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学生这样学语文:走近经典名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亲近阅读:写出真情——现当代文学经典

 

合上书页,没有太多的感慨可以吟诵,只是在灵魂的上空盘旋着最简单的感受——真。看着暗黄的书页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却全然没有因年代而产生的隔阂。我的灵魂宛如一颗晶莹的雨滴,融进平凡的汪洋大海,不再顾及自己的感慨,只愿意与他们一起波涛汹涌。

——张雅雯

 

★ 读写导航 ★

人大附中初一年级学生所阅读文学名著中最有代表性的五部作品是:红色经典《红岩》,老舍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四世同堂》,“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获奖作品《狼图腾》,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和《平凡的世界》。学生对这五本书特别喜爱,读起书来手不释卷,每天早读和午休的时间,一个个捧着书专注阅读的身影是教室中最动人的图画;读书讨论会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朗读精彩篇章是课堂上最动听的声音。

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阅读名著,深入思考,老师们采用了以读带写的方法,让同学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真挚的读书感受。一开始学生们还只是习惯复述概括情节,于是,老师们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最近阅读的名著中给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形象是谁?是令人心疼的小萝卜头、向往自由的小狼;是爱国的瑞全、勇敢的田晓霞,还是老实本分的梁亦清……你对这个形象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写出你最真切的感受。

当然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你一定有沉醉其中忘却自我的感受。可能你想痛骂卖国的大赤包、冠晓荷;可能你和追逐自由的小狼一起驰骋在辽阔草原;可能你想对少平说:“我真佩服你!”可能你想……你可以把想对书中人物说的话以书信的形式写下来,表达你真切的思想感情。

慢慢地,学生开始学会自己寻找合适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对书中人物的爱与恨,对书中情节的理解与感悟,对书中主题的思考与探究,对自己人生之路的选择……都融入了阅读后笔下流淌的文字中。

之后,老师们又尝试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关注文字背后的情感,深入地体会作品形象的精神世界,例如:

你的生活中一定有不少快乐的事情吧?名著当中的人物也和你一样,经历着属于自己的乐事。《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童年的乐趣,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里,鲁迅对斑蝥的喜爱,对描绣像的迷恋,还有对捕鸟的记忆,都让我们体会到孩童的天真与自由的快乐;《苏东坡传》中,旷达的东坡居士即便被贬黄州,也依然能够寄情山水,写下“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千古名句……

细品人物的“乐”,你能看到他们不同的精神追求。“乐”是韩新月站在未名湖畔浮现的笑脸,是孙少安看到红砖第一次出炉时成功的欣喜。细品人物的“乐”,你更能体悟不同的人生态度。你一定记得瑞全远赴战场时,心中涌起的喜悦,还有大赤包得到那不堪的“官位”时得意洋洋的眉眼。

这小小的“乐”字值得让我们回味与思考,尝试写出你对人物“乐”的理解。

 

《红 岩》:红梅花儿开

 

【走进名著】

《红岩》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全书描写了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重点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情节跌宕起伏,荡气回肠。革命者在阴森恐怖的 “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里受尽酷刑考验,但依然坚守节操,勇敢地展开狱中斗争。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中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书中真实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英雄形象,展现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品读分享】

《红岩》是我们向刚入学的初一学生推荐的第一本书。如果没有老师的推荐,可能我们的学生一生都不会去阅读这本书,读书讨论会上曾有同学说:“早就听说过《红岩》的大名,家长和老师也曾反复向我推荐,但总以为主旨有些沉重,背景离我们很遥远,而迟迟没有勇气拿起这本厚厚的书。”是啊,在这个信息快捷、科技飞跃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孩子们很可能被所谓的各种“时尚”所吸引。

可是,经典的力量就是能够跨越时空,带给不同时代的人们以震撼和影响。在阅读《红岩》后,学生被深深感动、震撼。也正像他们所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下架的老书”。本节所选的读书笔记共5篇,角度各有不同,他们不仅关注到了江姐、许云峰这些主要人物,还能关注到龙光华、小萝卜头这样的次要人物。他们写读后的思索,不仅能思考“五星红旗为何鲜红”,从而明白先辈的功勋和远去的历史永远不能忘记;还能对比自己现今的生活,懂得如何珍惜和进取。学生们的篇篇读书笔记正像《红梅赞》中所唱: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

 

范文1:红梅花儿开

张璟华

初读《红岩》,我便被里面那些动人的故事所吸引。它为我们塑造了一组革命英雄的群体形象。这些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都活灵活现地以各自生动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如江姐,她对党忠贞,对敌斗争顽强不屈,在危急关头从容镇定,对革命同志血肉情深。

当她吃饭时,觉得城门口可能并不安全,便嘱咐华为慢慢吃饭,她先去查看一下,这时,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了不安。

当她距城头越来越近时,我不由得在心里呐喊:江姐,快回去,先别去城门口。虽然起不到任何的效果,却依然禁不住这样想。近了,近了,当她来到城楼前,当她看清布告时,当她望见丈夫的头颅时,泪竟在不知不觉中滑下了脸庞。

我只好任由书中情节的发展,江姐看似很好地控制了情绪。但又有谁知道那份被掩盖在坚强底下的脆弱与悲痛呢!又有谁知道,她正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埋进心底。而那份深藏在心头的仇恨,却是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呢!

反观,甫志高便跟江姐有了天地一般的差异。他想让党信任他,便扩大书摊,未经组织考察私自吸收一名伪装正直的青年,却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令党遭受了巨大损失。他过于想表现自己,而且还随意猜疑别人、排挤他人,只为自己着想,最后因贪生怕死成了可耻的叛徒。

放下书,我的心里感想万千。书中众多英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精神和坚如磐石的理想与信念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学生感言

刚上初中时,老师在语文课本之外让我们读名著、写读书笔记,每周带我们去图书馆。开始时,我有些疑虑甚至不理解:这样子能学好语文吗?然而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检验,我愈加佩服老师的见解与理念,而我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范文2:五星红旗为何鲜红

胡雨石

这周,我读了《红岩》的第一到五章。虽然只有短短的80多页文字,却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了解了我们伟大先辈们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五星红旗为什么是红色的了。

在第四章中,原本怀着激动和无限期望要与丈夫相见的江姐亲眼看到了反动派张贴的写着丈夫名字的布告,看到了为了群众而牺牲的丈夫那被反动派凌辱的头颅时,相信每一个人遇此情景,都难以接受这极其残酷的事实。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更会使人动摇,背弃自己的信仰,开始盼望安宁、温暖、平静的生活,从而放弃为了人民、为了理想舍生忘死的斗争,背叛党和人民。然而,江姐却坚守住了自己的信仰,投身到更残酷、更危机四伏的斗争中。光凭这一点就能让人们佩服这个年轻女子了。如果没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人,革命哪能胜利,哪能有新中国!

读完这一章,也更让我了解到,国旗为什么是由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是呀!如果革命没有牺牲,革命哪能胜利,哪能为人民服务!倒下一个人,千万个人站起来,便是革命残酷的真谛。如果没有彭松涛那样的英灵,革命便不能胜利,人民将永远被反动派蹂躏在脚底。正像那气势磅礴的石刻上给人超越内心力量的大字一样: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只有手持镰刀和斧头的党和人民一道,才能开出新乾坤。蹂躏人民的人,将是永远遭人唾骂、失败的人。

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有多少这样的故事被人传颂。从鸦片战争中销毁成吨鸦片、为人民服务的林则徐,到为唤醒民众而生的大作家鲁迅,再到家里牺牲了六位成员的毛泽东,他们的事迹还在被人们传颂着。然而,还有更多的人在为革命胜利默默地作出贡献,他们有些可能不为人知,但是相信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后代至今还尊敬着他们。他们那胜利的丰碑也将永垂不朽。

我们伟大的先辈们,用自己的信仰和鲜血,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也要尽自己的努力,为祖国争光,为后代造福!

 

范文3:一本永远不会下架的老书

陆天明

上周,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一本《红岩》。

从我翻开那鲜红封面的第一刻起,我便被其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它仿佛把我带进了60多年前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我想象不出来那时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但是我却被众多革命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如磐石的信念所深深震撼。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接黎明……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秘密枪毙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情自若地蹒跚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头面对着后面的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 面对死亡,他没有丝毫的害怕,革命信念也没有丝毫的动摇。还有江姐被粗长的竹签插入指尖的刺骨钻心的逼供,这种非人的肉体折磨,我相信很多人都无法忍受。可是江姐,一个柔弱的女子,却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使这些丧心病狂的敌人一次次地失败。

我想象着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里,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他们咽下发霉的残羹冷炙,拖着遍体鳞伤的身躯,忍受着新伤旧创的撕心裂肺的剧痛…… 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与反动派斗争到底,肉体上的折磨丝毫不能动摇他们的精神和信念,读着他们的事迹我一次次被感动,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惭愧——想着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退缩,会放弃;想到我经不起诱惑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想到我早上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不想起床……我终于明白: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越是铺满荆棘的道路,越需要我们去开拓。

我生活在一个和平、安逸、富足的年代,但它却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先烈们用宝贵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要感谢《红岩》,它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坚贞,什么叫英勇,什么叫信念。它为我树立了榜样,使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价值。我要做一个坚强的人,遇到困难也不动摇信念,勇往直前!

感谢《红岩》,这本永远不会下架的老书。

 

学生感言

初一第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把语文书放在一边,顺手拿出了《红岩》,告诉我们名著阅读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从此我就意识到,这两年的语文学习将与以往的完全不同,原本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自此生机勃勃。

 

范文4:渣滓洞里有红五星

刘昆玉

渣滓洞里的生活极其艰苦,只有污黄发臭的霉米饭,而且敌人还有意致使狱中缺水。因此,在极度干渴之下的吃饭,竟成了一种战斗,一种不屈服于迫害的战斗,但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有顽强的斗争意志和不屈的决心。

在不懈的努力下,水坑终于挖成了。 大家纷纷来舀水,其中一位姑娘的行为,让我敬佩不已: 她用漱口缸,舀了一缸水,迟疑了片刻,又蹲下身子,把缸里的水,往水潭中倒回了一些,她不愿意把水舀得太多,想留给更多的战友取用。其实,她也同样缺水,但她心里想着的,却是她的战友。

可是好景不长,一个特务出现了,把几团污泥踢进了水坑,我的心“刷”的一下凉了,心想:好不容易用指尖一点一点挖开的水坑,就要消失了。就在此时,一个身影,立刻出现在我面前:龙光华像在保卫人民的利益,挺身上前,与特务斗争起来。

满身鲜血的龙光华,渐渐地,看到阵阵金光在眼前闪耀,接着,变成无数的红旗,在眼前飘舞。数不清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欢呼着,挥动着乌黑发亮的冲锋枪,从眼前冲过去。他完全忘记了集中营,忘记了躺在身边的苦难中的战友。

他贴胸的上衣口袋里,装着一小块硬东西,一颗红色的五角星,他将它珍藏在胸口,珍藏在他心间。

渣滓洞里,此刻有一种力量,这力量正团结着集中营里所有的战友。虽然,这种力量是看不见的,然而从那些病弱的战友的脸上,从毫无怨言地承受任何考验的斑斑伤痕中,从显示每一个人的意志与决心的合唱里,都可以感触到这无形却百折不挠、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

我想,那就是心中的红五星。

 

范文5:小萝卜头,我们记住了你

赵奕

他,一个仅仅九岁的小男孩;他,因为营养不良,头和身子长得极其不匀称;他,本应有着快乐的童年,拥抱外面的世界,却一直被囚禁在这黑暗的魔窟中。

这就是小萝卜头,一个实在令人心酸的角色。他是那么善良、可爱。第一次见到成岗时,他闪着信任又快活的眼光说:“我晓得你……可是我不说!”他们相识以后,小萝卜头很快就帮成岗和楼下的同志建立了联系。小萝卜头对自由充满了向往,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在离开渣滓洞之前,小萝卜头送给成岗一张自己画的水彩画。画上是蓝蓝的天、金黄的山、翠绿的森林、红红的太阳,画的名字叫《黎明》。看到这时,我的心里痛苦而心酸。这样可爱的孩子原本应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可是监狱里的黑暗生活,却给他那纯真美好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在他的心中,遍地都是残暴的特务,遍地都是黑暗的牢笼——就连在他的梦里,城市的房门都是用竹签子做的,一座座城市也都是黑暗的集中营。敌人的黑暗统治,褪掉了他的稚气。他已算不上是孩子,他长大了——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小战士,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革命者。他虽小,但他却像战士一样勇敢镇定,和成人一起、和全国的战士一起,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是对黑暗的憎恶,是对美好的向往,让他成为了全国斗争中的一分子——年龄虽小,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却早已变得坚强。

小萝卜头年龄虽小,但他的精神,使得我们记住他,小萝卜头值得让我们像记住那些走在最前列的战士一样记住他!

 

学生感言

我读的第一本名著是《红岩》,小说带给我强烈的心灵震撼,我懂得了其实口头上的嘲弄就是心中的不敬。我们诅咒的本该是杀人不眨眼的军统特务呀!从此,我再也没有过对烈士的不敬,这就是名著的力量。

 

《四世同堂》:孩子·国家

 

【走进名著】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长篇巨著,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小说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为背景,以祁老太爷一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老舍先生以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和炉火纯青的小说技艺刻画了一系列典型的艺术形象,展现了风味浓郁的北平生活画卷,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品读分享】

本节精选了同学们阅读《四世同堂》后写下的读书笔记。翻开这一节,你会看到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再现在你眼前。矛盾的瑞宣、可鄙的瑞丰、勇敢的钱默吟、善良的韵梅、可耻的冠晓荷……无不让你感叹大师笔下的人物是如此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在这里——你能体会到《战士》的刚强,思考《方圆里的中国人》、慨叹《中国人的奴性》,你会为《屠刀下的觉醒》叫好……你会感受到每一位小作者的呼吸、心跳,体味最真实的阅读感受。

 

范文6:孩子·国家

孙闻溪

“他们把小顺儿撞倒,而后骑在他的身上,抓住他的头发当作缰绳。小顺儿,一个中国孩子,遇到危险只会喊妈!”

读到这里,我的心中充满了悲凉、无奈、愤恨和屈辱。我实在不敢相信,在那个祖国被入侵、被肆意践踏、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一个中国孩子,被日本孩子当马骑,竟丝毫不敢还手,甚至连骂都不骂他们一句!唉!

今天是淘气的孩子,明天是思想进步的青年,后天是革命家或工程师;今天是聪明的孩子,明天是有创新性的青年,后天是军事家或科学家;今天是老实的孩子,明天是干劲十足的青年,后天是老师或工人……如果说青壮年是国家的栋梁,那么孩子们就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所以,国家可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孩子们也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

两个日本孩子,赛跑、爬树、打闹,占领了这本该属于中国孩子的树荫和快乐,但小顺儿却丝毫不加以评论或感到愤懑,听之任之。日本孩子把小顺儿当马骑,小顺却不加反抗,只会扯着嗓子叫妈妈来帮忙。

有人可能会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淘气很正常嘛!小顺儿还小,被人欺负不敢还手也很正常!”

