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冠肺炎患者和隔离者
2.1 住院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
黄薛冰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应急救援队成员
新冠肺炎患者不仅经受着躯体痛苦的折磨,同时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以及疾病自身较强的传染性,患者不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死亡恐惧,而且还担心与自己接触过的家人、朋友的安危,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对每个患者来讲,这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人生危机。
你也许已经感到了紧张、焦虑、恐惧、悲伤、绝望;你也许暗自哭泣,责怨命运无情;或者食不下咽,彻夜失眠,望着天花板,思念父母、孩子、爱人;那么请你听听精神科医生的建议,怎样在身体遭受疾病时,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有助你尽快从疾病中恢复。
当突然得知自己身患重病时,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呢?首先是即刻反应,分为:
心理休克期 被确诊患有“新冠肺炎”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茫然失措,不知该做什么,会出现一些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与行为;或出现不真实的感觉,觉得一切发生在梦中,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此阶段往往持续数天或数周。
心理冲突期 处于此期间,病人的特点是思维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丧失感、无助感,感到绝望、抑郁、焦虑;仍不知如何面对现实,病前对今后所作的生活计划(如婚姻、家庭、工作、学业、人际关系等)都被打乱;病人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候,病人会通过否认自己患病,怀疑医生的诊断来减轻心理反应。
退让或重新适应期 在回避的基础上,患者不得不开始接受现实,改变原来的生活计划,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来适应患病这一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接受了患病现实。这时,患者的情绪反应变得突出。
一般表现为:
(1)行为幼稚:表现得像个小孩子,依赖他人,要求别人关心、照顾自己,生活被动。
(2)主观感觉异常: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的活动特别关注,有多种不适感觉。
(3)情绪易波动:容易发怒,容易伤感,常因小事发火,事后又懊悔不已。
(4)有焦虑、恐怖反应及抑郁情绪。
(5)害怕孤独,特别思念亲人。
(6)猜疑心加重,对医护人员察言观色,担心病情变化被隐瞒。
(7)感到自卑。
以上反应大部分人都会出现,属于人们面对重大疾病时的自然反应。当然,每个患者病后的心理反应不尽相同,这与患者病前不同的性格有关。一般开朗乐观的人反应程度轻,持续时间短;而悲观胆小的人反应较重。如果反应过于严重,就会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失眠、食欲减退、懒动少语,甚至产生严重的抑郁,出现轻生观念等。这时,应该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因为心理状态会影响身体健康,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人体免疫力,调动机体功能,在同样的治疗下,康复较快。作为患者,需要积极的调整心理状态,减少不良情绪和行为。
医务人员会提供常规的心理干预,但患者的积极“自助”也十分重要。我们每人个面对危机时都有自己惯用的方法,其中有的是积极有效的,而有的是消极的,虽然暂时能帮助个体渡过难关,但从长远看会损害心理健康,如一味逃避、抽烟酗酒,或干脆放弃、听天由命都是不可取的。作为患者,首先要做的是适应住院环境和治疗过程,信任医务人员,积极配合治疗。其次,努力控制负性情绪,如悲观、自责自怨、紧张。最后,积极促进正性情感,如自信、乐观、勇敢等。
我们具体可做的是:
正确估计处境的严重性。因为“新冠肺炎”是一项重性传染病,患病后必须住院隔离,有一段时间远离家人,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准备承受孤独。这对于依赖性较重、年龄较小的患者尤为重要。
积极获取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信息,正确评价病情与预后。既不低估病情、满不在乎,也不要盲目夸张,认为一旦患病,必死无疑。目前已有大量新冠肺炎患者被治愈,死亡者为极少数。学习相关医疗知识,学会自我医疗照顾,有不适则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学会表达内心的需要与感受。把无助、失望、不满等负性情绪及时发泄出来,不要闷在心里,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懦弱。可与病友沟通,交换情绪和看法,彼此间获得稳定的情感支持;或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获得专业指导。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有限的生活目标,如怎样配合医院,尽早消除症状,恢复健康,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而不必过多考虑院外的事情,如家人的安排,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通过评价病情与估计预后,修改病前的生活目标,重建现实可行的未来生活目标。以前制定好的工作学习或人生安排可能因患病改变,为此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新冠肺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信心。面对疾病的侵袭,生命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般脆弱不堪;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往往在最危险的时刻表现出来——只要你有一颗足够坚强与健康的心灵。
2.2 确诊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
钱英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赴武汉心理救援队队长(待命出发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应急救援队成员
周书喆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医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应急救援队成员
当你不幸成为确诊患者时,在当前治疗结果不确定的背景下,你可能会被心理问题困扰。学习科学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常见的自我调节方法,至关重要。以下是热线电话咨询中的常见问题,期望能对你抵御病毒、早日康复有所帮助。
疑问一:被确诊后,我时不时就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比如头晕、心慌、乏力、浑身窜着疼等,这些是提示病情加重了吗?
