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都的节奏 & 神府的韵律
别样天地
都市步伐
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仍然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后,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国城市规模序列随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大幅度的变动。“中国城市化”不仅是一个经验过程,更是一个城市化理论本土化重构的“中国范式”,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节奏正在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建国以前的中华民国时代,中国十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天津、汉口、南京、北平、重庆、沈阳、广州、青岛、西安。这十大城市其实就是当时中国的十二个特别市中的前十位,也叫院辖市,等同于今天的直辖市。当时有“上、青、天”为大之说,就是指上海、天津和青岛三个工业大市。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城市发展更加神速,大城市变为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变为超大城市。新世纪中国的十个超级大都市包括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沈阳、武汉、南京、成都、西安。在此期间,广州城建扩张,超越天津,成为中国三大国际性大都市之一;重庆因恢复了直辖市地位,开始恢复元气,城区面积倍增,再加上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迅速名列前茅。国务院明确宣布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实际上就是四大中央直辖市加上省会城市的典范,成为中国城市的五个领头羊。由于中国城市的发展实在迅猛,超乎人们的想象,目前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城市群,居民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新兴产业繁荣,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已经进入国际都市的舞台,成为经济贸易活动的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带来了经济上的高度繁荣。
中国城市的规模扩展和位序也将始终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变动。然而飞速的城市化步伐也伴生了诸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布局不合理,人居适宜度低,交通日趋拥堵,传统文化流失,社会保障滞后,缺乏社区优势等等。中国城市生活方式也受到了资本全球化、消费奢侈化和贫富两极化的考验,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业已成为中国人的时代命题。自中国这个农耕社会进入现代化以来,城市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城市经济能力、城市辐射力与城市吸引力均有大幅提升。但是,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政府与市民正在通过体制改革与文化建设,在城市治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创新型城市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等的未来走向上寻找可行的定位和方向。
古城文化
欧洲在世界上最早进入城市与商业社会,也最早具有城市文化保护意识。当中国的城市化如火如荼进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时,欧洲的古城文化保护与发展也日趋成熟,各城市的文化意象使欧洲传统城市艺术构成了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标志。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欧洲城市的艺术对欧洲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的形成一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欧洲各城一直在自觉地完善自己的城市文化意象,使城市获得文化性和艺术性的根本保证。
总体上看,欧洲城市意象都离不开水。如威尼斯、圣彼得堡和阿姆斯特丹都是著名水城,佛罗伦萨、维也纳、巴黎、里斯本、罗马等都临水而建。在城市道路构成上,大城市一般采取轴线式,如巴黎和柏林,而小城市则采取发散式。在区域分割上,欧洲城市虽然也有功能分区,但都服从于人性化与效率原则。除了大面积绿化带以外,一些庭院、路角构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作为城市细胞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意象。欧洲城市中的标志物既有古代建筑,特别是教堂,也有现代建筑,还有大型广场。很多城市意象都有特定的色调,如柏林是以白色为主,绿色作点缀;巴黎则比柏林多一些绿色;罗马则接近一种黄色;在佛罗伦萨和布鲁日等城市橙红色明显占据了主导。多数城市的文化贵在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这种个性正是建立在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尊重的基础上。欧洲城市在发展中较少照搬国外新城市经验,从而使得历史的文脉得以传承。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有历史的欧洲城市就是一座天然的建筑博物馆,而有的城市甚至特意强调这种充满个性的建筑展示。
