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经络养生(生活.家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穴位是运输气血的中转站

穴位又称“腧穴”,是人体输注气血、反映病候、防治疾病的重要部位。“腧”就是传输的意思,“穴”说明这个部位存在着空隙,所以一般都用“穴位”来称呼。实际上,穴位就是每条经络上最突出的地方,穴位对经络的重要就如同经络对于人体的重要。它位于经脉之上,而经脉又和脏腑相连,穴位、经脉和脏腑之间就形成了立体的联系。当然,穴位就成了这个相互联系的体系中最直接的因素,通过穴位来发现身体存在的问题,更可以利用它们来治疗疾病,保持身体的健康。

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四大作用,首先它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其次它还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当人体生理功能失调的时候,穴位局部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颜色的变红或者变暗,或者局部摸起来有硬结或者条索状的东西等等;再者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变化来推断身体到底是什么部位出了问题,从而协助诊断;最后,当人体出现疾病的时候,这些穴位还是针灸、推拿等疗法的刺激部位,当然我们也可以用这些穴位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有专家说,正是由于腧穴的发现,才最终确立了经络学说,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远古时代,没有医生,没有医院,没有先进的设备,更没有灵丹妙药,当我们的祖先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发现在病痛的局部按按揉揉,或者用小石头刺刺,小木棍扎扎,就能减轻或者消除病痛。其实这种“以痛为腧”的取穴方式,就是腧穴的原型。后来通过实践活动,古代人对腧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按压哪个位置能起到什么样的治疗作用,为了便于记忆,便于交流,还给它们起了名字。在公元前1世纪的时候,有名字的穴位大概有160个。

随着对穴位主治功能认识的不断积累,古代医家发现这些穴位不是孤立的,这些穴位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通过经络与脏腑相通。历代医家不断整理,到了清代,有名的穴位一共有361个,包括52个单穴,309个双穴。这361个穴位位于十二经和任、督二脉之上,有固定的名称和固定的位置。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经穴”,或者“十四经穴”。

还有一些穴位,也有自己的名字,有固定的位置,但是却不属于十四经,它们属于另外一个系统,那就是“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其中也包括许多近代发现并获得认可的新穴。比如说四缝、八风、十宣、定喘等。常用的奇穴有40个左右。

其实还有一类穴位,没有固定的名字,也没有固定的位置,这就是“阿是穴”。相传在古时有中医为患者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无意中按到病者某处,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缓。医者于是在该处周围摸索,病者呼喊:“啊……是这里,是这里了。”医者加以针灸,果然使疾病好转。于是把这一个特别的穴位命名为“阿是穴”,其实就是病痛局部的压痛点或者敏感点,这种叫法最早见于唐代。

可以看出,人们对腧穴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关于究竟有多少穴位这个问题,也是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