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养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七、不吼不叫教育孩子,要把握几个原则

常有家长说:“自己小时候经常被打,也没见有什么影响啊。”

真的没影响吗?恐怕一些心理隐疾,自己并没意识到。

你是不是常有这样的疑惑:

“为什么我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为什么我总想亲近父母却渐行渐远?”

“为什么我的爱情总是卡在同一个地方?”

“为什么对待孩子,我竟然成了我父母的翻版?”

“为什么我总是压抑自己的需求,不自觉地讨好身边的人?”

“为什么我总是对成功感到不自在,无法享受它带来的喜悦?”

这些,你也许没意识到,也许不想承认。

研究表明,长期体罚、语言暴力,会改变孩子大脑结构,从而使智商下降(主要为儿童)、减弱自控力,增加孩子的攻击倾向、反社会人格、抑郁症、焦虑症、物质上瘾以及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很多被归为心理问题的疾病,是由大脑损伤引起的。只不过,大脑损伤一般用肉眼难以察觉,一旦出现明显症状,说明实际损伤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成长中出现持续的大脑损伤,结果就是不可逆转、无法治愈的。

1.时代不同,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也不同

有家长疑惑,以前,孩子被家长打骂,照样该吃吃该喝喝,该干吗干吗,而现在,孩子挨打后,可能疏远父母、离家出走,甚至寻死觅活。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这么脆弱、承受力这样差?这是因为,时代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也不同。

过去独生子女极少,家家都好几个孩子,加上生活条件不好,父母忙于生计,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关注孩子,孩子常常要独自面对、解决大小事情,经历生活的磨炼,内心坚强,即使被父母打骂,也能很快自愈。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为吃穿发愁,加上现在的家庭孩子比过去少,有的家庭一个独生子女要面对祖辈和父母六人的爱,大人们为孩子做得太多、太细,该做的不让做,孩子内心脆弱、敏感,经不起批评,更经不起打骂。

以前的家庭兄弟姐妹好几个,哪怕犯错挨了打,兄弟姐妹心理上相互依赖、支持,也有舒缓安抚的作用。而现在,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庭的孩子挨打受骂后,来自手足支持的情感体验极少。被打骂的孩子,一开始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最终,会无视父母,我行我素,更加叛逆、不服管。

2.不吼不叫教育孩子,要把握几个原则

(1)倾听孩子心声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家长不听孩子的话。”家长要反思,和孩子相处,是不是一味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稍不顺意,就批评、指责,甚至打骂?

像凡凡,父母重男轻女,认为她多余,是个累赘,经常打骂。

12岁的女孩,面对父母的轻视,甚至敌视,选择了背叛——你们不爱我,你们的话,我凭什么听?生日这天,凡凡想吃巧克力,被妈妈拒绝了,于是,凡凡选择了偷,其实,她偷的不是巧克力,而是一份甜蜜,一份爱……

(2)不要“当面教子”

古语有“当面教子,背后训妻”,好多家长据此就不分时机、不分场合随意责备孩子,其实,这是不对的。

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孩子也是。不能因为是孩子,家长就不顾忌孩子脸面,不管人多人少,劈头盖脸一通数落。小明偷钱被父亲“游街示众”,某家长怀疑女儿早恋到学校对质的做法,实在错得很离谱。这样做,只会让青春期的孩子颜面扫地:一个破罐子破摔,光着身子不穿衣服也觉得“不丢人”;一个纵身一跃,用结束生命来捍卫尊严。

为人父母一定要注意,可以管教孩子的行为,但千万不能伤害孩子的人格。

简单地说,你可以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欠妥当,但一定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的心伤了,一切无所谓了,不自尊自爱,何以做人?

3.教育孩子的这些错,你有犯吗?

(1)事前警告,事后不惩戒

比如,有的父母不让孩子喝饮料,喝的话就不去游乐园。可孩子趁父母不注意,偷偷喝饮料,父母发现了,也不当回事,照样带孩子去游乐园。

类似的事还有,有时,父母只是口头说说,吓吓孩子,并不真的惩戒孩子。

后果:孩子会觉得,爸妈就是雷声大雨点小,说说而已,不必当真,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父母在孩子那里没有威信,以后再立规矩,孩子当然不会听。

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到一定程度后,父母觉得无法再忍了,把孩子狠揍一顿,却不去想,出尔反尔的,是谁。

(2)缺乏持续性和一致性

“今天睡前不让孩子吃糖,明天睡前也不让。”别因为孩子央求,或者自己忙,图省事,孩子想吃,就答应了。

后果:不利于教养规则的确立。

明确临睡前不吃糖,就是不能吃,要帮孩子形成一生的习惯:睡前不吃甜食。

如果没有持续性和一致性,孩子就会对规则混乱不清,父母到底要我怎样?因此,要明确规则,让孩子有规可循。

(3)耐心不够,急于求成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耐心是最有用的美德。一个有耐心的家长,面对孩子,常常保持冷静,并做出理智的思考和行动。

像上面提到的小明偷钱,正确的教育是,家长发现偷钱,先别急,耐心问问:“偷钱到底干什么,为什么不向家里要?”

注意:不带情绪,温和而有耐心,哪怕小明什么也不说,即使看透了他的动机也要故意装得迟钝,尽量从善意的角度诠释。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做错事,没被罚,反倒被理解,会不安、内疚、自责,就会开启自省意识,约束以后的行为。

小明父亲这样简单粗暴地打骂、游街,会让小明觉得我错了,你罚了,咱们两清了,依然不知悔改。

我们无法回到童年,却终将为人父母,陪伴我们下一代的童年。

你是否愿意从现在起,觉察自己,疗愈自己,不让你的孩子再重复你的童年,别因为你今天的无知、粗暴、武断,葬送孩子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