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重要 阅读第一
【解说】
如果说写作是酿蜜,那么读书就是采集花粉。
如果把蜜蜂关起来,终日传授酿蜜技巧,却不让它们去采得百花,那么,无论技巧多么高超,蜜蜂也不可能酿出蜜来。当下,社会上铺天盖地的作文高分技巧训练班,就是这样的“蜜蜂培训”。难怪学生的作文越训越糟、越写越垮了。
一棵大树缺失了水分营养,枝叶就会枯萎;一个人食不果腹,就会面黄肌瘦。这时,要紧的是从根本上采取救治措施,而不是舍本求末,去为枝叶喷洒营养液,去脸上涂抹脂粉。同样,当学生抛弃了“读书”这一写好作文的根本条件时,给病病歪歪、带死不活的作文涂抹喷洒什么“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开头结尾”的营养液和胭脂也绝非良策,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去读书,使读和写融为一体。
2003年4月,美国国家写作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Writing)向国会递交了一份报告书,力陈在全国各级学校进行写作改革的必要,提出了“写作重要,阅读第一”的理念,认为读写结合是提升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这为我们倡导已久的读写结合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一)读书是作文的根
为什么说作文的根在于读书呢?
因为,如果不读书,学生的人生视野就会萎缩,精神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田园就会荒芜,心灵泉眼就会干涸,久而久之,很容易变成胸无点墨、头脑空空的“空壳人”,疯狂做题、死记硬背的“机器人”,见解肤浅、视野狭窄的“侏儒人”,目光斜视、钻牛角尖的“偏执人”,情感苍白、心灵沙化的“贫血人”,心乱如麻、神思恍惚的“迷瞪人”,甚至成为价值观扭曲、心理晦暗的“变态人”。
鲁迅先生说过:“人立而后凡事举。” 作文即是做人。一个人不读书,情感、精神、心灵就不能获得健全发展, “人”就“立不起来”,作文写不好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作文是学生内在精神的一种外化,作文内容所暴露的种种问题大都可以找到精神因素的某种对应——内容的肤浅源于认识的肤浅,内容的空洞源于心灵的空洞,内容的狭窄源于视野的萎缩,内容的“软骨”源于精神的“缺钙”,内容的局促源于心灵的“乏氧”,内容的苍白源于情感的“贫血”。学生作文中的东拉西扯、支离破碎、空洞苍白、玩世不恭、不着边际、不辨东西、不知所以,折射出的是思维的混乱、储备的空虚、情感的苍白、认知的懵懂、心智的昏聩、神思的恍惚……
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松树的种子,具备长成参天大树的先天基因。但是,如果把这颗种子放进杯子里,它就很难生根发芽;如果把这颗种子放进花盆里,它至多长成盆景;如果让这颗种子植根大地,去充分汲取水分营养、沐浴日月光华,这颗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孩子走进名著,博览群书,去饱吸精神的“水分”“营养”和“阳光”,就是在为长成参天大树储备丰富的生命能量。反之,如果把他们禁锢在可怜的“杯子”和“花盆”里,无异于蜗牛角上比拳脚,小水沟中赛龙舟,在狭小地盘上,永远演不出威武雄壮的剧本来。同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眼睛只盯着窍门技巧,小法小术,不去回归读书这个作文教学的本源,就不可能挽回学生作文每况愈下的颓势,只能越来越差。
【读书感悟】
1. 书香满路
志 桐
站在充满书香的小路上,我回头望去,却怎么也看不到头。但我还依稀地记得我的这条充满书香的小道……
坦白地说,在上中学之前,除了胡乱翻过几页法布尔的《昆虫记》,别的书我是丝毫没碰过。可以说,我在这条道路上还只是个幼童。
上了中学之后,我在这条路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短短两年,区区几百日中,我从一个诞生不久的“幼童”一跃成为了一个“青年”,在这条路上,我奋力奔跑,从遥远的后方超过了同龄人,又跑到遥远的前方。
记得我接触的第一部名著就是《红岩》。但是我的阅读之路却有一块红色巨岩在挡着我。原因很简单,当时我的阅读量几乎为零,所以导致我的阅读速度如龟速一般缓慢。仅仅读上一页《红岩》就要耗费我五六分钟,再说还有读书笔记这块“巨石”压在身上,更令我倍加苦恼。
在起点处的这块“巨岩”上,我几度摔落,甚至想放弃。但当我想到在这块“巨岩”前面的光明普照与鸟语花香时,我还是迎着“巨岩”而上。
第一周,也是最辛苦的一周。我花费了五六个小时在阅读上。出乎意料的是,我再也不觉得阅读烦闷无趣了,而是觉得十分快乐有趣,在这短短的一周中,我的精神世界收获颇多。更令我惊奇的是我的阅读速度也突飞猛进,从当初四五分钟一页变为了3分钟一页。
我努力地向上攀爬,却觉得越爬越轻松,越爬越快乐。终于,在一个月后,我成功“登顶”,走出了自己历史性的一步。
爬过高高的“红岩”后,我才发觉更广阔的世界正在召唤着我,那里有《四世同堂》的抗争与无奈,有《林海雪原》的恶斗与智谋,有《穆斯林的葬礼》的不幸与悲剧。在我这一段旅程中,我从一个“幼童”成长为一个“少年”,感受着阅读中的各种情感。但是,毕竟还只是一个“少年”。
真正成为“成年人”的道路还要从《平凡的世界》这部有分量的作品开始,这部著作是堵在“少年”与“成年”之间的“大山”。
初见《平凡的世界》着实吓了我一跳——这书居然有三大本!随便拿起一本,就可以与《红岩》《林海雪原》相媲美,这让我怎么读?只是初见,就把我震住了。细读几页后,更觉得无趣——这分明就是讲一个无起无落的“白水”故事啊!它没有《红岩》的激情,没有《四世同堂》那大起大落的情节,更没有《穆斯林的葬礼》那样令人揪心的故事……“我读不下去了!”索性将书扔在一旁。
我停在了这座大山边。但是,当我看着同学们都纷纷翻过去后,心中十分疑惑:为什么我不能翻越,但其他人都能翻越呢?那边的世界是啥样的?出于好奇,我又拿起了书,迎难而上……
读过一段后,我竟觉得不再烦躁,于是我倍加努力,终于攀上了大山的顶峰。在顶峰向下俯看,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站在《平凡的世界》这座高山上,那些小山小丘对我来说已经不在话下。
读过《平凡的世界》后,我又读了有些悲伤的《野葫芦引》,读了令我热血沸腾的《长征》,读了激情飞扬的《决战朝鲜》 ……
在读书路上,我收获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收获了巨大的快乐与自豪……
【点评】
自己是怎样走上读书这条“充满书香”之路的?又是怎样喜欢上写作的?……小作者充满真情地讲着自己的故事:
上中学之前,自己不知名著为何物,只是胡乱翻过几页法布尔的《昆虫记》。到了初中,刚刚捧起《红岩》时,每读一页就要耗费五六分钟,尤其还要写什么读书笔记,常常是冥思苦想半天,也写不了几行。
而今,两年过去,对于读书,自己早已从开始的痛苦不堪到爱不释手,读完了二三十本名著。对读书笔记也不再有畏难情绪,一千多字的文章可以一挥而就了。
想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读写进步,小作者满怀感慨地写道:
读书让我“从一个诞生不久的‘幼童’一跃成为了一个‘青年’,在这条路上,我奋力奔跑,从遥远的后方超过了同龄人,又跑到遥远的前方”。
2. 感受经典
陆天明
我的周记本是一个并不太厚的硬皮本。两年前它还是崭新的、雪白的,而今天,封皮磨毛了,我已写满了一大半。它记录了两年来我的读书心得、生活点滴。一页页翻过去,重拾起那些记忆,我的心中无比感慨。
进入人大附中,语文课是最独特的体验。于老师不会照课本按部就班地讲下去,他只选些重要的课文、古诗文详细讲解,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分享同学们的读书笔记。语文课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课堂,琳琅满目的中外名著成了我们主要的自学内容,每周必写的读书笔记或随笔中记录下的阅读感受、思考和见解,成为语文课的主体。如果不读书、不思考就无法完成读书笔记,更不用说被评上年级范文或是考试加分的奖励了。
我从小就有阅读的习惯,识字后便开始了阅读。小学功课轻松,我回家就手不释卷。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种童话以及《可怕的科学》丛书都是我的最爱。这些书给我的小小世界里打开一扇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个奇异多彩的世界,乐趣无穷,想象无限。
然而阅读名著完全是另一种体验,刚开始甚至是痛苦的。《红岩》、《林海雪原》没有让我兴趣盎然,说实在的,这些大人书我读不太懂。它们描写的时代与我的世界那么的不同,书中的人物和我身边的人也是那么的不一样。每每写周记,我总是挠头,不知从何下笔,写些什么。慢慢地读下去,我不得不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舍生忘死,把生命奉献给崇高的事业和信仰?他们的生命意义又是什么?与我有什么关系?……
