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理论与决策那些事儿:一本正经的非理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风雨四十载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理查德·塞勒,以表彰其在行为经济学方面做出的贡献。这不是行为经济学第一次获此殊荣,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和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都是行为经济学领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量级学者。

然而,前景理论的创始人之一、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却是一位心理学家。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有助于人们从更深层次理解风险决策与心理认知。阿莫斯·特沃斯基在1996年去世,诺贝尔奖不颁发给已故之人,因此他没能得到此奖。前景理论被公认为最成功的风险下的描述模型(Descriptive Model)。

关于前景理论,彼得·韦克尔(Peter P. Wakker)曾这样评论:


“前景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突破。这是第一个明确地将非理性行为以经验性现实的方式结合起来的描述理论,同时是系统的和可处理的。可以说,这是第一个关于非理性行为的理性理论。”[2]


在传统经济学中,没有考虑心理坐标系问题。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需要依靠参照物,也就是参考依赖(Reference Dependent)。丹尼尔·卡尼曼、阿莫斯·特沃斯基和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即使是同样的事物,也会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同而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丹尼尔·卡尼曼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人们把手长时间浸泡在冷水当中,再把手放到20℃的水中会感到温暖;而把手长时间浸泡在热水当中,再把手放到20℃的水中会感到凉快。

这说明,人们的认知是基于参考依赖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然而,在传统经济学中,效用的大小被假设成由最终的财富所决定,因此在风险决策中最大化财富的期望效用就是理性人的决策规则。

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他们发现,关于财富的效用函数无法对风险回避到风险追求的突然改变进行合理解释。也就是说,期望效用理论是一个规范性理论,它并不能很好地作为现实人的描述性理论。

丹尼尔·卡尼曼认为,尽管这种利用最终资产的效用而做出决策的方式流传了数百年(始于丹尼尔·伯努利),但这一思想是错误的。他将这种错误称为“伯努利错误”(Bernoulli’s Error)。

因为理性人被假设成能够从一个长期的视野中看待问题,不会受到短期情感等相关问题的干扰,因此效用函数被假设以最终财富进行衡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正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年)所说的那样,关注长期有时候往往是徒劳的。

与心理学有关的效用既然被用作衡量标准,那么它脱离了情感就如同被阉割了一样,是不完整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不能将相关的这些因素描述出来,那么很难说一个理论对人进行了现实性描述。

丹尼尔·卡尼曼等人认为,初始禀赋并不重要这个前提假设是有问题的。在现实中,如果不考虑初始禀赋,显然是不合理的。初始禀赋对应的就是前景理论中的参考点。

一位心理学家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要比经济学家获得该奖更能引起媒体的关注。尤其是,前景理论所探讨的一系列问题,远比之前“枯燥”的经济理论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一方面,丹尼尔·卡尼曼受到众多知名媒体的报道而变得家喻户晓,人们对非理性行为这个话题热情高涨;另一方面,经济学界其实有很多学者并不认可丹尼尔·卡尼曼的观点,除了他是心理学家,非理性的观点似乎动摇了传统经济学的根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面对殊荣与质疑,丹尼尔·卡尼曼宠辱不惊。他仍继续关注着与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不符的行为案例。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研究与总结,他与诸多知名学者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经济学领域——行为经济学。

随着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不断遭受质疑,20世纪70年代研究“异象”(Anomaly)之风兴起。所谓的异象,就是指那些无法用理性人假设解释的非理性现象。其中,不少学者观察到,传统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屡屡在实验中被系统性地违背。其中最有名的两个悖论就是莫里斯·阿莱(Maurice Allais,1911—2010年)提出的阿莱悖论(Allais Paradox),以及丹尼尔·埃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提出的埃尔斯伯格悖论(Ellsberg Paradox)。

期望效用理论失效,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对异象进行诠释。就在学者们对期望效用理论修修补补、不断完善的同时,前景理论登上了历史舞台。前景理论提出的过程中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

1979年,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前景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的论文。[3]

在此之前,1974年,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就已经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为其日后提出前景理论夯实了基础。[4]

赫什·舍夫林(Hersh Shefrin)认为,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发表的两篇文章对金融学的影响非常大,对他和理查德·塞勒研究自我控制、储蓄行为及红利之谜(Dividend Puzzle)等帮助极大,也使得他的研究成果让人们认识到传统金融学的局限。

对前景理论的一次较大的完善工作是,1992年,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发表了文章《前景理论的进展:不确定性的累积表示》。[5]

1992年发表的这篇文章将前景理论与累积概率相结合,提出了新的累积前景理论(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有时也称1979年提出的理论为原始前景理论(Original Prospect Theory)。

他们使用约翰·奎基(John Quiggin)的等级依赖修正了概率加权中的一个理论问题。[6]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大卫·施梅德勒(David Schmeidler)的等级依赖将理论从风险(已知概率)领域扩展到不确定性(未知概率)领域。[7]前景理论是唯一一种能够提供不确定性下决策所需全部内容的理论,它将风险和模糊性自然地结合起来。