但是,不要忘了,孩子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小时候的所见所闻和习惯,将会一生受用。日本孩子今天抢的,也许只是一块糕点,一片阴凉,但他们长大后,抢夺的可能是别国领土、别国资源。

二战期间,中国百姓中,有不少人关起大门,做起了缩头乌龟,不到迫不得已时,绝不出家门半步。大人们也在教育孩子们:少出门,少嚷嚷,千万别惹日本人,他们可惹不起!于是,中国的孩子们,耳濡目染,学会了这样一条道理:我不招别人,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别人的事,我管不着。可是,当“别人的事”真正的变成了“自己的事”时,自己又该怎么办呢?渐渐地,孩子们长大了,却因小时候大人们常说的那句话,遇事没了主见,少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

日本呢?

二战期间,日本的男孩子一律接受了特殊的教育:学校里,老师向他们灌输对中国人的仇恨,教他们做枪,拿枪。他们的玩具也是武器模型,高射炮,机关枪,炸弹,手雷……应有尽有。有些男孩甚至将木棍绑在背上,想象自己是去执行自杀任务的“人肉炸弹” ……日本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极端的,在那个年代里,这种教育方式,这种文化,让无数别国人民遭遇了旷世奇难,无尽的悲哀。面对压迫逆来顺受和为了强大急不择路都是人性悲凉的极端。

孩子们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在教给孩子们——也就是我们知识的同时,请不要忘记,给我们留出空间来探索和思考,将来好为国家尽一份力。

 

学生感言

我不像昔日那样,任由自己批判各种现象,而会更加全面、理性地思考,理解人们有的无奈之处,便忽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因此变得从容淡定。我了解了什么是“国”,什么是“爱国”,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我感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再盲目,我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而有力量;我意识到了人生的多样和变换,于是自己也放下了很多小小的多愁善感、烦恼抱怨……感谢“书”,我为有这样的知己而感到荣幸与自豪。

 

范文7:说瑞宣

时泽文

初读《四世同堂》,我不禁为瑞宣的踌躇而满怀无奈,也为他有一腔爱国热情而被家庭拖累、被琐事缠身而感慨万千。

现在重新审视瑞宣,虽然他满腹经纶,学贯中西,但传统文化的思想已经在他心中根深蒂固,“百善孝为先”、“中庸之道,以忍为先”的思想像枷锁般束缚了他的身体。他爱国、正直,却想兼顾“大家”和“小家”,而变得优柔寡断。为了生存,在英国府找工作,却能昧着良心原谅自己,祖国大难之时,为了小家不赴国难,作为一个有良知有学问的中国人,说出了“除非你给我一个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的话语,那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底线:不能报国但要保全自己的名节,不当汉奸,不背叛自己的国家,让老三革命,自己照料家人。家庭观念充斥着他复杂的内心,使他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报国的良机,为了爷爷四世同堂的梦想继续传承而敷衍了压在这代青年身上国家兴亡的重担,被自己的良心谴责。

然而,他敢于自我改变、自我救赎,在民族存亡的动荡时期,钱先生坚贞不屈、誓死报国的一系列行为,这个爱好和平,却甘心为国家、为真理和信仰献出生命的诗人,在瑞宣心中犹如旗帜标杆,振奋了他的心灵,让他又看到了胜利,燃起了希望。经历了太多世事沧桑,他鼓起勇气,配合老三做起了地下工作,让我又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瑞宣……

老舍先生也借瑞宣的口说出了许多他想敬告世人的道理,瑞宣从苦闷中觉醒走向反抗的过程,是体现在他身上的国民精神弱点被逐渐清除的过程,是他不断摆脱传统文化影响的过程。老舍先生对瑞宣的心理描写之细腻,也反映出作家在瑞宣身上倾注了丰富的情感,使我们看到了充实的、有血有肉的瑞宣。

 

学生感言

我爱老舍的文章,因为它的细腻——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色都是恰到好处地、精巧地出现,经历他应有的一个个情节,让人读着真实,似乎踏入心底。每一个笑容,每一滴眼泪,每一个握紧的拳,每一个蹙紧的眉都让你感到肌肉、神经的变化。看吧,瑞宣的每一次心灵深处的纠结,对自己的谴责与辩护,是否让你感到他尽孝与尽忠的矛盾?

 

范文8:方圆里的中国人

马子麒

读书讨论会后,我又重新思考《四世同堂》。

由瑞宣开始。的确,他的心情可以说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写照。但他不仅是矛盾的,更是幸运的。他虽被夹在家与国之间,但不能说他是失败的。论家,他养活了四世同堂的大家族,这在战争年代是值得骄傲的;论国,他因自己的才华而能在英国府做事——至少不用为日本人做事,违心地成为汉奸。同时,三弟瑞全是对他最大的安慰。他至少可以自豪地说,他不是汉奸,而且最亲的三弟还是抗战前线的战士!

但,野求呢?因国与家的矛盾,他不得不去吸鸦片——因此丢了家,丢了工作,当然,也早就为家而丢了国……他虽还活着,却已如行尸走肉。

总的来说,直至战争结束,瑞宣仍没能作出选择——他只是在抉择,或说在逃避,最终也没有作出一个决定。但残酷的战争最终仍是容许了他的犹豫,甚至直至结束也没有逼他决定——家,还是国。也许因他出众的才干,也许是因他的幸运。然而,对更多人而言,战争中,必须要做选择——要么为国舍家,要么为家舍国——为国舍家,像钱老人、高第——他们心安理得;为家舍国,不仅有那些汉奸们,也有野求这样的人。汉奸们,因他们心中无国,也是“心安理得”地做汉奸;而野求这样的更多中国青年,是因家国的矛盾而失去了希望,最终因此也失去了生命,舍弃心中的“国”而换来的“家”,无疑,也必亡。

老舍先生对于瑞宣的感情似乎也是矛盾的。他让瑞宣的心被家国的矛盾扯碎,同时又让瑞宣的优柔寡断,同他的家、他的国,都在残酷的战争中存在下去。不妨设想,若战事时间再长些,也许瑞宣也不能如此继续逃避下去——他也许会成为下一个野求,而那时四世同堂这样一个家族,也就彻底破碎了。即使他真的作出正确的选择,一家老少也不知何去何从……但这一家人的生命至少换回自己的心——即使最正确的选择,也需要血的代价!

想必历史中,瑞宣这样幸运的人并不能有几个吧。大部分人也许会像野求……野求的命运,是最令人沉痛的——也许,这是只属于中国人的命运悲歌。

因为中国人的本性,儒家告诉他们忠、孝,告诉他们追求完美;道家告诉他们自然生息的完满,告诉他们相反即相成。道家给予他们“外圆”,儒家给予他们“内方”……

外圆内方,天圆地方。古建筑、古钱……无一不体现着这种特殊的处世哲学。于是,儒与道,又碰撞出了中庸。

然而,战争会要求人们作出选择。人们早已习惯的“中庸”的生活态度与“外圆内方”的文明被搅得天翻地覆。战争中不存在中庸,外圆则不能内方,内方则不能外圆……

北平的城墙,它的古朴,它的美丽,再不能保护城里的人及北平城的文化……

战争面前,人们要开始勇敢地面对抉择……

 

学生感言

生命可以是一片汪洋,像钱老人,即便前半生都是风平浪静,却也难以隐藏他爱国情怀的汹涌澎湃,难以阻挡他在人生的后半程泛起惊涛骇浪。他本应该任生命伴随着岁月走向衰败,然而他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因为心里拥有无上的追求与信念,即便是风烛残年,那生命也闪耀着无比灿烂而坚毅的光辉。

 

范文9:一群无耻的投机者

程昊

在《四世同堂》中,有这样一群无耻的投机者,包括蓝东阳、瑞丰、冠晓荷、胖菊子等。他们始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处,在他们眼里,从来都没有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是,在国家处于危难时,他们为了官职、钱财,会毫不犹豫地出卖自己的国家、民族。

蓝东阳渴望得到一个校长的职务,当他从瑞丰口中得知有一个校长的空缺,当场就问瑞丰花多少钱运动。他没有什么才气,但最关心权力、金钱与一个文艺者的称呼,他从来不考虑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冠晓荷的理论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希望能趁此找到做官的机会。他四处奔走,把日本人的占领当成自己升官发财的机会,把日本人当成最好的朋友,他举报钱诗人,以此来捞得爬升的资本,他关注南京的战况,生怕走错方向。

而瑞丰又无聊又没脑子,把冠晓荷当成偶像,他为了弄到钱,盼望当特务,胖菊子利用关系给瑞丰弄到一个科长,当瑞丰丢了这个官时,她又投奔了蓝东阳,后来又携款逃跑,她不是嫁给人,而是嫁给他们的官职,她只在乎吃穿,不在乎为此而嫁给一根木头。

老舍是在警示中国人,他展现出了部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若大家不注意的话,中国再遇到危难时,也会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国家和民族。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良知、有道德,只有把握住最根本的东西,才能保证这个国家的强大,如果一个人道德败坏,那么本事越大,危害就会越大。

 

学生感言

《四世同堂》这部作品在我心中实在能用“伟大”来形容,读几遍都不过分。钱老人被日本人折磨的惨状,李四爷的惨死,一个个日本人制造的惨剧让我忍不住留下了泪,更让我明白了家与国的关系——这是鲜血印证过的。

 

范文10:屠刀下的觉醒

周润皓

城破!

国亡,家焉在?

小羊圈,北平千百胡同的缩影,而生活于其中的人,代表着中华惨遭外夷践踏时的社会剪影。

同为中国人,却又呈三种,即殉道者、叛国者和无为者。祁家四世,有人浮想寿辰,有人安于生意,有人惶恐徘徊,有人奋起抗敌,还有人为抢得汉奸之名而欣喜若狂……大宅之景如此,小羊圈更是如此……

论此三类,殉道者可敬,叛国者可憎,无为者可悲。殉道者与残垣断壁一道陨落,叛国者与侵略者一同被斩首,唯无为者有心护国,却无心行动,强忍外族奴役,却无心反抗,直到敌寇的屠刀已然架于脖后,方才惊醒,方才觉悟……

而钱默吟便是在屠刀下幸运存活的一位老人。

钱默吟,乱世中中国传统文人的代表。他一生与人无争,纵情于诗文、字画、花鸟虫鱼,为人正派,通晓大义,却在抗战之初未曾与侵略者进行任何形式的抗争。

冠晓荷之徒听闻其子坠车以令30余日寇亡,遂借此机,将钱老先生举报,以使他的卖国之路更长更稳……

在如此情况下,钱先生被押送至一间经过改造的院中。院内的惨叫声和敌人连续的毒打,让他对国仇家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随后在牢房中,那怒火中烧的中年人、那惨死的青年,让他忘记了他的诗、画、酒、草和布满伤痕的身体,而只记得一个中国诗人应有的气节!

钱先生是幸运的,因为抗争的火焰将与日后的岁月一起燃烧!然而,在这黑夜的伊始,有太多太多所谓“无为者”苟活于世。他们中间,有才、有力、有钱者不计其数。国家视此三点为珍宝,而此类人多视之为自保身家的本钱。荒唐与可笑便不过如此。在沦陷的国土上,侵略者用尽手段掠夺钱财,抢用劳力,而“才智”,若不为其所用,便是一刀了事。

屠刀下,旧的历史,与其所造就的中华文化与君子只得惨死!而新的历史下,只得在血中获得新生!而血洒中华大地者必是觉醒的“战士”——抱必死之决心,甘在黑暗中为黎明的到来而献身的义士!

 

学生感言

《四世同堂》,一部不折不扣、很好地让人充分体验在日寇和汉奸的阴暗、庞大的阴影下,笼罩着的北京人民的生活。在这种看似已经绝望的环境下,一股股抗争的星星之火和所有人民尽自己的全力来抗击日寇的精神,让我为中华民族在外族压迫下释放的巨大能量而感到自豪。

 

范文11:文弱背后的坚强

汪子骐

她,一个文文弱弱的女子;她,戏份不重,却扮演着孙媳、儿媳、妻子、嫂子、母亲、管家这么多的角色;她,一个最忍辱负重却又隐忍不发的机敏女人;她,一直坚强地支撑着整个家,她的生命和这个家里的挂钟一起摆动着……她,就是韵梅,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中,微不足道但却不可替代。

上有老,下有小,用这句话形容韵梅的处境再准确不过了。在那个战火纷飞、人人都提心吊胆的日子里,上要顺承老人的心意,下要照顾、教育子女,还要给丈夫筑建一个温暖的港湾,尽己所能让全家人过得更好一些,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啊!而韵梅,这个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的弱女子做到了。她无时无刻不在为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操劳着、奉献着:照顾生病的老人、安慰失意的丈夫,还要护着孩子不受欺负,更要让全家人都吃饱饭、吃好饭……她不辞辛苦地付出着,为了她爱的这家人,从无怨言!即使面对丈夫的无端冷淡,即使小叔子是那样粗暴无耻,即使天上还挂满星星的时候就去排队领粮,即使巡警的鞭子在脸上抽出一道道深深的血痕……但为了这个家的和睦,她无怨!为了这个家的幸福,她无悔!哪怕有再多的即使,她还是坚强地屹立在那儿,在国难家患中撑起了一片天空。真不知道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如果少了她,该怎样继续运转下去。

其实,韵梅的默默操劳、默默奉献,她温柔的心、伟大的爱,她无私无畏的精神、永不服输的心灵……正是那个特殊时代中国一个普通妇女的缩影:当北平沦陷、抗日战争爆发,她们走出家庭,心里不再只有小家,而是国家;虽然不能像男人一样亲临战地,但她们平凡生活中的勇敢和坚强,是对国家、家人和亲人的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我又看到了默默走在夜色中的她,文弱但却坚强……

 

学生感言

四世同堂,在小羊圈胡同扬起的风里,在那个老人恍然彻悟的刹那,在那个孩子含恨离世的瞬间,那中华民族血液中汩汩流不尽的坚强与不屈是永远。

 

范文12:战士

单梦伊

当我刚开始看这本书时,钱默吟诗人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只会赋诗作画、饮酒品茗、侍花弄草的闲逸老人。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我错了。

也许和平时期的钱诗人真的是这样的,但是,战争的残暴使这个老人脱胎换骨,披上盔甲,成为一名勇敢、忠诚的战士。

他曾经说过:“若北平是树,我便是花。树都已经没有了,花又如何活下去?”在他心中,北平和他自己已经连为一体了。北平是他今生永远的家乡。他又怎能容忍可恶的日本人侵占了他深深爱着的北平。

其实,他不是没有家,他有两个儿子和体弱的妻子,他们都需要他。钱默吟是爱家的,但是更爱国。他明白,没有国就没有家。与其在日本人的魔爪下苟且偷生,不如去反抗,去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很多人觉得,他与其去抗日,不如待在家里好好照顾家人,抗日的队伍少了他一个也没有什么。但是,无论如何高大的城墙不都是由小小的砖瓦堆成的吗?少了一个人看似没有什么,但如果每个人都因为这种想法而自私地待在家里,那么就没有人会出来抗日了。

钱诗人本来就已垂垂老矣,但是,他有一颗赤诚的心。他可能无法真正地为抗日战争作出什么伟大的贡献,但他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足够了。

虽然他没有上战场亲手杀敌,但是他是一名战士。

如果当时的中国人能多一些像钱默吟或者瑞全这样真正爱国的人,中国也许就不会沦陷在日本人手中。如果大家能抛弃一些懦弱与自私的“小家”观念,也许中国就会变成一个团结、强大的国家。

如果现在的中国能多一些真正爱国的人,中国也许就不会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看不起的对象。如果大家能在出国留学后仍然回到祖国,为国效力,也许中国会像遥远的历史中所讲述的一样——繁荣富强。

 

学生感言

《四世同堂》的亡国之耻更是铭刻在心。这个系列的经典让我思考个人、祖国、世界。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无论是知识渊博的钱学森,还是北平小胡同里的一介草民,都要有钱老那样的风骨,不畏淫威,为国家舍性命、舍小家也在所不惜。虽然凭钱学森文弱的体魄也许只能敌得过一个日本少年兵的进攻,但是他的才能和智慧却使他具备了美军五个师的战斗力,能击溃千军万马。

 

范文13:致钱太太的一封信

宋东泽

尊敬的钱太太:

您好!

