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进特殊班
成为初中生啦!胖嘟嘟的彻之。
一回川崎,就要面对彻之升初中的问题。为了摸清川崎初中的实际情况,我曾特地从佐贺赶过来考察一番。最初,我去了丈夫单位宿舍所属学区的初中,但事不凑巧,该校前一天刚刚发生一起学生殴打老师的暴力事件,甚至惊动了警察。校方面露难色,当场拒绝:“您看,现在都闹成这样了,怎么能考虑让有障碍的学生入学呢?”
在川崎勾留三日期间,我还走访了其他三所学校,包括普通初中的普通班、特殊班以及辅读学校。最初希望能让彻之读上普通班,但还是觉得勉为其难,“瓶颈”似乎是因为彻之没怎么跟当地的孩子们一起度过小学时期。结果大失所望,黯然返回佐贺。
翌年三月,一迁回川崎,就径自去找教育委员会。可是,以前为彻之升小学而发动的“普通班入学请愿运动”的成果只能局限于小学入学,而难以影响至初中阶段,没有任何可容交涉的余地。于是,我们决定退而求其次,让彻之去读邻近学区的普通初中特殊班。那是上次考察过的其中一所学校,校方人员通情达理,耐心地倾听了我们的情况。
入学在即,我和彻之翻来覆去地练习立领学生制服的纽扣扣法、鞋带的系法。对临近的入学典礼,我喜忧参半。
入学典礼举行的时候,也许因为我不安的情绪影响到彻之了吧,他精神高度紧张,或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写字,或不停地自言自语,站在新生人群中十分抢眼。普通班的家长们以诧异的目光注视着彻之怪异的行为,我感觉如坐针毡,但一回到特殊班教室,遇到其他家长,心情马上放松许多。毕竟大家处境相同,心有灵犀一点通,不用多说就能理解、体谅对方的心情。
彻之所在的特殊班,老师有两位——位教学有年的热心老师和一位新到任的年轻女老师(后来又增加了一位,共三位);学生有十名,其中四名为一年级新生。在老师的教导下,彻之很快融入班级集体。另外,他与普通班(初一A班)交流实在不少。早会、午餐、放学会自然在普通班进行,音乐、家庭手工、美术、体育的课程也在普通班上。因此,他与初一A班的同学也熟络起来。
佐贺的小学同学曾对他说:“小彻,进初中以后,要学新的科目——英语和数学了。好好加油!”彻之把这话听进去了,“为了英语和数学,加油”成了口头禅。老师也考虑要将融合教育拓展至主课课堂,同意他在普通班上英语课和数学课。按学校的做法,特殊班的学生能跟上的科目尽量在普通班上;跟不上的科目则仍回特殊班,由两位老师对应各个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辅导。就彻之而言,国语、社会等科目难度过大,就留在特殊班上;数学、英语等科目相对擅长,则插入普通班上。学校根据学生本人的意愿和能力,灵活调整编班的状况,以增加学生参与交流的机会,增大上课效果,从而使其校园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至于远足、自然教室(3晚4天的野营)、运动会、文化祭(校园文化节)、马拉松赛等活动,彻之也被编入初一A班,悉数参加。在运动会上,他参与了全部竞技项目,还在观众席上做啦啦队队员,站在椅子上摇旗呐喊(旗上印有“1A”字样)。
在运动会上,参加普通班(彻之的“母舰班”)的队列行进。
* 在普通班和特殊班
在一次文化祭的合唱会上,初一A班演唱了《朋友》一歌。大家手牵手,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摆身体,纵声歌唱着“朋友赞歌”。彻之站在第二列的中间位置,也张大嘴巴唱着。听着听着,我不禁热泪盈眶。合唱虽然没有得奖,但在我看来,初一A班的歌声是最嘹亮动听的!
普通班的师生都把彻之看成是集体中的一员,琢磨交流方法,主动与之交往。彻之似乎对班上的一名女生有点意思,一碰到她就问:“你有比基尼泳衣吗?”她回答:“没有比基尼泳衣,有学生泳衣。”接着,彻之会说:“松尾美惠去买比基尼泳衣。”(也许他在玩程式化的对话游戏吧。)
特殊班也有独自的活动。在川崎市各校特殊班联合运动会上,彻之获得致辞的殊荣。当主持人说“下面请日吉初中一年级学生明石彻之君宣布比赛开始”的时候,我紧张得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彻之意气风发地登上讲台,顿挫有力地宣布:“现在,我宣布第十五届联合运动会开始!”其时,伊藤市长等来宾皆列席在场,彻之应该可以说出足风头了吧。谁知当他要从台上下来的时候,才发现麦克风没接上电线,白忙乎了一阵,只好重头再来一遍。虽然发生了这个闪失,但这次经历对彻之来说弥足珍贵。要是彻之正式进入普通班的话,应该没有机会代表同学上台致辞吧。
在全市特殊班联合运动会上担任旗手。
原先担心的初中校园生活过得意外地顺畅,在视线可及的范围内,没出什么大的乱子。美中不足的是,自从升入初中以后,家长不太容易进入学校,所以我无从了解每名同班同学的性格与家庭环境。另外,小学时期的那种放学后一起玩游戏、做作业、去公园、买东西以及帮忙看家的亲密伙伴关系,到了初中,竟成奢望;加之我们家住学区以外,课后校外交流的实现难度自不待言。长此以往,随着同学们长大成人,一个个离巢远飞,有障碍的孩子势必逐渐失去玩伴,直至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想到将来,不免伤感。
【也许因为彻之不太愿意待在人数不多、关系简单固定的环境当中吧,初中毕业以后,他想升入普通孩子聚集的高中。他知道,在普通孩子的群体之中,尽管有欺负他的同学,但更有保护他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