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六十二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2章 归路

有了楚国和魏国的救兵,赵孝成王便也有了保卫邯郸的信心。而就在这时,赵胜更是亲自组织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向秦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赵军的猛攻下,秦军接连败退,被迫退守三十里。

敢死队的胜利给了楚军和魏军极大的鼓舞,于是,楚魏两军于邯郸郊外也向秦军发起了攻击。

看着楚魏两军如火如荼的攻势,守卫邯郸的赵军也不甘寂寞走出了邯郸城,与楚魏两军共同夹击秦军。

在三国联军的连番打击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不得不率领秦军退回秦国的河东郡。

邯郸之围就此解除,但战斗并没有结束。

秦军退去后,联军依旧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河东,再一次打败秦军。在联军的轮番攻击下,秦国河东郡数座城池失守,而赵军也趁势收复了太原、上党、皮牢、武安等半片被秦军攻占的领土。

看着秦军接连败退,韩国也不甘寂寞加入到痛打落水狗的行列,一举收复了被秦国占领的河东、安阳等地。

仗打到这个份上,老本都亏完了,本来还说长平之战是加速统一的步伐,这邯郸一仗打下来,这加上去的速度怕是又要掉下来了。

邯郸包围战,注定是要改变命运的,当然,除了赵国和秦国的命运被改变外,还有无数人的命运也被改变。

第一个便是范睢的恩人郑安平。

范睢本以为赵国经长平一战,国力大损,到时必定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所以便把自己的恩人安排到了邯郸去蹭军功,想想到时候怎么也得捞个爵位什么的。可谁想,意外会来得这么突然,就在楚魏联军进攻秦军,王龁退守河东的时候,郑安平没来得及跑(王龁带领大部队撤退的时候为什么单单把郑安平落下了,这里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带领着两万人稀里糊涂的就被联军包围了。

而这家伙救人有一套,打仗就不怎么行了,眼看突围无望,当即就举白旗带着两万人投降了赵军。

从秦国的将军变成赵国的俘虏,虽然没面子,但对郑安平本人而言,好像也没多少坏处。由于是带着两万人投降的,多少有点教育意义,赵孝成王当即就封了他为武阳君,还给了封地。

投降还能投出封地来,这买卖划算。

郑安平是高兴了,但远在咸阳的范睢就不高兴了,按照秦法,郑安平犯罪,推荐他的范睢也是同罪的。而这投降罪可是大罪,怎么说也要诛灭三族。好在秦昭襄王力保范睢,并下令全国:谁要是再敢议论郑安平的事,就以同样的罪处罚。

秦国历来法制,秦昭襄王的这一出无疑是赌上了自己的威信以及秦国的国本,可见他对范睢的重视。

然而,秦昭襄王的重视并不能代表范睢的永远,而郑安平之事,只是一个开始。

当然,此时的范睢还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覆灭已经开始了,所以,他还在想着收拾一个人---白起。

白起为秦国效力四十余年,立下了无数的战功,宣太后和魏冉当政时,他们以为白起是他的人。到了秦昭襄王当政时,他又以为白起是他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宣太后、魏冉和秦昭襄王都是对的。

但在白起看来,自己不是任何人的人,他只是秦国人,不管是宣太后、魏冉还是秦昭襄王,他们让自己做的事都是为了秦国,所以自己才会干得那么出色,以至于给他们产生了错觉,以为是在替他们做事。这个错觉直到秦昭襄王命令白起前往邯郸接替王陵被拒绝时,秦昭襄王才明白过来,不过,他已经不在乎了,所以他决定放过白起。

但是,范睢可不这么想,在秦国自成一派的白起绝对是自己的威胁,所以对他一定要除之而后快。而关于白起的覆灭,多少还要从他自己讲起。

就在秦昭襄王派王龁前去邯郸接替王陵后,秦军八九个月依旧没有任何进展,而就在这时,白起却来了个幸灾乐祸,公然调侃到:“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

我始终想不通,白起在秦国混了这么多年,多少大人物都倒下了,他却依然挺立在那里,难道就这智商?