我尊敬您,因为您和我一样崇拜钱先生。钱先生是一个连一只苍蝇也不肯得罪的人,无论大事小事,他一定没强迫过您服从他。可是他一句话,一点小小的癖好,都被您看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不能更改的事。您宁可挨一天的饿,也不肯缺了他的酒;他要买书,您马上会摘下头上的银钗。假若钱先生真收藏着几件好东西,您一定不会去动一动,更不用说拿去卖钱了!

我尊敬您,因为您对儿子的慈爱。在孟石的棺材要盖上的时候,您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小卷没有裱过、颜色已经灰黄了的纸来,放在儿子的手旁。

我尊敬您,因为您是那么简单痛快,只要李四爷一出主意,您马上点头。从一方面看,您对于一切东西的价格和到什么地方去买,似乎全不知道,所以他一张口建议,您就点头。从另一方面看,您的心中又像颇有些打算,并不是糊里糊涂地就点头。

我尊敬您,因为您一个钱都没有,却不喜欢别人出去替您化缘募捐。

我尊敬您,因为您那陷进很深的眼珠里,有那么一点光。这点光像最温柔的母猫怕淘气的小孩动她的微睁开眼的小猫那么厉害,像带着鸡雏的母鸡感觉到天上来了老鹰那么勇敢,像一个被捉住的麻雀要用它的小嘴咬断笼子棍儿那么坚决。钱太太,看到这点光,我的心抽紧了;得知您碰死在棺材上,我的心碎了。

您为什么不等待钱先生出来呢?您为什么不等待日本投降北平解放呢?您为什么不让我这样尊敬您的人多陪陪您呢?

生命无价,希望永存。真希望您能重做决定,仍和我们在一起。但您既已决绝,就希望您一路走好,在另一个世界与儿子们相聚。

尊敬您的宋东泽

2011.3.26

学生感言

一上学,老师便“赶着”我们读书,这使我这样从小就接受“课文生词天大”教育理念的同学感到极其地不适应。先是被逼着扫完罗广斌的《红岩》,又是囫囵吞枣地看完《林海雪原》。直到我翻开了老舍经典《四世同堂》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了书中的那股“刚劲儿”,那是一股热烈的气息。

 

范文14:中国人的奴性

孙嘉悦

鲁迅先生曾评价中国人具有奴性,而当我翻开《四世同堂》这部巨著时,我才真切地为这一点感到悲哀,为很多国人身上那种取代人性的奴性而悲哀。

纵观《四世同堂》,不难发现不少人身上都有奴性的一面:瑞宣的忍气吞声,冠晓荷、蓝东阳等人的不知廉耻,逢迎谄媚。或许他们可悲,或许他们可怜,但最终总逃不开“奴性”二字,外敌入侵时,热血和抗争鲜见,取而代之的是耻辱的奴性的屈服与苟活,悲莫大焉。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中国百姓都被至高无上的皇权控制着,被那种唯“一人独尊”的制度束缚着。皇权蔓延到百姓生命的每个角落,你种的地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吃的饭是皇帝的“恩泽”;皇帝若要你死,你也要先“谢恩”再任人宰割。人民常年都生活在这样一种淫威之下,逆来顺受,从来未曾想过自己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从未想过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只好学会了沉默地委曲求全,迷信地装神弄鬼,以及身为“一介草民”,有如草芥一般的自卑、麻木和屈服。慢慢地,在统治者的有意“栽培”下,人们独立主动的人性逐渐泯灭,而象征苟且屈服的奴性则越来越深重:媚上欺下,冷漠旁观,自私自利,内斗不断……就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奴才被培育出来,太平年月,他们或许还能维持一下表面上的升平繁荣;但一旦国家有了外敌,他们就会拿出那种惯常的奴性侍奉新的主子,继续过被人奴役、践踏的生活。而且,这群奴才绝对不会表示什么反抗,那不是破坏自己四平八稳的生活么?所以冠晓荷、蓝东阳之辈才会在最混乱的时刻最张狂,国家兴亡对他们而言,不就是换个主子继续做奴才么?他们的心里从来没有过“国家”二字,有的只是争名于朝、争利于市、阿谀奉承、摇尾乞怜。遗憾的是,这样的奴性,在我们大多数国人的身上,居然都能找到踪影,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悲哀。

如今,皇权时代距离我们已然久远,但奴性的余毒还深藏在很多国人的思想中,国家要富强,就必须彻底根除奴性,强化主人翁当家作主的精神,中华民族若想腾飞,必先得扫净了奴性!

 

学生感言

新时代赋予了爱国新的内涵,不再是以力角力,更大程度上是科技的对垒,国力的拼杀。有拳拳之心的我们不仅要强身健体,更要用聪明才智武装起来应对现代战争的挑战。

 

《狼图腾》:不屈的灵魂

 

【走进名著】

《狼图腾》是作者姜戎献给“卓绝的草原狼和草原人”的一部旷世奇书。这本书展现的是草原狼的世界,“狼”是这部作品中真正的主人。在一个个惊险曲折的狼的故事中,读者能感受到狼群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战术的智慧;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族中感人的友爱亲情和团队精神;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每一名读者都会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力量。

作者姜戎,原名吕嘉民,北京人,有在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的经历。作品《狼图腾》 1971年起腹稿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草原; 2004年4月出版。

 

【品读分享】

在本节中,你将看到《狼图腾》这部奇书带给同学们多么不同的广阔视野——长生天,腾格里,蒙古包,还有那神秘的“狼图腾”。你将听到广袤草原上那一声声永不磨灭、向往自由的嗥叫,你一定会感受到同学们多角度的深刻思考:他们透过一本《狼图腾》,纵横古今、驰骋中外——思考从未思考过的《狼性与羊性》,他们提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居“危”思危,尊重科学》,更可贵的是他们还能在阅读《重返狼群》之后对两本“狼书”进行比较思考,真是令人惊喜!

除了沉甸甸的思考,你还能看到同学们写作上的飞跃。他们学会了用漂亮的文题让自己的文章先声夺人,他们也尝试寻找小而新的角度,反映了大而深的主题。

 

范文15:不屈的灵魂

徐霁晗

长生天,腾格里。苍茫的夜色,笼罩着同样苍茫的草原。在牧民的蒙古包中,一声声稚嫩而高亢的狼嗥与远处群狼的嗥声此起彼伏。小狼仰起的鼻头直指中天,它在呼唤腾格里,呼唤作为狼的野性,呼唤它内心中不屈的灵魂。

小狼,你是勇敢的。铁链尽管束缚了你肉体上的自由,却永远束缚不了你的野性和追求自由的心。你勇敢地与小狗打斗,你凶狠地扑咬,你猛烈地进攻。那一刻,你的眼神里没有一丝畏惧,你是草原上的王者,你是一名视死如归的真正斗士。

小狼,你是顽强的。夏季的酷暑、蚊灾,冬季的严寒、雪灾,都无法让你倒下。尽管你从小便远离了亲人,远离了狼群,但你凭借自己的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中一切的坎坷和灾难。你那钢锥一般的目光中透射出的是执著,只要有目标,就要积极地行动、不懈地努力。你从不言败,你从不放弃追求自由的机会,你从不向命运轻易地低头。

小狼,你那不屈的身影始终在为自由而奋斗。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仍要为自己作为狼的尊严和自己那神圣的灵魂拼死一搏。你坚持要按照自己的意志生存;如果不能,你宁愿在战斗中阵亡。临死的那一刻,你那双眼睛里满是对自由的渴望、对狼群的向往。你即将升上腾格里,与狼群共同生活;你将永远摆脱铁链的束缚,在自由的天空中欢快地驰骋。捕食、玩耍……你硬挺到了生命的最后,像一头真正的草原狼一样,战死在草原上,为了尊严和自由。你那不屈的灵魂将留在腾格里,你那不屈的精神将汇聚成不朽的狼图腾,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

小狼,腾格里不屈的灵魂!你的精神将得到永生!

 

学生感言

进入人大附中,语文课是最独特的体验。于老师不会照课本按部就班地讲下去,他只选些重要的课文、古诗文详细讲解,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我们在分享同学们的读书笔记。语文课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课堂,琳琅满目的中外名著成了我们主要的自学内容,每周必写的读书笔记或随笔中记录下阅读的感受、思考和见解,成为语文课的主体。如果不读书、不思考就无法完成读书笔记,更不用说获得年级范文或是考试加分奖励了。

 

范文16:拜佛,拜金

张恺熠

草原上有两种人,有人拜佛,有人拜金。一个字的差异,使得两种人完全不同。

拜佛的人,例如多吉,例如扎西,他们的一切,向着别人敞开。扎西只是偶遇李微漪。在这之前,两人从未见面。但是,扎西却毫不犹豫地帮助李微漪。就像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格林咬死了羊,没问题,反正瘸羊活不过冬天。少一只羊,也少耗一份草。三百只羊,死十几只,几十只又怎样?亦风想给,扎西不收。真正的朋友之间,金钱都是浮云,一切身外之物,都不会动摇本心。

拜金的人,例如偷猎者,例如盲流,还例如一些牧民。在草原上李微漪看到了一只死羊。这只死羊的主人走过来了,他让李微漪给两百块钱,可是一只活羊也只卖五十元钱啊。而且理由还非常“充分”,那是一只带崽的母羊。母羊又怎样,让人家收购,价钱还不是一样,难道死羊还能生出羊羔不成?被李微漪拒绝后,竟找来牛倌,污蔑是李微漪杀死的羊,敲去了李微漪一副望远镜。李微漪再有文化,也干不过胡搅蛮缠的两个未接受教育的牧民。我认为,他们心中只有钱,钱就是一切,钱就是上帝。在这种变形的信仰中,一切除了钱与快乐,什么都不再存在。

拜佛的人,善恶观念已经在佛教经典中定型。佛教永远劝人向善,告诉人们要看得开。这就是为何扎西如此大度,在素不相识的牧民家里也会被热情的接待。这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一样。“人之初,性本善。”那就是因为他有信仰。这信仰在神话故事里、四书五经里,在阿爸给儿子的忠告里:“只要那些信仰有一丝残存,这观念就不会动摇。”

拜金者的善恶观念已经被金钱化,只要能赚钱,什么事情他都敢干。食品不再安全、工具不再耐用、药品无法治病。当青年们第一次接触社会的阴暗面,他们义愤填膺,几次之后就有一些人的心被染黑,曾经令他们义愤填膺的事情,已经不再令他感到哪怕一丝一毫的羞耻。这些人的心中空空荡荡,除了钱,一切都不再重要。

事实上,哪怕是没有信仰也比拜金强。拜金者对国家,甚至说对人类,都没有一点点贡献。无论如何无知,都不要成为那种人。让信仰重新进入我们的心灵,信仰不是迷信,那只是一种力量。

 

范文17:铁血英雄——三读《狼图腾》

包雨轩

他们的血是腾格里的血,他们的灵魂是腾格里的灵魂……铁一般的战士,草原最后的守护者……

这里我要说的,是人,不是狼。

毕利格老人迎接陈阵时,他们一定都未想到,他们是草原上最后一代牧民,是草原灭亡的见证者。

牧民们经营了数十代的额仑草原,突然被农区接管。“文化大革命”十年,革命者们将全国的土地垦了个遍,终于也到草原上“革命”了,开垦农田,无限制地放牧,甚至视狼为阶级敌人,大肆捕杀。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一向自给自足的腾格里却迎来了外行的领导者……

许多牧民一定知道——薄薄的草皮经不起汉人的折磨,终究要滋生灾祸。

于是,他们站了出来——有老牧民,也有知青,果断地反对,不顾安危地阻挡。难以忘记毕利格老人看到狼群逃离火场时“目光亮了起来”,以及陈阵随长官杀狼时无力的叹息。他们一次次劝说包顺贵保护狼群,不顾他叫嚣着要“办××的学习班”。

相信毕利格老人一定知道,屡屡与长官作对是什么结果吧,可他从未放弃——坚定地守卫着腾格里,捍卫着自己的信仰以及草原的生命。他年老而体不衰,无能为力但从不放弃,他的心如钢铁一般坚硬,精神似狼一般顽强——他是草原最后的守卫者,腾格里的英雄。

而作为一名知青,陈阵也一定理解了草原:血管里流的虽不是草原的血,心却连着腾格里的灵魂。他一定仍记得,巨狼毙命前昂立的悲壮与小狼拼死挣扎时的威严。那无能为力的痛苦,一定铭刻在你心中了吧。陈阵,释然吧,面对草原的灭亡谁也无能为力,而你曾劝阻,曾奋不顾身地阻挡,你,也是坚韧的英雄!

其实,我们须铭记的,不仅是狼,还有无数像狼一样、忠诚地保卫着腾格里的英雄!