出现上述症状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症状,第二个原因是紧张、焦虑所导致的躯体化症状。怎么具体去区分这些症状呢?
如果是病毒感染所致,除非病情好转症状通常会持续存在。所以当我们出现不以上适时,不需要立即去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我们可以继续观察,如果持续2天都是这样的表现,就需要向医护人员主动汇报了。而波动的、断续出现且变化不定的身体不适更可能与紧张、焦虑有关,比如身体乏力但下床走了走反而更精神了,心慌但活动了一会儿反而平静下来了。这些提示焦虑情绪在作祟,是“心身反应”,而不是真正的病情加重,一旦我们有这些发现,那么尝试肌肉放松训练或呼吸放松训练是非常有效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尽量不去在意这些波动的躯体不适,而是做当下该做的事情,行动起来。
警惕这些症状,但不时时刻刻关注这些症状,主动做些能调节我们情绪的事情。
疑问二:被确诊后,我特别担心自己病情加重,进重症监护室,甚至面临死亡,如何减少恐慌呢?
大部分被确诊的患者都会有这种恐慌,有些患者还写了遗书。面临着有很大不确定性的病毒,担心和恐慌都是正常的反应,如何处理这些情绪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些情绪反应都是人类在危机情境下的正常反应。与这些反应抵抗,陷在这些反应里面,对于康复都是没有作用的。因此,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尽快让自己稳定下来,恢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深呼吸,喝点儿水,找医生和朋友交谈,了解和评估自己的病情,了解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如何积极治疗等,让自己心情平静下来。另外,本书第二章将专门介绍这些方法,并配有医生录制的视听资料,供大家参考。
其次,当我们稳定下来时,也许可以想想我们最深的恐惧是什么呢?是死亡。所以,直面死亡、思考死亡会帮助我们减少恐慌。欧文亚隆在他的著作《直视骄阳》中谈到了如何直面死亡。虽然书中写的是肿瘤患者,但不妨碍我们拿过来学习一下。很多肿瘤患者在直面死亡时,经历绝望以后会有觉醒,会更关注当下,活在当下,会做以前不敢去尝试的冒险,会拒绝以前不敢推脱的事情,会更加遵从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会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而这也赋予了我们人生更多的意义。书中有句话,我希望与大家共勉:“死亡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逃避只会增加恐慌,直面死亡反而会给我们勇气,促使我们觉醒,活在当下。
疑问三、当被确诊后,患者可能会自责,认为自己对不起其他人,也可能有愤怒、内疚等情绪,应该怎么调整呢?
