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
本书是在我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0AJL007)成果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类文明历史上仅有两次大转变可与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气候变化和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相比:由狩猎—采集到定居农业社会的革命性转变,以及工业革命的伟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要尽力摆脱传统的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三高”模式,并代之以可持续性较强的低碳模式,在人均收入水平得以提高的同时,使人们的涵盖生态环境价值的人类发展的实质权利也得到不断拓展和代际延续。要达成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构建以低碳理念为核心的社会激励结构,培育市场参与主体的低碳偏好,营造经济主体决策函数与低碳发展目标的共容氛围。在这一认知层面上,低碳经济则应该被定义为一种全新的制度安排,该制度安排将打破传统社会激励结构下的高碳化路径依赖,促进能源结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行为的全面变革,打造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引擎,并最终建成低碳、甚至是零碳社会的低碳经济。
本书采用了诺思提出的制度分析框架,即“现实”—理念—制度—组织—政策—结果—“改变了的现实”。从这个“现实”出发,我们建立了关于周围世界的理论、模型和理念体系,了解、解释和分析世界,按照我们认为的世界运转的方式建立并实施我们认为能够达到期望结果的制度框架。本书从高碳经济这个“现实”出发,目的是达到一种“改变了的现实”,即低碳经济。这其中,理念、制度、组织和政策都是从“现实”到“改变了的现实”的重要因素,是发展低碳经济要重点研究的对象。在从高碳经济(“现实”)到低碳经济(“改变了的现实”)的转变过程中,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现行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还不足以推动人类社会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换言之,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的滞后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理由如下:人们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认知还不足,低碳经济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的供给不足,在一些领域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还替代不了原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低碳经济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的构建和实施缺乏互补性条件,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执行力还比较低,等等。
本书围绕发展低碳经济与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的关系这一主线展开,对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的建立及其绩效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为此,我们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三大制度分析视角为切入点,探讨了低碳经济的四大制度问题,分析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五大组织形式及其绩效,提出了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的对策建议。本书主要研究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从广义上讲,制度安排包括了政策工具,如碳税、碳交易制度等都是政府以强制力实施的规则,所以本书主要以制度安排分析为重点。制度问题对于像发展低碳经济这种集体行动和公共政策来说是一个中心问题。我们系统地把制度分析拓展到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析之中,并多视角地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问题。
制度分析的三大视角是指:作为面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主要是要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作为解除碳锁定的低碳经济,主要是从碳锁定的角度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的关系;作为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低碳经济,是从历史与制度的角度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从这三大视角研究的好处在于以下三方面:从气候变化及国际制度的角度有利于处理中国国内低碳经济制度与国际低碳经济制度的关系,并有利于增加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从解除碳锁定的视角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是为了避免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的新的碳锁定;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低碳经济是为了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并对这些结合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本书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四大制度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对低碳制度问题的研究是从人类行为与制度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的。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人类在不断地追求自身收益和效用的最大化,并且受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制约(路径依赖),人们还倾向于高碳经济。而作为社会公民的人,人们对环境保护、低碳社会、低碳发展又有向往和意愿,因此,从高碳行为到低碳行为中存在吉登斯悖论,即人们知道减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非常重要,但是真正投身到减缓排放、改变自己消费行为的人又非常少,因此要通过提高制度能力和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来改变吉登斯悖论。围绕如何建立有效的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制度体系,我们还探讨了低碳经济的制度体系构成、发展低碳经济的碳价格制度和三大低碳经济制度安排(命令—控制型、市场型和自愿协议型)及其演进等问题。不同低碳经济制度安排下企业的绩效是不一样的,我国应该逐步扩大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提高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效果。
