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秋冬之韵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1],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2]。
[1]寂寥:寂寞萧条。[2]碧霄:碧绿的云霄,也就是天空。
从古至今,人们提到秋天总是感到悲凉和寂寞,但是要我说秋天比春天还好呢。你看那晴空中仙鹤高高地飞在云上,我的诗意都被它们带上了云霄。
乐观之美
自屈原之后,宋玉悲秋以来,诗人都觉得秋天是一个凋零衰败的季节,因此常有悲秋的诗作问世。但是刘禹锡却不同以往的人,他说秋天比春天更好,其实也没有特别地说明秋天怎么个好法,“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只仙鹤就能让他高兴起来,因为刘禹锡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他的头脑中不是凋落的黄叶,而是一个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天空。这样的心胸宽度,怎么会为了自然更迭而悲悲戚戚呢?
◎ 写作指导
刘禹锡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人,众人都说的,他偏不说,众人都怕的,他又偏爱说。他年老体迈时,曾与白居易相约登高塔,得意扬扬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以此为乐。因此,刘禹锡就成了晚唐一个别具一格的诗人,留下了像《陋室铭》这样的好文章和好诗句。将自己的性格贯穿到文章当中,让人读来如见其人,这样的写作才是在用生命写作。
◎ 智慧点拨
很多自信的人都是幸运儿,而且越是幸运,越能助长一个人的信心。刘禹锡不是这样的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春风得意的他突然被贬黜后,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长吁短叹,为自己的命运多舛而伤心,但刘禹锡照样写诗作赋,而且还比以往更潇洒。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能说明一个人的内心是否坚强,是否为外物左右。只有真正自信的人,才能看淡一时的失意,坚信人生的美好在于自己。
明月松间照——王维《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1]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2],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3],王孙[4]自可留。
[1]秋暝:秋天的傍晚。暝,日落,黄昏。[2]竹喧:指竹林间的喧笑声。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3]春芳歇:春天的花草都已凋谢。[4]王孙:指诗人自己。
一场秋雨过后,原本人迹罕至的深山分外凉爽,傍晚时秋意更浓。夜空中,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洒向大地,清澈的泉水从石上悄悄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喧闹,那是洗衣姑娘们收工回家的笑声;水面上荷叶频频摇动,一艘渔船划破了荷塘月色。春花春草都已开败凋零,我且留在山中,欣赏秋景的美吧。
禅意之美
王维是唐朝的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个画家。人说他的诗是“诗中有画”,他的画则是“画中有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短诗勾勒出了秋天的黄昏,明月、松林、清泉、溪石,组合成了一幅别具禅意的山水田园画,也展现了诗人宁静的内心和悟禅的境界。只有真正敏锐而深刻的人,才能捕捉到大自然这样一个美好的瞬间。
◎ 写作指导
写诗的手法和作文的手法一样,不外乎对比、比喻、夸张等。但是实际操作中,不同景色该用不同手法来描述。这首诗一动一静,动静结合。静的是明月松间、清泉石上,动的是竹喧浣女、莲动渔舟。但是从整体上来讲,这动中还有一股恬静的力量,整首诗还是平和的。动静相宜,但也有所侧重。
◎ 智慧点拨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是住在深山中,耐不住寂寞的人只会觉得百无聊赖;王维却看出了乡下生活的美好,因为他心中本有一副美好的眼镜,透过这副眼镜看世界,世界也是美好的。不要抱怨我们没有遇到美景,先想一想自己是否用心去体会了。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1]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3]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2]径:小路。斜:读xiá。[3]坐:因为,由于。
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往山上走了很远,没有想到在白云缭绕的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我太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了,被霜冻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霜叶之美
试想,一个深秋的早晨,出门看见的尽是打了霜的落叶,狼狈地铺满了小路。天气的凉意已经让人忍不住搓手跺脚了,这时还要去远足,看一看深山的景色。原本没有做什么打算,没有想到看到了火红的霜叶,在寒风中怒放,简直比春天的花还热烈,这样的美景怎能不令人惊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写作指导
