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合以治:殷明儿科临证心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临证特色

一、多种疗法 整体调整

在《黄帝内经》中,仅列处方十三首,所用药物包括了动物、植物、矿物三类。其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其用法有内服、有热熨、有外涂。这十三方,分别能治发狂、鼓胀、消化不良、尸厥、头胀、不眠、血枯、带下、阳痿、寒痹、痈肿、恶疮、瘿瘤,还能养生、辟秽、防病等。在《黄帝内经》“杂合以治”的思想指导下,自古以来治病常根据病情需要,综合运用中药内服、外敷、针刺、灸法、刮痧、推拿等多种疗法。特别是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不仅能缩短病程,而且疗效满意,甚至能起到快捷的效果。《黄帝内经》所论“杂合以治”的依据是: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五种不同的体质和易发的疾病,从而进一步形成“砭石、毒药、灸焫、九针、导引、按跷”等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明确指出了在体质、疾病与治疗方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小儿不同于成人能自愿服药,且脏腑娇嫩不耐药物的刺激,因此给临床使用多种疗法带来了空间,而且在实践中形成了儿科多种疗法的特色。如:中药不能太苦、药味不能太多、药量不能太大;口服药不能接受的可改为中药灌肛、外敷、外枕、泡足、沐浴等;针刺留针不行的可采用半刺法;惧怕针刺者可使用柔和舒适的小儿推拿术;病情较急者综合治之等。中医有这么多的特色疗法,作为一名医生,为尽快解除病人的痛苦,应想尽一切办法,不怕劳累、不厌其烦地为其用上。
整体调整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指导下,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即强调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同一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指导思想有别于以人的生理解剖为基础,完全依赖药品与手术治病为特点的西方医学。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如: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十指连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等。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怒伤肝”“恐伤肾”等。说明人体身心和内外各组织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亦很重要。气候的恶劣,环境的复杂可直接导致传染病的流行。社会的动荡、家庭的不和等可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这种朴素的、唯物的整体观念,对指导临床用药,妥善地处理局部与整体、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做到更全面地认识疾病,更有效地防治疾病。
因此,中医治病多从整体调整,掌握药物的调节效应,不单是祛除病因、病灶,而是更注重调整机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由此可以看出中、西医看病的不同切入点,西医专注病人所患的是什么病,是肝病?肾脏病?心脏病?……所以专病用专药。而中医更关注的是患病的这个人,所以从整体调整入手,以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从而治愈疾病。异病同治的道理也就在这里。
扁鹊的医术闻名于天下,来到邯郸听说当地人尊重妇女,便做妇科医生;到了洛阳听说周都之人敬爱老人,便做专治耳、目、痹等老年病的医生;来到咸阳听说秦地之人疼爱儿童,便做儿科医生。随着各处的习俗而变换行医的科别。足以说明中医本身就是全科医生,因为中医的哲学思想基础理论对各科来讲都是相通的,整体调整的原则是不变的。本人常用补肾温阳法,取桂附地黄丸加味治疗成人的疑难病症,如严重的子宫脱垂、不孕(黄体功能低下)、月经不调、慢性结肠炎等,均取得很好的效果(详见第五章疑难病症案和妇科病案),这都是整体调节的效应。有的地方有中医不能跨科看病,即内科医生不能给小儿看病、儿科医生不能看成人等奇怪的规定,所以有的病人进入中医院要挂4~5个号,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因为患有很多病,胃不好要挂脾胃专科,尿多小便不好挂了个泌尿专科,视力下降又挂个眼科,膝关节疼痛挂了骨伤科的号等。各科都开了各自的药,脾胃能受得了这么多药味的刺激吗?这是因为病人不懂中医,难道制定政策的人也不懂吗?实际上只要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可以用一张处方做个整体调整就能解决问题。这样既省时又省钱,而且又不浪费资源,又能发扬中医治病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