时,吟诗一首,坚决拒绝僚属们送来的礼物:“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清朝道光年间陕西蒲城知县蔡信芳,清廉爱民,离任时百姓不舍,蔡知县吟诗抒怀:“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中一寸棉。回看群黎皆有愧,长亭一别心黯然。”诗言志也,言为心声,思想上清白,行为上就不留污垢,就不会被形形色色的诱惑“围猎”,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县级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如果把国家喻为一张网,全国每一个个县都是网上的一个个纽结,纽结不牢,地动山摇。习总书记指出,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墙高基下,虽得必失”,县委书记的能力和水平、形象和素质如何,直接关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好坏高下,直接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安危。只有按照“四有”要求,扎实抓好县委书记队伍建设,才能保证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怎样扎扎实实按照习总书记的教诲做到“四有”,需要每一位县委书记、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坐而对照、起而行之。

(原载《瞭望》2015年第3期)

党员干部必须守纪律讲规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总书记旗帜鲜明地阐述了什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我们党有哪些纪律和规矩、党员干部应该如何遵守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

习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腐败势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正必压邪的坚定信念;是党员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重要思想武器。守纪律是底线,守规矩靠自觉。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以更强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要求自己,将守纪律、讲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纪律和规矩都是规范社会运行的行动指南和准则。俗话说“闭门造车,出门合辙”,不守规矩,必有倾覆之虞。作为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我们党在90多年的艰难求索中,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矩,无不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通过探索、试错和创新的结晶,无不是奋斗智慧、经验得失的积淀,有些规矩,还是付出惨重代价后痛定思痛总结形成的。无论是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岁月,还是激情澎湃的改革发展年代,党员是否讲纪律守规矩,直接关乎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品质,不仅在于始终和人民在一起,还在于始终以严明的组织纪律做坚强保证,确保我们党不变质不走偏。无论是党章这个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总规矩,还是政治纪律这个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无论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国法,还是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的党内规矩;无论是成文的刚性规矩,还是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自我约束规矩,都是管党治党的重要财富,都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总之,党内规矩是刚性和软性的合集,既包括党纪国法这样的“硬约束”,也包括党的优良传统、工作惯例等未成文的“老理儿”。没有纪律和规矩作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只是空中楼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加强包括党章党纪、法律法规等在内的制度建设,增强制度执行力,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党的十八大通过新修订的党章不久,习总书记即要求全党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总书记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此后无论是到各地考察还是在中央主持会议,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守纪律讲规矩。总书记指出:“定了规矩就要照着办”“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对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加强民主集中制的教育培训,使大家熟悉民主集中制的规矩,懂得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让大家都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

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总书记进一步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守纪律讲规矩对于我们党的极端重要性。在谈到如何“守纪律讲规矩”时,习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提出了“五个必须”: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习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守纪律讲规矩,并且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这不仅是管党治党的重要方略,也是对党内存在问题的鲜明态度,必须引起全党警醒。从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一系列案件看,一些身居要职的党员领导干部与党离心离德,大肆拉帮结伙,大搞阴谋诡计,甚至侵蚀到党的一些重要领域和部门,其触目惊心的程度已经到了必须背水一战的地步。一些人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了自己的所谓仕途,为了自己的所谓影响力,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如此等等。有的人已经到了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的地步!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引起一些地方和部门党组织的注意,发现了问题也没有上升到党纪国法高度来认识和处理,这本身同样危险,必须断然采取措施纠正。

漠视政治纪律往往是一切腐败现象的源头。从近年来陆续查处的腐败窝案看,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塌方式腐败、整体性沦陷,充分暴露出在某些领导干部眼中,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已被视若无物。这并不是说党的纪律和规矩发生了变化,而是这些人的脑子里已经根本没有了纪律和规矩这根弦。这些人,自以为上有保护伞做靠山、下有黑金当后盾,将自己的前途命运捆绑在“帮主”身上,沆瀣一气、贪赃枉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些人把党和人民赋予、只能用于为党和人民做事的权力,变成效忠“帮主”的私器,自身沦为某些人豢养的家奴,上下协同、共趟浑水,互相借力、互相庇护。这些人的权力越大、地位越高,其腐败和破坏的程度越大,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危害也越大。“癞痢头打伞,无法无天”,不守纪律不讲规矩,如脱缰之马,正是一些人最终在腐败面前败下阵来的重要原因。2014年12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把党的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纪律刚性约束,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内决不容忍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此类腐败圈子历来是从政的大忌。孔夫子曾指斥这些人是“同而不和”的丑类,我们党岂能容忍!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除恶务尽,彻底割除党内的腐败毒瘤,才能形成和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守纪律讲规矩,这就是我们党的规矩。对党忠诚,是讲政治的首要原则,是管党治党的前提。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对党绝对忠诚,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经得起风浪考验,确保在政治方向上不走岔、走偏。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爱党忧党、兴党护党,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是非面前分得清、名利面前放得下、关键时刻靠得住,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把制度治党落到实处,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要以忠诚、干净、担当和“三严三实”为标准,选拔那些公道正派有能力的干部到领导岗位上,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坚决铲除“小圈子”滋生、蔓延的土壤。对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人和事,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勤灭蝇、勇打虎,绝不手软。

“举头三尺有纲纪”,领导干部守纪律、讲规矩,才能有权不“任性”,始终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领导干部唯有敬畏法纪,恪守“三严三实”,才能慎初、慎微、慎行,确保忠诚、干净、担当。

(原载《瞭望》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