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南方丝绸之路概述
1877年,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刊布《中国》一书,此书是他实地考察中国并综合文献材料研究而成。李希霍芬在该书第一卷第十章《中国与中亚南部和西部诸民族的交通往来之发展》中,分六个阶段考察了中国与中亚、印度从古至今的交往历史。作者叙述中国与中亚丝绸贸易和交通路线时,将之称为“驼队之路”(die Caravanstrasse)及“贸易之路”(die Handelsstrasse)。随后,作者叙述中西贸易记载时,又提出“丝绸之路”(die Seidenstrasse),且定义“丝绸之路”为:“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20)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lbert Herrmann)于1910年发表《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丝绸古道》(Die alten Seidenstrassen zwischen China and Syrien)一书,赫尔曼根据新发现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延伸丝绸之路名称的涵义至遥远西方的叙利亚。因有考古材料的新发现,丝绸之路的外延已扩展为中国古代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由中亚、西亚、印度通往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商孔道及文化交流之路。
自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以来,中西学者前后相踵,对欧亚大陆的交通历史作出了大量实质性的研究工作,成果斐然。近年来,学界又提出南方丝绸之路:“至迟从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在从近东、中亚、南亚到中国西南四川盆地之间广阔的空间内,存在着相同或相似文化因素集结的连续分布现象。这个广阔的连续空间,就是古代亚洲最大、最长的文化交流纽带。这条纽带的南段和南段转折向东伸入四川盆地,以及由四川盆地出云南至东南亚的一段远距离国际交流线路,便是‘南方丝绸之路’。”(21)南方丝绸之路与《史记》所言“蜀身毒道”多有重合,为古蜀与东南亚、南亚乃至印度半岛的经贸通道。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由成都出发向南延伸,分东、西两路在云南大理合道后再一路折向西,直抵印度阿萨姆地区。
南方丝绸之路东路由岷江道和五尺道组成。岷江道从成都出发沿岷江南下至乐山经犍为抵宜宾,此道多由烧崖修筑、依崖而建,路途较为险峻。岷江道宜宾一段因汉代属僰道县所辖,因而也称为僰道。由宜宾渡长江经云南盐津县达昭通入黔西北威宁转而西折至云南曲靖,是为五尺道。由《史记·西南夷列传》“秦时常倪,略通五尺道”(22)的记载可知,此道为秦将常倪所筑,因栈道宽五尺故名五尺道。五尺道在唐朝曾复筑,此道石门关(今云南盐津县豆沙关)一路险峻异常,故五尺道在唐时又名石门道。云南昭通地处汉代朱提郡,故五尺道昭通段也称朱提道。五尺道经滇中平原至昆明,再西折至云南楚雄抵大理与西路汇合。此外,五尺道在贵州威宁分道经夜郎可至两广之地,继而再入南越地区。故此路北段名为夜郎道,南段为番禺道。因此,南方丝绸之路东路不仅可以向南沟通川滇广大地区,同时亦可向东沟通贵州及南越地区。
南方丝绸之路西路因司马相如开辟此道时沿古牦牛羌部旧道而筑,故也称牦牛道。此道途经灵关天险,历朝历代均设守此关,故又称灵关道(或零关道)。唐代重开此道时,曾屯重兵于清溪峡中险关,故又称为清溪道。牦牛道由成都出发经双流、新津一路南下抵临邛(今邛崃),再向南达雅安、荥经(汉代严道县)越邛崃山(今泥巴山)至汉源,穿清溪峡抵甘洛、越西,经灵关入安宁河流域至西昌(汉代越嶲郡),南下达会理县境再向西南至拉鲊渡口,渡金沙江经攀枝花抵云南大姚县,继而西向至大理普淜驿与东路汇合。
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一路往南,东、西两路在云南大理合道,沿今滇缅公路,过云南驿至下关,再南越巍山、永平、博南山,渡澜沧江抵保山,经保山翻越高黎贡山到达腾冲,继而进入缅甸再抵印度阿萨姆地区,或在腾冲沿大盈江南下,经干崖到达缅甸八莫。因汉代保山属永昌郡,曾与身毒(印度)直接相连,是汉代通往南亚的前沿驿所。因此云南下关以西至保山一段也称为永昌道,而下关往西行经博南山一段又称为博南道。
缅甸八莫在西南地区与南亚交通中有重要地位,从八莫再抵印度地区有陆路和水路两线。陆路从八莫出发,经缅甸北部边陲重镇密支那,再由此渡亲敦江,越缅印边界那加丘陵直达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再由阿萨姆沿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段名称)到达恒河流域和印度河平原地区。水路从八莫出发,顺伊洛瓦底江向南到达缅甸海岸各地,再由孟加拉湾海路到达印度地区。
南方丝绸之路除东、西两条主要干线外,还有众多经贸支线。东驿道在战国楚将庄癉入滇通道基础上形成发展。此道是秦汉至元以前四川至滇境的主要干道,元代重新筑建,其路线由云南曲靖东出入黔,转而抵达湖南,成为元后中央王朝经营云南地区的官驿通道。丽江道早在汉唐时即已存在。此道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北上分道,从四川抵滇到达丽江后经此道进入西藏腹地,继而转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印度境内。丽江道承载川滇茶叶物资与西藏药材、马匹等贸易交换,因路途崎岖险峻,多以马帮运输物资,因此又称为“茶马古道”。
图1 南方丝绸之路路线图
南方丝绸之路由来已古,无论是东路五尺道还是西路牦牛道,亦或支路东驿道和丽江道,皆是早期西南地区特别是蜀地沟通境外的重要经贸文化通道。南方丝绸之路的实用开辟,为中国早期西南地区特别是古蜀成都地区与南亚、东南亚等境外经贸交流提供坚实的交通条件。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启程,经川滇线、滇缅线、缅印线等“川滇缅印古道”抵达广袤的印度河流域地区。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却在蜀滇缅印的山水间冲决险阻,先秦甚至更古的巴蜀商贾借助南方丝绸之路与缅印间进行长途且紧密的经贸文化交流,并在印度中转,进而向西与中亚、西亚等近东地区甚至地中海地区进行互通有无的商贸文化交流。童恩正《略谈秦汉时代成都地区的对外贸易》言:“早在战国时,很有可能就已经初步开通了一条以成都地区为出发点,向南进发经云南过缅甸通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抵达中亚地区的商道,这正是之后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或‘滇缅道’。”(23)由此可见,遥远的先秦时期,渴望与外界交流且具开拓精神的巴蜀古老先民,即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与南亚广大地区发生着多层次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本书论述的交通依据即本于此。
图2 茶马古道西路牦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