 

范文18:眼睛

程昊

假期里,忍不住又从书柜里抽出《狼图腾》这本书,翻看了一遍。望着书的封面,我仿佛又看见了书中小狼和一个个人物的眼睛。

小狼的眼睛是绿色的,幽幽的,那让人感到一阵寒意的眼睛,只能与黑暗相配。可是,那幽幽的眼睛后藏着一丝忧伤。小狼小时候被人抱走,永远地离开了父母,而命运似乎不停地和它开玩笑,无数次,父母的声音就近在耳旁,而那些人却不让它与父母用气味交流。小狼的眼睛里闪动着失望和仇恨,没有人考虑小狼的心情,那仇恨终于爆发,它咬了陈阵。也难怪,小狼不仅失去了父母,更失去了最基本的自由,狼牙就是狼命,可小狼只有三颗钝牙和一颗坏牙。狼本来应该在雪地里撕咬猎物,可小狼一辈子也没见过几次活着的吃食。小狼本来应该在雪地里狂奔,可却被马倌扔上天空,几乎勒断了脖子;小狼本应对天长嗥,可迎来的却是狗的怒视。小狼那本应清澈透底的眼睛却满是失去自由的悲伤。

在包顺贵的眼睛里,有的却尽是无知与贪婪。他不知道狼对草原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他只想着没有了狼,就可以放心地养更多的牛羊,能卖更多钱,狼皮狼肉也都能卖钱。而小狼更是工具,是诱饵,吸引狼群上钩。一切,在他的眼前,只有两个字——杀狼,而在这之下,流露出的则是包顺贵那贪婪的目光和本性。

毕利格老人虽老了,眼睛可不浑浊。他做牧民几十年,每天看远处的物体,视力自然好。老人,是深爱草原的,也深知狼对草原的重要性,可汉人无休止地打狼,让他的眼睛逐渐暗淡。草原鼠成灾,旱獭被打光,让老人极其生气和无奈,而汉人及其代表利用各种新式武器,发起发狂般的打狼运动,更是让老人眼里禁不住充满了泪水。

陈阵的眼中则是矛盾。他心里喜欢狼,他不想和包顺贵去打狼,不想打死自己养的小狼,可他的身份又使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心愿。当他用毕利格阿爸传授给他的常识和经验跟随代表去打狼时,他的心里像揉了沙子一样无休止地被痛苦折磨着。尤其是他的眼里,因为有矛盾而时不时泛起的泪水中,还有自责。

我想,我看见了书中小狼和各个人物的眼睛,他们是那样不同,向我诉说着他们心底的话语。

 

学生感言

小时候认识的“狼”会伴随着“阴险狡诈”——狼外婆、狼狈为奸、狼心狗肺……可读了《狼图腾》,我重新认识了狼,我对事物的认识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了。

 

范文19:观念被彻底颠覆

俞一凡

上一篇读书笔记我写的是狼,这一篇我来写一写人与狼之间的事情以及我对草原狼的一些看法。

读《狼图腾》,我便联想起我们汉族人小时候读到的那些关于狼的故事,那之中的狼都是阴险狡诈的化身。再联想到蒲松龄写的《狼三则》,其中在选入课本的那一则中,两头狼分头行动,一只狼“假寐”以诱惑屠夫,另一只则抓紧时间从柴草堆后面打洞“以攻其后”,这何尝不是狼智慧的体现?而这,又怎不是人的一种战法?而作者竟然在结尾发出这样的评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与《狼图腾》的认识大相径庭,而在草原牧民心目中,狼绝对是神圣无比的,那是他们灵魂升上腾格里的天梯啊!

在以前,我也认为狼是十分可恶而且阴险狡诈的,但在读了《狼图腾》之后,这种观念被彻底颠覆了:狼身上有那么多值得人们尊敬、学习的精神、品质,我们为什么就发现不了呢?有志向、有勇气、有胆量的狼竟可以为了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这是一种英雄气概!而一只断了腿的跛狼,竟能够坚强地摆脱人的追捕,而在最后一刻还能“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习惯”,“力图保持战袍的整洁和威严”,使人的目光不敢与其对视,甚至让它们(狼教官)的学生——人类有一种“学生面对被自己打伤的老师的愧疚与不安”!

读了《狼图腾》,我深感应该为狼打抱不平。如果华夏民族都像太子承乾(唐太宗之子)一样地热爱草原,从我们的草原民族与草原狼身上学到那些非常值得学习的东西,那么中华民族一定会更加强盛!

 

范文20:狼性与羊性

王宇澄

秦灭六国,魏灭蜀,晋灭吴,隋灭南陈,宋灭后蜀、南唐、吴越,元灭南宋,清灭南明、三藩、太平天国……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北方的政权消灭了南方的政权。而北方,则正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南方,是农耕民族的世界。

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北方的游牧民族,如突厥、匈奴、蒙古等,都具有“狼”性;南方的汉民族则有“羊”性。所以,纵观历史,也可以说是“狼”吃了“羊”。

那么,“狼”与“羊”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这是由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北方的游牧民族以打猎为生,居无定所,狩猎竞争激烈,风险巨大,环境险恶。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自然有了狼的精神:凶悍、顽强、进取,时刻有危机意识。如果他们没有狼的精神就无法生存。但南方的汉民族却截然相反。他们过着农耕生活,自给自足,缺乏竞争,所以自我封闭。而也就是因为闭关锁国,自行退化,才有了清朝末年的悲剧。

狼精神对华夏民族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对游牧的黄帝打败了农耕的炎帝;昂扬的周朝消灭了奢侈萎靡的商朝;西域而来的秦国扫除了农耕的六国;汉武帝的“狼性”创造了一个盛世;狼性的北魏统治北中国100多年;继承狼性的隋朝一举消灭南方歌舞升平的陈国;以狼为图腾的蒙古人称霸世界,打到了东欧,统一了中国;有着狼性的清朝也代替了不思进取的明朝。相反,大力鼓吹儒家思想,“羊”文化发展到鼎盛的宋却无力抵抗辽、金、西夏、元这些北方民族,最终灭亡。

那么,现代的我们应如何看待狼性与羊性?狼性虽然勇敢顽强,但狡诈暴虐;羊性虽然懦弱,但平和善良。所以,我们要做到狼性、羊性平衡。学习狼性的长处,抛弃羊性的弱点,才能做到平衡,也就是“取长补短”。

 

学生感言

《狼图腾》未必真实,我也不求其真实。但他对中国人懦弱的本性进行了批判,让我明白,人必须有“狼血”,才能被尊重,才能生存。像一只绵羊一样只能任人宰割。

 

范文21:给小狼的一封信

陈博远

曾经,草原上万兽争霸,唯独狼神奇地存活了下来。而它们被争相传唱的精神在幼时便得以体现。我是多么想给小狼寄一封信啊!

 

亲爱的小狼:

你好!

我十分同情你悲惨的命运:你小时就被人类抓走,被铁链拴着,像狗一样被养着。但是,我更加佩服你在恶劣环境下,依然没有失去你的野性、机敏与叛逆精神,而不像普通的狗一样顺从、愚笨,你有太多的优点值得我去学习。

当你被抓时,你机智地装死,不放弃丝毫自由的希望。

每次,主人给你喂食的时候,你总是电光石火般抢走食物,狼吞虎咽,还用凶狠的眼光盯着别人。我知道,你一定是觉得他们会与你抢食。你强烈的竞争心是在竞争激烈的狼群中培养出来的,我真的很羡慕并怜悯你会在如此残酷的氛围中长大。

我最佩服的是你不屈不挠的性格。记得主人搬家时,你并不想离开,五条铁链拉着你,你也坚决不像旁边的小狗一样,被人类牵着走,而总试图挣脱枷锁,即使被关入铁笼,你也不惜用短牙咬筷子般又粗又长的硬金属,是多么坚贞不屈呀!

还有,你在夏天打洞时,打洞的方位精准无比,朝向也绝对正确,恰好在木桩与圈边之间,深度更是令人刮目相看,正好可以容下你的身子,连十分有经验的狼挖的洞都无法与你的相媲美。我不知道,你才三个月大,又没有看见过妈妈打洞,是怎样创造出一件如此具有想象力、创意性、技巧性、实用性甚至观赏性的杰作的?我真是太佩服你聪慧的天赋和过人的才智了,这一定是你从优秀的狼族中遗传下来的。

小狼啊,你本应该与狼群奔腾在沙场上,和人类、马群不断地争斗、厮杀、血战,一起望着皎洁的明月,对着腾格里长嗷。草原上洒遍了你的荣誉,你尽情地施展着你的才华,终有一天,会成为一名至高无上的狼王,最后光荣地战死在战场上。而现在,你已化为草原上的一阵风,漂荡着,游走着。每一株草中都有你的影子,里面,透露着王者无尽的光荣、高傲、尊严、智慧、勇气、不屈与悲哀……

敬礼!

初一(17)班陈博远

2011.2.10

 

范文22:居“危”思危,尊重科学——致包顺贵的一封信

陆天明

包爷爷,您好!

我是正在读《狼图腾》的小读者,我的年龄与您的孙辈相仿。因为这本书才结识了您,是它把我带进了辽阔广袤的内蒙古草原,是它引领我走进一片原始野性、充满血腥的生存竞技场,目睹了狼群围猎黄羊群的高超战术,我不禁惊讶狼的军事才能;读到军马群惨遭狼群屠杀,我不禁心如刀绞,恨不得也能杀死几头恶狼。可是继续读下去,我才慢慢悟出了一点:人万万不能因为狼吃牲畜就简单地把它斩尽杀绝。就拿军马群遭袭这件事来说,如果不是人们疯狂地掏空了30多窝狼崽,激怒了母狼,如要不是人们盗走了雪下冬储的黄羊使狼群春荒加剧,狼群怎么会怀着以命拼命的疯狂,暴虐地绞杀军马呢?追根溯源,军马的惨死也是因为人的过错在先。

上学期生物老师教我们学习了生物链的知识,我画了一张《狼图腾》草原的生物链图,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处于这一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顶端,无论是狼、鹰还是狐狸,都无法与人抗衡。人主要以食草动物为食。如果人口增加,食物需求也会增加,人类扩大畜群,会吃掉大量的青草。如果人类为了畜牧安全杀死狼等天敌,会导致兔、鼠等动物的大量繁殖,它们也以草为食,这样,处于这个系统中最下层的草原就会面临被啃食殆尽的危险。没有了草原,这个系统中相互依存的各层动物都无法生存下去,最终殃及人类。

我们人类是这个系统中最大的受益者和领导者,不仅不能随意地杀狼,也不能猎杀天鹅等珍稀动物。几十年前,您带着人们开着飞奔的吉普,端着装满子弹的猎枪追杀狼群,把狼皮做成褥子,狼肉做成佳肴。现在,您再回草原看看,草原狼终于不见了!可是,曾经美丽的草原那一片深绿正在变浅、变黄。漫漫的沙尘风暴正越发频繁地侵袭……

请您看看下面的数据: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退化草地从13亿亩增加到了20亿亩,尤其是北方草场已经退化了90%, 2亿头牲畜因灾丧命。您难道不痛心吗?人们的无知和私欲破坏了那片美丽的草原,居“危”思危,用尊重、平等、共生的科学态度对待草原上的生物,才不会让以前的错误演化成最终毁灭的悲剧。

包爷爷,希望您能给您的后辈们讲狼,讲过去的草原,讲腾格里,让他们好好学习科学知识,理性地开发、利用草原,心怀感恩之心回报腾格里的厚赠。

此致

敬礼!

陆天明

2011.3.27

 

学生感言

《狼图腾》是我读得较认真的一本书,我写了好几篇笔记。思考了人、动植物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毕利格老人的睿智以及草原生灵所遭遇的生存危机让我第一次站在腾格里的高度去俯瞰草原。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子民,却自私地强取豪夺破坏了原本的和谐,尝到了生态恶化的苦果。

 

范文23:因为爱——读《重返狼群》有感

高可心

世界上力量最大的情感,可能是爱和恨。但世界上最伟大、最感人的情感则一定是爱。因为爱,代表着奉献;因为爱,在奉献中满足;因为爱,只会为他人着想;因为爱,永远不会孤独。

因为爱,小狼接纳了一个种族上的天敌。那种宠爱令小狼格林陶醉,那种关爱让格林温暖,那种母爱让格林幸福。因为爱,是最好的语言。没有种族限制,没有宿敌恩怨,李微漪的爱如同一泓澄澈的清泉悄悄淌入格林心中,并占了一个难以抹去的位置,滋润着格林的心田。无论是谁,都渴望爱;无论是谁,在得到爱时同样乐于拿出自己的爱。格林正是这样,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信任,奉献给了同样给予它信任的人。不要任何理由,只因为爱,代表着奉献。

因为爱,李微漪无怨无悔地将格林养至成年。李微漪给了格林很多,也将自己改变了很多。她给了格林一个尽可能舒服的环境,最后干脆搬到了草原;她给了格林一份无微不至的照顾,为它而搬家,为它而奔波,甚至为它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与原本清闲的生活。她自然不可能从格林那里得到什么经济回报,可格林一声清朗的长啸,一次漂亮的捕猎,一个温柔的舔吻,李微漪都当作金山银山,珍馐佳肴。不要任何回报,因为爱,在奉献中满足。

因为爱,小狼宁愿用自己的一切去保护李微漪。哪怕自己只猎到一只兔子,也要分李微漪一半;哪怕自己肚子咕咕叫,也要为李微漪把自己的存粮贡献出来;哪怕自己有着生命危险,也要为了李微漪的安全站在她的身前……这是狼的思维方式,虽然有些简单,但坚定不移;虽然有些执拗,却感人至深。不要任何答谢,因为爱,只会为他人着想。

因为爱,李微漪选择了放手。她舍不得格林,格林同样不舍得她。可她知道,爱它,不是害他。爱是无私的,是为对方考虑的,她怎能为了一己的想法去干涉格林的前程。最终她放开了它,任由它奔向自己的生活。这分别中,有痛苦,有心碎,但她义无反顾。不要任何犹豫,只因为爱,永远不怕孤独。

因为爱,只因为这简简单单,纯纯朴朴,不计私利的爱。为了爱,赴汤蹈火,刀山火海,在所不辞!

 

范文24:有种爱叫放手

沈含章

格林,一只从小就生活在都市中的草原狼,在作者和亦风的关爱下长大,终于要放归狼群了。

作者和亦风作为格林的养父母,把它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可这种爱是随着格林的长大越来越深了。当凄厉的北风吹过时,便是放狼归山的日子了,而这近一年的感情让他们变得不离不弃,甚至同生共死。在这股感情的牵拉下,作者和亦风极难做出放手的决定啊!

亦风看到作者和格林亲热又不舍离去的样子,首先忍不住了,对着泪水长淌的作者说不要放格林走,不舍得……作者也动情了,拿出了一根根本套不住狼的铁链,这根铁链就像是人与狼之间的全部牵挂,拉得越紧,越不舍得啊!作者拉着铁链,心如刀绞,百般纠结:如果放走,那么他们会很悲伤,而留下,狼会招人排挤,生不如死。

亦风极度感伤,他不希望自己养大的格林就这样走了,或许再也见不到。这就像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广大的世界中去,外面的世界是险恶的,对于人的仇敌——狼更是如此,他不希望“儿子”就这样陷入无底的黑洞!