杜牧的《山行》像一个亮剑的侠客,原本彬彬有礼,突然寒光一闪亮出宝剑,让人惊诧。山行所见本来最有趣的是枫叶,但他留在了最后,前面做漫不经心的描写,后来提到枫林,“红于二月花”是最高潮,也是结尾处。就像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一样,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先藏好自己要说的东西,然后在平淡之中扭转话锋,在最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不过这种手法比较适合记事的文章。
◎ 智慧点拨
寒霜是深秋的利器,会将很多娇弱的草木折损。枫叶却不害怕风霜,越是在寒冷的时候,它红得越鲜艳。有人称赞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实在是因为他不畏严寒的品格让人敬佩。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岳飞坚持抗金,这样的英雄也正是拥有菊花和霜叶一样高贵的品质,才让后人念念不忘。
天阶夜色凉如水——杜牧《秋夕》
秋夕[1]
杜牧
银烛[2]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3]。
天阶[4]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秋夕:指七夕,农历七月七日。[2]银烛:银白色的蜡烛。[3]轻罗小扇:用一种很薄的丝织品做成的小扇子。流萤:飞动的萤火虫。[4]天阶:即皇宫的石阶。
空旷的深宫之中,只有烛光和月色冷冷地打在考究的屏风上,一个守夜的宫女轻举罗扇,追赶着飞舞的流萤打发时光。夜色如水,寒意逼人,那玩耍的姑娘停下来,独自坐在石阶上看牵牛和织女双星出了神。
凄凉之美
七月七日,是天上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地上的情人也该在这一天重逢。但是在后宫之中,只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生活,寒秋气氛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侯门深似海,出入不由人,正值青春年华的宫女只得扑萤打发时光、排遣愁绪。玩闹倦了坐下,举头一望是牛郎星织女星在闪耀,不禁更让人觉得孤独。这样一个孤独的宫女,打发着自己的人生时光,读来让人怜惜。
◎ 写作指导
编写《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评这首诗:“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意思是说,“卧看”两个字,写的是她看着牛郎星织女星出神,我们也就能猜到这个寂寞宫女的心事了。写人写事,并不一定要完全直白,“他觉得很孤独”“很伤心”这样的话不灵动,如果写“他听着《高山流水》”,或者是“他瘫坐在地上”,这样的动作就能流露出人物的心境,而且更加具体,让人可以想象。
◎ 智慧点拨
古时候的女子一旦得到皇帝的青睐,就会“鸡犬飞升”,因此有很多人正当妙龄,就被送到后宫。但是杜牧笔下的宫女,是这样凄楚可怜,她们就算拿着最美的扇子,用最好的布料缝制衣裳,也不能排遣心中的孤独。幸福与生活的环境好坏关系不大,破陋的茅草房,只要有一个相亲相爱的家庭,就是最好的住处。不要羡慕那些看起来很光鲜的人,也不要因为物质上的得失而忽略了亲人的关爱。
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1]远,天寒白屋[2]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苍山:青山。[2]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不加油漆的木板房也叫白屋。
黄昏日落时,青山看起来更加遥远了。天一冷起来,茅草屋子也就露出了窘境。在这样的夜里,突然听见门外有狗在叫,不多时,柴门打开,一个人带着满身风雪回来了。
冲淡之美
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字,其中却包含了日暮、苍山、天寒、白屋、柴门、犬吠、风雪、夜归人这样八个画面,就像小短片一样,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冬夜的故事。在这密集的布景之中,却有一种冲淡的意境:路途遥远,茅屋贫贱,这是修道士一样的生活;大雪之夜,寒风怒号,这是一个适合休憩的天气。在这样的情境中,“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归来的这个人其实就是诗人自己,他可以拍落身上的积雪,享受一段安顿而清苦的时光了。
◎ 写作指导
一个匆忙赶路的人,远远望见山里面的灯火,到他进入茅屋安顿就寝,这中间有一段时间,足够用来描写沿途所见或者茅屋中的设施,但诗人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走的情节,让诗格外精炼,节奏也更加紧凑。我们都说文章要顺畅,但是平铺直叙有时候就会像流水账,没有设计感。省略掉不重要的部分,剪掉多余的枝叶,这样的文章在尺幅中显出变化,给人以平地现奇峰的新鲜感。
◎ 智慧点拨
诗人刘长卿先后两次被流放到当时称为“瘴疠之地”的湘楚,他将自己比作同样被流放的屈原,于是写下“独余湘水上,千载闻离骚”的诗句。但是屈原最终是一个悲剧,对于刘长卿来说,他宁愿活下去,活在一个阔远、苍茫、绝寂的背景中,做一个“风雪夜归人”。其实,从古至今,关于理想和现实的挣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真正的勇者,选择了追求梦想、勇敢地生活下去。