这些情绪都是患者被确诊后可能会出现的。从一些患者分享的康复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患者会自责,担心是否传染了其他人,听到同车也有人确诊,就更加内疚;有些患者也会愤怒,责怪自己怎么就不小心被传染了或者怨恨传染给自己的人。当我们出现这些情绪时,可以尝试以下调整方法:
(1)识别:内疚和指责都是愤怒情绪,是对内或对外的攻击。当我们出现情绪波动时,就需要及时去识别。
(2)接纳:识别出愤怒后,我们应该尝试接纳这些情绪。首先,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是每个患者被确诊后都必然会经历的,但病毒才是罪魁祸首,我们也是受害者;第二,即使是不良情绪也是有功能的,正是这些情绪促使我们做更严密的防护、隔离自己等。
(3)无害化宣泄:只是接纳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把这些情绪无害化的宣泄出来,可以通过哭泣、和朋友视频聊天等任何一种既不伤害自己又不伤害别人的方式来宣泄和表达这些情绪。不是因为我们软弱才这样去做,而是这些情绪积压会带来更大的问题,会影响机体免疫能力,甚至会影响治疗效果。
(4)控制在有限范围:情绪积压就会导致情绪爆发,我们要把这些情绪控制在有限范围。什么是有限的范围?判断原则就是上一条提到的无害,既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要伤害他人。比如有些人过度自责,甚至自伤或放弃治疗,这就属于对内的愤怒攻击过于强烈了,我们识别出来后需要暂停和节制。又比如,有些人对传染自己的病人极度愤慨,任意在网络或公开场合发表攻击性的言论并且泄露对方的私人信息。这种做法,除了导致双方冲突升级外,还额外消耗能量,其实根本就没有把能量用在抵御病毒上,是被情绪控制了的无效行为。我们需要及早识别并及时加以节制。还有些朋友即使识别出来也无法暂停和自我控制,那可能就是你需要求助精神专科医师帮助你的信号了。
(5)转化,活在当下:最后,我们需要把内疚、自责、愤怒这些情绪转化为行动,关注当下、活在当下,更积极地配合治疗,主动做一些事情,比如当我们内疚自己被确诊前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与他人接触,除了表达内疚,我们也可以想办法通知提醒这些朋友注意隔离和防护。比如当我们憎恶那些隐瞒自己来自疫源地信息的人时,我们一方面可以适度表达对他们隐瞒带来后果的不满,另一方面还可以用事实和数据告诉他们这样做会引发怎样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当我们学会了转化的时候,情绪的破坏性就消失了,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行为也会随之产生。
疑问四:我到现在还是不能接受自己被感染的事实,难以相信。
对任何人而言,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都是晴天霹雳,重大的应激事件。你可能会反复地想:“为什么会是我,怎么可能是我?”,不能接受被感染是自然的反应,但也是需要积极去应对的反应。
在面临重大应激事件时,我们常见的反应就是否认。有些患者还会产生不真实感,感觉和做梦一样,不知如何应对,希望这不是真的;有些患者会“突然呆住”,处在一种麻木或游离状态;也有些患者表现为情绪崩溃、撕心裂肺地哭喊,等等。这些都是机体在面对无法应对的重大事件时自动出现的反应,但这也是一种人体自我保护机制。
此时我们可以先找一个舒服的地方坐下,让自己感觉安全、温暖和有倚靠的地方,做深呼吸,平静一下后给自己信任的有能力解决危机的亲人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你的情况,告诉他们此时你需要他们的支持。待情绪稍微平复后,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检査、隔离以及治疗等安排,否认期之后我们还要面对很多其他的情绪和问题,都需要我们一一去应对,这也是很耗能的,所以积极与家人和朋友联系,寻求周围的资源和支持,非常重要。
我们否认,其实也是我们没有力量面对的表现。但疫情下,常常是全家都陷入恐慌,当我们自己没有力量时,往往家里人也没有力量。这个时候,不要轻易放弃,因为疫情是全国的疫情,我们其实是与全国人民一起来应对病毒的。因此如果全家都惊慌失措了,我们可以打热线电话进行心理求助,然后也许可以找到能帮助我们自己的资源,来应对病毒和疾病。
疑问五:被确诊后,除了被动接受治疗,我们还能主动做些什么呢?
在面对疫情、面对疾病时,主动做事情、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掌控感、力量和勇气,而我们确实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1)关注正向信息:目前有很多正向、积极的信息,比如一些有效的药物已经用于临床,我们可以关注相关治疗进展;一些患者分享的战胜病毒的康复故事;医生分享的成功治疗经验;关注疫情同时理性地了解和看待死亡率。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关注的,也可以增强我们的康复信念!
(2)活在当下:不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我们都是有可为的,关注当下,我们可以与病友互助,有条件可以与家人视频,也可以和医护人员相互支持、打气。我们发现有些患者在病房内还在看书,这就是非常好地做到了活在当下。
(3)维持免疫力:抗击病毒除了药物,还要靠我们自身的免疫力,所以保持最佳精神状态、稳定心情是非常关键的。网络上有很多音频、视频可以指导、帮助我们放松,减少焦虑恐慌,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这些资源。
(4)激活周围资源:我们不是孤军奋战,我们要学会激活周围资源,我们有家庭、有朋友,有全社会的支援,有国家的保障,相信我们必会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3 居家隔离者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
唐登华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应急救援队队长
给居家隔离者的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你好!