作者又何尝不是这样爱自己倾注太多心血的格林呢?可是,一想起如果格林不进入狼群的后果——在草原当独狼,被饿死;在城市蜗居,被囚禁——就瞬间清醒过来。不能让格林因为他们的爱而被伤害!所以作者选择解开铁链,放手!

但是,对于格林来说,这对养他长大的父母也是他的牵挂,虽然一边有他的同类,可这九个月的情感怎能就这样割舍?看!格林再度奔回来了!它给了作者最后一次亲昵的机会,可这次,怎么会像以前那样呢?人与狼眼里都噙着忧伤……

虽然,这次放手带来了割舍亲人的痛,但是,在此之后,如果他们再来若尔盖,看到已经成为大狼的格林,希望他会为当年对这个狼儿子的放手骄傲吧!

“谁都不能为谁铺一辈子的路,格林是自由的,剩下的路该自己走了……”

是啊,我也会永远记住:有种爱叫放手。

 

范文25:一本好书——读《重返狼群》有感

李叔禄

自从我进了人大附中早培班,我读的好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让我的精神得到了空前的满足。我以前只读过各种小说,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书。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呢?

有真情实感的书才能叫作好书。那些没有真情实感,一味追求华丽的文字,却不注重真情流露的书,顶多算本词典。在这本书里,要不是李微漪那么爱小狼,像母亲一样,真真切切地爱小狼,也绝对写不出这么有真情实感的书。

能让你对人生、对生命、对自由、对野性等有更深层次理解的书才能叫好书。小狼格林多么渴望自由啊,铁链拉不动他的肉体,更禁锢不了他的灵魂。是呀,爱你,才跟着你。格林在草天一线的若尔盖大草原上,是比任何时候都要高兴的;第一次尝到生肉的味道,激发了他的野性;第一次看到他的同伴,更是让他激动不已。

当主人公有东西值得你学习的时候,这本书才能叫作好书。作者充满了对草原的热爱,对生态的热爱,对狼的热爱。作者抛开了对狼的傲慢、邪恶、可恶嘴脸,取而代之的却是对狼无私的爱。我们要热爱生活,也应该领悟到要抛开偏见,学会正确客观地面对各种事物。

能在精神上给你特殊震撼的,才是真正的好书。正如《狼图腾》的作者姜戎所说的一样,这本书也给了我精神上空前的震撼。最令我震撼的还是“凄厉的被风吹过”那一章。最后,格林跑着找到了李微漪,一人一狼在最后终于相遇了,也是最后一次相遇。亦风都不忍心让小狼走,更何况是把小狼从小带大的李微漪呢?但是,她知道,如果这次把他带回去,他就再也没有机会重返狼群了。她都已经把铁链系在格林头上了,却实在不忍心让他走。但是最后,为了小狼和她重返狼群的梦想,她还是把小狼放走了,让他去了。我当时着急死了,泪水在眼里来回转,心想:不,小狼的故事不能这么结束!可转念一想,如果不放,小狼的前途就完了。谁知这时,小狼又以十倍的速度跑了回来。我才真正地明白,什么叫作相遇难,分别更难。如果你爱他,就放手让他走。这是怎样的情怀和大爱啊!

大爱无痕,好书就应该是这样,充满了真情实感,教会你,启迪你,激励你,给你更深层次的情感,给你精神上足够的震撼!

 

学生感言

反思陈阵他们对小狼的“爱”,恰恰是导致它悲惨死去的直接原因。在大自然中,科学、理性地对待其他物种,远比以情绪化的“爱”去束缚、强迫更有益处。这本书让我懂得不能只凭头脑发热或是好奇心驱使就去做一件事,要考虑到相关的因素,权衡利弊,否则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穆斯林的葬礼》:新月高升

 

【走进名著】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条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这里有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虔诚的民族信仰;这里有玉器打磨制作、古玩鉴赏的神秘多彩;这里有欲说还休的爱恋情仇;这里有复杂矛盾、纯真质朴的人性……“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走进这不同的世界,定能体会霍达带给读者的荡气回肠。

作者霍达,著名女作家,回族,北京人。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被冰心老人誉为“奇书”, 1991年,该书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品读分享】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本节中,你能充分体会到小读者个性化的阅读体会。小读者在与同一部文学名著用心交流之时,碰撞出不同的旋律,交汇成最具个性的乐章!在写读书笔记时——他们有的关注难以忘怀的情景,有的探究人物悲剧的命运,有的能思考“悲剧之美”……

在这些读书笔记中你会感受到细腻情感的“涓涓细流”,也会感受到激越情感的“汹涌澎湃”,从而你也会有打开书卷记录心语的冲动。

 

范文26:新月高升

李浩宇

仰望天空,仿佛湛蓝的天幕上被“玉魔”老人挥笔勾出了一弯新月;脚踏实地,好像自己正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向穆斯林的墓地。幻想中,不禁心灵在颤动;冥思中,不禁心灵被折服……

这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或许是真主嫉妒她的美貌,从而给了她一颗不健全的心脏;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女,或许是真主嫉妒她的聪颖,从而给了她一个缺少爱的人生。

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无时不需要母爱的温暖,面对人生的挫折坎坷,又多么渴望得到母爱的支持,可她却什么也没有。拿到高考报名单,她得到的是“母亲”冷漠的反对;病魔缠身,却依然被“母亲”视为累赘;在最渴望爱情的时候她有幸拥有了爱情,却又因“母亲”无情的“不许可”而以泪洗面。她得到的关爱太少了,除了姑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哥哥的体贴,父亲帮不了她,“母亲”也不会帮她!

16年的折磨,她终于倒下了,在父亲的病榻旁倒下了。这个脆弱的少女已经禁不起任何打击,失去父亲就等于失去了双亲!躺在病房里,呵护她的只能是爱,生存的希望只能是爱。楚雁潮带着她的所需出现了,他的出现带给了新月多少欢乐,他的出现让新月在一天天欣喜的期待中度日。可谁能想到,这个获得的爱微乎其微的少女却奉献了如此多的爱:她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老师,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事业。她是最终因得知自己的生母无从寻觅而死去了。在死前,她依旧怀着对爱的向往。

多少年后,新月的生母回来了;多少年后,她的生母和楚雁潮——两个最爱她的人一同在新月的坟前“名祭”。一轮朦胧的新月高高升起,载着这位少女圣洁的灵魂,真主会让她前往天国。祝福她在天国中享受在人世间未曾得到的一切……

 

学生感言

我们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通过经典阅读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经典这个秘密通道,我们可以打破时空限制,穿梭古今,漫游于浩瀚的精神空间,与创造人类与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们对话,重新经历他们在书中描述的生活,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营养,这里充溢着思想之美、文学之美、汉语之美。

 

范文27:悲剧之美

王雪莹

读完《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深深的沉痛在心头久久地萦绕……

“玉”与“月”,宛若两条清澈的河流,相融相会,娓娓地诉说着两个凄美的爱情悲剧,串起一个穆斯林玉器世家几代的盛衰,最终汇成一条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悲壮淋漓,催人泪下。围绕这条长河,一个个虔诚的穆斯林有着各自鲜明的性格,独特的内心世界:韩子奇一生为玉所倾倒,他因玉而飞黄腾达,名噪一时,也因玉变得一贫如洗;梁君璧虽然表面上有股压人的威势,内心却有说不尽的悲痛……然而,最感动我的人物是新月。

新月纯洁善良,美丽聪颖,考上了北大,而且在班里成绩是第一名,但出人意料的是,心脏病的突发使这个纯真的少女一下子跌入人生的劫难,不再拥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当梁君璧拒绝楚雁潮时又波澜突起,新月的心碎了,再加上偶然了解了自己的身世,知道了自己真正的母亲,思念与绝望彻底摧垮了她的身体。临死前,她还盼着天明,天明了,她却看不见了,最终,她在绝望中死去,多么令人痛心呀!她纯洁、美丽,却偏偏有着最痛楚的命运,这种悲剧的美与力量震撼着我,牵动着我的心。我想:这种纯洁与美,不仅属于新月的灵魂,更是穆斯林的灵魂,全书的灵魂,悲剧的灵魂。这种美,是最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它使读者在悲痛凄美的情节中受到心灵的净化与洗涤,感悟人生的真谛,而新月这个形象的感人肺腑之处不正在于此吗?

望望窗外,一弯新月出现在天际,轻盈、美好,我不禁思绪万千……

 

学生感言

生命也可以是一丝涟漪,像新月,即便只是拥有如此短暂而残缺的生命,即便失去了本应拥有的许许多多,但在这有限的生命里,她仍然倾尽心力去付出,仍然以一片真心去面对世界,努力去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那么谁又能说这不美呢?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完满呢?

 

范文28:一本含着爱与恨的悲剧的书

杨惠钰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

拿着这本书,一种沉甸甸的感受便像电击一样传遍全身。 700多页, 50多万字,字字句句,仿佛从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民族神秘的色彩。

初读这本书,觉得十分新奇。刚开始,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可是明明知道那是作者下的一个“圈套”,却心甘情愿地“中计”;明明知道往后翻几页就可以解答,却不愿破坏美好的意境。

读完一遍,就情不自禁地想看第二遍、第三遍。故事中每一个场景都是那么熟悉,每一句话都那么扣人心弦。一边读着,也在一边幻想。仿佛我也化作了一个精灵,潜入书中:当新月考入理想的大学时,当天星与淑彦结为夫妻时,当韩子奇成为“玉王”时,我随着他们喜悦、欢乐;当新月得知自己的病情时,当楚雁潮看着自己心爱的人下葬的时候,当奇珍斋已不复存在时,我的心也酸酸的,好似喝了一瓶醋。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家庭的人情世故。本来是那么美好、充满了爱意的家庭,却不知不觉中掺杂了一些复杂的事情,所以便悄悄融入了一些恨。可是,这样一个带着火药味的家庭却撑下来了。但这带来的却是一场感人肺腑、撕心裂肺的悲剧啊!

本以为,新月会因为楚雁潮的爱而活下来。但是,只有18岁的她最终却离去。看着那段文字,我的心也在流泪;本以为楚雁潮爱新月只是因为希望她在最后的时光幸福地离去,可是看着他拿着那封信的反应,以及他悲痛欲绝的样子,谁还会这么想呢?本以为一切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可是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事情一点一点地演变成一部壮烈的悲剧。

这本书虽然不像《红岩》那样充满革命精神,不像《狼图腾》那样激烈,可其中细腻的描写使它看起来十分真实,因为融入了一些生活色彩,使它比《红岩》还要感人,比《狼图腾》还要扣人心弦。

这分明就是一部含着爱与恨、愁与泪的生活史记。它虽不是一部纪实作品,却读来比现实还真实!

 

学生感言

《穆斯林的葬礼》带给我一种新的感受,华美的文字间流淌着真情,凄美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还记得最后合上书时,看见一轮皎洁的明月悬在天空,在黑暗中显得如此纯洁而明亮。我突然发现自己的视线竟有些模糊了——我被那种令人心碎的美的破灭和那种浓浓的悲剧气氛深深打动了。

 

范文29:涓涓细流,汹涌澎湃

张雨辰

“穆斯林的葬礼”,一个很悲哀也很美的名字;《穆斯林的葬礼》,一本很好看也很棒的书。究竟有多好看呢?我这个看书速度一般的人,花了一星期就看完了这本50多万字的书。说它好看并不是说它简单易懂,而是因为它非常吸引人。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写得很“优雅”。我不知道这个词用得是否恰当,可它给我的的确是这种感受。

两种人间最美的东西——玉和月,牵着两个同样美的故事,当然,这两个故事本身,又是另一个故事。这故事里的每字每句都是美的,它引导着我继续往下读,而又害怕它的完结。真的,我真希望能一直读这本书,永远也读不完……

《穆斯林的葬礼》前半部分虽然也让我的心情随之荡漾,然而,它却只像一股涓涓细流,流向我的心田。

后半部分就不同了,那简直就是汹涌澎湃。两段爱情,三个葬礼,再平静的水面也会掀起滔天巨浪。我不再任水波拍打我的心了,我小小的心脏受不了这一下下重重的拍击。我只是站在一座高山上,静静地看着那水的汹涌。我不再害怕它的完结了,这场风暴该有个壮烈的结局。然后,再慢慢地流成小溪。

人生仇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无限……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人生是一场梦吗?不,梦醒之后还可以忘却,人生可以忘却吗?

人生是一部书吗?不,书成之后还可以删改,人生可以删改吗?

人生从来没有蓝图,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历史从来都是即兴之作。而当它成为历史,才被千秋万代喋喋不休地评论。而无论是怎样评论吧,都不能改变它的存在,只有从偶然中寻找必然,使它顺理成章。

历史是人的足迹。但并不是所有留下足迹的人都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

历史是无法重写的。不管它是牵动亿万人命运的一场巨变,还是不值得写在纸上的区区凡人的一段寻常经历。

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留下了。

霍达真的是个大作家。她用笔把大家都了解、大家都想说而谁也说不出来的话说出来了。对,用笔说。“口说无凭”,而笔,永远是人类思想最忠实的表达者。

这是属于霍达自己的书。这思想只属于她,而不属于别的任何人。不错,读它的时候你心潮澎湃,泪如雨下,但终究只有从你自己笔中流出来的墨水才能表达你自己的思想。我能想象当作者把自己心里的话一吐为快时是怎样的畅快,就像我现在写这篇读书笔记时的感觉一样。当然,她也许比我更畅快一点。

然而,究竟有多少人有幸体验这畅快呢?

 

学生感言

我实在是太喜欢这本书了,以至于读完一遍又忍不住开始读第二遍,这对我来说是奇迹。从那以后,我发现了在书的表面情节之下蕴藏着不为我所知的丰富的宝藏,我开始了热烈的寻宝行动。从此,我开始主动读书,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读书时间。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打开它,我就走进了梦想中的世界。

 

范文30:新月不懂得伤

郭文萱

梁冰玉跨出“博雅”宅的大门,迎着寒风、踏着雪走去了,连头也没回。她把这里的一切都忘了,耳边只萦绕着一个声音:“妈妈……”

妈妈走了,新月还在梦中。

新月还在甜甜地睡着。她不知道,妈妈只有30岁,却经历了多少苦难。如今,她只能扔下新月,在陌生人中孤独地旅行。

当妈妈爱上一个人时,得到的是欺骗;当妈妈拒绝真心爱她的人时,那个人却为了她而死。爱与恨、愧疚与痛苦的交织,摧残着一个年轻女人虚弱的心。此刻,为了韩子奇,妈妈要割下心肝,从此无依无靠,如同蒲公英的种子一般,任由风吹,会漂泊到何处生根发芽呢?

人生是一场梦吗?不,梦醒之后可以忘却,人生可以忘却吗?

