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推古朝历史细述
公元592年12月,推古天皇即位。
推古天皇其父是第29代天皇钦明天皇,钦明天皇的诸多子孙中,有三子一女先后任天皇,分别是:
第30代天皇敏达天皇,在位572年至585年。
第31代天皇用明天皇,在位585年至587年。
第32代天皇崇峻天皇,在位587年至592年。
第33代天皇推古天皇,在位592年至628年。
推古容色端正,行止规矩,18岁时,曾成为异母兄敏达天皇的皇后。
崇峻天皇死后,群臣推戴原皇后推古继任,皇后再三辞让之后,奉玉玺及镜、剑等神器即位。
593年4月,圣德太子开始主持国政。
要说圣德太子,先说苏我家。
权臣苏我家第一代家主叫苏我稻目。
苏我稻目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苏我马子。
苏我家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第29代天皇钦明天皇。
钦明和苏我家大女儿生了第31代用明和第33代推古。
钦明和苏我家小女儿生了第32代崇骏和一个女孩。
这个女孩名字很难记:“穴穗部间人皇女”。
我简称她“穴公主”。
第31代用明又娶了这个异母妹穴公主,生了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后来又娶了苏我马子的女儿。
圣德太子、推古、苏我马子三人之间就存在这样一种亲戚关系。
关于圣德太子还有一些传说:
一是,“穴公主”在预产日那天巡视宫中,走到养马处门口时,动了产意,生下了圣德太子。因此,圣德太子又称“厩户皇子”。
有人说,这个传说可能是日本古人从基督教《圣经》里抄的,《圣经》里说耶稣也是出生在马厩。
二是,太子生后不久,即能言语,似有圣人智慧。待至成人,可一次听十人讲话,而所记内容不差。太子通佛经、熟儒典。富有远见而又虚心好学。
三是,太子宅心仁厚,尝路遇倒卧道旁、衣服褴褛之饥人,太子怜之,分食与之,脱衣赠之。
同年(593年),太子始创建四天王寺。
594年2月,推古天皇诏示太子与苏我马子,称要在日本光大佛法,兴隆释教。
群臣拜领此诏后,竞相建寺。
595年5月,高句丽僧慧慈来日,太子师事之。
同年百济僧慧聪亦来。
慧慈、慧聪被尊为“三宝栋梁”。
596年11月,法兴寺落成。
苏我灭物部之后,即发愿建法兴寺。
待其落成,苏我马子令长子住持该寺,复请慧慈、慧聪二师移住之。
600年2月,新罗和任那再次开战。
天皇闻讯,决意派兵征讨新罗,大军连陷新罗五座城池,新罗王惶惧,举白旗至军营前,称情愿割地,但求罢兵。将军不敢做主,奏报天皇,天皇遣使赴新罗、任那查实后,批准和议。大军亦随之撤还。
日军一撤,新罗再次攻打任那。
注:上卷书提到562年,新罗灭任那,但此后的日本史书,仍常见新罗与任那开战的记载。有人推测,562年被灭的是任那的“官家”,任那并未完全灭亡。
日韩较中国,其文明萌生大为迟晚,中国是壮年时,他们还在童年,就如每人想了解对自己的儿时的情况,常须倚赖长辈的回忆,如果长辈也没给他留下详细记录的话,那也就只能付之阙如了。
同年(600年),日本始遣使大隋,隋文帝召见其使,垂问其国情。
使节回答:“我大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天未明时出听政,待日出,则称,政务可委之吾弟矣。
隋文帝说:“此太无义理。”并训令使臣告其王改之。
601年2月,圣德太子在一个叫“斑鸠”的地方,开始营建宫室。
“斑鸠”本指一种鸟,即脖子上有斑纹的鸽子。如下图:
图2—1 斑鸠
但“斑鸠”在日文中虽然也写作“斑鳩”,但却是指另一种鸟,如下图:
图2—2 黑头蜡嘴雀
这种鸟,中文叫:“黑头蜡嘴雀”。
为什么日本人把“黑头蜡嘴雀”叫做“斑鸠”呢?