接下来我读了《贝多芬传》、《史铁生散文集》以及海伦·凯勒的自传《我的人生故事》。他们的人生浓缩在书卷中,他们对于人生、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于痛苦挫折的态度都通过阅读这个途径传递给了我,引发我的追问和思考。那些在我看来宽泛、遥远而抽象的东西由他们的人生故事描摹得具体了,在他们成功的光环下,我看到的是病痛的折磨、不羁的抗争和高尚的情操。他们的成就不仅局限于音乐、文学及慈善领域,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价值。我的心灵之窗似乎渐渐打开,智慧之光照射进来,引导我走出懵懂。
《狼图腾》是我读得较认真的一本书。我写了好几篇笔记。思考了人、动植物、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毕利格老人的睿智以及草原生灵所遭遇的生存危机让我第一次站在腾格里的高度去俯瞰草原。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子民,却自私地强取豪夺破坏了原本的和谐,尝到了生态恶化的苦果。反思陈阵们对小狼的“爱”,恰恰是导致它悲惨死去的直接原因。在大自然中,科学、理性地对待其他物种,远比以情绪化的“爱”去束缚、强迫更有益处。这本书让我懂得不能只凭头脑发热或是好奇心驱使就去做一件事,要考虑到相关的因素,权衡利弊,否则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平凡的世界》是当时同学们热衷的一部作品。于老师还着重介绍了作者路遥呕心沥血完成巨著的生平故事。“平凡”二字最打动人心:平凡的日子、平凡的人。朴素的情感造就的是不平凡的人生、感天动地的故事和非凡的变革时代。读了它,我才知道在中国曾有过那样的贫穷、动荡和苦难;像少安、少平一样顽强生活着并奋斗着的普通人,他们的自尊与自强,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快乐,奏出不向命运低头、愈挫愈坚的生活强音。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开始细腻地分析人物的心理从而进一步揣摩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这对情商不太高的我也算是一点长进。我还学习少平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切身体会到了一本书对一个人性格和人生追求的影响力。
随后的书目包括《长征》《朝鲜战争》《国耻国魂》《四世同堂》和《钱学森传》。这些书让我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中有纪实性的客观叙述,图文并茂的历史再现,有小羊圈胡同里各家各户的命运坎坷,也有海外游子钱学森的人生轨迹。《长征》《朝鲜战争》的过瘾自不必说,《四世同堂》的亡国之耻更是铭刻在心。这个系列的经典让我思考个人、祖国、世界。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无论是知识渊博的钱学森,还是北平小胡同里的一介草民,都要有钱老人那样的风骨,不畏淫威,为国家舍性命、舍小家也在所不惜。虽然凭钱学森文弱的体魄也许只能敌得过一个日本少年兵的进攻,但是他的才能和智慧却使他具备了美军五个师的战斗力,能击溃千军万马。新时代赋予了爱国新的内涵,不再是以力角力,更大程度上是科技的对垒、国力的拼杀。有拳拳之心的我们不仅要强身健体,更要用聪明才智武装起来应对现代化战争的挑战。当今的世界动荡不安,北非、中东的动乱,欧洲、北美的经济危机,美国、日本和菲律宾在中国南海的“小动作”处处提醒我们和平的脆弱,如果未来不像我们期望的那么好,我们这代人就更加任重而道远,因为我们将会是未来中国的主人。
这个学期,我先读了《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他的作品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在叩问历史的同时追问天人、古今,哲思绵延,情致高远,堪称历史、文化美文的典范之作。这样的作品没有精彩的情节,我却乐于阅读,这在两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也许是我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在余秋雨的苦旅中找到了些许共鸣。那些记载于古籍中的文字、留存在古迹中的痕迹,积攒了几千年。一个地方、一个命题都能回溯到遥远,追忆起几百年前的过往。博大的中国,数不清的文化记忆,在余秋雨的笔端优美地呈现,我感受到中文的美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我却知之甚少,愧对先贤……
学习完《孔乙己》,我又看了《朝花夕拾》和《呐喊》,并对鲁迅产生浓厚的兴趣。随后又读了《正说鲁迅》。它让我对鲁迅的生平、作品和思想了解更多。这本书改变了我对鲁迅的仰视角度,把他当作一个情感真切而丰富的平常人,一个怀疑一切敢于剖析的“永远的批判者”,一个以拯救民族精神为己任的独特思想者和建设者。
当年风华正茂的鲁迅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留学日本,因“幻灯片事件”毅然弃医从文,他深刻地意识到改造国人灵魂远比医治身体病疾更为重要。由此我想到,我们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通过经典阅读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经典这个秘密通道,我们可以打破时空限制,穿梭古今,漫游于浩瀚的精神空间,与创造人类和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们对话,重新经历他们在书中描述的生活,从他们的思想中吸取营养,这里充溢着思想之美、文学之美、汉语之美。
【点评】
一个仅仅初二的孩子,一个多小时的工夫,提笔就是两千几百字,而且文笔流畅,精神饱满,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这种似乎有点让人难以置信的能力是怎么形成的?
“进入人大附中,语文课是最独特的体验。”——文章开宗明义,一上来就满怀深情地为初中的语文课点赞。而小作者所说的“最独特的体验”,指的就是语文课上的名著阅读。
文中,小作者认真回顾了自己读书留下的一个个脚印:从《红岩》到《林海雪原》,从《长征》到《朝鲜战争》,从《四世同堂》到《平凡的世界》 …… 两年多来,小作者一边读一边写,一本崭新的硬皮本用得毛了边儿,读书笔记也写了几万字。对于读书,小作者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领悟:
“我们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通过经典阅读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经典这个秘密通道,我们可以打破时空限制,穿梭古今,漫游于浩瀚的精神空间,与创造人类和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们对话,重新经历他们在书中描述的生活,从他们的思想中吸取营养,这里充溢着思想之美、文学之美、汉语之美。”
(二)自主阅读最重要
新课标下的“读书”指的是充分尊重学生本体地位、可以真正提升语文素养包括读写能力的“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具有明显的个性化行为特征,它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新课标语),而是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自主阅读”重视学生的本体体验,强调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主动与文章的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以引起情感共鸣,产生思想感悟,受到精神熏陶,获得智慧启迪,发展健康个性,享受审美乐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自主阅读明显有别于课本学习。
课本学习的是单篇节选,名著阅读则以整本书的阅读为主。
课本学习基本按照老师的设计进行,学生是有意无意被牵着鼻子走的、用来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被动学习者;而自主阅读则是一种独立的、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当学生读书进入最佳状态时,会进入一种心无旁骛、形神两忘的状态,这时,即便泰山崩于前也会面不变色——不是不变色,不闻泰山崩也。因为全身心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面对巍巍泰山,会视而不见;耳边山崩地坼,会听而不闻。虽然身形凝然不动,胸中却万马奔腾;虽口中寂然无声,心中却翻江倒海。这是读者在与作品进行精神对话、情感交流时,所受到的深深感染,产生的强烈共鸣。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心灵世界逐渐丰盈,精神品质得到锤炼,本体人格得以升华。
