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地区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加强,相互之间对学位、学历逐渐认可,教育质量的评价与保障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一些国家(或地区)发起并开始构筑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其内容涉及工程教育及继续教育的标准、机构的认证以及学历、工程师资格认证等诸多方面。其中国际工程联盟(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lliance,IEA)的《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就是针对各级工程技术教育的学历互认。《华盛顿协议》对达到或超过既定教育质量标准的学校或工程专业给予认可,并协助学校和专业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在统一框架下增强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国际互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需要在办学条件、教学经费、师资队伍和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向国际化标准靠拢,提升质量,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职业教育质量是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他指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2014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重点放在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可见国家正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提出了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切实、具体要求。但目前职业教育在规模发展后已凸显了职业院校自身不足与国家高度重视的较大反差,以及“外力”大于“内力”的矛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科学、有效且有针对性的标准和保障体系,在评价内容上以工作评价为主,对学生学习投入及学习效果评价较少,改进教学与促进发展的功能未受到重视,过于重视对结果的评价,缺少系统性评价。对职业教育及评价研究不够,缺乏深厚的理论积淀,缺乏对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生成特色的深切把握,对评价的规律、问题、难点尚不能有效应对。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成为目前职业教育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生产、服务和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程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4.0将通过信息技术、物联网与生产整合,形成智能商业模式,由“规模化”转向“个性化”,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低成本竞争优势转为质量效益竞争优势,粗放制造转为绿色制造,生产制造转为服务制造,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原有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任务和方式发生变化,对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现场工程师等一线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工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生产一线人员需要综合应用各种技术知识解决生产现场一些不确定的实际技术问题,完成生产现场管理和监督等工作。创新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现代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多样化专门人才,将大量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内在属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着眼于现代产业体系,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随时随地跟踪产业的变化,瞄准岗位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打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无论从静态的现实状况还是动态的发展进程来看,数量和质量都是衡量、把握教育发展的两个基本指标。但是按照职业教育发展的复杂现状和自身规律,需要从数量、质量、结构、效益4个方面辩证地研究这个问题。没有数量,就无所谓发展,会因“附着物”的缺位而使质量抽象化;但仅仅有数量,也不能替代发展,会因缺乏质量而沦为无意义的发展。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如果与经济社会需求不匹配,就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人才的积压,只有适应各类各层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才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数量、结构都必须耗用一定的资源或投入。利用一定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效益,或者达到一定的产出效益所用的投入最小是各行各业的普遍追求。职业教育也是如此。职业教育质量是教育效益的基石,低质量或无质量的职业教育“产出”越高,效益越低,负效应越大。因此,“职业教育更趋平稳,动力更为多元,结构优化升级,前景更加稳定”。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办出学校特色,提升社会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大家目前的共识和共需。应以数量、质量、结构、效益四方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为准则,以质量为“接口”,形成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使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素实现结构性重组和优化配置,实现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
本书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角度,梳理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的基本概念、职业教育质量的理论向度、生成理论。本书分析了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合格评估与重点评估、教学工作诊断改进、办学能力评估督导和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等质量评价与保障现状;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质量年度报告、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等质量评价与保障现状;分析了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校自评与质量年度报告、合格评估与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等质量评价与保障现状。本书选择了经合组织(OECD)的《教育概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TIMSS)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的做法展开国际比较研究。依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复杂现状和自身规律,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构建职业教育CIPP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从专业与课程、资源条件、运行管理、质量绩效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建设保障体系和全面管理质量生成过程,梳理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建立内驱力与外推力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优化各方职能,发挥第三方的质量评价与保障作用,加强质量反馈与发布,发挥评价结果效用。本书提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专业设置质量;制订各级专业教学标准,保障专业内涵质量;明晰责任,建立校企合作评价与保障机制;严格教师准入,构筑教师质量保障体系;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健全制度,形成质量监控的重要标尺;协同教与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能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质量之路任重道远。期待本书能够为致力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学校领导、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机构、研究机构及其他各部门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然而,限于作者的水平以及职业教育质量的复杂性,书中难免存在不少的缺点和不足,希望能够得到同仁和社会各界专家的批评指正。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聚焦人们在职业教育质量方面研究、实践的关注点,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