这话在秦昭襄王听来是极其刺耳的,违抗王令也就算了,国家需要你之时不站出来还是算了,但在前方战士浴血奋战时你在背后说风凉话,这就有点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秦昭襄王对白起的反感被范睢看在了眼里,在范睢看来,秦军于邯郸不管是军队数量还是装备,都有着极大的优势。按理说长平一战赵国国力大损,应该是没有能力对抗秦军了的,可偏偏秦军在一而再再而三增兵的情况下依旧无法攻克邯郸。所以能解释的原因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秦军不是攻不下邯郸,而是不想攻下邯郸。而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军上下想用这种方式来支持远在咸阳的白起。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白起为秦国领兵四十余年,军中大小将领皆是他一手带出来,所以这个可能完全存在。

想到这,范睢便想到了扳倒白起的法子,于是赶紧把这可怕的想法告诉了秦昭襄王。

当没有往这方面想的时候,秦昭襄王对白起还是百般的放纵,但经范睢这么一说,一股凉气瞬间从后背飘过,不得不有了收拾白起的心。

而在收拾白起之前,秦昭襄王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于是,秦昭襄王再次来到白起的府邸,强令他前往赵国,接任王龁。

这一次的秦昭襄王与上一次客客气气的态度截然不同,但面对怒火中烧的他,白起依旧不为所动,继续称病,就是不去。

秦昭襄王对白起最后的信任彻底失去,于是削其爵位,降为士兵,并命他即刻离开咸阳,迁往密阴。

说到底,秦昭襄王还是念白起的功,不忍杀他,但范睢就没这心了。

接到命令后,白起依旧不动身,就在他赖在咸阳的几个月里,前线失利的战报天天传来,秦昭襄王不堪其烦,最终还是把怒火发泄到了白起身上,派人强行驱逐。

离开吧,离开这一生功与名的地方。

走出咸阳的西门,白起向东瞟去了最后一眼。而正是这一眼,要了他的命。

看着离去的白起,范睢内心偷乐,立马找到了秦昭襄王,说到:“看白起那样子,令他迁出咸阳,好像还很不满意、不服气啊。”

这句话把秦昭襄王对白起最后的一点念想也击碎,于是,就在走出咸阳西门数十里后,白起收到了秦昭襄王派使者送来的一把剑,并明确要求,你就用这把剑自杀吧。

白起手握长剑,仰天长叹,大声怒吼:“我白起何罪于天?竟落得如此结果?”

片刻之后,白起放低了声音,说到:“我确实该死,长平之战,赵国降兵数十万,我诈而坑杀之,死而足矣。”

说完,便举剑自刎。

一代战神,就此结束。

白起走了,然而留给范睢的时间也不多了。

王龁率领秦军从邯郸退到河东郡,就是给范睢的最后一击。

从这方面来看,范睢猜测秦军故意作战不力是在支持白起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追随王龁来到河东郡的还有楚魏联军,而这时王龁也一如既往的贯彻他的退后路线,又从河东郡退到了河西郡。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应该还记得,此时的河东郡守是王稽,也是范睢推荐的人。

这就有点明显了,把联军引到河东来,自己却撒腿就跑。你军队是可以退,但人家郡守怎么退。没办法,王稽只得留下来收拾烂摊子。

面对涌入河东郡的楚国、魏国、韩国和赵国的四国部队,其实王稽做得还是不错的,虽然大片城池沦陷,但他至少还保住了一些地方。至于他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我们也能猜出个一二。因为,就在王稽还在河东与诸侯联军周旋的时候,咸阳的秦昭襄王却收到了一封密函,上面内容说是王稽与诸侯串通,有叛国之嫌。

这就有点扯了,在没有秦军支援的情况下,人家不与诸侯联系,搞搞外交活动,怎么能守住地方?