反之,如果没有踏踏实实、专注深入的高质量阅读,没有强烈的精神共鸣,没有深深的内心触动与本体体验,只是一味守着课本、被动地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再精致的课堂设计、再热闹的现场表演都无异于无根花草,水上浮萍,甚至如塑料花朵,表象美丽,但没有生命。
自主阅读的反面是功利阅读。
读书既是教育之本,也是语文之本、作文之本。然而,在分数横扫天下的现实面前,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思维:既然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分数服务的,读书自然也不该例外,于是很容易把读书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
- ◆ 摒弃功利阅读
所谓功利阅读,即把读书和考试成绩直接挂钩的阅读……
经典阅读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走出教科书的禁锢,回归语文的广阔天地。然而,习惯成自然。受应试的惯性思维影响,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会被导向应试的既定轨道。功利阅读的突出特点是把读书和考试成绩直接挂钩。面对一部经典,从头至尾,拉网排查,遍寻知识点、命题点;全员行动、人人命题,并汇集成册、建立题库。一番折腾之后,《红岩》已不再是经典名著意义上的《红岩》,而是贴着“名著”标签的命题材料;读书也不再是读书,而是寻找知识点的训练。名著的精神、灵魂早已远遁,只剩下支离破碎、满地狼藉的“知识垃圾”,完全背离了名著阅读的初衷。这样的读书,无异于让学生从这片题海跳进那片题海,从这一蜗角跳到那一蜗角,从这一牛角爬出来,又钻进另一牛角; “教材”的枷锁尚未卸下,又戴上一副贴着“名著标签”的枷锁。
功利阅读从心理学上来讲,是陷入了“缺失性认知”。
一个饥肠辘辘的乞丐,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为眼前最为迫切的填饱肚子的那点儿“吃的”,那是它的“稀缺性资源”。为讨得一点残羹冷炙充饥,他已经耗去全部的精力,再没有任何“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人类文明的一切发明发现,与他们毫不沾边。
如果分数变成老师和学生共同的 “稀缺性资源”,他们就会从提升成绩的角度去看待读书,为获取成绩耗去自己的全部精力。当一部名著摆在眼前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从中发现一些“命题点”“得分点”作为充饥之用,而对经典的宝贵价值视而不见。当世界被分数笼罩,教育功利化、教学技术化、教师工匠化、学生机器化就在所难免,读书的一切美好色彩都会荡然无存。
【读书感悟】
1. 品味老舍
程 昊
两年过去了,书籍也翻阅了不少。看了一本本书、写了一篇篇读书笔记,回想起来,感触良多。但最爱的,还是老舍的作品。
读着一篇篇老舍的作品,看着一个个北平城里的人物,我心中一次又一次地随着文章而感动,而愤怒,而悲哀。那一个个从晚清到抗日的人物被刻画得如此细致,把我拖拽进了文章中,和人物一起哭、一起乐。
我爱老舍作品,因为它的细腻——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色都是恰到好处地、精巧地出现,经历他应有的一个个情节,让人读着真实,似乎踏入心底。每个笑容,每滴眼泪,每个握紧的拳,每个蹙紧的眉都让你感到肌肉、神经的变化。看吧,瑞宣的每一次心灵深处的纠结,对自己的谴责与辩护,是否让你感到他尽孝与尽忠的矛盾?《月牙儿》里的“我”是否让你感到那个悲惨社会中妇女的绝望?祥子是否让你感受到他从一个正直向上、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衰变为一个混混的悲哀?不说人物,单单说周围的那些环境描写,是否就会让你感到沦陷的悲哀或是胜利的喜悦?
我爱老舍作品,因为它的平凡——那些人,那些事,不都发生在普通人们的身边吗?买菜、逛街,一幕幕平凡的场景,却能折射出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一个个小人物,小而富有特色,囊括了那时几乎所有类型的人们。由此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群众,看到了他们所受的压迫,看到了他们所想的,所说的;由此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社会,浮躁的、浅薄的社会,而又是浸透着底层民众鲜血与泪水的社会。吃不饱,穿不暖,无论是在《月牙儿》中这样孤儿寡母的家庭,或是《四世同堂》中一向其乐融融的家庭,还是《我这一辈子》中做着巡警拿着七块大洋的家庭,都成了家常便饭。那些平凡而又辛苦的人们,反映出的社会的病态,让人看了心酸。
我爱老舍作品,因为它的幽默与深刻——那平凡的、带着点幽默的语调里,透出对时代的担忧。那诙谐的语句、夸张的幽默所具有的讽刺意味,是无人可比的。对于那时病态的社会,老舍写下了他的思考,写下了他对强国救民的渴望。他爱国,爱的真切,可他没有说过一句,而是从那玩笑似的文章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他让我们看到了那时的社会,那时民众的凄苦与悲惨。
爱老舍的著作,爱他的细腻、平凡,还有那幽默而深刻的写法。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他爱国的热血胸膛,也让我们为国家而奋斗。
【点评】
小作者是那么强烈地爱着老舍和老舍作品,思绪情感完全融进了老舍的作品。用她自己的话说,被“拖拽进了文章中,和人物一起哭、一起乐”。
其实,这就是最佳的读书状态。
在这种忘我的阅读过程中,读写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精神和生命也自然地获得成长。
2. 珍存那一刻的智慧
马子麒
忙碌,在那些虚浮的欲望中生存,或许只有在读书时,才算是将灵魂从那凡俗百味中救赎,即使我们不能脱俗,在读书冥想那一刻的灵光闪现中,却可以感受到那样一种精神世界的存在,一种真切却无形的存在。这,或许就是读书时那短暂的一刻,生出的智慧。
从《四世同堂》到《野葫芦引》,从《正红旗下》到《崩溃》,从《南怀瑾》到《浮士德》,存在于真实或是虚幻世界里的人物、家庭,乃至社会,都似在某一种规律的牵引之下,由生至死,由兴至衰。就是在一个个细节中,种种人们所真实经历或构想可能发生的场景中,展露着那些现实真理与旧有存在的想法或臆断的矛盾,乃至于同一理论所衍生出的悖论。在这样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乃至于令人瞠目结舌的现实之中,在那些矛盾与悖论的中心,便是展示着那一种规律的真谛。往往矛盾之中的冥思,存在于那些荒谬理论中的犹疑、那一种对于真理的追寻中,有那样一刻,我们可以忘记了那些凡俗的欲望,触到了那个超越了生死、兴衰等自然规律的精神世界的真实存在,或说它就是那个规律本身,蕴藏于这些世俗的苦乐纠缠里。那一刻,称为智慧。
我的那一刻智慧,由悲剧开始。悲剧,美好的事物撕成碎片,彻底打破了我原来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仰,一切善良的人们都落得悲惨的下场,在作者的合情合理的构想安排之中。我疑问着悲剧为何而悲,其源于所撕碎事物的美好。因而,既有美好才有悲,没有原本的美好也就不存在其后的悲哀。我才明白阴阳、黑白也是相生的。这些一切的总和,到底都是盈亏相抵归于虚无的。这一点上,平等而公正。在那些穆斯林的、清王朝的、遥远埃及文化的、复活节岛等等的葬礼之后,我如是想。
大抵如此,读懂那某一种执著,某一种文化,乃至于某一种生死衰亡,某一种思想的悲哀,某一种凡俗之世不可脱离,某一种世事变更的道理。在那一次次智慧的闪现中,一点点触到无形的道,一次次颠覆之前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一次次的震撼中,世界如雨后初晴,眼前又一次的澄澈如初,旧时的一切一洗而去。
读书的可贵,就在于那一刻的智慧,在于那一次次新旧观念间的剧烈碰撞,在于在作者思想中那个世界的一些凡俗苦乐与世俗牵绊之中可以衍生出的矛盾与悖论,再从这些根本就来自于臆想中物质世界的矛盾之中寻到一些超脱物质的什么。哪怕灵魂永远要受到肉体的牵累不能自由飘飞,在那一刻的智慧中,即使就像被牵着线在空中滑翔的风筝,只有一刻被束缚的飞翔,也毕竟有那随风飘扬的喜悦与幸福。
因此读书,为了那一刻的智慧,那一刻的腾飞,那一刻的矛盾爆发中的巨变,那一刻巨变中的平静。或许在哪一次的闪现中便是真正的智慧,灵魂真正自由的飞跃。
所以,珍存那一刻的智慧,读书。
【点评】
有人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行为。为什么?
