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消费不平等的发展趋势
Kuznets(1955)利用跨国数据研究了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收入差距随经济发展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形走势。此后,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消费差距是否存在类似于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形关系呢?Cutler和Katz(1992)对美国家庭20世纪80年代收入和消费的分布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和消费不平等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Aguiar和Bils(2015)研究了1980—2007年美国消费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认为消费不平等程度反映了收入不平等水平。Krueger和Perri(2006)认为美国1980—2003年的消费不平等增加缓慢,但收入不平等迅速增加。高帆(2014)利用泰尔指数测度了我国1992—2012年的城乡消费差异,认为消费不平等呈现倒U形走势,拐点出现在2003年。杨继东(2013)用分位数比和方差测度了城镇居民的消费不平等,发现1992—2010年消费不平等呈上升趋势。林毅夫和陈斌开(2009)认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会增大城乡消费差距,他们通过构建包含人均GDP二次项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不支持消费不平等的倒U形结论。由此可见,无论美国还是中国,消费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倒U形关系,都存在争论。
为考察居民消费不平等趋势,我们分别利用上文提到的泰尔指数和分位数比测度了居民消费不平等(见第4章)。库兹涅茨所研究的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长期关系,因此,在分析消费不平等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应重点考察二者之间的长期关系。泰尔指数测度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城乡消费不平等整体上呈现出倒U形走势;囿于数据可获得性,对居民区域消费不平等的测度范围为1993—2014年,在该时段内,居民区域消费不平等没有明显的倒U形走势;分位数比测度结果显示,1987—2012年,城镇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消费不平等呈上升趋势,倒U形走势不明显。
已有研究及上述分析表明,讨论消费不平等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下结论时需要保持谨慎:第一,需要区分消费不平等的维度,不同学者对消费不平等趋势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源于消费不平等的维度差异。比如,需要区分是城乡间的消费不平等,还是区域间消费不平等,是分群体测度的分位数比,还是分年龄组测度的分位数比。第二,要在长期内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依据短期的走势判断二者的关系。第三,研究方法可能造成研究结论差异。比如,以构建包含二次项的计量模型检验二者是否存在倒U形关系,其研究结论可能依赖于对计量模型的设定;不平等的度量指标不同,也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差异。因此,建议使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保持结论的严谨性。
分位数比测度结果显示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在不断拉大。我们计算了2003—2012年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增长率(见表2-2),发现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的增长率远低于城镇居民中、高收入户的增长率,表明低收入群体与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差距将越来越大。这一现象值得高度警惕。农村低收入群体由于消费基数小,其消费增长率高于中、高收入群体,但低收入群体与中、高收入群体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其差距分别从2003年的639元和2494元扩大至2012年的1688元和6533元。从动态演进角度来看,缩小消费不平等,特别是城镇居民不同群体间的消费不平等,应该保证低收入群体消费增长率大于中高收入群体,否则,群体间的消费不平等将持续扩大。
表2-2 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组2003-2012年平均消费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