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熊希龄未了情(第八届香山文化论坛文集(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深切怀念抗日救国的先驱——熊希龄先生

杨遂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时,我们香慈学子更加怀念为抗日救国而献身的老院长—我国著名的爱国者、慈善家、教育家、抗日救国的先驱熊希龄先生。

熊希龄先生出生在湖南凤凰县,自幼聪明好学,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正当熊希龄先生仕途一帆风顺的时候,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让年轻的熊希龄感到无比的屈辱和愤怒,也让他充分感受了朝廷官员的腐败和无能。

在此情况下,熊希龄先生坚决投笔从戎,积极支持和参与维新变法,同时,在长沙参与创办了中西融通的新式学堂,以求培养人才,强国强军。

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熊希龄先生被削职贬回原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没有放弃为国培养人才和强国强军的梦想。熊希龄先生返回家乡后,利用跟随五大臣访问欧美列强时学到的知识,积极推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探索和实践。

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抢劫并焚烧了以圆明园、香山静宜园为代表的三山五园,更加激发了熊希龄先生对外来侵略者的仇恨和报效国家、雪耻外辱的决心。

当朝廷重新启用熊先生时,熊先生选择了实业救国的道路,在东北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就成为了国内著名的理财能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熊希龄先生转而拥护共和,重返北京,受邀担任内阁财政部长,并于1913年当选为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后因袁世凯坚持改制称帝,熊希龄辞去了总理职务,开始了慈善教育事业。

1917年8月,北京和河北地区发生特大水灾,熊希龄受命督办水灾事宜。大水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留下大批孤儿。为救助这些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孤儿,熊希龄先生多方奔走、呼吁,终于获准在香山静宜园地方筹办香山慈幼院,收养这些孤儿。1920年10月3日,由熊希龄先生亲自担任院长的香山慈幼院正式开学,从此孤儿们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关心、爱护他们的院长“父亲”。正如1920年入校的一百零三岁的郭振河老人所说的:“进了香慈,就像进了天堂一样”。

为了将这些孤儿培养成社会有用人才,也为了香山慈幼院和这些孤贫孩子不受各路军阀混战战乱和趁火打劫的影响,熊希龄先生远离了政坛,专心实践他所独创的中西融通的平民化慈善教育。到1926年,香山慈幼院已初具规模,成为了当时国内前所未有的集幼儿、小学、中学以及师范教育为主的、包括农、工、商等职业专科教育在内的综合性学校。

1931年9月18日,日军借故袭击东北军大营,并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熊希龄先生对日本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侵略行径感到无比愤怒,他当即致电张学良将军和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呼吁抗日救国,收复失地,坚决打击日本的侵略。

自此,熊希龄先生就把他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抗日救国和保护香山慈幼院的慈善教育上。熊先生意识到,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于是他做出决定让香山慈幼院男生停止文化课学习,集中到北平青龙桥三校进行军事训练。他多次亲临军训现场,鼓励学生说:“在此抗战时间,乃千载一时之机会,吾人不于此时努力尽责,更待何时?余意少壮青年,亦须于此时磨练困难,为国服务……”,鼓励香慈的孩子们为将来走上抗日战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日军占领东三省不久,又于1932年1月28日在上海偷袭中国军队,再次挑起事端。这一次,日军的侵略行动遭到了中国军队的坚决反击,全国人民纷纷声援上海和十九路军。在熊希龄先生的精心安排下,香山慈幼院师生跟随红十字会人员一起组成一支精干的战地救护队,奔赴前线,开展战地救护,抢救出数以千计的伤病员。在全国人民的声援和上海各界人民的支持下,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挫败了日军妄想一举攻占上海的阴谋。

日军的阴谋在上海没有得逞,1933年初又在中国北方的长城地区挑起争端,遭到中国守军的坚决回击。熊希龄先生得到消息后,马上率领香山慈幼院师生,携长女熊芷一起赶赴前线慰劳中国军队,抢救伤病员,并在宋哲元将军的陪同下,登台向中国军队发表演讲,鼓励中国军人奋勇杀敌,血战到底;同时,熊先生还动员他的亲属和香山慈幼院师生积极参军、参战,打击日本侵略者。在他的鼓舞和带动下,香山慈幼院先后有数百名师生奔赴抗日战争的第一线。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发起全面进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时,熊希龄院长和毛彦文夫人正在青岛,闻讯后,除了感到无比的愤怒外,还马上开始研究香山慈幼院和孩子们南迁的事宜。

就在这个时候,日军又在8月13日向上海发起了全面进攻。从1937年8月13日开战,到11月12日上海沦陷的三个月时间里,熊希龄先生和夫人日夜穿行在伤员和难民之间,红十字会共设置战地医院4所,难民收容所8个,救治伤兵6000余人,救助难民到安全区20余万人。

11月12日,上海沦陷,熊希龄院长和夫人在临时栖身的法租界加紧与各地联系,准备尽快落实和实施香山慈幼院南迁计划,可在12月13日又传来了民国都城—南京失守的消息。面临亡国的险境,熊希龄先生痛心疾首,泪流满面,感受到了比得知甲午海战失败还要大得多的痛苦和屈辱。

过度的劳累和忧伤,严重影响了熊希龄先生的健康。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熊希龄先生和夫人于1937年12月15日转道香港,准备回湘落实香慈南迁计划。就在他们在香港准备继续为香山慈幼院的南迁、伤员的救助和难民安置筹集资金的时候,熊希龄院长因操劳过度突发脑溢血,于12月25日永久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抗日救国事业与慈善教育事业。

熊希龄先生是为中国的抗日救国事业而献身的,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的去世是中国人民抗日救国事业的重大损失。

纵观熊希龄先生忧国忧民,为救助、培养无家可归的孤儿和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所做的各种努力,都不愧为伟大的爱国者、慈善家和教育家,更不愧为抗日救国的先驱,他的爱国情怀和为国为民为孤儿的高尚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永久地传承。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告慰熊希龄先生的是,我们的国家早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也没有人敢随意侵犯和欺负我们,我们的国家在许多领域还站在了世界的前列。当前,我们正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