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史案
这是发生在康熙二年(1663年)的明史案。
康熙二年,浙江湖州府南浔镇人士庄廷因私修《明史》,被人诬告,因此引起一场牵涉数百人的大屠杀。
庄廷家境富裕,幼年时熟读诗书,满腹经纶,是个才子,十五岁入国子监,中选拔。不幸的是,他成年后,因患病双目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眼睛看不见了,无法读书、写字,他非常痛苦,为了打发苦闷的时间,便常常让随从读书给他听。有一次,一位邻居借给他一本关于讲述明朝历史的书——《明史》。庄廷听了以后,想起“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故事,心想,左丘失明了,却能撰写一部传世大作,我如今与他一样,为什么不能奋起有为,也创作一部历史巨著呢?
想到做到,庄廷立即开始行动,他购买下由朱国桢撰写的《明史》书稿,仔细揣摩研读,发现朱国桢所撰《明史》稿本涉及国务活动及高官传记、朝廷文件等,共计数十本,内容繁多,但崇祯朝及南明史事却没有写。
于是庄廷决定续纂崇祯和南明的历史,请来了江浙名士以及有志于纂修明史的史家如茅元铭、吴之铭、唐元楼等十余人,对书稿重新编辑。缺少的史传部分,就采用茅瑞征的《五芝纪事》和《明末启祯遗事》,加以编纂成书。在他们看来,一部完整的关于明朝的史书完成了,于是重新命名为“明史辑略”。顺治十二年(1655年),庄廷病逝,他的父亲庄允诚决定刊印此书。为了顺利出版,他邀请当时名士李令皙为书作序,由庄廷的岳父、当地富豪朱佑明出资赞助,在南浔镇北圆通庵刻印,并且在顺治十七年冬天刊印发行。
修缮史书,刊印发行,本来是件好事,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此事却招来了灭门之灾。因为《明史辑略》后续的崇祯朝和南明历史,涉及了满族人发迹、兴起、入关、执政等事件,自然触动当朝敏感的神经。有一部分人借此为由,不断地揭发告密,妄图达到个人目的。
时任知府吴之荣就看到了其中的可乘之利。原来,《明史辑略》以明朝为正统,按照明朝序号书写历史,尤其是满族入关后,依然采用南明朝代称号,而没有用顺治年号。照说,此等史书,重在讲述历史事实,用何人的称号并不是多重要,可是他们忽略了当时的政局,忘记了当时的满族亲贵对前明的耿耿于怀。
吴之荣详细地看了《明史辑略》,找出其中的悖逆语言,也就是被清政府所忌讳的言词,以此要挟庄允诚,讹诈他的钱财。庄允诚低估了此事的严重性,他一面贿赂上级官府,一面声明绝无叛逆之心。结果吴之荣遭到地方长官申斥,不但没有讹诈到钱财,反而降了官职。恼羞成怒的吴之荣岂肯善罢罢休,他摘录《明史辑略》,携带进京,寻求告状门路。
当时正是玄烨继位第二年,四位辅臣执政,他们大规模打击汉臣,排斥汉文化,世人皆知。叶方霭一事才刚了,又传来《明史》之事,吴之荣早就清楚其中隐情,所以他孤注一掷,掌握机会,在京城大肆活动。终于,他结识了鳌拜的弟弟穆里玛,献上《明史辑略》摘要,并且加油添醋叙述此书在江南的影响,声言江南人士备受此书蛊惑,蔑视清廷,意欲谋反,大有天下将乱之势。
穆里玛一介武夫,没有学识,凭借鳌拜的关系才升官发财,平素,鳌拜经常责骂他不学无术、一事无成,非常瞧不起他。他有心做件大事,让鳌拜高兴,进而重视自己,听了吴之荣告发庄家一事,他觉得此事可以利用,就把这些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鳌拜。
鳌拜辅政后,一度借用吴良辅在后宫的优势,除掉了倭赫等人,显示了他的野心和残暴,没想到玄烨年少志高,不肯受制于人,很快就除掉了吴良辅。内线断了,鳌拜曾经消沉了一段日子,这时,突然出现这样的事情,他敏感地感觉到机会来了,又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于是,他立即命令忠于他的满族大臣去浙江调查此事。
很快,庄允诚和朱佑明都被押赴京城受审。两人遭受了严酷的刑罚,在狱中不幸身亡。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二年五月,四位辅臣经过商量,请示玄烨,打算处决牵涉明史一案的所有人员。
由于此案是鳌拜一手操办,所以他很得意,进宫时,走在四臣最前面,来到了乾清宫拜见玄烨。此时玄烨已经九岁了,对于明史案也略有耳闻。
鳌拜跪倒说:“江南学子图谋不轨,多亏我们及时出手才将其制止了,明史案影响深远,牵动江山稳固,我们议定,应该大规模捕杀,震慑汉人。”
玄烨看看索尼,问道:“索尼大人是什么意见?”
索尼年纪大了,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咳嗽几声说:“臣也是这个意见。”
既然首辅同意了,玄烨尚未亲政,还能说什么呢?前番鳌拜不经请示擅杀倭赫,玄烨不也是没有办法吗?这次,他们能够提前请示已经不错了。玄烨想想说道:“你们酌情办理吧!朕同意你们的意见。”
清朝历史上第一次文字狱就这么形成了。四辅臣奉旨,将庄允诚、朱佑明两家,以及所有参与此书刊印、发行、编纂、作序的人员,家族中只要年满十五岁的男丁全部处决,其中凌迟处死十八人,妻妾、女孙以及不满十五岁的男丁被流放为奴,多达数百人。
四辅臣如此猖獗地处理汉人事务,自然引起汉族臣民强烈不满,他们不断地采取行动,表示抗议。不少汉官辞职、儒生们罢考、名士们上书——眼看着民族冲突进一步加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