你自然可以理解为:读书不受地位高低、身份贵贱的限制;当然,你还可以理解为:读书同时也是最容易远离世俗、接近智慧的生活方式。估计小作者心中的读书就属于后者。
当日复一日地为作业考试而忙碌、为成绩名次而焦虑的时候,捧起一部好书,去和古今圣哲进行生命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时,智慧的甘霖就会从天而降,静静滋养你的生命和心灵,一切因庸常而生的烦恼、焦灼便会烟消云散。
去捧读一本书,这是件多么容易的事;而产生的效果,又是多么的非同凡响啊。
“读书,为了那一刻的智慧,那一刻的腾飞,那一刻的矛盾爆发中的巨变,那一刻巨变中的平静。或许在哪一次的闪现中便是真正的智慧,灵魂真正自由的飞跃。”
一个孩子能对读书有这样的领悟,真是件让人欣慰的事。
- ◆ 回归本色阅读
本色阅读,就是自主阅读。
在自主阅读中,学生是阅读的本体,是学习的主人,是和作者、和作品、和人物形象的直接对话者、交流者、共鸣者,自然,也是自由的评判者。
在自主阅读中,学生不仅是独立的审视者、思考者、感悟者,而且是独立的发掘者、发现者、创造者……
自主阅读,根本在“自主”,关键在于“读”。这个“读”,是默读,是心诵,是整体感知,本体体验。
有了高质量的阅读,写作的奇迹迟早会发生。
【读书感悟】
1. 生命的养分
吕炟麟
提起生命的养分,你会想到什么?对于植物幼芽来说,可能是阳光、空气、土壤;对于新生婴儿来说,可能是母乳、呵护、爱抚……对于像我这样的一名青少年学生来说,可能有另一件东西能给我们的生命提供养分,提升我们的品质,引领我们的灵魂,点亮我们的人生道路。
那就是书。
而在这些书中,又有一套书给予了我最多的养分,那就是《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带给我快乐的养分,让我悠闲自在。想象一下,在这个已经被霾的铜墙铁壁包裹得严严的世界中,能有自己的一个舒适的角落,端着一杯热茶,拥着一簇灯光,捧着一本墨香四溢的名著不知疲倦地阅读是多么的快乐,愉悦,令人羡慕。在《大秦帝国》的世界中,你可以贪婪地汲取、尽情地遨游。没有任何约束与限制。这种轻松与快乐,已经很久没有向我袭来了。如果她来了,我却未抓住她那转瞬即逝的翅膀,岂不是人生中莫大的遗憾?快乐的养分,供给我的生命,让我茁壮成长。
《大秦帝国》带给我知识的养分,让我大开眼界。我认为《大秦帝国》无疑是现代最伟大的一部历史巨著。其中凝聚了作者孙皓晖先生十多年的心血,更是将自己全部的底蕴与智慧全盘托出,塑造了这样一部宏伟经典。《大秦帝国》如同一幅我国历史的浩瀚长卷,记录了一件件值得我们铭记的事。如同苏秦、张仪这样的时代伟人就像璀璨的繁星,点缀其中,为历史增色。更可贵的是,《大秦帝国》中不仅包含了历史,还囊括了堪舆学、服装学、兵器学、方志学、军事学等等,甚至还有养生学和骑术、射术等,可谓是包罗万象,绝对堪称我国那一历史时期的百科全书。如果这些知识都能收入我的囊中,那绝对是我莫大的荣幸!知识的养分,供给我的生命,让我茁壮成长。
《大秦帝国》带给我精神的养分,让我受用一生。有人曾说过,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能够用来反省自己的行为。《大秦帝国》中的那些伟人就像镜子一般,让我思考自己的过失,学习他们良好的品质与精神。苏秦和张仪之间的传奇友情故事教会了我最宝贵的友谊可以是什么样的;商鞅一袭布衣进入秦国后进行了三个月的民间考察,实地探察民情,为秦国提出了很多切实的意见,使秦国最终可以成功地变法,他教会了我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辞辛苦,能吃苦耐劳;秦孝公与商鞅间为后人交口称赞的君臣同心更是教会了我,人和人之间要有信任,只有合作才能成事 …… 《大秦帝国》就像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汲井,能带给我无数的精神财富,让我受用一生。精神的养分,供给我的生命,让我茁壮成长。
如果一个生命失去了养分会怎样?叶片会凋零,花朵会枯萎,生命会失去活力。而如果我失去了《大秦帝国》以及千千万万像《大秦帝国》这样的名著的养分的话,我就无法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一个更优越的角度俯瞰世界,当然,也就无法体会生命的美妙,领略人生的风景。《大秦帝国》供给我的快乐、知识和精神这些养分,必将永远沉淀在我的心中,氤氲在我的灵魂里,伴我茁壮成长!
【点评】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作“世间最优美的姿势”,这种“最美的姿势”,指的就是读书。
找一个舒适的角落,端着一杯热茶,拥着一簇灯光,捧着一本墨香四溢的名著不知疲倦地阅读,生命的养分就在这时不知不觉地流注全身——这是一幅多么富于诗意的自主阅读的图画啊。
正是这种惬意的读书生活,给小作者带来了最为宝贵的生命的成长。小作者这样描述道:
“提起生命的养分,你会想到什么?对于植物幼芽来说,可能是阳光、空气、土壤;对于新生婴儿来说,可能是母乳、呵护、爱抚……对于像我这样的一名青少年学生来说,可能有另一件东西能给我们的生命提供养分,提升我们的品质,引领我们的灵魂,点亮我们的人生道路。
那就是书。”
2. 读你,卫鞅
孙闻溪
看一部书,不仅要看故事情节,更要读其中的人。看《黄河东流去》,我读懂了李麦的爽快大方;看《狼图腾》,我读懂了老阿爸的苦心;看《重返狼群》,我读懂了李微漪对小狼的爱……而读《大秦帝国》,我更是读懂了你——卫鞅。
初见你,你还只是个小小的魏国中庶子,却气度不凡,颇有远见。想必你也是明白,魏国不可久留。于是几经周折后,你远渡秦国。一袭白衣,一支白玉簪,一双深邃锐利的眼睛,沉稳的举止中透出冷峻高贵。这便是我第一次读你时,你烙印在我脑海中的形象。
再见你,已是在秦国。茫茫渭水之上,你与秦孝公大谈治国之策。三天两夜的长谈,我从你眼中,分明看到了激情燃烧的火焰,读出了誓要干出一番功绩的雄心与决心。卫鞅,我相信,你必定是上天赐秦的大才,救秦于水火。
开春后,我却很难再见到你了。是啊,肩负着变法重任,自然免不了一番忙碌。有多少个夜晚,我看见的,始终是你忙碌的背影。你手边一鼎反复热过无数次的饭食早已凉透却未动一口。身后,满载着你心血的竹简,摞起小山似的一堆……朝堂之上,你与一班世族元老争论变法之利,驳得他们哑口无言。在嬴虔与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我的左庶长,你终于可以大干一场了!
于是,一道道政令,惊雷般响彻秦国河川!区区几年时间,百姓吃饱穿暖,田野间一片欢声笑语,你也被一举升为秦国大良造。
我晓得你办事最讲效率,一摞堆得高高的竹简头天晚上送到你府上,第二天一早就能分发各处,绝无差错。我晓得你大公无私,为了变法,连自己的成婚大事都几乎没有过问过。就连大良造府的修葺改造,都是秦孝公委派黑伯监造。于是我只得默默守在一旁,生怕自己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打乱你的节奏和秩序。你读着竹简,我读着你——我是多么想读懂你啊!那个初见时一袭白衣、英气勃发的鞅,怎么就变得沧桑深邃、皱纹也悄悄爬上脸颊了呢?你一直在忙碌,我也一直试图读懂你……
岁月,悄然流逝。
河西一战大捷,改写战国格局。你也被秦孝公封为商君。咸阳广场上,在千千万万老百姓“商君万岁”“新法万岁”的山呼海啸般的声浪中,你我的眼睛湿润了,热泪滴进书页,滴进脚下的黄土。你眼中那一抹晶莹里蕴含的,我读懂了。那是欣慰,更是誓让秦国富强的承诺。此时,你像一个慈父,凝视着日渐强壮的儿子……
一切看起来如此的顺利。可从你言行举止中,我却嗅到了一丝隐隐的不安,你仿佛在不动声色地等待着一个时刻的来临……
终于有一天,新秦王嬴驷下达的缉拿令,将你推向人生的岔路口。你可以率兵攻城,自立为王;你可以逃进封地,隐居山林;你也可以大义赴死,做千古商君。卫鞅啊卫鞅,在自我利益与国家前途面前,你将如何抉择?
