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越和集:汉唐岭南文化与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節 「嶺南」:五嶺之南

「嶺南」這個稱謂是一個自然地理的概念,指五嶺以南的地區。五嶺之名,最早出現於《史記》,言秦始皇在位期間施行暴政,既於北方興建長城,又以五十萬大軍戍守五嶺,使民不聊生。所謂五嶺,漢代裴淵於《廣州記》言為大庾、始安、臨賀、揭陽和桂陽。可是,南朝顧野王於《輿地志》則指出是大庾、騎田、都龐、萌諸和越嶺。及至晉代,鄧德明在《南康記》中言五嶺應為大庾、桂陽、九真、臨賀和始安。雖然五嶺的定義至今未有定說,但現在一般從《輿地志》之說,認為五嶺是指大庾(在今江西省西南角的大庾縣南境)、騎田(在今湖南省郴州市區和宜章縣之間)、都龐(在今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南和廣東省連州市之北)、萌諸(在今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八步區、鐘山二縣區之北)和越嶺(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之北)。五嶺的位置都在南嶺山脈一線之上,南嶺山脈起自雲南雲嶺,東入貴州為苗嶺,再東經兩廣和湖南、江西、福建等省邊界而東達於海,其間大小山嶺不計其數,而文獻中所列舉的五嶺,應該是根據秦軍進軍的路線而言的。

古籍對嶺南地區的稱謂沒有一定的規範,如《史記·貨殖列傳》言各地的資源有多有少,人民的風俗也因此而不同。太行山之東吃海鹽,太行山之西吃池鹽,所以「領南」、漠北都有出產鹽。此句將「嶺南」寫作「領南」。而《後漢書·馬援列傳》載馬援平定徵側、徵貳叛亂之事,但前者稱「嶺南」為「嶠南」,後者則稱為「領表」。《後漢書》亦稱嶺南為「領外」,言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並於當地設立郡縣。由此可見,古時對嶺南的稱呼隨意性較大,沒有一定的規範。

至於嶺南的範圍,就名字而言,是指五嶺以南的所有地區。不過事實上,嶺南所包括的範圍,隨着時代的轉變而越來越小。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設立南海、象郡和桂林三郡,包括的範圍大概等於今天的廣東和廣西東部。漢武帝時,由於其對南方的軍事行動,使嶺南地區的範圍大大擴大,武帝除了於兩廣設立南海、鬱林、蒼梧、合浦四郡外,尚於海南島設立儋耳、珠崖兩郡,又在越南設立交阯、九真、日南三郡,使嶺南的範圍由兩廣擴大至海南島和越南。到了東漢後期,由於國勢漸衰,無法維持漢室在嶺南地區的治權,日南郡被林邑國所佔領,而九真郡的範圍也不斷縮小,至南朝陳後主禎明三年被廢。唐高宗調露元年,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此後便改稱日南、九真地區為安南,不再視之為嶺南的一部分。後晉高祖天福三年,安南節度使楊廷藝部將吳權據交州獨立,安南從此脫離中國版圖,自然也不可能再屬於嶺南範圍。至於海南島,在宋朝時已稱為「海南」,加上其位於海上,文化風俗與兩廣相差甚遠,時人基本上不視之為嶺南地區。

因此,在宋明以後,嶺南所指的範圍只包括廣西與廣東,而嶺南文化一般是指兩廣文化。至於本書所討論的嶺南地區,以兩廣地區為主,但由於秦漢、魏晉時期嶺南地區包括的範圍較廣,所以在討論時可能會涉及海南及越南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