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类企业更具前途
互联网对整个产业社会的影响是深刻的,而且几乎不用怀疑,这种影响才刚刚开始。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大幕,如今才徐徐展开。
互联网令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在时间、空间维度上得到极大的释放,从而改变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的过程,与这些环节相关的产业及企业皆会受到影响。
如何从信息的角度理解产业和产品?东京大学教授藤本隆宏提出了一个富有创见的公式:产品=信息+介质(见图2-5)。藤本隆宏认为,“无论是制造业也好,服务业也好,企业提供给顾客的商品都可视作将某种设计信息传递给某种介质”。
图2-5 产品=信息+介质
资料来源:藤本隆宏.能力构筑竞争[M].许经明,李兆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哪怕一盏台灯,也是在原材料上承载了制造者的心思,即信息+介质。以此观之,企业是信息发送者,顾客是信息接收者。企业通过产品发出信息,顾客解读并接收到这种信息,在消费过程中得到满足。而企业间的业务流程、企业内的工作流程,都可以看作是为最终产品而进行的创造、传递及转化信息的过程。
正因如此,藤本隆宏教授进一步提出,“消费者所消费的东西本质上是一连串的信息。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产业,也可以把全世界所有产业都看作广义的信息产业”。
这实在是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理论解释,甚至就像在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之间架起了一道解释的桥梁。让我们得以更清楚地看到,产业社会背后的决定性力量始终是信息与知识。
近几年在实践中,我们也经常见到,新生代企业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以前要花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规模化扩张之路,现在只需要短短几年。这背后有赖于各种力量的助力,包括行业景气、技术、资本、管理,以及人的创造力等。但还需要注意到两类前提条件:其一是得益于中国制造多年所积累下的、丰富的“关键要素市场”,诸如生产体系、供应链体系与人才资源;其二是得益于互联网与信息产业的发展,使要素之间的快速组合成为可能。借用本书的概念体系来说,就是企业之间的体效率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释放。
这类快速成长的企业,或许在某一时点具有投资价值,但未必真正具有前途。就像许多新生代企业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取得了惊人的商业上的成功,但未必创造了新的价值,也未必能够持续成功下去。
比尔·科曼认为,“一个初创公司不是一个技术公司,而是一部学习机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企业的快速成长取决于它学习知识的速度。但反过来说,企业是否有未来,却取决于它积累知识的能力。
现在,许多人对数据问题过于关注了。也有不少人认为,互联网企业每天都在积累大量的数据,因此更具有发展前途。这很可能是一种误读。数据的确可以成为一种资产,就像石油、钢铁等资源一样,可以作为一种生产投入的要素,并带来相应的产出。但生产要素的增多不等于技术的进步,也很难推动企业的发展。更何况,每天都在大量积累的数据资源恐怕也未必能成为稀缺资源,未必能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博伊索特认为,数据不等于信息,信息不等于知识。如图2-6所示,数据是事件的一种属性,知识是行为主体的一种属性;数据经过行为主体的感性与理性过滤才成为信息,即数据经过人的解读才成为信息;而知识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反过来,人们之所以能够通过制造产品传递信息,并不是因为他掌握数据和信息,而依然是因为他掌握知识。
图2-6 数据、信息与知识
资料来源:马克斯 H 博伊索特.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M].张群群,陈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许多企业即便声称它是数据驱动的,但真正给它们带来竞争力的,却是知识。它们的强大之处,绝不是因为仅仅留下了一堆数据,而是对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分类、处理和解读,并在此过程中产生见解,积累下知识。
因此,真正富有前途和想象空间的企业,不是生产数据的企业,而是在其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或称投入产出循环中,能够持续完成知识积累的企业。如果这种知识是结构化的,那便可能形成一种独特的竞争力;如果这种知识积累的过程是成体系化的,那便可能形成一种自我进化的能力。企业依靠这种能力,在本质意义上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这一内在的成长规律不仅适用于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企业同样如此,只是互联网企业有更便利的条件做到这一点,从中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企业成长问题背后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