你用你无比坚定的眼神告诉我,你不会逃,也不会自立为王,你要用生命为变法铺平后路!那一瞬,我读懂了你;那一瞬,那样欣慰却又痛彻心扉。
刑场上,在万民呼喊“商君万岁”的声浪中,面对甘龙胆气不足的质问,你傲然冷笑:“甘龙,商鞅虽死犹生,尔等却虽生犹死!青史之上,商鞅千古不朽,尔等却万劫不复!”热血喷洒在白雪上,触目惊心。
卫鞅……喃喃着你的名字,透过泪水,恍然间看见一个年轻的白衣士子,在一个冬夜许下承诺:“公如青山,鞅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负秦!”
一切的一切,恍若一场大梦,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梦,一场无比真实的大梦。而你,卫鞅,把梦变成了现实。经历过这么多风雨,经历过这么多变革,陪着你一步步走到尽头。我与你之间,不曾有过交流。但你却用眼神,用行动,把你的一切都告诉了我。
你雄心壮志,雄才大略;你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你为国竭虑,铁骨柔情;你浩然正气,视死如归……
卫鞅,我终于读懂了你,我的左庶长、大良造,我的商君。
【点评】
在精神放松、心无旁骛、完全自主的阅读状态中,小作者穿越漫漫时空,走进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走进了商鞅的心。
“你雄心壮志,雄才大略;你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你为国竭虑,铁骨柔情;你浩然正气,视死如归……”
商鞅的情怀境界,商鞅的雄才大略,商鞅的侠肝义胆,商鞅的视死如归……小作者被这一切深深打动,深深折服,发自肺腑的倾诉一泻千里,读来感人至深。
可以说,如果没有自主阅读,就没有这份由衷的感动;而没有这份感动,就不会写下这样动人的文字,也很难带来真正的生命成长。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
- ◆ 海量阅读
“海量阅读”是我们在名著阅读中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初中的三年里,我们推荐的“必读”“选读”作品不下50部,学生人均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达30部,人均阅读量达2000万字。从展示读写成果的《人大附中学生这样学语文——走近经典名著》(于树泉、吴凌编著)一书中,可以看出学生读过的书超过百部。
时至今日,人大附中的名著阅读活动已经扎扎实实地开展了6年。通过读书,学生的眼界大开,胸襟大展,丰富了人文积淀,提升了语文素养。
【读书感悟】
1. 阅读名著历程
蔡铭轩
阅读名著已经两年了。从初一第一节语文课开始,我就意识到,这两年的语文学习将与以往的完全不同。于老师拿着《红岩》,把语文书放在一边,讲述着我们初中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名著。这着实出乎我的意料,原本在我想象中枯燥无味的课堂自此生机勃勃。
老实说,我一开始并没有把名著阅读当回事。语文,在我的印象中,永远是无趣的。除了无穷无尽的字词字音,就是一些明明很简单,却被搞得无限复杂化的课文。起初我并没有认真读,只是应付地写了几周的摘抄。可是,改变我的一天终于来了。于老师把第一期的读书笔记发了下来,让我眼睛一亮。这里的文章不像以往的范文一样矫揉做作,虽然短小,却一篇篇都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我被深深地触动了。从此,我这个数学还算不错的理科生走上了阅读名著的道路。
刚下定决心,便因为三周都是摘抄的事被于老师找了。于老师做着他的经典动作:把眼镜带上去,眯着眼看了看我们几个人,又把眼镜摘下折叠好。于老师和颜悦色地和我们几个谈了几句就把我们放跑了,不过给我的动力或许比找家长等方式大很多,因为我感受到了一种信任。第一次写读书笔记是关于为什么蒲志高最终叛变的。现在看,很幼稚,但正如老师的评语那样,这是“可喜的起步”。之后又写了几篇,渐渐有了些起色。
之后,我开始阅读《穆斯林的葬礼》。这个凄美的故事让我对世事有了更多的了解,有了许多收获。只可惜当时读得太快,虽然读进去了,许多细节没有品味,现在看来甚是可惜,还是得重读。
接下来我看了《四世同堂》。这部巨著让我对人性、战争、家庭有了更多的思考。它在我心中实在能用“伟大”来形容,读几遍都不过分。钱老人被日本人折磨的惨状,李四爷的惨死,一个个日本人制造的惨剧让我忍不住留下了眼泪,更让我明白了家与国的关系——这是鲜血印证过的。一年以后,也就是现在,我又捧起了这本书。陈野求、祁瑞宣等几个人被“家”束缚,虽然有文化有志向却只能为了养家赚钱。整个北平充斥着那种浓郁的无奈与悲凉……我又读出了很多以前没看出的东西。书中对天安门升起气球庆祝南京陷落时的精彩描写,又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写作和阅读水平。
在名著阅读中间,我们还要对付各种考试。于老师把考试范围告诉我们,稍微提几句,剩下的便是我们自己的任务了。一开始我并不适应,轻装上阵去考试,结果落花流水。但看见有的同学仍然考得很好,我终于明白:没有了老师的鞭子,我必须自主学习。渐渐地,我能轻易便把语文课本解决。因此老师上课基本都是讲读书笔记,引领同学们看书了。这种环境是来之不易的,在整个学校也是最独特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之后我阅读了《狼图腾》和《决战朝鲜》。《狼图腾》未必真实,我也不求其真实。但它对中国人懦弱的本性进行了批判,让我明白,人必须有“狼血”,才能被尊重,才能生存,像一只绵羊一样只能任人宰割。这部书还让我看见了草原环境被破坏的惨状,让人悲痛万分。《决战朝鲜》让我热血沸腾。它让我看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革命家长远的眼光,当时中国社会的团结一心和志愿军战士的神勇。在之前,我只勉强听说过这场战争,甚至当我买到这本书看到封面时心中第一个想法竟是:那个帅气神勇的麦克阿瑟定能把我们的土老帽彭德怀打个半死。我的这个想法没和别人说过,因为看完了书,才知道自己的浅薄。美国这样一个只有两百年历史的国家不知道和平的宝贵。他到处结交狐朋狗友,利用别人,发动战争。几百万人死了,几个军火商发财了。多么迂腐!多么荒谬!世界应该是和平的,可有的人偏偏不想让世界安宁,因为他们要钱,他们要活得好,便要世界上剩下的人去拼命厮杀。现在,他又犯病了。他对中国干的事就好比勾结着你家邻居,撬开你家门并在门口抡大刀,还高声呼喊着“我不是针对你的”。
读完这两本书,我的思想变得激进了许多,看谁谁不顺眼,看谁谁懦弱,看谁谁腐败无能。也许我没看错,但直至我看清了自己,也就不言语了。用鲁迅的话说:“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但我比起从前,在思想上确实有提高,至少我能辨别是非,不会以丑为美了。
话虽如此,但我还是对中国的命运,甚至世界的命运有所担忧的。我说的不算什么,我做的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但现在被危机所困,所有人总该做点什么吧。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当一个至少对社会没有坏处的科学家。
在之后,我看了宗璞的《野葫芦引》。读过这部书很难说有什么特别鲜明的感受,硬要说便是让我看见了三件事:一件是和平之宝贵,生命的脆弱 ,另一件是贪污腐败的恐怖,最后一件是一种无奈。这部书里没有罪大恶极之人——没有蓝东阳、冠晓荷之流,它有的是何市长一样的人。他绝不是汉奸,他在政府工作,到处为百姓着想。他又绝对是汉奸,尹卓将军曾提到这种人对中国的危害。以前我曾认为这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事实证明,这样做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两年了,想说的话太多太多。我很愉悦地看见自己走上了我认为的正道。我不低俗,至少不会看垃圾小说、听脑残歌曲、看无聊电视节目了。我不无聊,至少不会一聊天就是游戏手机电脑安卓苹果三国杀了。我很自豪地发现我的语文成绩也还是不错。
两年了,回头看自己这段历程,感到无比欣慰。到初三了,我要中考了。我得去看令人憎恶的读音,去数汤姆索亚喂给猫几粒药,去写别人写过无数次的事例了。但是,名著阅读永远不会离我而去,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会读到70岁,读到80岁,读到自己没法感知外面的世界为止。这段独特的经历我将永远铭记。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点评】
文章感情真挚,内容厚重,实实在在。“语文,在我的印象中,永远是无趣的。”是名著阅读“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自此生机勃勃”——在朴实真诚的叙述中,对读书的喜爱洋溢在字里行间。读着这样的文字,小作者两年时间读了多少书,给自己的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带来了哪些变化,一切就在眼前。
2. 我的读书感受
季北辰
打开书柜,寻找着要读的新书,却看见第一本读书笔记本静静地躺在面前。一时的冲动使我轻轻取下它,打开,一篇一篇地翻看以前写出的文章,仔细回顾着读过的一本本厚重书籍。