尽管累积前景理论沿袭了前景理论的思路,但是在技术处理、模型类型、参数估计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提出了风险态度的四重模式(Fourfold Pattern of Risk Attitudes),使得(累积)前景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哈佛大学的马克斯·巴泽尔曼(Max Hal Bazerman)教授认为,前景理论的精髓用文字就能方便说明,并且通过数学提高了对该理论的接受程度。

前景理论与期望效用等理论不同,它是一个献给正常人的理论。主要应用在以下领域:


●经济

●金融

●营销

●管理

●法律

●政策

……


其实,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涉及决策,都能看到前景理论的身影。何出此言?让我们看看前景理论的构成,想必广大读者就能明白了,以下是前景理论中的主要元素:


●参考点

●风险厌恶

●风险追求

●损失厌恶

●概率扭曲

●敏感性递减

●框架效应

●镜像效应

●确定性效应

●孤立效应


上面的每一个元素都包含着诸多知名学者辛勤的汗水。然而,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却用心理学对这些元素进行了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因此,前景理论是一个取百家所长、集大成于一身的理论。

丹尼尔·卡尼曼曾说道:


“事实证明,前景理论是我们做过的最有意义的工作,而且我们的文章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


此言不虚。我们来看看上述几篇经典文章的引用情况:根据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2019年5月20日的结果显示,《前景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被引用了54433次,《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被引用了33565次,《前景理论的进展:不确定性的累积表示》被引用了12982次。

理查德·塞勒就是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忠实拥趸”,当他从参会人员那里得知了他们的研究内容时,回家后连出差的行李都没来得及放好,就迫不及待地赶到图书馆查阅他们的文献。理查德·塞勒曾说: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又将文章的名称改为《前景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对我的行为清单来说,这篇文章比《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更加有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些人认为在实验的环境下,前景理论是一种很好的描述性理论(Descriptive Theory),但在实验室之外的推广应用较为困难。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很多人其实对前景理论如何应用还不明确。[8]

在1992年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发表文章《前景理论的进展:不确定性的累积表示》之前,作者认为至少有三点制约了前景理论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推广普及:


1.涉及的结果有限。在最早的原始前景理论中,只涉及两个非零的结果,这使其在现实中的运用大打折扣。

2.没有考虑函数类型及参数。最早的原始前景理论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函数的类型及参数,使得前景理论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

3.参考点选择问题。没有参考点,就无法定义损益,因此,它的选择至关重要。然而,对于参考点是如何定义的,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没有过多地讨论。截至2019年的几十年间里,专门讨论前景理论参考点的文章也很少。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素都可以改变人们的认知,从而影响他们的参考点选择,这些影响因素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讨论。有一个领域为前景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就是金融领域。

在金融领域,数据的获取较为方便,这为建模及预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另外,参考点的选择似乎也较为明确,人们似乎可以方便地找到参考点。比如,在证券市场中,人们可以利用无风险资产收益作为风险资产收益的参考点,或者,以当时购入风险资产的价格作为参考点来定义损益。

在1992年累积前景理论提出后不久,1995年,什洛莫·贝纳茨(Shlomo Benartzi)和理查德·塞勒就利用累积前景理论,对长期困扰学界的股票溢价之谜(Equity Premium Puzzle)进行了解释。他们的论文是最早将前景理论应用在金融领域的文章之一。[9]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前景理论能够准确描述实验环境中的风险程度,但一些人质疑在实验室之外它的预测能否保持准确性。在实验室之外,金额更大,风险程度更高。一些学者研究的结果表明,前景理论仍然能够很好地描述在强大的金钱激励下的行为。[10][11]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经验丰富、动机良好的专业人士的行为中,前景理论也发挥了作用,如职业高尔夫球选手等。[12]近十几年,一门新的跨多领域学科正在蓬勃发展,这就是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它主要研究人类进行决策时的生理机制,试图以神经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人们的认知、决策及行动。神经经济学结合了神经科学、理论生物学、认知心理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社会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的研究方法。

一些学者正在利用神经经济学对前景理论的生理维度解释展开新的研究,正在提供越来越多的关于前景理论核心现象的数据,如框架效应和损失厌恶,试图发现前景理论组成部分的可能的神经基础。[13]

很多学者为了研究前景理论的各组成部分可能存在的神经基础,从人体成像、病变、神经药理学及动物神经生理学研究中收集了证据,这些证据为前景理论的神经基础提供了大量洞见。[14]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损失厌恶、概率扭曲与杏仁核、前额叶皮质、多巴胺、睾丸素等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的联系越发紧密。如果诺贝尔经济学奖再颁发给行为经济学方向,作者认为神经经济学的概率很大。

以1979年《前景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文章发表为起点,前景理论已经度过了40个春秋。在这40年里,前景理论的完善与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投资决策分析与优化——基于前景理论》一书,这里不再赘述。

从最初利用一些简单实验,发展到借助金融等领域的大数据量化建模,再到现在利用兴起的神经经济学进行研究,前景理论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