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909社会保障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A)
科目代码:909 科目名称:社会保障学 满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刚性发展
2.帕累托最优
3.贝弗里奇报告
4.分散管理模式
5.最低生活保障
6.完全积累
7.住房福利
8.残补型福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目标的嬗变?
2.简述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3.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方式。
4.简述医疗保险的基本特征。
5.如何理解员工福利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论述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2.试比较养老保险的三种财务模式,并分析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模式。
3.论述福利国家改革的主要措施,并评价福利国家改革措施的影响。
参考答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A)
科目代码:909 科目名称:社会保障学 满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刚性发展
答:刚性发展是相对于弹性发展来说的,如果具有弹性,则就有压缩的可能,如果不具有弹性或是刚性的,就是不能够压缩或压缩的余地很小。社会保障刚性发展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保障项目只能增加而不会减少、覆盖范围只会扩大而不会缩小、待遇水平只会提高而不会降低的趋势,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中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帕累托最优
答: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3.贝弗里奇报告
答:“贝弗利奇报告”是指由英国伦敦学院院长贝弗利奇受政府委托起草、原则上被政府批准的《社会保障和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该报告主张享受社会保障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受保者按统一标准缴费;按统一标准领取津贴和救济;发放津贴或救济以保证正常生活的需要为标准等等。
贝弗利奇报告是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重要理论。贝弗利奇报告建议社会保障计划应包括:社会保险——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社会救济——满足居民在特殊情况下的需要;自愿保险——满足那些收人较多的居民的较高的需要。二战后,英国在贝弗利奇报告的基础上,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内容广泛的高福利制度。
4.分散管理模式
答:分散管理模式,是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各自建立一套保障执行机构、资金营运机构及监督机构,各保障项目之间相互独立,资金不能相互融通使用。
其特征如下:①各级政府及社会保障部门事权独立;②各级政府社会保障部门社会保障预算独立;③政府间的社会保障联系是间接的,政府将社会保障事务委托给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管理,只对社会保障进行监督,并根据各类保险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必要的平衡。
5.最低生活保障
答: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特点是:保证基本生活的生活费用补贴;是为贫困人口提供的一种救济;具有临时性。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的原则是:保障最低生活需求原则;普遍性原则;法制化原则;维护个人尊严的原则。
6.完全积累
答:完全积累,即完全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具体而言,就是一个人在就业期间向政府管理的基金缴款,该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生息增值,当这个人退休后,其所获养老金来自于该基金的利息收入。也就是任何时点上累计的社会保险费总和连同其投资收益,能够以现值清偿未来的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
7.住房福利
答:住房福利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解决国民住房问题的社会福利制度,满足人们的基本住房需要。包括廉租房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金融政策。住房福利遵循的原则如下:①居民住房福利普遍性原则;②住房消费需求优先原则;③存款购房优先原则;④低收入者优先原则;⑤资源占用补偿原则。
8.残补型福利
答:现代社会福利大致可分为残补型的福利制度和制度型的福利制度两种形式。残补型福利通常是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从本质上讲,它属于救济服务的范畴,指的是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目标的嬗变?