作为一名心理卫生工作者,在你这一段特别的日子里,我真心地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被隔离很可能是我们的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这对我们一生来讲将会是一段很特别的经历,我们要学会和这段特别的日子相处。
无论是谁在这样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会感到有压力,这是很自然的,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种传染病,还是一种有一定危险性的传染病。因此,无论你感到多么恐慌、多么不安,都是自然的、可以理解的。害怕危险、害怕死亡,这是我们人类生命的本能,面对危险而做到“大无畏”那只是一种追求的境界罢了!其次,“隔离”还意味着我们与他人的接触受到限制。我们人类天生就有一种交往的渴望,希望隶属于某些群体、被别人接纳,希望是各种人际网络的一份子,当我们被隔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孤独、无助、压抑、恐慌等负面情绪反应。另外,隔离还意味着我们被视为危险源,我们可能会感觉到他人的有意疏远和躲避,虽然这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但我们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耻感,甚至认为自己是不祥之人。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多少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会有各种各样的负性情绪反应。那么如何来应对这些压力,让自己少产生一些负性情绪,更理性、更智慧地集中精力与疾病作斗争?我愿意一起来和大家探讨。
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与知识
预感到某种危险来临时,对危险的有关信息知道得越少,我们给自己留下的想象空间就越大,但这时的想象一般都是更糟糕的情景,危险的不确定性是更具有威胁性的。因此,这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收集一些权威性的资料,详细了解疾病的有关信息,对真实的疫情、传染的可能性、疾病对身体的损害及死亡率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有助于我们心理的稳定。但注意:一定要收集权威的确定的信息,不要听信一些小道消息甚至谣言。虽然医学本身不可避免带有不确定性,但不确定中有相对的确定性,如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严格的隔离能有效地预防传播、重症和死亡病例中老年人伴有其他基础病者居多等。
了解并接纳自己的反应
由于种种的压力,我们的心理、生理及行为会产生各种反应,我们要认识它们并学会与其相处。首先是我们会产生各种负性的情绪反应,如感到恐惧、紧张、烦躁、孤独、委屈、愤怒、自责羞愧、多疑、抑郁等,甚至悲观时自责内疚,愤怒时抱怨他人、政府等。在这些情绪状态中,我们还会出现其他的心理和生理症状,如脑力迟钝、茫然、注意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疲乏、食欲性欲减退、头晕头胀、胃胀、腹泻或便秘、月经不调等。以上所有的反应均会使得我们感到痛苦和难受,但这些感受都是我们对压力的反应,我们每个人在这样的情境下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并且这些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退,它们并不说明我们的脑子或身体出了问题。不要因为这些不舒适的感受而过于害怕和不接纳,从而导致紧张情绪的恶性循环,更不要强求自己没有情绪反应,做到不紧张,学会与这些症状和平共处。
接纳隔离的处境
隔离会使我们难受,这是很自然的,但我们要把这种痛苦升华为与病毒抗争的动力。我们被隔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是与病毒抗争的必要措施,是在为打赢这场战争作贡献。人类与各种疾病、灾难的斗争是永恒的,在每一次斗争中,为了整个社会和大众的利益总会有一些深具责任感的人要牺牲他们的利益、权利、自由,甚至生命,他们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在被隔离的状态中,我们还要面对他人的有意回避和疏远,这可能让我们产生自己是“不祥的”“令人讨厌的”等不恰当的羞耻感。但我们要理解,别人回避疏远的不是我们这个人,而是具有传染性的病毒,不要把自己和病毒划等号。
寻求处理压力的资源
压力常常会伴随我们的成长,每个人都会在成长中形成自己应对压力的方式。我们可以想想既往面对压力时,哪些方式和资源是有效的,还有哪些新的资源可以利用,如充分利用人际资源,多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组织沟通等。虽然不能面对面,但完全可以通过现代通信手段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彼此倾诉内心的感受,相互问候、安慰、支持与鼓励,这些都是对我们有益的。当你感觉一个人在面对痛苦时,你会很孤单;当你感到很多人在共同面对难关时,你就会更有力量。居家隔离还可以增加家人之间的感情,危难时期亲人的陪伴、照顾、支持也会是一生记忆的财富。充分相信政府带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会使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觉得有靠山。另外放松自己的心情,给我们的身体更多的精力调节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相信它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不时地给予它们感恩,尤其是呼吸系统、免疫系统。
积极地配合科学有效的治疗
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物,但一定要依从科学的治疗方法,保证足够的营养、维持各个身体系统的功能、预防并发症,而心理上积极乐观地对待疾病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想法和信念对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强的暗示作用,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身体更有力地对抗病毒。