欧洲十分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确立起的一系列保护古城的公约和法规,如1933年的《雅典宪章》和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都为保护城市历史建筑提供了保障。欧洲城市艺术中音乐和戏剧也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城市的多座剧院与政府补贴状况折射出城市市民对音乐和戏剧的喜爱。此外,欧洲有着种类繁多的城市博物馆和艺术馆,如人口只有700多万的瑞士就有着近900座博物馆,这些场馆展示着各城市文化的独特个性。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而城市文化能够直接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带动城市品牌化的进程,欧洲城市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正在告诉生活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任何一个有活力与底蕴的城市都离不开对历史传统与文化意象的尊重与传承。
一方水土
魅力香港
位于中国珠江三角洲东南部的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国际都市,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1842—1997年间,香港曾沦为英国殖民地,二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连续21年经济自由度指数位居世界首位。
香港的魅力在于它繁荣商业中的传统文化和它珠光宝气中的节俭精神。香港在现代商业中的地位无可动摇,金融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就业人口的6.1%,从业员的人均生产总值是整体经济平均值的2.5倍。香港每年都主办各种类型文化、康乐、体育活动。香港中环兰桂坊、铜锣湾和尖沙咀的夜总会和娱乐场所琳琅满目,是居民和游客游览光顾的场所。但这并未影响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气息。香港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景点众多,包括文武庙、铜锣湾天后庙、黄大仙祠墓、慈云山观音庙、九龙清真寺、龙门的青山寺等。民俗文化景点有九龙城寨、屯门的宋帝岩、红楼、沙田的曾大屋、五国六村、厦村邓氏宗祠、西贡上窑民俗博物馆和港岛炮台等。香港是一个珠光宝气的城市,银行和珠宝店比米店还多,铜锣湾、尖沙咀等著名的商业区,大大小小的银行和珠宝店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而在中环这个堆金集翠的地方云集了数不清的摩天高楼,把这座城市在夜幕降临时照耀得五光十色。但在这块寸土寸金的土地上,香港人的收入大部分都用在了住房支出上,加上消费指数和高税额,使他们学会了节俭和信奉财神。每年农历的大年初一,黄大仙庙人流如潮,人们期盼财神保佑事业兴旺。虽然香港人收入较高,却连许多富豪都不会随意挥霍,勤俭节约是香港人的习惯和传统,而这又渗透到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作风中去。
这座1840年前还是一个小渔村的城市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以现代建筑群为主的超大都市,大量摩天大楼分布在维多利亚港两岸,高度逾90米的建筑超过3000座。全球最高100栋住宅大楼中,最少一半位于香港。这座国际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正以中西文化合璧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浪漫巴黎
作为欧洲第二大城市,法国首都巴黎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和欧洲的公路、铁路交通的中心。这座著名的艺术历史名城被世人称作会议之都、创意重镇和美食乐园。更重要的是巴黎是世界著名浪漫之都,正如诗人利尔克曾说过的,“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
巴黎历来是法国的文化艺术中心,19世纪印象派的产生,更让巴黎成为欧洲油画的中心。巴黎的“街头艺术”十分活跃,城市西北部的泰尔特尔艺术广场是世界闻名的露天画廊,每天都有不少画家在这里即兴作画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莱广场和圣·日耳曼德佩广场等地,青年学生和市民经常自带乐器举行音乐会,表演各种节目。在这座历史名城中,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卢浮宫、协和广场、巴黎圣母院、乔治·蓬皮杜全国文化艺术中心等,都是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美丽的塞纳河两岸,公园、绿地星罗棋布,32座大桥横跨河上,使河上风光更加妩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岛是巴黎的摇篮和发源地。塞纳河畔的圣米歇尔林荫大道有绵延数公里的旧书市场,每天都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游客来这里选购心爱的古籍,形成塞纳河畔文化区的一大特色。咖啡和美女是巴黎城市生活的浪漫标识。咖啡吧在每个街头随处可见,几乎每时每刻都能感受空气中浓浓的飘香。巴黎人喜欢把慵懒的时间留在咖啡馆里看书、发呆、聊天、欣赏街景。巴黎聚集了世界上最美的女性形象和关于她们的产品。名画改编的各种美女广告、香水、服饰及雕塑随处可见,香榭丽舍大街78号里面有美丽的丽都舞娘,火辣的音乐和舞蹈,连空气都带上了香艳的味道。卢森堡公园的优雅造型、卢浮宫的镇宫三宝和百姓后窗的惊鸿一瞥,你似乎都能见到世界上最美的雕像。久负盛名的色彩和湿润的气候让巴黎有了“爱流泪的女人”的别称,这是对这座浪漫之都最细腻的描绘。