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对社会保障目标的嬗变可做如下理解:
(1)社会保障作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制度安排,是通过采取相应的经济手段来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进而实现特定的政治与社会目标。
(2)社会保障从非正式制度安排到正式制度安排,其追求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①早期的社会保障主要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从而客观上充当着统治者控制社会并使统治秩序得以延续的工具。如社会保险制度在德国产生时,推动这一制度发展的德国皇帝及其“铁血宰相”俾斯麦就公然宣称这一制度是消除革命的必要成本,并断言一个等着领取养老金的人是不会反政府、反社会的。因此,社会保险作为工业化的产物,它一出现就事实上充当着镇压工人运动的武装“大棒”之外的“胡萝卜”,是为了防止工人阶级反抗的政治工具。
②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保障的目标则日益融入了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平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单纯追求社会安全或稳定社会的目标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人道主义日益成为支撑这一制度的伦理基础,对社会弱者的关注与援助日益成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或地区的重点与核心;另一方面,公平与正义日益成为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社会保障肩负着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使命。例如,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许多发达国家建立的福利国家模式其追求的即是社会公平与正义。
(3)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围绕着上述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
①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由于各种先天与后天因素及自身与外来原因的影响,部分国民可能因疾患、天灾人祸、失业等事件陷入生活困境,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这部分国民将陷入生存危机而无法自拔,因此,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除国民的生存危机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最低追求目标。
②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是通过经济保障、服务保障乃至精神保障的提供,来达到满足国民福利增长需求并保证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的,它相对于前一个目标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
③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虽然属于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范畴,但又不单纯是一项社会政策或者公共政策,它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经济政策或其他社会政策目标较为单一相比较,社会保障对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负有更多的责任,它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核心制度安排。
2.简述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答:社会保障是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学科。社会保障与社会学的关系表现在:社会保障的行为是社会控制,其内容与任务是解决各种特定的社会问题,从而与社会学息息相关。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如下:
(1)社会学是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如果从社会保障的出发点与追求目标来考虑,则社会学无疑是社会保障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①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诸如养老、医疗、贫困、灾害等诸种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并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才能获得解决;
②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通常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标志;
③社会学还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的和最直接的渊源,如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就是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和最初的理论源泉等等。因此可以看出,社会学的影响已经融入社会保障理论之中并保持着对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巨大影响力。
(2)社会学研究的社会问题、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社会价值、社会进步、家庭与社区、社会化、社会阶层与人口问题等等,不仅为社会保障研究奠定了必要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直接指导着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的发展。
(3)一些社会学家的努力,是社会保障理论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论等,都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①马克思阶级冲突理论为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以冲突为阶级关系特征的阶级制度,随着时间推移,争夺经济资源的阶级冲突将会变得越来越尖锐,因此应当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贫富之间巨大差距的新社会。马克思的观点立足资产阶级的社会现实,从而具有重大意义。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初衷也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德国首相俾斯麦断言“一个等着领取养老金的人是不会反政府、反社会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事实上充当着镇压工人运动的武装“大棒”之外的“胡萝卜”,是为了防止工人阶级反抗的政治工具。
②功能主义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提供了借鉴意义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各个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因此,社会学这门学科应该研究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部分与社会整体的关系。功能主义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贡献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可以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置于整个社会系统来观察,并因此发现哪些部分需要社会保障制度予以弥补。