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生活内容
生活受到的影响常常是多方面的,如工作、学习、娱乐休闲、饮食等,但我们应在做好必要的科学的治疗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尽可能正常地生活。正常的生活才会有正常的情绪,我们给自己留的空闲越多,我们脑中的恐惧念头就越多,负面情绪也就越甚。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生活内容,一方面使得我们的损失减到最少,另一方面也会使我们的情绪尽快恢复。
投身于建设性的事情
人们处于痛苦状态时,最成熟的方法莫过于将这种痛苦的情绪升华为一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动力,也就是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诗人歌德在失恋的日子里完成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病毒让我们遭受疾病和被隔离的痛苦,我们就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与病毒的抗争当中,努力配合隔离与治疗,在可能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工作或创作。
寻找逆境中的积极意义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逆境与压力对我们的成长是必要的,灾难会使民族、群体的凝聚力增强,会使个体的成长更快。被隔离使我们暂时远离喧嚣的人群,能够冷静地想想以前没有时间思考的问题、看看想看的书和娱乐节目、听听喜欢的音乐,享受短时的独处与离别,只要有一颗积极的心,我们就能笑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善用专业的心理学的帮助
人们在碰到生活压力时常常会希望寻找心理的帮助,这在发达国家很常见,只是我们还不太习惯这一点。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文明的表现,在全国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这方面的资源会越来越多,如科普文章、媒体相关节目、热线心理咨询、网络咨询及安全情境下的面对面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各种压力与危机。相信你一定会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与潜能,顺利地度过这段特别的日子,在压力中成长。我们随时都会在你的身边。让我们共度难关,共同迎接明天美好的生活!
2.4 疑似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和应对
黄韩宇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医师
陈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医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应急救援队成员
高兵玲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心理治疗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应急救援队成员
司天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临床药理研究室主任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疫情不断升级,影响人们生活的不仅是病毒,还有恐慌。无论是身处飓风的中心,还是外围防守,多数人神经紧绷,时刻关注着疫情的最新情况。
疑似患者是指出现与新冠肺炎非常相似的临床表现,如发热、乏力、咳嗽、气促等症状,但尚未确诊的人群。
疑似患者目前面临着,包括身体不适、确诊、治疗、交通等困难;等待期间的不确定感和紧张感。在巨大压力下,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心身问题。
疑似患者常见心身变化
思维改变 疑似患者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不确定感,面临是不是新冠肺炎、会不会加重或康复、家人会不会被感染等一系列不确定的问题。人们往往会急切地寻求确定性的答案,同时又不断怀疑,焦虑感不断增强。焦虑、恐惧会导致注意范围狭窄,不由自主地过度关注负面信息,特别是一些情绪化的和个人化的信息,并把危险扩大和灾难化。部分患者还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后悔,可能出现“我当时不该……!我拖累了家人!”等想法。
情绪改变 应激状态下,所有的情绪都可能出现。最常见的就是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精神上过度担心、极易往坏处想,思虑过多、犹豫不决。有些人还会出悲观、沮丧、心情沉重、情绪低落等抑郁情绪。部分人表现为过度敏感,急躁易怒。
行为改变 在焦虑、恐惧下常见的反应有过度敏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过度紧张不安,有很多负面联想、猜测;过度防护,抢购囤积消毒水、酒精,反复洗手,戴6层口罩等;消极,不愿说话,沉闷;急躁易怒、发脾气,对他人和社会不满,有攻击行为。
躯体症状 焦虑、恐惧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可能促使呼吸困难、乏力等原有症状加重,并出现心慌、气短、尿频等新症状。躯体不适会加重焦虑、恐惧,焦虑、恐惧又会加重躯体不适,陷入恶性循环。部分患者出现失眠、多梦,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等表现。
疑似患者常见心理障碍
疑似患者在被告知病情时,往往会经历艰难的心理过程,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过程。大部分人会在短时间内缓解,严重者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障碍。
