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辨析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相伴而生的。分析和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其前提是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在此,笔者试图通过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观点的评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主要观点评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研究,是我国学界近年来持续关注的一个热点。尤其是200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被设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以后,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不仅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界定理论和实践的前提,也影响到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化的表述,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分析和研究。
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进行了诸多探讨,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为内容和形式相统一。既要在形式上实现中国化,也要在内容上实现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实现中国化。武汉大学雍涛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内容上说,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同中国社会的历史实际、中国文化传统的实际相结合,并在运用中给予新的理论创造和发展”,“从形式上说,就是要有中国的民族形式,即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杨胜群也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求形式上的转变,而且要求内容上的转变,要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和新鲜化。[2]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双向互动。这一观点着重强调,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雍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中国具体化和中国实际必须马克思主义化的双向互动过程,即一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突出必须以中国实践经验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也有学者从文化选择的角度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从文化结合到实践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被民族文化认同和吸收,另一方面在新的实践中得到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种观点进一步细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这三个基本方面”[4]。他从三个层面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即实现“三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直接理论基础》一文中指出:“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是准确把握中国实际,关键是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5]北京师范大学张静如、鲁振祥教授在《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必须包括“立足于中国实际”“带有民族特性”“新的理论创造”三个方面的内容。[6]以上所述都是从三个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体现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实现二者结合,进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
第三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进行分析、探索和创新。上海师范大学汪青松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一结合过程包含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运用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三个层面。”[7]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赵德兴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历史过程,是中国人民的世界观由自在到自为的历史过程”[8]。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何美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全球化时代一种理性的文化选择和文化态度,它以实现中国现代化为主题与核心,以党对苏俄模式的两次仿效与突破为基本轨迹和线索。”[9]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北京大学宇文利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传播的过程可以被视作包含着律动与变迁的文化发展的过程。”[10]这些观点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视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通过分析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二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相结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三是总结、提炼和加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时,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问题,从而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各国具体化的问题,他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11]这就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际上是从空间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与地理位置远离欧洲的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实际是从时间的角度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除了早期党的领导人进行过阐述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几代领导人也对此做过论述。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2]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13]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也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不断根据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和时代条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4]。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15]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相结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其中要明确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优秀的思想文化内容相结合,这种结合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性或相融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结合的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一种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使根深叶茂。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由于马克思主义的融入而发生新的变革并不断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有这样一段论述:“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16]这就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相结合。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总结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7]。江泽民同志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做过深刻的阐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1]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我们党要“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进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习近平同志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3]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既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要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又要在实践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注释
[1]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6).
[2]杨胜群.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认识.学习导报,1999(2).
[3]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 (5).
[4]陈占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
[5]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直接理论基础.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
[6]张静如,鲁振祥.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日报,1995-07-25(9).
[7]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
[8]赵德兴.从实践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攀登,2002(1).
[9]何美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论.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3).
[10]宇文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文化释读.学习论坛,2006(6).
[11]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5.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0.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42.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18-319.
[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