人生是一部书吗?不,书成之后还可以删改,人生可以删改吗?

新月黛青朦胧,唯有她娇小的身影在冰玉前跳跃,她甜甜的声音在冰玉耳边萦绕。她日夜思念着女儿。女儿,把妈妈忘了吧,让妈妈独自承受思念之苦。

爱让她受尽折磨。她爱自己的女儿,却见不到女儿。无限的思念,却只能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新月。爱是刻骨铭心的。想念,却只能在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寻找女儿的脸庞。每到女儿的生日,只能在心里为她点燃蜡烛,为她祈祷。你可曾想象,一个孤独的母亲在梦中梦到女儿,笑着醒来后发现只有自己,她流着泪扑向床边,失落地呼唤着女儿的名字,却猛然发现自己是在异国他乡。童年时的那片天空,“博雅”宅的影壁,与姐姐玩耍时天真的笑脸……这些,只在记忆的转角中。

爱不是温暖的春风,不是明媚的阳光,爱在她心里是残酷、折磨。她将自己温暖的爱给了新月,自己留下的,是寒冷的冰块,永无止境的思念。时间与记忆的长河流动着,她要在痛苦中适应着“梦里不知身如梦,醒来发觉旁无人”的生活,她要怀着几十年后再次见到女儿的希望,在人群中站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迷失的过去。

每一个夜晚,在梦与思念的交织中,都是一个母亲的苦苦守候。只要妈妈还在,妈妈心中的新月还是明亮的。永远守候着,陪伴着。如果那样,新月将永远不懂得伤。

 

学生感言

来自心灵深处的悸动令我即使放下书很久依然对穆斯林的悲剧无法忘怀。是这本书让我领略了残缺的美,也是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敞开心扉,写出真情流露的感动。

 

范文31:玉匠人让我感悟执著

翟子豪

砣子又转动起来,他此时完全忘记了自我,把他的命、他的心都和玉融为一体。当他第一次看到那晶莹剔透的玉时,他的心就被玉——这件美丽的东西吸引走了,博大雄浑的千年古都使他迷恋,珠玉璀璨的奇珍斋使他迷恋,他就像一颗随风飘扬的草籽终于在这方宝地上落了下来。他的一生也将随着玉一直走下去,他就是玉王韩子奇。

在韩子奇第一次遇到他一生的归宿——玉的时候,他就爱上了这美丽的东西,三年的磨炼,三年的学徒,使他成了新的一代玉王。他对玉一生的执著让我无比尊敬。

长大后的韩子奇仍然爱着玉,执著地爱着。他爱收集玉,不是为了钱,为了张扬,而是为了实现他内心最大的愿望。他爱玉,就像爱着他的女儿、儿子。虽然在师傅去世后,他毅然选择了离开,去投奔了仇人,不是因为他是小人,他只是为了完成师傅生前的心愿,完成师傅最后的作品。为了他心中的玉,为了玉匠人的尊严,为了对玉的执著,他去了。

他最终的去世和他师傅梁亦清一样,为了那心中的玉。梁亦清也是个爱玉如命的玉匠人,当他与徒弟双手紧握的时候,两代师徒就一起走向了属于他们的、用玉铺就的路。

读完这本《穆斯林的葬礼》,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执著。玉匠人的执著,一生的执著让我永远也忘不了。执著到底是什么?执著就是为了一个自己心中的目标,用全身心的力量,一生的时间去努力奋斗,心无杂念,旁无他人,这就是执著。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一个目标,执著地为之而奋斗。

从小到大,我都不曾了解执著,不懂那到底是什么。就像看书,一开始,我只关注书中的情节和人物表面的喜怒哀乐;可我没有发现,书页中还隐藏着一种精神和力量,需要我慢慢体会、细细体悟。读这本书,我真正感觉到我调动了每个感官!一开始我也有读不进去的感觉,但我坚持读下去,随后,书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就传入我的脑海,这才让我第一次完全了解了书中的人物,从而获得感动和精神的给养,我感谢这本书。

现在我明白了其实执著还有很多含义。执著是一种爱,坚定如一。执著是一种理想,永不言败。执著也是一种信念,坚持奋斗。执著还是一种坚守,决不放弃。执著更是一种行动,奋勇向前。执著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可以穿过一切风雨和艰险,打倒一切敌人。

感谢韩子奇,感谢玉匠人。是他们教会我执著。感谢《穆斯林的葬礼》,感谢霍达,是他们打开了我心灵的大门。他们使我感悟执著!

 

范文32:明月——敬楚雁潮

韩露

雁归有时,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起。

楚雁潮,当他还小时,父亲便去世了,留给他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猜测与磨难。这让他从小就懂得沉默,沉默地接受或许不属于他的东西。在别人的无数次审查中,他一次又一次地被怀疑、否定。他的一腔热血也冷了,从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到失望,楚雁潮平静地接受了,把身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中去。

直到他遇见了新月。新月的到来给他的生命注入了力量,也给了他爱情。不幸的是,当他们的爱情来临时,死神的脚步也一步步逼近了。楚雁潮在承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爱情的美好,一个个打击又接踵而来:韩太太的冷嘲热讽,郑晓京的怀疑,连他亲爱的妈妈也反对他爱这轮最美的明月!但楚雁潮没有放弃,仍一直爱着、保护着、支持着新月,告诉她,生命是顽强的,任何时候他都不会丢下她,两个生命合在一起该有多大的力量?一身苦痛的他情愿扶着她、背着她、拖着她,也要向前走,走出“阿拉斯加”,去拥抱美好的明天!他许诺要让他们的书在春天出版。然而,命运却一次又一次捉弄着他们,爱情没有挽回新月的生命!

楚雁潮的月亮落了,但他们的爱还在。死亡可以夺走生命,却夺不走思念与爱恋。楚雁潮在新月的墓前演奏,那般执著、那般痴情……远远的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淡淡的、隐隐的,那是新月在聆听楚雁潮的心声吗?

 

学生感言

不得不说,《穆斯林的葬礼》这首围绕“玉”与“月”的献给穆斯林的挽歌,是我读过的最凄美动人的小说。书中一次次“玉碎”,一次次“月残”,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内心。

 

《平凡的世界》:哭吧,少安!

 

【走进名著】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生命创作的长篇巨著。全书共三卷,百万字。书中情节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在十年内乱后到改革开放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双水村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少安、少平这些在生活中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展现了平凡世界中不平凡的自尊、自强与自信,拼搏、执著与不懈追求。

作者路遥(1949—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人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3岁。

 

【品读分享】

《平凡的世界》为同学们打开了人生宏大的叙事,在这一节中,你会看到同学们对生活的更多思考、对文学的更多体悟。你会感受到一部厚重的文学作品牵引着一个个少年的心:他们不仅和书中的人物一起欢笑悲伤,他们还和书中的人物对话,他们情不自禁地给孙少平、田晓霞写下情真意切的书信,他们在合上书卷后还惦念着书中人物的命运。你会看到一个个曾经调皮淘气的少年蜕变似的成长。他们意识到《人不可以被打倒》,他们深思《生活总是不完美的》,他们崇尚《劳动带来的崇高》,你会在本节读书笔记的字字句句中感到精神的力量。

 

范文33:哭吧,少安!

陆天明

少安被批斗了。烦恼、迷茫、痛苦在他内心像洪水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无法再承受这生活的重压。在我看来,少安的生活中充满了苦。

少安第一苦,家境贫苦。从小到大, 23年之中,他没吃过几顿好饭,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没过几天快活日子。六岁就跟着父亲干农活,不能和小伙伴们亲密地厮混玩耍。他们家上有老,下有小,只有爸爸一个劳力支撑着这个家。他是长子,所以从小他就意识到,他要为家里多付出和分担。

第二苦,失学之苦。在少安短暂的六年求学生涯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证明他能考上中学。可是家境的每况愈下,弟弟在村里上学的事实,使他感到父亲再也不能供他上学,不用父亲开口,他就主动提出辍学回家劳动,供弟妹上学。“他们念成了和我念成一样。”“只要他俩有本事,能考到哪里,咱也挣命供他们。”他说这话时只有13岁,仅比我大两岁。虽然他是多么不情愿中断学业,但是他又是多么想为父亲、为这个家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

第三苦,爱情凄苦。他从小和润叶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但少安一直不敢接受润叶的爱。因为少安太穷了,地位太低了。 在当时的社会中,跨越地位的婚姻是不可能的。 但是,尽管少安回避这份爱,还是被眼尖的田福堂发现了。 于是他公报私仇,居然抓住了一个把柄批斗了少安,让他名誉扫地。 而这,就是田福堂“用铁的逻辑”给他论证了他俩爱情的不可能。 少安爱润叶,但他只能把爱深埋在心底。

少安年轻的肩膀上已经压上了生活的重担和家庭的责任,而另一个肩膀上又附加了这份没有结果的感情和巨大屈辱。他实在承担不起,他哭了,他想到了死。可是对亲人和家乡的热爱及他成熟的思想和家庭责任心把他拉了回来。我仿佛看到了路遥的影子,回忆起他的生平:他曾几次自杀未遂,其中不乏相同的原因。但少安比路遥更坚强,他没有自杀,而是哭过一场后,重新树立了活下去的信念。

哭吧,少安!哭,不是懦弱的表达,而是痛苦的排遣,压力的释放。你是个“好受苦人”,你了解生活的苦难,你知道珍惜,你意识到责任,你更了解生活的意义。正是这样的痛苦历练将你锻造成一个坚强的男子汉,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一个出众的庄稼人!

 

学生感言

《平凡的世界》是当时同学们热衷的一部作品。于老师还着重介绍了作者路遥呕心沥血完成巨著的生平故事。“平凡”二字最打动人心:平凡的日子、平凡的人、朴素的情感造就的是不平凡的人生、感天动地的故事和非凡的变革时代。读了它,我才知道在中国曾有过那样的贫穷、动荡和苦难;像少安、少平一样顽强生活着并奋斗着的普通人,他们的自尊与自强,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快乐,奏出不向命运低头,愈挫愈坚的生活强音。

 

范文34:生活总是不完美的

牛家赫

什么是生活?读完《平凡的世界》,我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回味着整本书,慢慢地我对生活有了理解,可我却发现生活总是不完美的。

就说少安吧。一个壮实的青年,找了个好媳妇儿秀莲,还有个聪明活泼的可爱儿子,一切不都挺好的吗?可偏偏一个骗子师傅毁了他家一大炉的砖,这下少安可赔大发了。他不仅贷的款利滚利地还不上,还欠了村里不少人的工钱。生活啊!你为什么不能一帆风顺,为什么不能让人舒舒坦坦地过日子?我听见一个声音在回答我:“人要历练。”是么?不完美的生活让孙少安重新站了起来,比原来更加坚强地站了起来!

少平的生活也不完美。他有了固定的工作,不算低的工资,有处处细心照料他的惠英嫂和聪慧可爱的小明明,还有他那幸福的一家老小,而且他还刚刚坠入爱河,很快就要到和心爱的人约会的时间了……多么完美的生活啊!可这时,生活却偏要和他开个天大的玩笑,他心爱的人在抗洪救灾时牺牲了!恰似一个晴天霹雳重重地打在少平头上,他悲痛欲绝。看到这儿,我的心好像也受了重重的打击,我不禁又要问:“生活啊!你为什么要折磨人呢?”又是一个声音在回答我:“人要历练。”是么?少平在困苦中还会坚持住,因为他身边还有一群疼他的人。也许晓霞的死会像他头上的疤一样刻在他心中不会消退,但他已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今后不完美的生活!

李向前的生活也不尽如人意。润叶的心中只有少安,可李向前却执著地爱着润叶,与润叶过着“两地分居的夫妻生活”。车祸使他失去了双腿,然而却换回了润叶的爱,不久还添了个大胖小子。生活啊!你为什么偏要一物换一物呢?为什么一定要让人失去点什么才能拥有点什么而不是全部拥有呢?我听见了一个严肃的声音:“人是人,所以要历练。”是么?车祸之后,李向前的日子过得好像好了些,而他也有勇气再自食其力,开个修鞋铺充实自己的生活了。

 

学生感言

其实,我从小就爱看书,但大都是科普书或百科全书。妈妈推荐的小说,我也只爱看《三国演义》、《哈利·波特》。但是这部初读起来觉得“平凡”的书改变了我对文学的态度,也改变了我的读书笔记。我用一个假期读完了这部110万字的巨著,开始思考怎样完成痛苦的作业。突然,灵感来了:我可以写系列读书笔记。于是,我花了很长时间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并把它们分为人物篇、情节篇等四篇。我成功地向前迈出了一步。

 

范文35:真

张雅雯

合上书页,没有太多的感慨可以吟诵,只是在灵魂的上空盘旋着最简单的感受——真。

真在情节。书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点滴都那么顺理成章,纯出自然,就犹如母亲用温暖熟悉的方言平静地述说她曾经的故事。那孙玉厚手中的旱烟袋,不曾与爷爷的一模一样?田福军脚上穿着的斜纹圆口布鞋,不也被姥爷所喜爱?我静静地读下去,仿佛是坐在小板凳上的稚童乖乖聆听着长者说古。仿佛亲眼目睹了少平后背上触目惊心的伤痕,听到了晓霞古塔下轻轻柔柔的话语。虽然明明知道身在戏中,却不能不被那点点滴滴的情节所打动。

真在性格。书中的人或坚毅或乖巧或爽朗,不尽相同,却别有一番滋味。是的,没有烈士英雄,没有间谍汉奸,只有淳朴的人民在田里劳作,在家中唠嗑。善良老实的人民身上有着众多的优点:诚实,勤劳,热情,淳朴 ……这美好的一切固然令人神往,但是他们每个人的小缺点却让我感到亲切可爱:田福军从衣兜里掏出了袜子,让会场里笑声一片;晓霞姐学着男生披上军大衣,而不顾他人诧异的目光……他们似乎是我们身旁的朋友,可能不幸发生了一点点尴尬,却让人觉得这活生生的血肉愈加真实。

真在灵魂。看着暗黄的书页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却全然没有因年代而产生的隔阂。我的灵魂宛如一颗晶莹的雨滴,融进平凡的汪洋大海,不再顾及自己的感慨,只愿意与他们一起波涛汹涌。望着少平离家打工的背影,我理解了青春的斗志;瞧着兰香在校园里踽踽独行,我感慨背后的艰辛。他们如同常人一样,面临生活的无数抉择,犹豫辗转千百回,然后或放弃或执著。这不易又不易的选择的背后,是他们复杂的心理斗争,也曾用心中的准绳去衡量值得不值得。但经历再多的坎坷,却也不曾动摇过灵魂最深处的那份美丽——善良。

我虔诚地捧起厚重的书,因为我知道我读的不是《平凡的世界》,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世界。

 

