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章参考文献
[1] 郝吉明,李欢欢,沈海滨.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与展望[J].世界环境,2014(1):58-61.
[2] 穆泉,张世秋.2013年1月中国大面积雾霾事件直接社会经济损失评估[J].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1):2087-2094.
[3]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24.
[4] 王金南,雷宇,宁淼.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向PM2.5宣战[J].环境保护,2014, 42(6):28-31.
[5]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科研工作方案(2014—2017年)》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12):22-27.
[6] 吉晟,李璠,邢美楠.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对颗粒物削减效果影响分析[C].深圳: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
[7] 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J].天津人大,2015(2).
[8] 殷广平.燕赵的天空——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报告[J].绿叶,2014(5):85-93.
[9] 宋崇,杨勇.河北省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行依法“铁腕治污”[J].中国应急管理,2016(1):67-67.
[10] 吴玉萍,姜青新,张淼.解读《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J].WTO经济导刊,2013(11):69-71.
[11] 朱德明.深化大气环境监测管理立法的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5(4):1-3.
[12] 上海出台清洁空气行动计划[J].政策瞭望,2013(11):59-59.
[13] 雷宇,宁淼,孙亚梅.建立大气治理长效机制留住“APEC蓝”[J].环境保护,2014,42(24):36-39.
[14] 郝吉明,Michael P Walsh.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绩效评估与区域协调机制研究[C].北京: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4年年会,2014:002.
[15] 人民日报.31省份立《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3).
[16] 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J].甘肃能源,2014(5):16-17.
[17]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环境与发展政策研究报告.2014[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18] 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总体组,贺泓,谢品华,等.“大气国十条”实施以来京津冀PM2.5控制效果评估报告[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5):668-678.
[19]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2016-07-06:002.
[20]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改善空气质量的相关措施[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4(2).
[21] 梁础文.环境空气质量规划目标研究——以《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5(12):131-133.
[22] 曹鹏,王路光,崔立昌,等.河北省大气污染状况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J].煤炭与化工,2014(8):144-148.
[23] 牛桂敏,刘蓓蓓.改善天津环境空气质量的对策思考[J].天津经济,2014(5):35-37.
[24] 常纪文,刘凯.新环保法实施,多少成效?多少问题?[J].环境经济,2015(ZA):18-19.
[25] 王炜.环境监察立法的新进展——以新《环境保护法》和新《大气污染防治法》为中心[J].中国环境监察,2015(2).
[26] 王赣江,陈列子.新环保法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J].环境经济,2015(9):26-26.
[27] 周珂,于鲁平.解析新《大气污染防治法》[J].环境保护,2015,43(18):30-33.
[28] 常纪文.中欧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立法之比较——兼论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制的完善[J].发展研究,2015(10):77-92.
[29] 常纪文.争议与回应:新《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的综合评析[J].环境保护,2015,43(18):25-29.
[30] 李爱年,刘翱.环境执法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法机制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5(3).
[31] 新环保法实施能一帆风顺吗?[J].环境经济,2015(9):26-26.
[32] 环保部将严查环保数据造假[J].城市问题,2015(4):101-102.
[33] 殷福才,沈世伟,顾震,等.地方环境违法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探讨——以安徽省为例[J].环境保护,2016,44(7):75-77.
[34] 沈晓悦,原庆丹,蔡飞,等.我国雾霾治理环保体制障碍与突破[J].环境保护,2016(8):52-56.
[35] 陈健鹏,李佐军.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形势、问题及若干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2013(3):66-74.
[36] 吕连宏,罗宏.中国大气环境质量概况与污染防治新思路[J].中国能源,2012(1):18-21.
[37] 杜艳春,李晓亮,葛察忠.浅析河北省大气污染治理对经济运行的影响[J].环境保护科学,2015(5):78-81.
[38] 王帅,王瑞斌,解淑艳,等.完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推动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J].环境保护,2013,41(19):50-51.
[39] 国家环境保护局.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S].1996.
[40]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加强城市空气污染应急管理,切实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10届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研讨会纪实[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5):7-12.
[41] 景跃军,张昀,李元.大气污染突发事件演化过程及应急管理探讨[J].环境保护,2014, 42(11):52-53.
[42] 孙立坚.2015年中国经济展望——“新常态”发展模式如何改变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J].新金融,2015(2):7-9.
[43] 陈诗一.新常态下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2):94-99.
[44] 宋旭.着力构建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专访环境保护部原核总工程师陆新元[J].中国环境管理,2016(1).
[45] 高明,廖小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产业发展因素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14(4):36-40.
[46] 董战峰,袁增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投融资需求及影响评估[J].中国环境管理,2016(2).
[47] 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J].上海节能,2013(9).
[48] 闫静,燕潇,罗志云,等.大气污染新形势下北京市环保产业发展策略[J].中国环保产业,2016(4):17-21.
[49] 高明,黄清煌.基于产业链视角下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产业分析[J].理论学刊,2014(4):49-54.
[50] 张影强.对我国治理大气污染体制机制的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4(5):55-56.
