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风物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汤显祖 & 莎士比亚

立名砝码

汤显祖 Tang Xianzu

国籍:明朝

生卒年:1550—1616年

历史头衔:道人戏曲家天秤座

汤显祖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最有名,其中《牡丹亭》是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显祖作为一个尊重文学而不屈服于权势的人,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也潜心佛学,他还长于史学,修订过《宋史》。他弃官之后潜心创作,曾以话剧的开放形式施展生花妙笔,歌颂追求自由和幸福,这在比莎士比亚的伊丽莎白时代要封闭很多的明朝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国籍:英国

生卒年:1564—1616年

历史头衔:天才戏剧大师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虽然早年生活颠沛,而且一生未入过大学,但莎士比亚能够以他独特的天赋和观察力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典型人物,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的作品和思想著称,被称为“时代的灵魂”。

命运对话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文坛的双子星座,他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且都逝世于公元1616年。两人生活在相似的年代,但却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具体的戏剧创作道路也有所不同,而他们的作品在中西戏曲界都占有最高的地位,他们创作内容都善于取材历史与社会,却不守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而善于创新,这两位身处不同文化环境、有着各自社会背景的剧作家却能以同样哀怨动人的作品傲立于世界文坛,让人久久回味。

汤显祖:弃官文人 戏曲大家

与莎士比亚的商人家世不同,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祖辈认真求学的态度给他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5岁时进家塾读书,12岁能诗,21岁中举人。但他目睹了社会堕落和科举制度的腐败,两次拒绝招揽,直到34岁方中进士。在南京曾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他曾经严词弹劾贪赃枉法的官员,后来他因触怒皇帝且不堪忍受在官场受到的攻击,给吏部递了辞呈,返回故乡。汤显祖晚年淡泊名利,不肯在官场应酬,专注文学和史学,于66岁安详辞世。

莎士比亚:民间天才 文学宙斯

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的市民家庭。父亲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莎士比亚7岁时被送到文法学校念书。6年后,因父亲破产,未完成学业的莎士比亚不得已帮父亲做了一段时间的生意,他独自谋生的经历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工作。因为写打油诗讽刺大财主而被迫离开斯特拉福德小镇。到伦敦避难的莎士比亚在剧院当过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并且在剧院开始了独立创作。他所在的剧团经常在宫廷内外巡回演出,莎士比亚因创作的剧本大受欢迎进而蜚声社会各界。1597年莎士比亚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

情节聚焦

汤显祖

万历十九年(1591年)汤显祖上疏劾奏申时行、杨文举等人的罪行,明神宗万历皇帝因为庇护他们,就一令“谕旨”将汤显祖贬到广东徐闻县为典史,就是今天的广东徐闻县南部,在古代人们称这里为“烟瘴之地”,百姓以出海捕鱼为业,很少学习文化,不懂礼仪,轻生好斗。汤显祖到徐闻县,多次目睹发生的斗殴事件,深为这样的民风悲哀。为了改变这种民风,他认为应从教育着手,学习文化,提倡文明生活,邻里友好相处。他把内地倡导的礼仪向当地百姓传授,当地的士子和乡绅也经常到汤显祖的府衙求教,拜汤显祖为师。汤显祖平易近人,也乐于接近百姓,渐渐受到百姓的爱戴。当汤显祖得到一笔劳偿时,他当即决定用这笔费用建立一所书院以教化百姓。这时的徐闻县知县为熊敏,也是江西宜丰人,他比汤显祖这位典史早到一年。这位知县也是学识渊博,热情厚道,与汤显祖相处融洽。汤提出建立书院的建议,熊立即表示同意。他俩与随同人员到城郊北选了一处宽敞干燥、风景秀丽的地方建立书院,针对当地百姓轻生好斗、不怕死的现象,取名为“贵生书院”。当汤显祖正在筹建“贵生书院”时,朝廷却调他去浙江遂昌县任县令。他热爱徐闻的百姓,喜爱这里的风土人情。汤显祖虽然舍不得离开这美丽的地方,舍不得离开建立了感情的百姓,但他不敢违抗圣旨,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时贵生书院还没有完工,在离别之际,他提笔写了《贵生书院说》,以表达他对徐闻人民的留恋。《贵生书院说》谈到了“天地之性人为贵”,在世界上凡是最宝贵的,只有人才能创造一切,但“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因为“位”能为“天地大生广生”。他鼓励人“知生则知自贵”。要人民爱惜生活,不要轻生,摒弃好斗之性。这篇《贵生书院说》受到徐闻县人民的珍惜和重视,把它刻成石碑立在书院里,并一直保存到现在。

莎士比亚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这个小镇经常有剧团来巡回演出。剧团一来,整个小镇就像顿时从冬季复苏一般充满活力,莎士比亚每次都想方设法跑去看这些演出,这成了他童年最快乐的事情。莎士比亚在观看演出时惊奇地发现,小小的舞台,少数几个演员,一番精彩对白,就能把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他觉得神奇极了,常常看得如痴如醉,并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在他11岁时,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曾在大批随从的簇拥下巡行到英国中部。他挤在镇子围观的人群里,目睹了那宏大的场面和王者驾临时的群情激扬,这让他从此迷恋上了王者的超凡魅力和贵族文化的影响力,以至于他戏剧写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想象国王、贵族、绅士的生活,沉醉在对特权的甜蜜期待中。巡回演出的戏剧和巡行皇族的传说激发了他无尽的想象力。他经常和伙伴们一起,学着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起戏来,并根据自己理解的人物性格扮演起剧中人的角色,还想长大后从事与剧本相关的工作。1586年,莎士比亚下决心离开了镇子,跟随一个戏班子步行到了伦敦,并找到一份为剧院骑马的观众照看马的差使。这虽然是打杂,但毕竟跟他钟爱的戏剧更贴近了,莎士比亚一边找机会偶尔远远欣赏一些戏剧的精彩片段,一边尽力尽心地干这个工作,他干得很好,骑马来的观众都愿意把马交给他。莎士比亚常常忙不过来,只得找了一批少年来帮忙,他们被叫作“莎士比亚的孩子们”。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工作之余,还悄悄地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当剧团需要临时演员时,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他的才华,终于能演一些配角了。演配角时,莎士比亚也认真演好,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剧团吸收为正式演员,从此开启了他成为剧作家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