(4)社会保障通常被纳入社会发展而非经济发展的范畴,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通常作为评价与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而非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种归类习俗或许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社会保障理论与社会学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5)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政治、法律、文化、道德、思想意识乃至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等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社会学的优势正在于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这种整体观对于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有着非常直接的启示。
3.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方式。
答:社会保险基金给付是和社会保险基金缴费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当特定风险(如失业、疾病)发生并造成经济损失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社会保险制度规定的条件、标准和方式将社会保险金付给被保险人或其受益人、法定继承人,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社会保障基金给付方式如下:
(1)货币给付
社会保障基金基本上是以货币形式筹集的,同时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领取者有较大的自由支配空间,所以,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方式大部分采取货币形式。如养老保险金、工伤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生育保险金等社会保险均采用货币形式支付,医疗保险待遇虽然以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提供,但实际上仍然是货币形式结算;社会救助给付也是以货币支付形式为主。
(2)实物给付
实物支付是指政府直接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物资的一种社会保障给付方式,这种给付方式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军人保障制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采用,如美国的食品券制度就是实物支付的典型代表,在美国的住房救助和医疗救助中也经常使用这种方式,我国的灾害救助中也常见实物救助(提供食物、衣被等)的方式。
(3)服务支付
服务支付是指通过为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及服务设施而实现保障目的的一种社会保障给付方式,如医疗保险中的身体检查、疗养基地和康复基地的建立,以及敬老院、福利院、幼儿园和各种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的兴建,都属于服务及服务设施支付。
4.简述医疗保险的基本特征。
答:医疗保险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基本医疗保险费应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时足额缴纳。医疗保险的基本特征如下:
(1)待遇支付形式为非定额的费用补偿
建立医疗保险的作用之一,是避免参加保险的人员因疾病而无力获得基本医治,同时尽快恢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医疗保险是一种医疗费用补偿机制,它通过为参加保险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来达到恢复患者健康的目的,这种费用补偿待遇与缴费多寡无关而与医疗费用直接相关,即患者获得的费用补偿不是取决于其缴过多少医疗保险费,而是取决于病情、疾病发生的频率以及实际需要。因此,医疗保险的待遇不同于养老、失业保险那样实行标准的定额支付,而是依据每个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确定补偿。
(2)补偿期短但受益时间长
由于疾病的发生具有随机和不可预测性,医疗保险提供的补偿也具有不确定性,一次疾病的时间通常不会太长,从而每次的补偿期也较短;不过,由于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生病,医疗保险也就会伴随参加保险人员的一生,这一点显然与其他社会保险有很大区别,如养老保险是劳动者退休后才能享受,失业保险只在失业期间享受,工伤保险只在工伤事件发生后才能享受,生育保险更是一次性保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医疗保险不仅会惠及所有参加保险的人员,而且自其参加保险之日起将伴随一生,可以说是受益时间最长的社会保障项目。
(3)涉及关系非常复杂
医疗保险涉及到政府、用人单位、医疗机构、社会保险机构、医药机构和患者个人等多方之间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要处理好这样复杂的关系,必然需要兼顾各方主体的权益并对各利益主体形成一种制衡机制。因此,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科学、合理性,同时还与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医疗卫生体制(重点是医疗机构)、医药流通体制等紧密相关。如果医疗卫生体制、医药流通体制不能同步改革,医疗保险便不可能独自成功。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医疗方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由社会保险机构(第三方)付费,这就存在着先天的约束不足。医疗保险的复杂性决定了制度实践的难度很大。
(4)医疗服务消费具有不确定性和被动性
医疗保险的费用控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同养老、失业等其他社会保险相比,医疗保险关系十分复杂,患病时每个人的实际医疗费用无法事先确定,支出多少也不仅取决于疾病的实际情况,还有医疗处置手段、医药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甚至可能的道德风险等都对医疗费用产生影响。在医疗服务消费中,医疗服务提供者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其服务供给也处于相对的垄断地位,而患者的医疗消费却是被动性的,患者很难真正通过市场手段来选择医疗服务的内容和数量,也没有足够的动机去主动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医疗保险的管理也就有别于养老、失业等其他社会保险,它不仅需要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进行管理,而且需要对医疗服务提供者以及医药服务的项目、内容等进行管理。
(5)服务性
医疗保险具有服务性特征,在医疗保险中仅仅由保险机构对被保险人给予经济补偿是不够的,必须由医疗服务提供方对被保险病人的疾病给予诊治,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化解被保险人的疾病风险。而其他的社会保险项目则以货币补偿方式为主。
(6)内容交叉性
医疗保险既是社会保险的一个独立子系统,同时又与其他社会保险子系统相互交织在一起,其他社会保险子系统的顺利运转均离不开医疗保险。被保险人不论是否享受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及失业保险的权益,只要发生疾病、生育、负伤等保险事故,都需要同时享受医疗保险。
5.如何理解员工福利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
答:员工福利是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一般包括健康保险、带薪假期或退休金等形式。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员工福利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如下:
(1)二者区别
①性质不同
员工福利属于企业或社会团体人力资源管理范畴,是举办单位的内部事务;而基本社会保障则属于社会政策范畴,是政府主导并由公共机构或社会团体举办的公共事务。
②受益范围不同
员工福利只面向举办机构的员工;而基本社会保障则是一个开放的、稳定的系统,面向所有需要的社会成员。
③内容不同
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内容都是由相应的法律明确规范的,在实践中并不具有灵活性,设置的项目也是有限的,大众化的;而员工福利却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员工的需求,选择个性化的福利项目,从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制度安排,从而使福利的内容更加丰富并具有灵活性。
④目标不同
企业或社会团体举办员工福利,将其视为成本投入,其最终目标无疑是确保举办者利润的最大化;而国家法定的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是出于社会公平与正义,旨在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获得保障并不断改善、提高其生活质量。