[51] 常纪文.中国环境问题的历史定位与历史战略——参考伦敦大气污染治理经验[J].环境影响评价,2015,37(3):36-39.
[52] 徐凌.生态型责任政府建构的契约式路径选择与流程再造[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17(3).
[53] 王清军.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体制:变革与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9(1):112-121.
[54] 郑军,魏亮,国冬梅.美国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经验及启示[J].环境保护,2015,43(18):68-70.
[55] 常纪文.环境执法,垂直管理更要立体施治[J].党的建设,2016(1):53-53.
[56] 杨岚.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16(1):44-45.
[57] 高桂林,罗晨煜.大气重污染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与展望[J].环境保护,2014,42(22):54-57.
[58] 杨朝飞.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与实现环保倒逼经济增长方式绿色转型[J].全球化,2015(8):58-71.
[59] 毛晖,郑晓芳.发达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借鉴[J].绿叶,2014(11):51-56.
[60] 袁雪.论我国实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可行性——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演进为视角[J].生态经济,2015,31(1).
[61] 张锋.环保社会组织环境公益诉讼起诉资格的“扬”与“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3):169-176.
[62] 刘国材,宿华.国外水污染控制与管理政策[J].水资源保护,1993(2):52-56.
[63] 董福来,王栋枝,徐淑英,等.国外城市污水工业污染源排放总量控制系统述评[J].环境保护科学,1991(2):21-24.
[64] 王晓娇.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65] 凌江.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政策与措施重点及几点建议[J].环境保护,1998(9):4-6.
[66] 常洪利,张兵武,沈梦力.总量控制在保护白洋淀水域环境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1995(S1):47-49.
[67] 闵毅梅.德国的排污收费[J].环境导报,1995(4):37.
[68] 吴广有,唐东雄.试论污水超标排污费标准的调整[J].上海环境科学,1990(3):2-4.
[69] 王淑一,雷坤,邓义祥,等.基于不同时间周期排放量的排污许可限值[J].环境科学研究,2016(2):299-305.
[70] 李君嘉.强化监督管理是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关键[J].上海环境科学,1990(7):5-6.
[71] 王健.常州市环境管理移动执法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72] 邱志辉.排污权交易解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6.
[73] 孙长学,姬鹏程.建立现代水权制度和水权转让市场[N].中国经济导报,2007-07-10(1).
[74] 王媛,姚立英,牛志广,等.水污染物总量初始分配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8(5):42-44.
[75] 陈忠全,徐雨森,杨海峰.基于Shapley分配的排污权交易联盟博弈[J].系统工程,2016(1):34-40.
[76] 畅军庆.南水北调湖北库区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8(10):5-8.
[77] 张劲松,方国华,吴文静.运用经济手段有效防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污染[J].水资源保护,2004(2):31-33.
[78] 吴健,熊英.美国污水处理业监管经验[J].环境保护,2012(12):66-69.
[79] 任慕华,张光明,彭猛.中美两国城镇污水排放标准对比分析[J].环境保护,2016(2):68-70.
[80] 赵爽,仇蕾,黄滨.关于工业水环境监管研究展望——基于文献综述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94-96.
[81] 张骥飞.基于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系统的排污权交易探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8):30-31.
[82] 韩彬.吐哈油田生产污水实现零排放[N].中国石油报,2003.
[83] 石效卷,李璐,张涛.水十条,水实条——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解读[J].环境保护科学,2015(3):1-3.
[84] 蒋琪.解读“水十条”:2020年7大重点流域水质改善[J].化工管理,2015(13):20-22.
[85] 石效卷.落实“水十条”全力推动水环境管理战略转型[J].环境影响评价,2016(2):32-35.
[86] 赵云皓,逯元堂,马春晖,等.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水环境产业发展——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解读[J].环境保护科学,2015(3):42-46.
[87] 王尔德.京版“水十条”发布,严控地下水超采[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12-30(6).
[88] 晏利扬.浙版“水十条”发布[N].中国环境报,2016-05-19(1).
[89] 吴颖.广东版“水十条”向水污染“宣战”[N].中国海洋报,2016-01-20(1).
[90] 张鹏.落地有声,安徽版“水十条”发布[J].绿色视野,2016(2):7-10.
[91] 佚名.“水十条”正式落地四川,11类小型企业将被取缔[J].造纸信息,2016(2):43.
[92] 福建省全面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J].福建纸业信息,2015(17):4-5.
[93] 邓思远.河北省实现“绿色崛起”之水环境评价[J].经济论坛,2015(7):7-9.
[94] “水十条”出台,畜牧业升级节能减排[J].中国畜牧杂志,2015(8):1.
[95] 陈鑫民.当养殖业遇上“水十条”[J].农村新技术,2015(6):20-22.
[96] 谭铁安.“水十条”后看畜禽养殖生产[J].农业知识,2015(8):18.
[97] 文宇立.“十三五”造纸行业污染防治政策解读[J].中华纸业,2016(7):40-44.
[98] 刘春生.“水十条”为石化业排污再划红线[N].中国石化报,2015-05-05.