巴黎的浪漫气息不仅在于它珍藏的无数艺术珍宝,它奢侈繁华的大道商店,塞纳河两岸柔和的阳光,以及厚重壮丽的历史建筑,也包括经过岁月洗礼,并时时刻刻承载着法兰西文化之美的城市色彩和生活气息。
时空遥望
长安遗韵
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京师,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4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显示出古代汉族民居建筑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1996年,长安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长安城基于隋代大兴城而建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从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的诗句可看出长安的规划是颇具社会秩序的建筑格局,有典型农耕时代的城市特征,也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的作息时间。长安城的规划总结了汉末邺城、北魏洛阳城和东魏邺城的经验,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并以纵横相交的棋盘形道路,将其余部分划为108个里坊。随着大明宫的建造,唐长安东北部成为达官贵人的争居之地。因为这里靠近大明宫,有天子脚下龙恩浩荡的优势,长安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便都向东北倾斜,造成城东繁荣、城西萧条的景象。城东集中了大量的上流人士。名臣魏征,文学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书法家褚遂良等当时就住在城东。长安城内文化教育发达。除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诸生外,还有参加贡举的外地生员。唐人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为数较多。城内寺院91所、道观16所、波斯寺2所、祅祠4所,居住着众多的宗教信士。随着经济的发展,长安文化生活也日趋活跃,城里聚居了大量艺人。《乐府杂录》中记有不少著名艺人的姓名及特技。张祜《正月十五夜灯》诗中的“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写尽乐舞人表演的盛景。另外工商业者、作坊工匠、个体手工业者也是长安居民的重要组成。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贡使人数也很多,“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岁集京师者数千人”写的正是此景。来到长安的还有世界各地各族商人,标志着长安早就是国际性商业都市。长安居民的饮食种类也非常丰富,以面食当先,以蒸饼、汤饼、煎饼和烤饼等四大饼系为主,基本包括了主食、小吃、点心和糕点等食品类。
唐都长安城的繁华与气势虽然不复存在,但是华夏民族鼎盛时期的都市景象却随着当时的诗歌作品流传千年,武则天时代官至宰相的苏味道诗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为今人展示出了盛唐长安的阵阵遗韵。
罗马旧事
作为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位于意大利半岛中西部的罗马城因历史悠久而被尊为“永恒之城”。罗马市中心面积有1200多平方公里,是全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与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学,且现今仍保存有相当丰富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貌。1980年,罗马的历史城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罗马城的发端是一座面积不大的“七丘之城”,主要功能是防止外敌侵扰。古罗马是西方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大城市。由罗马开始,西方民族才走上了城市化的快车道,它所确立的城市文化结构,一直影响到中世纪以后的城市发展。古罗马城的一大特点是它完善的城市构造和公共设施,及由此生成的“城市帝国”发展模式,这是它被世人赞叹的重要原因。在物质生活层面,它正如社会学家芒福德所言:“巧言善辩的希腊人在鼎盛时期也享受不到的东西,古罗马人却在城市超常的富足中受用不尽。”罗马的城市精神体现在对物质的追逐:即实践比思辨更有价值。罗马城有着当时最发达的道路和输水排水设施,有着完备的剧场、体育场等文化娱乐设施,对实用物质的重视促进了城市化,这是罗马城兴盛的重要条件,它支撑了帝国的骨架,并且不断升级和延伸。
然而,实用主义与扩充的财富也无法让罗马城避开四伏的危机。公元64年7月18日,对罗马来说是个灾难性的日子,这天傍晚,在罗马竞技场附近突然发生了大火,当时城内刮着大风,火势借着风速迅速蔓延,最后连成一片遍及全城。无情的大火持续了一周多,全城十四个区只保存下来四个,有的区烧得片瓦不存。城内无数生命被大火吞噬,壮丽的宫殿、公共建筑物都化为灰烬,全城到处是断壁残垣。在无数战争中掠夺来的金银财宝和艺术珍品遭到浩劫。当时最流行的传闻说大火是尼碌皇帝为夺取城中富贵人家的财产及嫁祸基督徒而指令军队放的。但按照记载,尼碌皇帝于大火时并不在罗马城,对大火的起因历史上众说纷纭。在大火的四年后,罗马发生叛乱,纵火嫌疑犯尼碌皇帝被元老推翻后自杀,留下一个未解的谜团。罗马城被喻为全球最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远去的古城历史还有很多谜底等着被人们探索与解开。古代罗马城市文明的兴衰与罗马帝国的命运几乎同步展开,罗马城的城市文化精神和物质结构以及历史演变对于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珍贵的参照和反思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