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1],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2],独钓寒江雪。
[1]飞绝:飞鸟绝迹。[2]蓑笠翁:披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
放眼望去,千重山都看不见一只鸟,万里路也找不到一个足迹。只有一个披着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独自坐在江畔垂钓,似乎是在钓江上的雪花。
孤高之美
柳宗元的这首《江雪》,是历来写冬景的绝唱,因为只有他将寒冬的孤独写到了极致,也只有他将个人精神上的孤高写到了极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山”“万径”,凡是目光能够看到的,都囊括在其中;“绝”与“灭”,似乎是断了人所有的念想,走进了一个无声无息的世界。但是在这样安静得可怕的世界里,仔细寻找,却看到这样一幕:“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整个世界都只剩下白雪,可是他还要垂钓,而且不是为捕鱼,而是在享受一个人的乐趣,这个蓑笠翁多么坚持,他不在乎寒冷,不在乎孤寂,什么都无所谓,就在这浩渺的白雪世界中自乐。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孤高,是文人骨子里对抗世俗的代表。
◎ 写作指导
如果把柳宗元比喻成一个导演,那么他在极尽远距离地描写寒冬的山水,给观众留下宏大的背景印象之后,将镜头定格在一个小点上,慢慢拉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孤高的渔翁。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交织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风格,也是我们写短文时不错的模板。大背景,小细节,有精致,也有大境界。
◎ 智慧点拨
这首诗写于柳宗元被贬至永州时。我们知道他还写了一篇文章,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那里生灵涂炭,人们愿意冒死去抓蛇,只为了躲避赋税讨一口饭吃。身为父母官的柳宗元怎能看得下去,但是他已经被排挤在政治中心之外,无能为力。这时,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在孤独的深谷中,他宁愿独自承受保持高傲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始终没有低头。这样的气节,让他的诗文更加有价值。很多人都面临着无力改变现实的困境,有的人放弃了原则,得过且过,但是高贵的灵魂是不会妥协的,他们会坚持到最后,让后人看到希望。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1],追旅思[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黯,形容心情忧郁。[2]追旅思:纠结于羁旅之情。追,追随,可以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满天白云,遍地黄叶,秋天的景色染进了江波,水波上也笼罩了一片苍翠的烟雾。在夕阳的映照下,天与水似乎连接到了一起,无情的芳草,像是与这景致无关。
在他乡黯然神伤的心灵,一直在旅途中思念家乡,只有指望夜夜有好梦,才能睡得安稳一点。明月高照时,千万不要独自倚楼眺望。借酒消愁,酒水都化作了思念的眼泪。
无情之美
碧绿的蓝天,枯黄的落叶,苍翠的寒烟与波光粼粼的江水,组合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又被后来的王实甫借用到了《西厢记》中。词人眼中的多彩之秋并不是一个欢欣的日子,从“无情”两字,就略略可以体会到忧伤的心境了。古诗十九首中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说“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草”是长亭送别不可或缺的布景,这里范仲淹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是他太多情,太重情。
◎ 写作指导
这首词上片写秋景,下片抒发思乡之情,情与景交融,构成了一幅格外孤独的图画。“黯乡魂”“愁肠”“相思泪”,这些直接表达情感的字眼,就像是一粒粒珍珠。而上片所造的景致,则是这些珍珠下面的天鹅绒,让珍珠看起来更加闪亮。借景抒情,需要情与景的配合,一般来说,春景是生命和希望,夏景是成长和幽深,秋景是凋零和离别,冬景是禅意和沉思。
◎ 智慧点拨
同样是写秋景,但与前面的《渔家傲》相比,这首《苏幕遮》温柔而凄恻,似乎少了男儿征战的大气。其实不然。范仲淹固然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丈夫,一个“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军,但他也是一个有家室,有个人情绪的普通人。作为英雄的范仲淹让人敬佩,作为普通人的范仲淹让人理解。
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1]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2],千嶂[3]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4]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衡阳雁去:湖南衡阳南有回雁峰,相传雁飞到这里便不再南飞。[2]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3]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4]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燕然山,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国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还。