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五大组织形式(企业、政府、消费者、公众参与及环保部门等)及其绩效,从而建立多层次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组织体系是低碳经济制度及政策实施的保障。我们强调了多中心治理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本书在组织层面特别强调通过调整政府行政权力的作用边界,一方面改变以政府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培育以减碳行动为核心的利益机制,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减排的双赢发展。另外,公众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我们的分析表明,我国公众以信访的形式等参与环保治理对于降低我国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政府与公众参与的联合治理机制还不完善;此外,这项成果还对在城市化中如何提高城镇居民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作用和如何提高政府环境规制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为了完成以上研究目标,本书尤其强调了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低碳经济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的研究范围上,不仅重视国内低碳经济制度的研究,也重视国际低碳经济制度的研究,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大大地减少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制度安排的成本,并有利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面临的最大市场失灵。中国既是一个碳排放大国,也是一个减排大国,同时也是国际规则的重要制定者与参与者。在国际减排行动中,中国应该负起大国的责任。中国还应该在国际制度建立的博弈过程中,与发展中国家有更多的沟通与协作,这样可以使国际制度在构建中就更好地协调环境与公平的矛盾,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争取到更多的发展空间。
第二,在低碳经济制度安排的研究内涵上,不仅重视低碳制度的研究,而且也重视组织形式的研究。在这个问题上,尤其要重视我国国情,要把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形式联系起来研究。制度、政策与组织治理的关系是发展低碳经济制度安排的一条主线。制度和组织是不相同的。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约束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如果说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组织就是社会游戏的角色。组织是由一定目标所组成,用以解决一定问题的人群。赫伯特·西蒙说:“‘组织’一词是指群体内人们交流的复杂模式和其他关系。该模式给群体中每个人提供了决策所需的大量信息、假设、目标和态度,同时也给他提供了关于群体内其他人所作所为和别人对自己言行的反应的一系列稳定和可理解的预期”。〔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97.经济组织是企业、商店等,政治组织是政党、议会和政府规制机构等。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所有不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的生产和交换活动,都是有组织的活动。所有的组织成本都是交易成本。经济学家们总是努力用不同的交易成本来解释各种组织安排的原因。我国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与发展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结合起来,要让更多的民众、非政府组织等通过低碳经济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合力,从而实现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
第三,在研究低碳的“技术—制度综合体”上,不仅重视低碳技术创新的研究,而且重视低碳制度创新的研究,并且对这两种相互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在低碳的技术—制度综合体构建上,要把解除碳锁定与我国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水平提高之际,可以把我国城镇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原有城镇部分如何通过制度、政策及老城区的改造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解除碳锁定;二是新城镇部分的建设如何通过智能城市的设计和城市规划防止出现新的碳锁定。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要避免走欧美国家的老路,要通过制度、政策等手段真正地把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纳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之中。
第四,在研究发展低碳经济与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的关系上,不仅重视低碳经济制度安排及政策工具的构建,也重视制度安排、政策工具及政府环境规制绩效的研究。这个问题的研究涉及两大问题,一是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如何建立,其建立的障碍是什么;二是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的绩效是什么,是如何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建立的因素主要有对化石燃料的路径依赖、利益集团、集体行动的困境、发展低碳经济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发展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创新不足等。发展低碳经济的绩效不仅取决于正式的低碳经济制度、有效的政策工具,也取决于非正式制度、实施机制及人们的观念变化等。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型制度、安排及国际合作的绩效正在不断提高。因此,重视我国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及政策工具的完善,尤其是重视制度与组织治理关系的完善,将有利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
本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张翼、许晶、李小平、江柯、罗小芳、李程宇、易杏花、许盈盈、郭迁、王宇和刘鹏等。因篇幅所限,本书在课题成果基础上作了取舍和删减。具体执笔人是:第一章,卢现祥。第二章,第一节,卢现祥、王宇;第二节,卢现祥、柯赞贤、张翼;第三节,卢现祥、李程宇。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卢现祥、刘鹏;第三节,卢现祥、柯赞贤;第四节,卢现祥、罗小芳。第四章,卢现祥。第五章,第一节,卢现祥、李程宇;第二节,卢现祥。第六章,第一节、第四节,卢现祥、易杏花;第二节、第三节,张翼。第七章,卢现祥。第八章,卢现祥、罗小芳、许晶。第九章,江柯。第十章,第一节,张翼、卢现祥;第二节、第三节,张翼。第十一章,第一、二、三节,张翼;第四节,张翼、卢现祥。第十二章,张翼。第十三章,第一、二、三节,张翼;第四、五节,许盈盈。本书最后由卢现祥修改定稿,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卢现祥
2014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