前几篇读书笔记是看完《红岩》后写出的。由于时间有些长了,我已经记不清刚刚翻开《红岩》时的感受了,但我还记得读完以后,书中复杂的情节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在我心中留下了很大的印象,可想把自己的想法落到纸上,却发现自己的语言是多么的苍白无力。看着自己生涩的语言,我好像又一次体会到了当时捉襟见肘的尴尬。不过不管怎样说,这是我第一次阅读一部小学时不敢翻开的名著,这也让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虽然没写出好的读书笔记,不过也许真正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才是最有意义的。
在看了几篇短篇小说后,我又捧起了《四世同堂》。本以为这书应该是深刻得让人无法读懂的,可看了几章之后,发现这本书一点也不脱离生活,让人感到熟悉而亲切。它的语言是如此质朴,却将生活中的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物刻画得如此传神,把人们复杂的心理和人性的善恶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本书,更加拉近了我与名著的距离,消除了那种名著都深刻到难以读懂的印象。原来名著用质朴的语言,同样可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更喜欢名著了。
下一本是《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新的感受,华美的文字间流淌着真情,凄美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还记得最后合上书时,看见一轮皎洁的明月悬在天空,在黑暗中显得如此纯洁而明亮。我突然发现自己的视线竟有些模糊了。我被那种令人心碎的美的破灭和那种浓浓的悲剧气氛深深打动了。我更进一步走进了书里。
当我第一次读完《狼图腾》,草原狼苍凉的叫声便突然在耳边响起。这是一曲草原的挽歌。我想象着草原雄浑而壮丽的景象,想象着草原狼雄壮而凄凉的叫声和草原狼那追求自由的灵魂…… 《狼图腾》的悲壮在我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平凡的世界》则让人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也许因为它蕴含着陕北农民质朴的情感,在极为平凡的生活中,体现出不平凡的品格。这本书带给我别样的感动,不是《穆斯林的葬礼》的凄美动人,不是《狼图腾》的苍凉而悲壮,而是一种温暖而质朴的感动,有时想象自己进入书中,与书中的人物同欢喜、共悲伤。而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甚至不想与书中的人物告别,就像即将离去的亲友,让我难舍难分。至此,我更进一步体会了名著的力量。
之后,我又读了振奋人心的《决战朝鲜》,给人力量的《长征》,引入入胜的《野葫芦引》,还有外国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哈姆雷特》 ……
随着阅读的增多,我越来越喜欢阅读了。在阅读时我常常将自己融入书中,跟随作者一步步走入书中的世界,将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在他们快乐时,自己也感到快乐,当他们将要遭遇不幸时,自己也感到担忧,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总想施以援手。这时,书本不再是一个虚幻的世界,或者说阅读除去了书中世界与现实生活的阻隔,让我可以与书中人物在思想上“交流”,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在潜移默化中变得高尚。总之,阅读给我带来了快乐,充实我的灵魂。
阅读让我感到平静,静下心来思考,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也有了新的理解,而思想的深度也能在阅读中大大拓展。一本好书不可能是凭空捏造的,总会以现实为基础,因此,常常能够引发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从单方面考虑,到多角度思考,再到“节外生枝”,将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思维也在阅读中变得更加缜密、严谨。我们的思想因阅读后的思考而更加深刻。
此外,阅读能使我们更加坚毅,有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长征》中英雄们的英勇事迹,《野葫芦引》中人们在艰苦生活中的顽强抗争,《狼图腾》中狼为了自由的奋起反抗,《平凡的世界》中人们在困苦生活中仍旧保持的高尚品格,为改变命运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等等,总能给我以极大的激励,让我对生活充满勇气和信心,而这是在其他地方都难以得到的。
以上这些并不能概括阅读的意义。不过阅读对我们的影响确实是深远的,不可估量的。也许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吧!唯有静下心来扎进一部名著中细细品读,才能真切地体会到阅读特有的美妙。
不知不觉已把一本读书笔记翻完。回顾这两个学期的阅读经历,我发现自己的阅读写作水平虽然和同学相比不算很好,但也有了很大提高,不会出现无从下笔的窘境了。正是在阅读的影响下,我才能获得这样大的进步。
【点评】
通过海量阅读,人生积淀就会不断丰富。面对这篇读书笔记,你仿佛看到,一部部读过的名著,就是砌在人生路上的一级级台阶。
- ◆ 多元阅读
“多元阅读”是我们在名著阅读中所倡导的又一重要理念。
读书不仅在于汲取知识,更在于精神滋养,通过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此,学生的读书范围要尽量拓宽:既要读古代经典,也要读现代经典;既要读西方经典,也要读东方经典;既要读文学经典,也要读文化经典,以及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技等领域一切值得读、适合读的书;不仅要读书,也要读报刊杂志……
在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先后推荐了《论语》选读、《庄子》寓言、《诗经》、《楚辞》精选、《菜根谭》以及古诗百首、对联百副、寓言百则;哲学方面,推荐老子、王阳明、周国平;社会学方面,推荐了《现代化的陷阱》《猎杀中国龙》《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心理学方面,推荐了毕淑敏、卡耐基……通过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来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健朗精神、书卷气质和家国情怀。
【读书感悟】
1. 诙谐机智 大象无形
——从《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看外交场合的毛泽东
田向宇
由于暑假去了趟俄罗斯,一周前我在图书大厦转悠的时候,一眼就瞄上了纪实文学书架上的一本红皮书——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浏览之后,外交场合的毛泽东那诙谐机智、大象无形的风采让人无比钦佩。下面截取书中的几个场景,试作说明。
毛泽东右腿架在左腿上,活动着脚趾头,目光沿着指缝的空隙望着赫鲁晓夫高高的肚皮说:“不,赫鲁晓夫同志,有时候我比你高,有时候你比我高。现在我听你说。”
——此时,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在游泳池旁纵论天下大事。毛泽东“目光沿着指缝的空隙望着赫鲁晓夫高高的肚皮”的情态以及所说的几句话,精妙传神地表现了在妄自尊大的赫鲁晓夫面前,中国领袖那种鄙夷不屑和收放自如。
毛泽东眨一眨眼,忽然轻松地笑道:“不要做阿Q,头上有癞子又不许人说”,“不能做温室里的花草。如果没见过风雨,没有取得免疫力,遇到错误意见就不能打胜仗”。
——对谈时,领袖毛泽东举重若轻,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寓含哲理,又深入浅出。
毛泽东依然保持固有的步态,只是庄严的面孔上也浮出一抹友好而深沉的微笑。他只伸出一只手,当他终于踩到红地毯时,这只手已经与赫鲁晓夫的两只手握到一起。于是,毛泽东“留一手”的作用便显示出来:这只手亲热地搭在赫鲁晓夫右肩上。当他们互相亲颊时,它们的拥抱姿势毛泽东更像兄长,尽管在国家关系中要尊苏联为“老大哥”。
——这是赫鲁晓夫迎接走下飞机的毛泽东的场景。毛泽东的“留一手”也许并非刻意为之,但却在不卑不亢、步履从容、有意无意之间,展示了自身的优势和地位。
毛泽东在听到最后两句时已经开始吃饺子,这样一来,赫鲁晓夫讲完话,他恰好塞满一嘴饺子,不能明确表态,只是从鼻子里发出不置可否的两声哼哼。赫鲁晓夫便也塞进嘴一个饺子,咀嚼着静候毛泽东表态。
可是,毛泽东咽下饺子,说出的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
——这是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谈论铁路修建问题。在外交场合,当谈判遇到困局时,毛泽东既有撼山易、撼己志难的凛然,又有迂回穿插、出其不意的灵活,并往往出奇制胜。
毛泽东用餐巾擦了下嘴,声调幽默地调侃一句“赫鲁晓夫同志,我的饭已经吃完了,你的西南战线还没打完呢。”
——赫鲁晓夫的狂妄自大、喜欢吹牛是出了名的。席间,谈起苏联卫国战争,赫鲁晓夫又夸夸其谈起来,志得意满之态,溢于言表。毛泽东只用一句漫不经心的调侃,便不失礼节地结束了赫鲁晓夫唾沫横飞的自吹自擂。
……