边塞的秋景与中原很不相同,大雁都飞衡阳去了,没有停留的意思。四周的声音都随着军号的声音响起,连绵的群山之中,只有军营的青烟、昏昏沉沉的夕阳和大门紧闭的孤城一座。且喝一杯浑浊的酒,在昏然中想想万里之遥的家乡吧。边患未平,我们是不能回家的。听着羌笛的悠悠音乐,屋外是厚厚的秋霜,没有人能够入睡,将军愁白了头,应征入伍的士兵们则暗自抹眼泪。
塞外之美
欧阳修称赞范仲淹的《渔家傲》“绝塞外之词”,意思是说,读了这一首词后,其他别的塞外诗词就不用再读了,因为他认为这一首是最好的。范仲淹首先是说塞外风光绝对不等同于中原或者江南的景色,怎样不同呢?“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军营的号角声,让塞外显得肃杀;有连绵的群山,让塞外显得辽阔;又有长烟落日,让塞外显得人迹罕至,似乎到了天的尽头;还有孤城,这是一座关系到宋朝江山的城,是军事要塞,它的紧张氛围也就不言自明了。从这一句词中,一幅凄清而又危险的塞外景色就渐渐浮出画面了。
【写作技巧】
诗词要让人浮想联翩,其中就要包含大量的信息。但是篇幅有限,怎样才能做到言简意赅呢?那就是用典。历史典故中包含有很多丰富的信息,黍栗之悲、司马昭之心等等,已经有约定俗成的用法了。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就表达出功业未建与失地之耻的双重含义。古人多读古书,也是为了知道典故并且能用典故。我们在文章中用一些典故,不仅能让人看出作者的学识,也是驾驭文字能力的体现。
◎ 智慧点拨
战争是一场没有胜者的争斗,双方都会牺牲子民、践踏土地。在古代,一场战争将会毁掉几代人的基业,因此要打仗是慎之又慎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的土地遭到侵犯的时候,绝对不能退缩和委曲求全,因为那样终有一天会丧失全部国土,人民的自信心和国家尊严也将不再。当年汉朝大将陈汤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这样的将军气概,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坚持抵御外侮,其中就有范仲淹。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1]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2]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3]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4],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2]天堑(qiàn):这里指的是天然而成的钱塘江。[3](yǎn):山峰。[4]高牙:牙旗。将师所建,因其高故名。这里指高官。
钱塘杭州位于东南,地势重要,景色优美,又有三吴的历史,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垂帘、翠绿的帐幕,参差的楼阁,约有十万户人家。枝叶如云的树木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的浪花,钱塘江绵延无边。集市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家都是绫罗绸缎,奢华无比。
西湖的内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清秀美丽,秋天有桂花,夏天有延绵十里的荷花。晴天羌管奏乐,夜晚采菱唱歌,渔翁和采莲的姑娘们都喜笑颜开。被上千骑兵簇拥着的长官,乘醉在箫声鼓点中,吟唱着烟霞风光。他日将这美景画好,回京升官时还能向人们夸耀一番呢。
堆砌之美
“烟柳画桥”,写的是街巷河桥;“风帘翠幕”,写的是居民住宅;“参差十万人家”,“参差”是大约,放眼一望,大约有十万住户,这是多么兴旺的城市;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怒涛”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写钱塘潮的奇观,景色远不止这些,还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集市上都是“珠玑”和“罗绮”,市场的繁荣与生活的富足不一而足,也写出了杭城声色之盛。肆间商品琳琅满目,商人“竞豪奢”,杭州的奢靡与安逸就在这些华丽辞藻的雕琢中凸显了出来。
◎ 写作指导
柳永的词是宋代词作的最高峰,这一首《望海潮》,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当时杭州之盛,让人读来不禁想要穿越时空去看一看那是怎样一个人间天堂。柳永善于铺陈,浓墨重彩地渲染钱塘是如何繁华。这样的写法在突出景致时可以借用,但是要求语言的精致和雕琢,需要有一定的文采和逻辑构思。
◎ 智慧点拨
柳永的词虽好,但钱塘当年的繁华不再,经历了战乱和自然变迁,读完还是不禁想起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的生活会令人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渐渐丧失危机意识,相比而言,艰苦的环境更能培养一个人生存的能力。现在的生活繁华可比钱塘,柳永的词在给我们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