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产业转型升级又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在环保等相关政策的驱动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有了一定的成效,高耗能产业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各行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地位逐步上升,但是与发达水平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自2004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以来,中部六省以城市圈规划为发展主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拉近了与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的距离。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这六个省市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传统产业占比较大、过分依赖物质投资、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趋同与重复建设严重等情况,这严重影响了中部六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中部各省该如何摆脱对劳动、资源、资金等传统要素的依赖,转入主要依靠创新要素驱动的发展轨道?如何通过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都是六个省市的共性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1912年,在《经济发展概论》一书中,熊彼特教授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虽然创新的概念出现得比较晚,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在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创新驱动为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战略储备一直是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滚滚源泉。在新时代下,谁掌握了领先的科学技术,谁就赢得了竞争的优势,而获得先进技术的前提是及时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五年后,党的十九大更是吹响了加速创新的号角,在此次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五十余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论断。在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没有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总之,创新是国家强盛之基,世界文明发展之魂,唯有持续创新,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带动全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地加剧。与此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不断地缩短,这使得单纯依靠引进技术进行模仿创新或者利用自身能力进行简单的产品或工艺创新的企业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由此,企业通过契约关系、合作网络社会关系与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以及科技中介机构等不同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的力度越来越大,创新模式的融合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这种开放式创新的背景下,协同创新的重要性逐渐提升。
协同创新是将协同学思想应用于技术创新领域所产生的。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即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利用各自优势,在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研发的创新活动。首先,协同创新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广度以及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由单一技术、成果转让向与多院所合作开发、共建人才培训、技术研发基地等深层次合作转变,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区域协同创新能够将创新要素和创新能力聚集在一起,实现合作单位之间的技术对接、资源共享,这使得各个创新主体能够集中力量攻克技术上的难题,进而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最后,区域协同创新使得科研人员与商品生产者可以就某项新产品或者新技术的研发达成长久的合作,或者进行技术的交易,从而实现成本共担和风险共享,同时,科研人员能够获得资金回报,创新的成果也无形中增加了再次创新的可能性,而商品生产者可以运用该项技术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必要性由此也可以体现出来。
三、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凸显
2014年,在对河南省进行考察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从此,新常态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面临经济持续下滑的压力,稳增长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从深层次来看,经济增长下滑的背后是产业更迭出现断档,而产业结构升级是增长动力转换的主要途径。
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产业转型升级是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国内资金市场紧缩、生产成本上升、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因素,进一步加大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使得省属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其次,产业转型升级是化解高成本压力的必要选项。从成本构成来看,原材料价格上升、节能减排压力增大、能源价格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工资成本上升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等所带来的成本提高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以牺牲环境和劳动者福利获得低成本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不复存在。省属企业只有转型升级并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才能够消化经营成本上涨的压力。最后,产业转型升级是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当前,一些落后的产业形态已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不转型就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快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真正摆脱困境,并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协同创新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重大
由于产业转型升级涉及因素众多,需要通过产生不同层次和方向创新的协同效应,引发产业体系的有序演化,形成较高层次的有序结构。在这过程中,科技创新尤其成为决定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科技创新的新模式,协同创新为产学研合作带来新的理念和机遇。协同创新强调创新主体协同配合,注重对各类创新要素进行系统化的高效组织和有机融合,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和创新理论研究的焦点。
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是地区整体实现转型升级的基础,在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协同创新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向企业输出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装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二是向企业输出开发及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例如研发先进的板材工艺,促进钢铁企业高附加值产品板材比重增大等。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科技创新资源的推动,在创新资源的整合与配置中,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非常重要,如果创新主体之间不进行协同创新,整体创新的效率可能会降低,此外,还可能会面临新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的问题。创新主体通过协同效应促进创新体系的发展完善,提高创新驱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一方面,协同效应可以促进“政、产、学、研、用”各主体之间的共同发展。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创新主体以市场需求为纽带,主要通过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创新协作关系,创新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提高其自身发展水平的过程中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还会带来相应的各种创新内容和创新方式之间的协同,实现资本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功能之间的协同发展,而只有资本、技术、市场、制度有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因此,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区域协同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