学生感言

《平凡的世界》让人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也许因为它蕴含着陕北农民质朴的情感,在极为平凡的生活中,体现出不平凡的品格。这本书带给我的不是《穆斯林的葬礼》的凄美动人,不是《狼图腾》的苍凉而悲壮,而是一种温暖而质朴的感动,当看完这本书时,我甚至不想与书中的人物告别,就像即将离去的亲友,让人难舍难分。

 

范文36:让人忍俊不禁的喜剧

田向宇

在《平凡的世界》结尾处的几个悲剧前,还有一段充满快乐的时光。

首先是大家都知道的:少安的砖厂重新开张,少平走出失恋的阴影。

然后是大家可能忽略的,或者没有重视的:

喜剧一·少平遇外星人:在这本书中,能出现这么个情节,也够让人震惊的了。而且路遥笔下的“外星生物”也太像个“外星生物”了,在此对作者的想象力表示钦佩。不过,虽情节有些荒唐,但少平与外星人的对话很有深意。即使这是场梦,少平也是通过这场梦才走出失去恋人的阴影。

评:这个世界无奇不有。

喜剧二·古风铃换壶:古风铃妻子买了个漏壶。要别人也就换个壶算了,可这位大诗人玩出了新花样:写信上诉,最后还写诗骂两句,搞得市委书记田福军亲自去询问一趟。最后古风铃不但换了新壶,还赚了几块钱稿费。还记得在明朝有种和他极其相似的职业:御史(言官)。他们的主旨都是:你敢整我,我就骂你。

评:告状纸的力量不可小觑。

喜剧三·田海民送鱼:田海民为改变他们夫妇俩吝啬的形象,说服了“女强人”妻子,决定给村民们送鱼。村民们因为没见过鱼,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做鱼方法,堪比当今大酒店。吃鱼的结果很喜剧化:几乎所有人都被鱼刺卡住了,传统去鱼刺的“药物”——醋,也被喝个精光。而田海民夫妇也没有使自己形象变好,更因此招来骂名。

评:我理解了“弄巧成拙”。

喜剧四·金光亮丢蜂:那些被金光亮炫耀来炫耀去的宝贝财神爷意大利蜂终于逃跑了,找蜂时更是大喜大悲:刚找到,又跑了。但有意思的是他那两位同族人的媳妇的样子,可以概括为“三兴”:兴致勃勃、兴高采烈、兴(幸)灾乐祸(凑个数)。实在可笑。

评:不低调的报应吧?

除此之外,还有孙玉亭飞鞋事件,张有智吃药事件,等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翻翻看看这些有意思的“喜剧”。

喜剧的作用远不如悲剧:不能像悲剧那样感人,不能像悲剧那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能像悲剧那样令人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来说,喜剧不如悲剧“经典”。但喜剧的长处正是悲剧的短处:欢快的气氛。

正如网络流行语所说:人生就是个悲剧。在悲剧的生活中又总是看悲剧,那你岂不是悲剧了?喜剧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但也的的确确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喜剧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能让在悲剧中的我们多一丝欢笑。

最后套用一下《明朝那些事儿》中很经典的格式: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罗丹说的。

“生活中不是缺少喜剧,而是缺少发现喜剧的眼睛。”——这是我说的。

 

学生感言

翻开《平凡的世界》,一种浓郁且香甜的黄土味儿从书中直扑我的内心。那是改变我最深的一本“精神盛宴”,书中歌唱着人间的爱与美丽的人性。

 

范文37:李向前印象

张林辰

《平凡的世界》真是一部蕴涵着无穷宝藏的大书,就仅仅是这一本儿厚厚的第二部,就够我们品味很长时间。

这本书讲了很多事情:少安办砖厂;少平去揽工;少安分家;少平遇见晓霞;润生遇见郝红梅;少平和金波当工人……不过,最令人动容的,我认为是向前的截肢。说实话,李向前在第一部刚出场时给我的印象不怎么好。干部子弟、汽车司机……优越的条件总让人觉得有种说不出的不真诚。于是他那敦敦实实的样貌便被我忽略了。

但我很快发现我错了,李向前跟我想象的一点儿也不一样。胖胖的身体里装着一颗憨厚的心,是个实诚得让人觉得有点儿缺心眼儿的怪可爱的家伙。尤其是和润叶结婚后,他总是用热情去回报润叶的冷淡,对田福堂、田福军兄弟俩也很孝顺。

我不由得有点儿怜悯这个憨憨的、有点儿孩子气的可爱的年轻人了。我突然觉得他像一只无家可归的小狗儿——实际上,他比这更可怜,要知道,他是有家,但在家里迎接他的不是灿烂的笑脸,而是冰冷的墙壁和空荡的回响。

润叶姐,你为什么不能给这个可怜的人一点儿最起码的温暖呢?我相信,即使只是一碗最最简单的热面条儿,也足以治好他那颗被冻伤的心。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地看一看那张胖乎乎的脸呢?你为什么不能试着去爱他呢?你可以给他另一种爱,把他当作一个可爱的孩子一样去爱。

可是我也知道,忘记亲爱的少安哥是何等的痛苦,可怜的润叶姐又是多么的不易。于是,两个感情受挫的人碰撞出了一场彻底的悲剧。这悲剧不像新月与楚雁潮那样悲得痛彻心扉,而是一点儿一点儿地把两颗心凌迟。直到有一天,火山爆发了!

也许,这场车祸是一个转机,润叶终于肯待在向前身边了!两颗被判了无期徒刑的心被提前释放了。但是,我们可爱的向前却永远告别了汽车,润叶也从此失去了健康的丈夫。

然而,这就是生活,是活在这平凡的世界里的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要面对的。是歌颂生命的伟大,还是嘲笑命运的多变,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中。

 

范文38:给少平的一封信

邓京阳

少平哥:

你好!

最近工作辛苦吗?又看了什么好书呀?自从读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后,我便打心里敬佩你。我敬佩你那勇敢、不屈的精神;也敬佩你那独立和顽强的品格;更敬佩你吃苦耐劳、热爱学习的精神!

毫无疑问,你是这部小说的一号主人公。你为了自己能独当门户,抛下家庭来黄原闯荡,尽管没有优越的吃住条件,尽管这里工作很艰辛,尽管没有多少工资,你还是留了下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幸福。你立志要在黄原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当哥哥少安让你回家一起经营砖场时,你拒绝了。我不禁联想到毛主席的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即使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你还每天晚上坚持看书,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都寄回家里,你是怎样维持自己的生活的?我可真是佩服你呀!

如今,你已经到大牙湾很长一段时间了,也经历了许多挫折与痛苦。你是一个乐观的人,肯定不会因为晓霞的死而变得颓废吧?我想:你会理解她的,你不会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垂死的生命在滔滔洪水里无力地做着最后的挣扎吧!请慢慢走出悲伤,投入到自己正常的生活里去吧!

现在,我还想问一句,家里目前怎样了?你的奶奶还在吗?父亲身体好些了吗?少安办的砖厂怎样了?你现在还在矿里看书吗?这些问题,都是我看完整个《平凡的世界》这三部书后,也没有解开的谜底,希望我能够在你的回信中了解到这些情况。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不要忘记给你心爱的晓霞去扫墓呀!我坚信,两颗炽爱的心可以再度重逢,在这春天里,一起前进……古塔山上的那棵杜梨树的叶子,也随着春风,飘向远方……那些叶子中,洒满了青春的痕迹,也洒满了泪水和世上永不熄灭的爱……

最后,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邓京阳

2011.3.25

 

学生感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开始细腻地分析人物的心理,从而进一步揣摩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这对情商不太高的我也算是一点长进。我还学习少平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切身体会到了一本书对一个人性格和人生追求的影响。

 

范文39:致晓霞

韩书俊

晓霞姐:

现在的你,或许已转世,或许仍在尘世逗留——无论怎样,我想你都可以安心了——少平一切安好。尽管添了道伤疤,但这只会使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他现在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你曾经说的那种庸俗的小市民了。至于你的亲人,他们会悲痛一段时间,不过不要内疚,这是难免的,但他们终是为你骄傲的!

也许,你也曾后悔?那跳入水中的一刹那,将你和少平、和美好的青春与前途、和一切的憧憬与一切的希望隔绝两界。那个动作对你来说是种本能——若你能置那个孩子被山洪吞没于不顾,那你就不是田晓霞。我们很难说这到底值是不值——以命换命啊。但如果你地下有知,你就不会因此而后悔。依着你的性子,必会在断魂洪水时潇洒地道一声“别了”,然后豪爽地端起孟婆汤,一饮而尽。人生如梦,前世的红尘早已灰灭——来生,走好吧。

你不必担心少平的爱情——时间会替他掩埋你逝去的伤痛。他不会因为你的离去而贻误终身——这也是你希望看到的。以他现在的思想高度,他会生活得很幸福。

所以,安心走吧。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一个平凡的女孩的逝去是多么微不足道,你深知这一点。希望能走得洒脱。

那么,去吧。

祝天堂的你

幸福快乐!

韩书俊

2011.3.20

 

范文40:一条绵长的小溪

张雨暄

毋庸置疑,《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呕心沥血之作,代表了其文学创作的巅峰。不必说长达三部的小说情节如何引人入胜,也不必说书中的人物如何活灵活现,单是其平实、流畅、深邃的语言就足以让我等瞠目结舌。其语言之美,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它朴实无华。它似一眼清泉浑然天成,那么纯朴,那么自然。一笔一触都仿佛从笔尖流溢而出,全然没有后天刻意雕琢的痕迹。初读之,不像是一本小说,倒像是邻家大伯挂在嘴边的故事,娓娓道来,那么真实,那么亲切。因其故事之真、感情之真,使我总是产生一种错觉,好似面前铺开了一幅社会生活的长卷,我俨然就是其中的一员。行走其中,随着人物的命运或欢喜、或愤懑、或忧伤,几乎到了忘我的境地。

它精彩独到。路遥在书中的每一章都以环境描写开头,而每一次描写又都那么精彩,那么富有新意,描写虽多但绝不重复。比如,初春在许多人的眼里是干冷、乍暖还寒的代名词,而在路遥的笔下,“那向阳山坡的枯草间,已经冒出了一些青青的嫩芽。同时,还有些别的枝条也开始泛出鲜亮的活色,鼓起了青春的苞蕾。”在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情时,路遥能把环境、心理、行动、所看、所思、所做完美合一,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如,当孙少平意外地从报纸上看到了晓霞牺牲的消息,他惊愕地“一下把右手的四个指头塞进嘴巴,用牙齿狠狠咬着,脸可怕地抽搐成一种怪模样……洪水扑灭了那几行字,巨浪排山倒海般向眼前涌来。在大雨中,他疯狂地沿着铁路向东面奔跑,任凭雨水在头上脸上身上漫流,两条腿一直狂奔不已……他几乎和汽笛的喧呜同时发出了一声长嚎……他伏在泥水中,绝望地呻吟着。大雨在头顶哗哗浇泼,满天黑色的云朵,潮水般向北涌去。整个大地都在向深渊滚落…… ”读至此,不禁让人泪水泫然、心为之碎。

它深刻隽永。一语双关是路遥常用的语言手法。比如全书的开头,“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从表面看,这似乎只是作者对时令交替的简单描写。然而结合其后的故事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它有另一层含义。 1975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最后一年,全国人民正生活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所以,“冬天虽已过去,春天还未到来”,其寓意之深刻,让人不禁叹为观止。

路遥,斯人已去。但这个“用生命写作的人”,无疑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星。

 

学生感言

《平凡的世界》无疑是对我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一部书,让我理解为什么这部书凝结了路遥一生的心血。在这部书里,没有罪大恶极、如汉奸般的坏人,也没有为革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全书只如潺潺流水般讲述了“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广大贫苦人民所经历的生活和奋斗的过程,犹如一部民族史诗,引导人挖掘自己对人生最深刻的理解。

 

范文41:难舍的告别

许天瑶

结束了吗?我又向后翻去,只有空白的白页作为回答。真希望它能够一部一部,不停地继续下去,而现在遇到了告别,我有点不舍了。舍不得放下,舍不得离开,舍不得手中的这个平凡的世界。

这本书,是那个用生命写作的作家的不朽之作。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平凡中有不平凡,虽在我从未生活过的遥远时代,却显得似曾相识,有一种莫名的熟悉,令我感到了一种真实。改革开放令昔日叱咤风云的人物淡出视线,一贫如洗;那些一贫如洗的人却通过各种方式让人民币流入自己的口袋,成了足以叱咤风云的人物。这个地方似乎“分子变分母,分母变分子”了。海民一家的鱼将村里人的喉咙卡住,金光亮的“意大利蜂”飞得无影无踪,毫无疑问为故事增加了喜剧成分。而晓霞的死,秀莲的肺癌又将故事的结局变成了喜中有悲。

然而,心中的一个个疑问却没有随着“太阳永恒的微笑”而烟消云散。晓霞到底死了吗?她的尸体没能找到,只给我们和少平留下疑问。但愿,某一天,银铃般的笑又会响在少平面前。

少安的砖厂又经营得如何?会不会再倒闭?他会不会因利益的诱惑而失去原则?那个干“二指禅”的金富出来后是会痛改前非还是执迷不悟?