急性应激反应 在受到严重的精神刺激后出现的急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狭窄,讲话没有条理,前言不搭后语,答非所问;表情茫然、情感麻木,有些人会出现焦虑、惊恐和情感爆发;动作比较迟缓等。一般持续时间比较短。
惊恐障碍 又称发作性焦虑/急性焦虑,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表现为严重的窒息感、濒死感和精神失控感,患者惊恐万状、四处呼救,伴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胸痛、心慌、呼吸困难、窒息感、头晕、全身发抖等。惊恐障碍往往起病急,持续时间短。
广泛性焦虑障碍 慢性持续的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显著紧张不安和担心,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主要表现为:经常出现过度焦虑,如精神上过度担心不安、提心吊胆,极易往坏处想,惶惶不可终日;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心慌、胸闷气短、尿频等;运动性不安,来回走动、搓手顿足,疼痛、头痛;可合并疲劳、抑郁、强迫、惊恐发作等。
疑病症 长期担心或相信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反复叙述躯体不适,反复多次就医,阴性结果也不能打消顾虑,常伴有焦虑和抑郁。
面对疫情,精神心理工作者为疑似患者提供的几点建议
对疾病正确的认知
焦虑常常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不确定性越大,焦虑恐慌的感觉就会越明显。在疫情爆发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通过官方的、正式权威的渠道去全面了解肺炎的有关信息,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这有助于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稳定。对于疾病信息的了解,并不是越多越好。承载过多负性的信息,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对人产生消极影响。
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
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负性情绪。疑似患者隔离时最常见的紧张恐惧、无能为力感、自责和后悔……、躯体症状等,我们应该了解到“这是正常的”,不必为自己这些反应过分紧张。
积极改变认知
疫情下有两类认知不可取:一种是面对疫情无所谓,认为新冠肺炎离自己很远,用不着采取防护措施;另一种是面对疫情时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认为自己已经被感染了,因而惶惶不可终日,影响睡眠及饮食。当前疫情下,“谈疫色变”或盲目乐观都不可取,疑似患者人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 相信科学,相信此前的成功经验,即理性心态。无论这次是否比非典更严重,我们要相信疾病本身发病机理是清楚的,专家队伍是权威可信的。虽然困难大,但经验也多,资源更多。根据专家和政府的建议采取必要措施,正常居家生活,就是我们对国家做的最大贡献了。做我们能做到的。对于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就安心的放下。
拥有自尊自信的心态 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这么多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灾难中华民族都战胜了。我们要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世界上数一数二执行力强、效率高的执政机构。危机来临,既要民主监督,更要团结一致,不消极抱怨,积极乐观,此即自尊自信。
建立“此刻安全感” 我们想要好消息,想听到有对症的药物、可预防的疫苗,还想听到这种病可以治疗,想听到这个疫情得到控制了。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不让危机事件发生,疫情下绝对的安全感不存在,但我们可以试想此刻以下七方面是否有一些现实能让我们感觉安全?
①在此刻,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一段安全的情感关系?伴侣?亲人?或者其他?
②在此刻,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一些安全的躯体感受?就好像我们还可以呼吸;我们还可以支配我们的身体肌肉;我们还可以看见、听见;我们也还可以说话。
③在此刻,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一些安全的环境?就好像太阳照常会升起;雨水照常会滴落。
④在此刻,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一些安全的社会资源?比如我们有一些保险;而关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社会各方面也都积极响应和支援。
⑤在此刻,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一些对经济支配的安全?比如我们的存款,或许不多,但是还有;比如我们的经济收入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但并没有完全失去。
⑥在此刻,我们是否能感受到自由的安全?就好像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有一定自由的空间,并且在将来会拥有更多。
⑦在此刻,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一些人际关系的安全?我们的朋友?同事?同学?我们愿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打开手机联系他们。
当然,我们要明白,被隔离时身边人对我们的刻意疏远和回避,并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和疾病。隔离给生活带来了不便,但是隔离更好地保护了每一个人,这是一种与病毒抗争的必要合理的措施,是自己在为这场与肺炎的抗争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积极的生活方式