但这对于送上密函的人来讲,已经不重要了,至于你王稽跟诸侯交流的是什么内容,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秦昭襄王很生气,当即就以叛国罪逮捕了王稽,随后便坐法连诛。

自己推荐的郑安平和王稽接连以叛国罪倒台,这时如果范睢还不能意识到这是白起旧部对自己的反扑,那他就真的是太傻了。

事实证明,范睢也已经意识到了,虽然秦昭襄王依旧没有以王稽叛国罪连坐他,但他在秦国已是如履薄冰。

一日上朝时,秦昭襄王不断叹息,面对这反常的行为,范睢果断上前说道:“君主忧虑是臣下的耻辱,君主受辱是臣下的死罪,如今大王如此忧虑,还请治臣下的罪。”

范睢这话是什么意思,秦昭襄王可能听明白了,也可能没听明白。

但不管有没有听明白,秦昭襄王不想管,因为,他只想说自己要说的话:“听说楚国现在兵锋将勇,怕是要对我们秦国有所行动啊,我们还是早做打算的好。可是武安君又已经死了,而郑安平又叛国了,现在也没了能征善战的大将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秦国已经没有了能征善战的大将了?

不对!

秦国大将多得要死!

王龁、王陵和司马梗之辈虽跟白起有一定差距,但独当一面还是没有问题的。再说了,春秋战国名将榜排行第四的王翦在白起的教导下也已经渐露头角了,还有一个蒙骜(蒙恬和蒙毅的爷爷),从秦昭襄王元年起就担任秦将,为秦国攻城拔寨的,也算是军功赫赫了,这秦国无将可用的话从何而来啊。

但仔细一想,秦昭襄王这话有问题啊,就算他看惯了白起这样战必胜、攻必克的真品,有点看不上王龁、蒙骜这样的高仿,那他为什么又要单独把九块九包邮的郑安平拿出来讲呢?按理说,这郑安平连王龁和蒙骜都不如的啊,完全没理由进入秦昭襄王的视线啊。

想到这,范睢的腿顿时就软了。这明显是故意的啊,难道,要收拾我了?

当然,秦昭襄王最终也没有收拾范睢,不过,风声却已经传出去了,而有一个叫蔡泽的人听到这风声后,就来到了秦国。

蔡泽,燕国人,本职跟当初的范睢是一样的,游学说客。不过比起范睢,蔡泽更像个神棍。因为他的出场,是从一次算命开始的。

关于蔡泽那次算命的经历,没多大意思,就不写了,所以我们直接从他来到秦国后开始。

来到秦国,蔡泽是奔着高官厚禄来的,所以他的目标是秦昭襄王。但在见秦昭襄王之前,他决定先会会应侯范睢,于是放出话:我蔡泽,天下第一谋士,只要一见秦王,秦王必定剥夺应侯之位。

哟嚯,还有这么自负的人,确实该会会他,于是,范睢找到了蔡泽。

关于范睢和蔡泽的对话,内容太长太多(两个吹牛的人,想也能想到说什么),没多大意思。但有一点,我们要知道,蔡泽所讲的,只有一个主题内容,那就是时间到了。

这个“时间”是范睢的时间。

一通谈话下来,联想起自己的境遇,范睢知道,确实是时间到了。于是便在秦昭襄王面前极力推荐蔡泽,而自己则谢病请归相印。

范睢以这样的方式交出秦国的相印,不得不说是极其明智的,关于范睢最后的结局,《史记》没有交代,但我们可以猜测,到了这一步,应该是善终了,战国第一战略的提出者就这样退出了舞台。

范睢走了,但我们有必要把蔡泽交代一下。

范睢第一次请病后,秦昭襄王还强起过他,但在范睢的坚持下,秦昭襄王不得不妥协,最后把相印交给了范睢极力推荐的蔡泽。而蔡泽在接过相印后,也没干几个月,因为害怕秦国人搞他,所以也主动交出了相印。当然,蔡泽最终也没有离开秦国,秦始皇时期,还替秦国出使过燕国,也算是善终。

老朋友们都走,意味着结局快要来了,但在这之前,还有两个人,需要交代一下。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为赵国倾尽全力的赵胜也来到了人生的终点,算是善终。

而比起赵胜的善终,魏无忌活的时间虽然长一点,但结局可不算太好。

在率领八万魏军配合楚军和赵军成功击退秦军后,魏无忌并没有回到魏国,而是让一个部将带着魏军自行回去了,而他自己则留在了赵国。因为魏无忌知道,窃符杀将这种事,怎么说都不地道,老哥魏安釐王肯定恼火。