合上书,一件件已成为记忆的“往事”浮现在脑海。随着它们,我又回到了那个平凡的世界……

 

范文42:平凡世界中的友情

翟子豪

在现在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因为利益而结交朋友的人。但我在路遥的笔下却看到了真正的朋友。

我认为友情最深的就是少平和金波,两个人一起骑金波的自行车回家,一起在金波家睡觉,一起上学,一起吃饭。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朋友;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把自己最甜、最美的故事与对方分享;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想到对方,也会去帮助最需要帮助的朋友。最让我喜欢的一个情节就是金波替少平打顾养民,别看“打人”这个行为是不好的,但少平活得那么艰辛,还受到委屈,谁又能站出来安慰少平、替少平抱不平呢?恐怕只有金波了。金波本不是冲动、不讲理的人,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朋友,这对真正的朋友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一对好朋友,可以让更多人变得友好。就像少平一家和金波一家。虽然不是同姓,但是像一家人一样共渡难关。他们两个的友谊也感染着自己的家人。于是,就产生了另一对好朋友兰香和金秀。

少平和金波的友情是男人间的友情,就是同甘共苦;而兰香和金秀是女孩间的形影不离。朋友就是什么事情也分不开彼此,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上初中和高中前,兰香家里没有钱,两次都决定退学,多亏金秀帮助才能继续上学。上大学时,两个朋友仍每周见面,不见都不行。这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两个人非常深厚的友情。

就因为这四个人,孙金两家的关系非常好,给兰香送礼物,不会忘记金秀。给少平送礼物,就会加上金波。在孙家门里,还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就是孙少安,还有一位,就是他从小玩到大的朋友田润叶。

我认为少安和润叶可以算是最悲剧的一对好朋友。从小到大,他们一直是最好的朋友。童年时,他们肆无忌惮地在小河里玩耍。上学时在学校还是好朋友,互相帮助。长大后,虽然不在一个地方却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在读到第二卷之前,认为少安和润叶一定会在一起,但最后却分开了。一开始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可是想了想才认识到,这就应该是真正的朋友吧,少安是为了润叶的幸福而选择了放弃。但他们两个人的心底都不会忘记对方,他们没有成为爱人,却成为永远的好朋友。

在《平凡的世界》里,我看到了最平凡也最不平凡的友情,我想,拥有纯洁的友情才可以拥有真正的快乐。

 

学生感言

上了初中后,第一个寒假,我拿到了老师推荐的四部名著的书名,我选择了读最长的《平凡的世界》。读完第一章,我就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不到一周时间,我读完了原来一年都读不完的书。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心中只有两个想法:一是路遥去世太早了;二是我读得太快了。我没有从前那种“我读完了!”的成就感,心里想的都是书中的情节,我终于看懂书了。

 

范文43:人不可以被打倒

胡雨石

在《平凡的世界》里,孙玉厚一家无疑是双水村十年动乱时期最烂包的一家,全家挤在一孔破窑洞里,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样一个家庭却在改革开放之后,变成了全村最有前景的家庭:孙少安当上了“企业家”,孙少平当上了工人,孙兰香成了完全没有农村作风的大学生……这些机遇带来的伟大变更,看似平凡,里面却透出了孙家独有的可贵的品质:稳健、有毅力、坚强、不服输、肯吃苦……

孙少安是一个经历了无数磨砺的时代造就出的最非凡而典型的“农民企业家”,他既能吃苦,又有能力,因为拉砖发了洋财以后,不但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轻易满足,还用其极其敏锐的眼光看出了其他只会埋头苦干的拉砖人根本不会注意的烧砖行业的前景,加上有一个精明、能干的妻子,瞬间“飞黄腾达”了起来。在扩张砖厂的同时,他却因为请错了师傅而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不但没有发展,反而欠了在村里人看来根本还不起的债。在全村的鄙视和嘲笑中,他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虽然经历了挫折,却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事业达到了巅峰。相比之下,在我看来,失败或许比成功更有意义,“当失败是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不错,因为失败,才凸显出孙家最宝贵的品质,坚强、倔强、永不言败的特点,使孙少安有了更好的前景。

整部书的高潮,无疑是田晓霞的死。对于年轻的孙少平来说,这无疑是世上最残酷、最无情的打击,普通人绝对是无法承受的,有些人甚至因此寻了短见。而孙少平这时表现出的,是超人的坚强与毅力,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便恢复了正常,击败了苦难。这样的使人“意想不到”的反应,是没有经过真正的思想成长和洗礼的人根本无法做到的。孙家的精神更是不折不扣地体现了出来。

孙玉厚老汉留给儿女们的,看似除了姓氏一无所有,实际上留下的却是世界上最宝贵、最稀罕的东西,那就是厚道、脚踏实地、坚强、不怕吃苦、倔强,那种让各种失败、苦难在其面前变得微不足道的完美品质。

 

范文44:像孙少平那样宽容

李进一

生活在集体中,同学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对于伤害过你的同学,我们是以牙还牙,还是选择宽容?孙少平用行动告诉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彼此就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

在高中生活中,孙少平受到了女同学郝红梅和侯玉英的伤害和侮辱。

本来,郝红梅和孙少平一样,是学校里吃焦黑高粱面馍的寒酸学生,他们相识并且成了朋友,孙少平总是把借来的小说再借给她。但是,一天劳动的时候,侯玉英在全班同学面前气势汹汹地揭发孙少平把好的工具发给郝红梅,大家哄笑,从此,郝红梅躲开了他,并且以后和富有的同学好了,不再理他。这些事情让孙少平痛苦而绝望。

读到这里,我都开始讨厌这两个人了。没想到在一次洪水中,孙少平却毫不犹豫地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侯玉英;当快毕业的时候,郝红梅因为家里穷,给同学买不起礼物,偷手帕被抓。这时,孙少平并没有幸灾乐祸,而是想起两年前,两个穿戴破烂的乡下娃,难为情地躲避众人的嘲笑,偷偷地取回自己的两个黑馍……于是,他心急火燎地找侯玉英的爸爸说情放了郝红梅,并请他们保密……

多么善良的孙少平!他让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有比海还深的宽容。生活中,若是一个人对你好,你便对他知恩图报,这好像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若是一个人曾经伤害你,让你的心承受痛苦与不幸、嘲笑与打击,而你非但不痛恨报复他,还在他遭遇坎坷时以德报怨,出援手热忱相助,这要有多么宽广的胸襟!我想,少平他的确没有钱,没有权力,没有体面的工作,甚至没有最强健的臂膀,但是少平却显示出他最伟大的力量——宽容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他像一棵参天大树屹立在我心中,我要向少平那样宽容,做真正的男子汉!

 

范文45:曾经

单梦伊

表针停留在1点45分,两年前那个永恒的瞬间。

孙少平捧着一束花,翻过小土梁,来到那个小小的山湾上。四周如此静谧,以至于那一刻,这个世界上仿佛只有他和那棵繁茂的杜梨树真实地存在。

他紧紧地抿着嘴唇,面色苍白,泪水滑落脸庞。

他仿佛听见那个银铃般的笑声从耳畔滑过,不断地远离、消失;他仿佛看见那个美丽的身影坐在树下,不断地模糊、隐去……

然而,却始终只有他一个人,呆呆地立着,默默地泣着。

曾经的晓霞,已经永远离去了。只剩下那一棵曾经见证了他的爱情的杜梨树,仍然茁壮地成长着,仿佛丝毫不知道她与他的故事。

晓霞和少平,本来就应该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出生在开明的上层家庭,另一个却是普通农民的儿子。然而,两人的命运就像两条直线,相交在了一起。

作为少平的恋人、朋友和导师,晓霞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少平作为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命运。如果没有晓霞,少平纵是满腔对知识的渴求也无法实现。纵然不甘心,但少平也无法摆脱农村人的命运——像哥哥一样,做一个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农民,用自己的血汗来养活全家老小,过上一种繁忙却平静的生活。

晓霞的出现,就像暗无天日的生活中闪现的一丝希望的光芒,瞬间照亮了少平的精神世界。从此,肉体上的苦难对于少平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毕竟他已经生活在了一个崭新的、美好的精神世界里。

晓霞和少平之间早已超越了爱情的层次,而成为了一种深厚的友谊。当每一次晓霞借给少平各种书籍时,当少平聚精会神地和晓霞讨论问题时,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换句话说,他们是相互之间精神力量的补给源。

晓霞和少平的生命是紧密地相连的。少平从来没有想过,他的生命如果没有晓霞,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当它忽然来临,少平崩溃了。

心中的创口,用了两年才将它抚平。而今天,它又被那棵杜梨树狠狠地撕开了。痛得像是要滴血,少平只能默默忍受。

少平轻轻将花束放在树下。

在他被泪水模糊的双眼中,那束花渐渐化成了晓霞的笑靥,那样纯真、那样美丽……

 

范文46:平静地读,平静地写,平静地做

景一馨

匆匆地读完书,一页,又一页,可直到把这洋洋洒洒百万字的巨著翻了又翻,心里似乎也没什么感觉。再看看一些随手摘下的段落,只有种似曾相识、朦朦胧胧的感觉,更不知是第几部、时间、事情、环境等。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紧接着想起于老师曾让我们抄过的一句话:读书切忌在匆忙。

对文字的印象渐渐在高速发展的故事情节下淡化;而一些细致入微、精彩的段落也并没有被发现——匆匆地读,让我对文字的鉴赏与揣摩几乎为零!大量描写被跳过,最后只剩下一个大而空洞的情节……

读书,急不得!

一急,许多精华的段落就不会被吸收了;一急,文字间的良莠就无法比较了;一急,你所收获的就像一具人体的白森森的骨架一样,他的血液、肢体、肌肉以及灵魂就都被遗弃、掩埋在不起眼的角落了。

特别是《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就真是一个大千世界,像是面面俱到的生活,是需要好好地静下心来,一页一页认真研读的,乃至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字,它们,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慢慢地品味,才能把这些看似平凡的东西下面真正的可贵之处挖掘出来。

世界上许多事都是这样,必须静下来,静下来,以一颗平静得没有一丝浮躁的心面对它,这样,一些重要的细节才不会被你遗漏。

我忽然想起了《小王子》中那个忙于计算的绅士,忙忙碌碌地算出一堆数字再把它锁在柜子里。之后又是计算……许多人不都是这样吗?赶时间所以不能陪家人,赶工作所以只能睡一小会儿;他们似乎一直在忙碌,冲着你喊“我没时间!”可笑得让人觉得这只是一出闹剧。

所以要时常提醒自己一下,把生活的节奏放慢一点,让心更静一点,去寻找那些被遗忘了的“珍宝”。

 

学生感言

一本酸酸甜甜的《平凡的世界》,正是路遥的内心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路遥一样一身正气,对命运不屈服,这世界上还会有那么多下流、卑鄙、无耻的猥琐小人么?这世界便不会是浮躁的!

 

范文47:劳动带来的崇高

徐霁晗

在地下没有什么光亮的坑道里,煤溜子在隆隆地转动着,眼前流动和旋转的全是黑色。孙少平正是在这样黑暗和艰苦的环境下辛苦地工作着。尽管他十分劳累,但是他义无反顾地要在这个黑煤堆中干下去。

他完全可以在家乡双水村老实地当一个农民,他可以和他哥少安一起办砖厂,赚取更多的财富。然而,他却不愿意如此轻松,他似乎天性情愿去接受劳动带来的沉重与磨难。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他不是一个寻常的人。他感觉,一个人活得好坏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而不在于他职业的贵贱。只要人对劳动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就不会觉得受苦是一种折磨。他觉得,只要懂得劳动带来的苦难,就能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崇高感。人不应该在劳动带来的伤痛中叫苦不迭,他们应该想到,这痛苦不是白受的,这痛苦将使他的身体和他的精神更加强大。通过一番在煤矿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正是在煤矿艰苦的环境和卖命的劳动中,孙少平找到了幸福,找到了亲情,找到了友情。在劳动中,他得到精神上的历练,磨炼了自己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劳动所带来的崇高感,不论是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

劳动,是我们生平极为重要的一课,只有懂得劳动、热爱劳动,才能幸福地生活。劳动永远是辛苦的,它永远充斥着苦难,关键在于你对待苦难的态度。如果你退缩、逃避、放弃,不热爱劳动的你将会变得好吃懒做,在空虚中度过时光。如果你敢于承受,英勇向前,你将会收获很多,不光是物质财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力量。通过劳动,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变得充实,并且有意义了。对于你劳动作出的贡献,人们会给予你尊重,这也就让你对劳动产生了无限的崇高感。

 

范文48:缘——同学一场

贺思凯

同学,或许仅仅是你记忆中的一片树叶,秋天来到,它便徐徐飘落,悄无声息地埋在泥土之中逐渐腐臭、消失、融化,仿佛你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似的。他不像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和你流着同样的血液,他也不像老师能对你万般呵护关爱。然而,在《平凡的世界》中,我却读到了同学之间最温暖的情谊。

少平、金波、晓霞本是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的同学。少平和金波是极其要好的伙伴。少平家中十分贫穷,上学根本吃不上一顿正经的饭,每天都在别人盛完饭后苟食残羹冷炙,每天上课都难以集中注意力,老师讲得波澜壮阔,少平肚中也翻江倒海。相对少平来说,金波家中就更阔绰一些,于是金波便想方设法地帮助少平解决生活上的诸类问题。晓霞的姐姐润叶也常常邀请少平去她家吃饭,我猜测这并非空穴来风。晓霞应该对他姐姐提到过少平生活的艰难,润叶才会了解到少平的情况。在少平的学生生活中,他的同学对他的帮助非同一般。所以同学可以成为你遇到困难时可靠的臂膀,竭力帮助你渡过难关。

晓霞在少平来到煤矿时,借着自己工作的机会来照顾少平,把家里的书借给少平去阅读,使他在煤矿艰苦的工作之后,晚上还能找到些许高尚的情趣。晓霞在少平迷惑彷徨的时候,为他指明了道路,她是他心中风雨过后的一缕彩虹。在少平被煤矿的乌烟瘴气所欺骗,正一步步走向堕落时,晓霞用自己舍身救人的行动,向少平证明世间的正能量无处不在,使它继续相信世界依旧美好。同学还是你困惑时的风向标和灯塔,为你照亮人生之路。

郝红梅毕业结婚,生活过得美满幸福,然而突如其来的丈夫去世使她不知所措。当她还沉浸在丧夫之痛的时候,她中学同学田润生像鬼魅一样猛然在她生活中出现,润生见到她之后,立刻回家给她带来些生活必需品。紧接着,润生还到郝红梅家中帮忙,与她一起做生意,这让郝红梅十分感动。她感动的不仅是田润生能够如此热心地帮助她,更为他填补了她心灵上的空缺而不胜感激。最后尽管他俩没有结发连理,可是郝红梅已经知足了。她认识到,田润生作为她的同学已经仁至义尽。同学更是一把伞,为你分享快乐,承受痛苦,而一直陪伴着你,毫无怨言。

我们不约而同地走入人大附中,或许这就是一种缘分。一个人陪伴你走过青春六年,或七年的时光,更有甚者还会继续陪你走下去。一生中又有几个人愿意跟你一起度过珍贵的青春呢?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抱怨,那么你便会失去星星。即使你已经错过千千万万的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也请珍惜缘分,不要再让他人悄悄地消失。每个人都像记忆中的一朵花,长期没有想起,就像一朵花没有得到灌溉,会枯萎会腐败,会堕落,会被淡忘。每天我们可能会跟同学吵架,不理谁,然而这只会是两人之间的联系淡漠,直到最后,互相都只是从视线中闪过,而再也无法开口。

我们都不愿意成为一名生命的过客,在灯下歇歇脚,整理好行装,渐渐远去,因此不要因为一时气盛而伤害到同学,珍惜缘分,珍惜这绵长的友谊。

 

学生感言

若不是老师每天都布置摘抄点评作业,《平凡的世界》这部如此有价值的小说大概就这么被我一下子“晃”过去了。正是这些点评作业,让我不得不钻入其中进行思考,分析人物个性,思索人生真理。最开始时真的感到痛苦与麻烦,但我渐渐地爱上了这个过程。翻看初一时的读书笔记,我真的感受到了前后的巨大蜕变与成长。由最初的不得不写到后来的真情流露,虽然都写得十分短小,但可以明显地看出前后思想的成长。从那时起,我便觉得让自己的思想从笔尖流淌是一种莫大的快乐与幸福。我深深地爱上了阅读与写作,精神财富在从未停止的名著阅读中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