正确宣泄情绪 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学会正确的表达。可以向身边的家人或朋友倾诉,甚至必要的时候一个人大哭一场也可以帮助情绪的宣泄。千万不要认为哭泣是懦弱的表现,流泪的同时本身就是情绪的宣泄和放松,对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多的好处。
尽量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 每人都需要有目标,这样才会有存在感与价值感。虽然进行隔离,但是仍需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尽可能给生活制定一些“抓手”,比如每天早上8点吃早饭或下午15点做10分钟运动。这些生活中的小秩序能够帮助我们面对绝大多数失控的情绪。居家隔离人群可以:①唱歌、听戏曲、练歌,比如全民K歌,在家一个人就能实现。②养花种草,种点小菜,阳台和院子都可以,打发时间又锻炼身体,而且有成就感。③学烹饪,做美食,也是小有成就感的。④文艺点的,可以学琴棋书画,网上有各种兴趣爱好群,可以交流。⑤居家打太极,早晚一次,运动改善情绪。
缓解焦虑的方法
深呼吸,让你自己慢下来 ①深呼吸,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放在你的腹部。②吸气,腹部鼓起体会气流进入你身体,带动你的腹部鼓起的感觉。③根据你能承受的程度停留几秒。④然后呼气,腹部收缩,体会气流离开身体。⑤感受你的腹壁和后背靠在一起的感觉。就这样吸气、呼气,反复习练到5轮,随时都可进行练习。
蝴蝶拍 蝴蝶拍是怎么做的呢?详见本书第二章第1部分第6节“第六站:蝴蝶拍”。
此外,北大六院的专家团队还录制了心理解压的音频:线上加油站系列(https://mp.weixin.qq.com/s/ZmiV4bEvMrk1oUYtLRrlmQ),欢迎读者收听。
专业的求助
当以上的建议无法让您的内心平静,或者仍然有不良情绪对你造成困扰时,千万不要觉得自责和羞愧。这时最好的选择是及时寻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帮助,也可通过心理援助热线进行咨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紧急汇总更新了目前以各省公立精神卫生机构和精防机构为主开通的300余条免费心理援助热线(详情见 https://mp.weixin.qq.com/s/vxkTM_LLd4YeHuBfpu6xkQ),由专业人员针对您的情况进行调节和干预,请相信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您一定可以走过这段困难。
疫情面前,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希望上述建议能给您带来一丝丝帮助或安慰。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抗击疫情。我们身在暗夜,终能迎来曙光。
2.5 集中隔离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
常蕾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治疗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应急救援队成员
“集中隔离”措施的全面启动,不仅是疫情抗击的一个拐点,也是一项保护疑似患者的人性化之举。相比在社区中分散隔离,集中隔离的成本低,被隔离者的生活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防止交叉感染,减少疫情的进一步蔓延。集中隔离期间,可以同步进行医学观察和治疗,方便资源调配,降低疑似患者的就医难度,避免轻症拖成重症,体现了医疗方式的多样化与医疗资源的系统性运作。
集中隔离的最大问题是恐惧,即对病情的担忧。充分了解疾病有关的科学认识,及时获取抗击疫情进展,重获安全感,灌注希望,关注患者康复出院的好消息,病友之间相互支持分享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
具体来讲,集中隔离者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对陌生情境的不适应;对活动受限的不耐受;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忧以及对世界的信任感与安全被打破。
那么针对上述心理问题,患者自身可以通过哪些应对方式,达到缓解身心压力的目标呢?
通过阅读和音乐,舒缓心理压力 通过阅读经典书目,或其他有利于放松的书籍,充实精神世界,转移注意力,避免对于疾病过度的关注及因此产生的恐慌。收听悠扬舒缓的音乐,收看轻松的电影电视节目,尽量维持正常生活,保持正常生活节律。
通过正念与放松训练,调节身心平衡 学习自助开展正念运动与放松训练,达到身心平衡的良好状态。这些放松训练对于场地和道具没有要求,而适当的运动,身体的平静、温暖和舒适,对身体与情绪的关爱,能够给自己注入能量。充分地感知身体,专注当下,放松身心,帮助隔离者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挑战。
通过网络与亲友交流,获得鼓励支持 在白天的活动时间可以与亲友进行语音或视频交流,增加沟通,获得支持鼓励,珍惜与热爱生活。充分调动隔离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发掘生活中的更多资源,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是孤身一人,获得亲密感与掌控感,内心有所依托,重新产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
通过现场及热线求助,获得专业心理援助 针对此次疫情,各大高校及心理健康机构也开通了专门的心理援助热线,有大量具备专业素质的心理工作者随时在线提供服务,这些都是积极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
适度接收疫情相关信息,避免过度焦虑恐慌 不要总接收负面信息,产生灾难化的想法,过度的焦虑和恐慌会增加紧张感,降低免疫力,不利于病情恢复,并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消极影响。控制对手机和网络的使用时间,接受固定一两个官方主流媒体的客观报道即可。
在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将赢得这场战“疫”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