以上是中苏关系没有破裂时毛主席和苏联领导人交往的一些片段。毛泽东的个性气质,不光有作为战略家的雄韬伟略、军事家的威武不屈、伟大诗人的豪气干云,还有作为外交家的幽默而不失庄重,智慧而又平易近人,游刃有余而又大象无形,这也是毛主席作为伟人的一大“迷人”之处。
【点评】
这篇读书随笔有“三妙”。
第一,妙在题目。“诙谐机智,大象无形”只8个字,却是点睛之笔,高屋建瓴、精准形象地概括了毛泽东作为外交家的风采。第二,妙在写法。小作者颇具眼光,截取书中的几个精彩场景并顺带点评,文章写得从容不迫,满纸灵动。第三,妙在点评。诸如“中国领袖那种鄙夷不屑和收放自如”“毛泽东既有撼山易、撼己志难的凛然,又有迂回穿插、出其不意的灵活,并往往出奇制胜” “毛泽东的‘留一手’也许并非刻意为之,但却在不卑不亢、步履从容、有意无意之间,展示了自身的优势和地位”“领袖毛泽东举重若轻,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寓含哲理,又深入浅出”“毛泽东的个性气质,不光有作为战略家的雄韬伟略、军事家的威武不屈、伟大诗人的豪气干云,还有作为外交家的幽默而不失庄重,智慧而又平易近人,游刃有余而又大象无形”等等,词语丰富,描述生动,将准确的评价融于其中,实在难能可贵。
2. 文字,让无声的照片带你去旅行
——读《中国国家地理》
郑逸杉
与其说《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讲地理的杂志,不如说它是一本文学作品。书中的照片都是不会说话的,但是作者的文字却使得那些图片像是会说话了一样,生动而优美。
读国家地理,会感到这些文字都是作者发自内心写出来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一篇游记。让人们读了以后,从视觉、听觉、嗅觉几方面都如身临其境一般。
这期的《国家地理》中,有一篇文章叫作“坐火车认识中国”。作者在讲丰沙铁路时,有这样的描述:“丰沙线可以说是北京周边风光最好的铁路线,东风4型机车牵引着列车沿永定河北上,穿行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傍水,迂回曲折,鲜艳的颜色给单调的山涧增添了一道色彩。”将丰沙铁路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细致的风景描写融合起来,让文字看起来不那么干巴巴的,而是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假如没看照片,只看文字,几乎能想象出照片中的风景,而这些文字,也将一张张静态的照片变成了一段段动态的画面。这是视觉上的享受。
“烟墩角村村南有一个相对封闭的海湾,两侧各有一条淡水溪流入,聚集了丰富的鱼虾和浮游生物。每到寒风飘雪季节,成群结队的大天鹅就来到这里,在碧波荡漾的海湾里,或凌空翱翔,或翩翩起舞,如梦如幻。”读着这段文字,我好像听到了一阵阵海浪拍打着岸边的声音、成群结队的天鹅扑扇着翅膀的声音,还有海风的呼呼声。这些声音交错着,成为一首海边村庄特有的、永不停息的交响曲。当那些动态的画面中加入了声音,原本的照片就成为了一辑辑电影,这是听觉上的享受。
“养蜂人小心翼翼地用竹刀切割下一块装满蜂蜜的蜜脾。近看蜜脾,外观像果冻一样,但有一股浓浓的中药香味。”我好像闻到了晶莹剔透的蜂蜜的香味。有一点点药材的味道,其中又夹杂着一点甜甜的香味。当一段段电影让你有了嗅觉,那就变成身临其境了。这是嗅觉上的享受。
文字,给一张张无声的照片配上了动态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一段绝佳的、恰到好处的文字能够让一张沉默的照片带着读者去旅行。我想,这就是《中国国家地理》最大的魅力所在。
【点评】
《中国国家地理》是一份颇受好评的杂志,它的魅力何在?郑逸杉同学的诗意评价是:给一张张无声的照片配上了动态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一段绝佳的、恰到好处的文字能够让一张沉默的照片带着读者去旅行。对于这么好的一份杂志没去关注,该是多大的遗憾呢?
3. 荣耀的背后是支离破碎
——读《出梁庄记》有感
王忻然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出去旅行,在很多地方都经常能在各种物品——纪念品、文具、生活用品、工具、玩具、衣服等东西的标签上,找到一行小字——“Made in China”或“中国制造”。
我曾为这件事感到非常的骄傲与自豪:我的祖国的姓名,印在她的人民生产的物品上,走遍了全世界!我国的生产力是如此的强,我国人民是如此的勤劳,我国的经济是如此的繁荣昌盛!这是何等的荣耀!
但读了《出梁庄记》之后,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单纯美好,这奇迹一般的成就不是一个轻描淡写的勤劳可以造就的,而是千千万万中国人付出了他们的健康、快乐、幸福、乃至生命换来的。这无比的荣耀背后是痛苦、是血泪、是支离破碎。
支离破碎的,是家庭。年轻力壮的打工者漂泊在外,而他们最亲的家人则在千里之外组成了一个仅有老人与小孩的、形态扭曲的村落。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冰冷如那监狱牢门的根根铁柱,将血浓于水的亲情隔开。我无法想象一群与我差不多大的孩子,用电子游戏等东西麻痹自己,虚度年华、碌碌无为,粉饰着自己内心对父母的思念以及对自己将来出去打工命运的无奈。我无法想象一群两鬓苍苍、本该安度晚年的老人用枯枝般颤巍巍的手拉扯大一个又一个孙子孙女,将心中对流落天涯儿女的无限挂记,化作一声幽幽的长叹。我无法想象一群普普通通的打工者,为了撑起整个家庭,四处打拼,独自面对大城市里各种竞争角逐、尔虞我诈,将所有的委屈和泪水默默地咽下,只能在一次又一次夜阑人静时,在梦中呓语心中挚爱家人的名字。
支离破碎的,是文化。农村的少年们,十几岁便离开家乡,或随父母或独自一人,游荡在各大城市挣钱糊口。他们如无根的浮萍,随波漂流,四海为家却又没有家。他们既远离了故土,又从未融进城市;既未领悟到流淌在血液中的淳朴忠厚的文化和对土地的眷念,又未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精神方面极度匮乏的他们只能专注于物质,最后变成了行尸走肉一般,终日忙碌却毫无意义,仅仅能勉强搞定身上衣裳口中食罢了。可他们是中国未来的“绝大多数”啊,是中国未来的支柱!所以,随之破碎的,是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
支离破碎的,是心。多年来一个人在城市中打拼,所受的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远离家人的痛苦;老板黑心的无奈;被城里人看不起的耻辱;无法和心爱之人在一起的忧伤;谨防被坑的小心翼翼……城市中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苦,但是为了那几张沾满汗水泪水的钱,为了那短短几天的快乐,为了家里人能吃饱,孩子能健康成长,他们——中国最坚强坚韧却又平凡的人们,只能忍。哪怕再苦再累,哪怕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哪怕一次又一次破产,哪怕难过绝望得想自杀,想想故乡的白发老母与嗷嗷待哺的幼子,他们只能咬着牙坚持下去,任由自己的心在一次又一次的煎熬中,变得千疮百孔。
【点评】
《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是姊妹篇,两书并非文学名著,而是社会学著作。在两书中,作者以直面生活的勇气,通过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把三十多年来农村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所遭受的毁灭性的破坏无情地揭露出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这样的书,对于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直面生活,是何等的必要而重要。
- ◆ 专题阅读
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阅读”是我们名著阅读活动的突出特色。
譬如:由《狼图腾》《重返狼群》《藏獒》组成的动物专题,由《大秦帝国》《大秦将军》《蒙古帝国》组成的历史专题,由《鲁迅传》《毛泽东传》《钱学森传》《贝多芬传》《林肯传》《拿破仑传》《海伦·凯勒自传》组成的人物传记专题,以及由《童年》《简爱》《牛虻》《悲惨世界》《静静的顿河》《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等几十部外国作品组成的世界文学名著专题等等。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以反映中国近现代史中民族苦难与辉煌历程为内容的 “红色经典”专题阅读。
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历经屈辱与苦难、血泪与抗争。无数革命先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的智慧与勇气,奉献与担当,精神与品格,是中华民族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反映这段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作品,既是文学,又是历史。读这些书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简直难以估量。我们为学生推荐了二十几本书,设计成一份有难易梯度的书单:
“红色经典”的大量阅读,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精神成长,也有利于把“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的课程建设目标落到实处。走进“红色经典”,不仅是回归读写本源、同步升华读写的有效途径,更是形成核心素养、为终生发展奠基的必然之举。
【读书感悟】
1. 品味精神盛宴
丁子扬
自从上了中学到现在已经有整整两年了,从外貌上看,同学们和我也都长高了不少。但我们得到的不光光是“傻大个儿”,还有我们更加坚强、更加成熟的心灵。
在这个物质世界,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必须要有坚不可摧的心灵。而从小孩子到成人也正是这么一个过程。顺其自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课余时间充分地添加阅读才行。一上学,老师便“赶着”我们读书,这使我这样从小就接受“课文生词天大”教育理念的同学感到极其地不适应。先是被逼着扫完罗广斌的《红岩》,又是囫囵吞枣地看完《林海雪原》。直到我翻开了老舍经典《四世同堂》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了书中的那股“刚劲儿”,那是一股热烈的气息。
于是我便从一个整个小学阶段只看了一本书、成天奶声奶气叫“妈妈”的奶宝变成了一个有自己思想的青少年。先不说思想成不成熟、正不正确,也算是拥有了一个有型的、自己的小小精神世界。
接着,热烈的抗日战争气氛瞬间在我翻开《平凡的世界》第一页时消失。一种浓郁且香甜的黄土味儿从书中直扑我的内心。那是改变我最深的一本“精神盛宴”,歌唱着人间的爱与美丽的人性。还记得孙少平、孙少安和田润叶吗?那一幕幕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虽然看不见,但是能想象出那一个个伟大的灵魂。路遥是个伟大的作家,他能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毕生的能力与才干全部显现出来,延续下去。虽然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那样的痛苦,但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不还是一个充满精神力量、积极向上的“强人”吗?即使写作路程是那样的坎坷,但最后不还是成就了茅盾文学奖吗?路遥虽然身体已经坚持不住,但是他的《平凡的世界》还是能鼓舞无数读者坚持自己的人生之路。一本酸酸甜甜的《平凡的世界》,正是路遥的内心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路遥一样,充满灵气与对命运的不屈,这世界上还会有那么多下流、卑鄙、无耻的猥琐小人么?这世界便不会是浮躁的!
从那一时刻,我好似从小娃娃变成了“听话的儿童”(一本《平凡的世界》当然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品味精神盛宴让我在第一年内迅速地成长起来,不再那么的幼稚。
第二年的到来更是充满着书香味儿的,我已经读了几本书。从我们老师那儿学到的东西要远远比在小学学得多!
第二年应该是以纪实类的书籍为主。我读了《长征》和《决战朝鲜》。《长征》一书我看得有些费力,因为纪实性实在是太强了,使我不得不粗浅地快速把它看完。但是《决战朝鲜》就完全不同了,那可真是让我从怀疑解放军是否有那种精神跳跃到努力学习那种精神。“美国”,在那个时代的世界是个可怕的名词,它充满着邪恶的力量并包揽着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谁要是招惹了它,谁就是倒霉。不过这一切都没有吓倒刚刚接过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的中国共产党,我们不会被打倒,我们还把吓唬人的那条“狗”打得落花流水!这是什么?这就是人民志愿军的力量!直到现在,那条“狗”还成天惦记着我们这片宽广的土地,时不时派几架战机来吓唬吓唬我们,我们才不怕! “美国人一刀下去,不照样前后两个窟窿?”
看完了这本书,更是为中国人民的力量感到震撼!
其次,我还看了很多小杂书,也都是关于历史的。
两年下来,我吃了不少食物,但光吃食物不行啊!起码也得吃点精神上的食粮吧?在精神食粮的作用下,我便成为了一个男子汉!
这就是品味精神盛宴的结果!
【点评】
读“红色经典”有什么作用?丁子扬同学的回答生动而有力:作为人,光吃物质食粮不行,还得吃点精神食粮。由于吃了“红色经典”这样的精神食粮,自己便从成天奶声奶气叫“妈妈”的奶宝变成了一个男子汉,一个有自己思想的少年!
2. 我的读书感受
胡雨石
时间过得快如流水,转眼间,我已经在中学度过了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名著的陶冶让我受益匪浅。一本本名著让我足不出户便能亲历几千年间在世界上发生的种种传奇,让我不用上课便能领悟到人间的种种潜规则和真谛。名著,无疑是艺术殿堂中央的最金碧辉煌的宝座。
回顾这两年来我读过的所有名著,发现每一本都是一座文学的里程碑,也是我的思想和成长的里程碑。
《红岩》中革命烈士们为人民解放而进行到底的抗争精神和种种激烈的场面让我叩开了名著世界的大门,开始了在名著殿堂里的遨游。这时我的读书笔记是那样的幼稚和简单,在现在的我看来仿佛是年代久远的古董了。《红岩》让我理解了国家的创造是多么艰难,可以说是我的启蒙书。
《四世同堂》可以说让我更上一层楼。这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巨著,一部不折不扣的经典,能让人充分体会在日寇和汉奸阴暗、庞大的阴影下被笼罩着的北京人民的生活。在这种看似已经绝望的环境下,一股股抗争的星星之火和所有人民尽自己的全力来抗击日寇的精神让我为中华民族在外敌压迫下释放的巨大能量感到自豪,也对我们居住的北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瑞宣、钱先生、瑞全、瑞丰、冠晓荷、大赤包的种种遭遇和经历也让我对汉奸和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的读书笔记也开始真正地被思想充实起来。
《平凡的世界》无疑是对我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一部书,让我理解为什么这部书凝结了路遥一生的血汗。在这部书里,没有罪大恶极、如汉奸般的坏人,也没有为革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全书只如潺潺流水般讲述了文革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广大贫苦人民所经历的生活和奋斗的过程,犹如一部民族史诗,引导人挖掘自己对人生最深刻的理解。孙少安在经历无数挫折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万元户”,孙少平这个高中生在自己人格光辉的照耀下和自己不懈的奋斗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目标,田晓霞在危难时刻为了解救儿童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个无名的好心人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悄然离去…… 《平凡的世界》中每一个故事都给我上了最宝贵的一课,至今也是历历在目。这部名著对我在人性和人格还有奋斗这些方面的启发和陶冶是别的东西永远都无法逾越的,她绝对是一部永远都不会下架的好书。
《1911》《长征》和《决战朝鲜》堪称中国近现代历史巨著,跟着这几本书,我亲历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壮烈、也最有戏剧性和启发性的历史片段——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红军长征和朝鲜战争。“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在这三部书里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的屡败屡战,长征中红军在不允许人类生存的环境下为共产主义做出的抗争,朝鲜战争中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大炮的奇迹都在这三部书中有了最完美的解读,让我对前辈们为新中国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流血斗争更加了解。在这些战争中,正义的一方也是弱小的一方,同时也是获胜的一方,光是这点就可以让人对其深思良久。这也是这段历史中最振奋人心的一点。历史名著对于我来说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近两年的名著阅读已经让我真正开始拥有思想,让我对祖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的人格真正得到了升华,经过了名著的陶冶,我可以说是真正完成了蜕变。
【点评】
名著阅读是怎样为孩子打好精神底色的,这篇读书随笔令人信服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近两年的名著阅读已经让我真正开始拥有思想,让我对祖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的人格真正得到了升华,经过了名著的陶冶,我可以说是真正完成了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