魏无忌的选择是对的,留在赵国,并不一定比魏国差,因为赵孝成王和赵胜都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这不,击退秦军后,赵孝成王还曾亲自打扫台阶迎接他,并且多次与赵胜商议要给他五座封城,虽然最终在魏无忌自己的百般谦让和自责下没有成行,但还是被赵孝成王封到了鄗地。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安釐王也逐渐原谅了魏无忌,并把他在魏国的封地信陵也还给了他,只是,魏无忌还是选择留了在赵国,这一留就是十年。

这十年间,魏无忌在赵国发生了很多故事,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他的魏国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秦国听说魏无忌留在赵国不回魏国了,就派兵多次攻打魏国。

秦国攻打魏国,这跟魏无忌在赵国有什么关系,说实话,没什么关系。但我们知道,按《史记》的写史逻辑,肯定是想表达魏国没有了这个贤人,秦国才敢来攻打的(这种话,看看热闹就算了,不必当真)。所以,魏安釐王还曾为这事焦虑万分,多次派人前往赵国请魏无忌回国。

按理说,老哥把封地还给你了,又派人来请你的,这事也算完了,该回去还得回去啊,可魏无忌偏不。还下令自己的门客,有谁敢替魏王传达通报的,处死。

这就有点绝了,但我们知道,有这样的命令,就一定有不遵守命令的人。这不,魏无忌在赵国认识的两个叫毛公和薛公的人就站了出来,对他说到:“公子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无非就是因为魏国的存在啊。现在秦国进攻魏国,而公子却毫不顾念,一旦您在大梁的先祖宗庙被夷为平地,看您还有什么面子活在这世上。”

一说到先祖宗庙,立马就说到了魏无忌的心坎里,二话不说,套马驱车就回到了魏国。

整整十年,兄弟俩再次见面,两人相拥,不禁相视落泪。哭完后魏安釐王当即任命魏无忌为魏国最高军事统帅,同时把魏国的上将军大印交给了他。

回到魏国是为了救援魏国的,所以魏无忌也没有闲着,当即通告天下自己已经回到魏国并担任上将军的事。而各诸侯国也好不含糊(你救人家,人家也救你),立马派出军队前往魏国,交由魏无忌指挥。于是魏无忌率领着五国联军在黄河大败秦军,打得秦国老将蒙骜逃跑,并一路追击到函谷关,把秦军压制在函谷关内,不敢东出半步。

秦国打得好好的,突然这魏无忌从赵国冒了出来,把好事给搅了,好不生气。但人家人多,打又打不过,所以,只能使出杀手锏了---反间计。

于是秦国派人带着万两黄金来到了魏国,找到了晋鄙当年的门客。

这招比较狠的,想当初这些门客在晋鄙手下只拿工资不做事,好不快活,可突然主家就被人给杀了,搞得饭都没得吃了。

砸人饭碗这种事,向来是大仇,于是晋鄙的这些旧门客就找到了魏安釐王,对他说道:“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现在担任魏国的上将军,各诸侯国的将领都归他指挥,搞得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魏公子,而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听说公子还要乘这个时机称王,而诸侯们害怕公子的权势声威,也正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呢!”

这种话,向来喜欢把没有的说成有的,但它就是那么有效果。更何况,秦国除了找到晋鄙的旧门客外,还找到了其他人。

这时,魏国大街上出现了奇怪的一幕:经常有人假装不知情的询问魏无忌有没有称王。

至于问的人是谁,这不重要,被问的人是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话很快就传到了魏安釐王耳朵里。

如果说之前晋鄙旧门客对他说的话他还能理解为诋毁仇人,但现在魏国大街小巷都流传着这种话,他就有点受不了了,于是当即罢免了魏无忌的上将军职位。

自己无故被罢免,加上那些流言肯定也传到了他耳中,魏无忌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他也不争不亢。

罢免了正好,无官一身轻,正好在家喝酒。于是魏无忌从此成病不朝,天天在家与宾客饮酒作乐,就这样,浑浑噩噩渡过了四年。

魏安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去世,而魏无忌也在这一年走到了终点(哥俩好,不求同年生,只求同年死)。

关于魏无忌的死因,《史记》记载五个字:竟病酒而卒。

所以说啊,酒还是少喝点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