⑤调节机制不同
员工福利的基础与实质是举办者对内部资源的调配,必须遵守市场规则,服从于市场竞争规律;而基本社会保障的实质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涉及公共资源的分配和政府的干预,服从社会需要。
⑥其他
无论在资金来源、实施规模、实施方式还是福利水平、功能作用等方面,员工福利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均存在很大差异。
(2)二者联系
①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协议,如“全球协议”“SA8000”等,开始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并得到了广泛认同,这些协议要求企业不仅是一个达到最低要求的合法企业,而且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企业要在保证员工的生产条件、休息场所、健康安全等方面负责,企业或社会团体承担的福利责任进一步引起重视,进而使员工福利事实上具有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功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据更加显著的位置。
②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直接承担的责任会适度化,强调责任分担对于福利国家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的国家来说,就意味着政府责任会减轻,从而需要寻求替代者,需要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努力。在一些国家中,许多机构提供的福利甚至可以满足其员工的多数社会服务需求,从而客观上起到了替代基本社会保障的作用。同时,员工福利对政府主导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来说,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是补充保障的重要内容。因此,员工福利应当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且必要的内容,企业改革和剥离企业办社会的功能,并不是企业放弃社会责任和拒绝举办员工福利的开始,而是让员工福利更加科学、合理化,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论述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答:劳动就业是指劳动者同生产的物质条件相结合,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提供劳务,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如下:
(1)就业和社会保障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制约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和改革的“减震器”,对促进就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业促进已经成为社会保障尤其是失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失业保障在许多国家已经由被动的失业后补救转变为积极的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对促进就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业率的提高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亦发挥着重要作用。
(2)社会保障促进就业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19世纪后期的德国产生之初,并没有专门的失业保障,当时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就业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劳动者的疾病、工伤、残障和老年等风险的保障和保险金给付,帮助劳动者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重新步入劳动力市场,这是一种间接的就业促进作用。而自1905年第一个失业保险制度在法国诞生以来,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各国的失业保障制度已经从单纯的失业救助发展到了失业救助和就业促进的双重职能制度安排,使社会保障对促进就业发挥的作用更加全面。总体来讲,社会保障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促进就业的作用:
①社会保障通过为陷入生活困境或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社会成员提供经济援助这一基本功能的发挥,使劳动者能够在维护体面的情形下尽快渡过难关,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社会,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有利于积极就业。
②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制度,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教育福利的实施和对劳动者的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能力,使之能够应付繁复多变的市场风险。
③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和信息对称度,减少就业壁垒和摩擦性失业,可以缩短劳动者的失业周期,提高就业率。
(3)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发展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社会保障的发展离不开就业。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化,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风险,为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水平和规模要求。另一方面,就业为社会保障提供了发展和运行的经济和财政支援。从狭义上讲,社会保障(尤其是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保险)通常是以就业劳动者为参保主体的,劳动者及其单位的缴费构成了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部分,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充分就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而且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良性推动因素,社会保障的发展归根到底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就业所推动的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最终、最根本的经济后盾。
(4)利用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的措施
社会保障可以促进就业,充分就业可以促进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供给大于需求,劳动力素质不高,应付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社会保障不仅应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保障,而且应在促进就业和就业保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①通过建立统一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发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实现就业市场化,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②建立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障制度,变失业保障为就业保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失业保障制度不仅要为失业劳动者提供经济保障,而且应该在就业服务、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放到与失业救助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且使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得到优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③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如果实行一定的收入豁免政策,将促使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劳动,进而使其收入增加,生活状态得到改善,等等。