[99] 李家强.“水十条”对石化产业发展的影响[J].石油石化绿色低碳,2016(1):4-8.
[100] 闫笑炜.“水十条”下的煤化工转型_[J].化工管理,2015(22):48-49.
[101] 王秀霞,王睦瑶.水污染治理项目:PPP模式运营机制研究[J].新经济,2016(5):28-29.
[102] 朱玫.太湖治理,PPP如何推陈出新?[J].环境经济,2015(18):18-19.
[103] 《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发布[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5(3):63.
[104] 刘志全.概念厂能否解决污水处理新老问题?[N].中国环境报,2014.
[105] Grizzetti B, Pretato U, Lassaletta L, et al.The contribution of food waste to global and European nitrogen pollu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2013(33):186-195.
[106] Weinberger N, Jörissen J, Schippl J.Foresight o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options for the prioritisation of future research funding-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roject“Roadmap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2020+”[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2(27):32-41.
[107] 李健,张峥嵘,黄少斌,张永清.固体废物堆肥化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8,35(177):93-97.
[108] 李崇,任国玉,高庆先,马占云.固体废物焚烧处置及其清洁发展机制[J].环境科学研究,2011,24(7):819-827.
[109] 范例,罗毅,罗财红.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和焚烧处置场周边土壤污染状况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1568-1571.
[110] 孙翔宇.我国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111] 王晓英.浅析生活垃圾焚烧后固体废物的处理[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4(3):68-69.
[112] Zhao F J, Ma Y, Zhu Y G, et al.Soil contamination in China:current status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14,49(2):750-759.
[113] 孙铁珩,李培军,周启星.土壤污染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14] 中国环境保护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
[115] 中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5—2015.
[116] 杜卫东,万云洋,钟宁宁,等.土壤和沉积物石油污染现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57(4):311-322.
[117] 周启星,宋玉芳.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18] 付倩倩.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16(5):16-18.
[119] 骆永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化学进展,2009,21(3):558-565.
[120] Suèr P, Nilsson-Påledal S, Norrman J.LCA for site remediation:a literature review [J].Soil&sediment contamination,2004,13(4):415-425.
[121] Toffoletto L, Deschênes L, Samson R.LCA of ex-situ bioremediation of diesel-contaminated soil[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05,10(6):406-416.
[122] Cadotte M, Deschênes L, Samson R.Selection of a remediation scenario for a diesel-contaminated site using LC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2007,12(4):239-251.
[123] Higgins M R, Olson T M.Life-cycle case study comparison of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versus pump-and-treat remedia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 2009,43(24):9432-9438.
[124] Hu X, Zhu J, Ding Q.Environmental life-cycle comparisons of two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incineration and base catalyzed decomposition[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1,191(1):258-268.
[125] 张红振,於方,曹东,等.发达国家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评估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34(2):105-111.
[126] 赵其国,骆永明,滕应.中国土壤保护宏观战略思考[J].土壤学报,2009,46(6):l.
[127] 郑芬芸.公共治理视角下城市固体废弃物系统化管理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11(8):50-54.
[128] 喻超,凌其聪,彭振宇,等.城市工业区环境系统中的Cd污染循环及其健康风险——以杭州市半山工业区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11,31(11):2474-2484.
[129] 李剑超.河湖底泥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2.
[130] 林美琪,钱位成,甘为民,等.鄱阳湖湖区环境介质中汞的含量水平、来源、累积和迁移[J].环境污染与防治,1985(2):10-13.
[131] 韦艳,石磊.中国国家尺度元素流动的主导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09(8):1286-1294.
[132] W R, M W.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s:why cities cannot be sustainable—and why they are a key to sustainability[M].New York:Springer US,2008.
[133] Kennedy C, Cuddihy J, Engel-Yan J.The changing metabolism of citie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7,11(2):43-59.
[134] 朱兆良,邢光熹.氮循环——攸关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35] 朱兆良,金继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2):259-273.
[136] Grimm N B, Grove J M, Pickett S, et al.Integrated approaches to long-term studies of urban ecological systems[J].Bioscience,2000,50(7):571-584.
[137] 冼超凡,欧阳志云.城市生态系统氮代谢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4(9):2548-2557.
[138] 肖辉林.大气氮沉降对森林土壤酸化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1(4):111-116.
[139] 孔红梅,赵景柱,吴钢,等.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J].环境科学,2002(1):1-5.
[140] 刘焱序,彭建,汪安,等.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5(18):5920-5930.
[141] 黄佳丽.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1):180.
[142] Kolb T E, Wagner M R, Covington W W.Concepts of forest health-utilitarian and ecosystem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Forestry,1994,92(7):10-15.
[143] Liikanen A, Murtoniemi T, Tanskanen H, Vaisanen T, Martikainen P J.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oxygen availability on greenhouse gas and nutrient dynamics in sediment of a eutrophic mid-boreal lake[J].Biogeochemistry,2002(59):269-286.
[144] 张文婷.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碳/氮跨介质代谢分析及技术优选[D].北京:清华大学,2016.
[145] 韩江雪.苏州氮磷元素多部门代谢分析及回收技术应用影响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