2.试比较养老保险的三种财务模式,并分析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模式。
答:(1)养老保险财务模式
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三种模式比较如下:
①现收现付式
现收现付式,亦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或统筹分摊方式。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二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其特点是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小而费(税)率较低,以后则会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负担的代际转移。
现收现付式的优点是收支关系简单清楚,管理方便,无资金贬值的风险与保值增值的压力;其缺点是因各期支付额不同而造成费(税)率波动大,给企业的成本核算带来负面影响;养老金的完全代际转移不仅使劳动者社会保险的权利义务关系难以得到准确体现,而且容易造成劳动者代际之间的矛盾激化。
②完全积累式
完全积累式,也可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方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退休率、伤残率、通货膨胀率等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其特点是强调长期平衡,费率较为稳定,能够积累起养老保险基金。
完全积累式的优点在于能够预防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使资金的收取能与企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较紧密。缺点则是固定的费率标准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通货膨胀导致基金贬值风险的客观存在又使资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倍增。同时,因对每个企业与每个劳动者分别立账且需历经多年而使管理工作难度倍增。对无积累的国家而言,采用这种模式筹集养老保险资金,还意味着要让企业与劳动者既承担对自己未来养老金的供款之责,又要承担着对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劳动者的供款之责,偿还旧债与预筹新款的双重压力,将使国家与企业均难以承受。
③部分积累式
部分积累式,亦称为部分基金式或混合式、阶梯式。尽管现收现付式与完全积累式均有着自己的特点与长处,但单独采用又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困难。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兼具上述两种筹资模式特点的混合筹资模式。该模式根据分阶段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确定征收费率,目标是保持养老保险基金在一定时期内的收支平衡,其特点是费率具有弹性,可以根据养老金支出的需求分阶段地调整费率。
部分积累式的优点在于:既能满足一定时期内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又能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既不会超过企业与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又因阶梯时间不太长而易预测,面临的保值增值压力亦不会太大。
(2)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模式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为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分别来源于企业缴费与劳动者个人缴费,属于这三种模式中的部分积累制。其中: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企业缴费全部记入社会统筹基金;个人缴费的标准最终达到工资的8%,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并属于职工个人所有,可以继承。不过,就企业缴费而言,由于养老保险并未实现全国统筹,各统筹地区的缴费率差别甚大,这种各地区费率高低相差悬殊的现象正在带来多方面的负面效应。同时,尽管现行制度安排是明确由企业与个人缴费,但由于部分地区(主要是老工业基地)的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中央财政不得不每年拨出专款给以补贴。在筹资方式方面,基本养老保险采取征费制,一些省、市、自治区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征收,一些省、市、自治区则由地方税务机构代为征收。
3.论述福利国家改革的主要措施,并评价福利国家改革措施的影响。
答: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1948年,英国在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法律并加以实施后,正式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西欧、北欧等一些国家也纷纷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迈向了福利国家,福利国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很高层次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在世界上风靡一时,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福利国家的保障特点有:累进税制与高税收;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政府负责与保障全面;法制健全;充分就业。70年代中期以来,在石油危机的打击下,各国相继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陷入了“滞胀”(高通胀、高失业、低经济增长)的困境。经济危机又引发了与之密切相联的“福利国家”的危机,给经济、社会以及政治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1)福利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
①削减福利支出
如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即采取了减少住房补贴和用优惠价格向住户出售公有住房的步骤,同时允许公费病人到私人医院看病;瑞典规定了最高养老金的限额,同时减少了失业救济金和多子女补助费,取消了对减时工作工人的工资补贴;一些国家还通过提高退休年龄来减少养老金支出等等。
②调整福利结构
如英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改救济为就业”的计划,以帮助较长时间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和城市贫民区单身母亲找到工作,同时准备取消收入较高家庭的儿童补贴和母亲补贴等等。
③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如努力促进经济发展,降低失业率,由此而使缴费人数增加和征收的社会保障税增加;制定更加严密的税收征管办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发生;提高退休年龄以增加社会保障税的收入;一些社会保障部门甚至开始了某些创收活动。
④引入私营机制
能够减轻官方系统的压力并提高社会保障系统的行政效率。如英国政府就迫使地方政权、全国健康服务等部门将一系列服务项目通过招标改由私人承包,同时鼓励私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职业福利的发展;瑞典亦开始出现少数的公共服务私营化机构;而官方社会保障系统的膨胀得到了抑制。此外,各国还进一步采取防范措施,以避免社会保障待遇被骗取。
(2)福利国家改革措施的影响
①改革并未动摇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即社会保障支出的膨胀速度有所缓和,行政效率亦有好转。
②福利国家的改革并不表明这种模式的过时,它迄今仍是福利国家公民引以自豪的社会制度安排。因此,福利国家的改革是对福利国家模式的自我调整与完善,而不是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