据日本学者推测,当时日本已经有遣隋使从中国回来了,遣隋使一听,怎么“黑头蜡嘴雀”和“斑鸠”的叫声差不多呢,索性干脆,就把“黑头蜡嘴雀”叫做“斑鸠”了。
后来,人们又把这个常有“黑头蜡嘴雀”聚集的地方叫做“斑鸠”了。
这个地名一直保留至今,今为奈良县西北部的斑鸠町。
咱们国家山东省有一个斑鸠店镇,还是程咬金的故乡。
圣德太子又为何要在“斑鸠”这个地方大搞开发呢?
一是此地位于外国使节进京的必经之路上。
外国人自大阪港登陆后,无论是走陆路还是溯游而上,都必然会来到“斑鸠”这个地方。
开发“斑鸠”,有利于接纳外国移民,吸收先进科技。还可以向外国使节展示发展成果,维持国家体面。
601年3月,日本政府遣使至高句丽、百济,请求两国急救任那。
9月,在边境小岛捕获新罗间谍。
11月,议攻新罗。
602年2月,天皇命圣德太子四弟率大兵两万五千出征新罗。
4月,皇四弟大军到达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的九州岛后,开始搜集船只,准备军粮。
6月,皇四弟突然卧床不起。
10月,百济和尚观勒东渡日本,给日本带来了历书,观勒虽然是个和尚,但却懂奇门遁甲、天文历法等学问。
603年2月,皇四子病死任上。
4月,皇三子继任征讨新罗大将军。
7月,皇三子妃暴卒,皇三子撤还。
天皇认为皇四子和皇三子妃的横死,皆因出征新罗之故,新罗或暗有神助,遂罢征新罗。
11月,圣德太子又将一尊佛像赐给了一个大臣。
这个大臣自称是中国来的移民,叫“秦河胜”。秦河胜为了供奉佛像,在自己的封地建了一座大寺院。此寺至今尚存,名“广隆寺”。
603年12月,圣德太子颁布法规,确立新的官员等级制度“冠位十二阶”。
把官员分成十二等,使穿不同颜色的官服。
“十二阶”即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这十二个等级。
其又可以概括为六个大的等级,即:德、仁、礼、信、义、智,这六大等级。
先不说“德”,单说“仁、礼、信、义、智”,中国人较熟悉的排列顺序是“仁、义、礼、智、信”。
为什么日本不用“仁、义、礼、智、信”这个顺序呢?
“仁、义、礼、智、信”这种顺序,并不强调五者的先后优劣,几乎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平行对等的关系。
但是日本这个“仁、礼、信、义、智”,是要按照高低优劣排序的,也就是说,“仁、礼、信、义、智”这五种品德,到底孰优孰劣,那个更值得推崇?这是决定排序的核心的要解决的问题。
“仁、礼、信、义、智”中,“智”被排到最后,列为最低等。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只有“智”,却没有“仁、礼、信、义”等品德,那就只能当最小的官了。
再说,“义”的意思,有那么一种为公益或为别人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感觉。应该是比那“智”强点儿。
或者说,一个人愿意为国家牺牲,本身就说明,这人有“智”。所以“义”高于“智”?
按这个思路,守信就是有义、有智?有礼,就包含了,信、义、智?
总之上级的品质包含了下面所有的?
这个感觉似有点儿牵强。
但,把“智”列为最低等,应该有告诫人们不要奸猾的意思。对于这个推测,我还是有自信的。
还有人推测“仁、礼、信、义、智”是和五行相对应的。
仁 对应 木
礼 对应 火
信 对应 土
义 对应 金
智 对应 水
而五行又与五色相对应:
木=青色
火=赤色
土=黄色
金=白色
水=黑色
又有人根据史料,说每个等级帽子颜色不同,就推测:
仁 对应 青色
礼 对应 赤色
信 对应 黄色
义 对应 白色
智 对应 黑色
至于最高等级的“德”,推测应该是包含了“仁、礼、信、义、智”五种品质,颜色应该是尊贵的紫色。
搞这个制度的目的:
一是便于皇家提拔人才。以前皇家只能是任用大伴家、物部家、苏我家等豪族,有了这个制度,就可以提拔一些寒族出身品学兼优的了。
二是有学者认为此举是便于对中国和朝鲜的外交。说当时中朝服饰都是五色斑斓的,日本为了国际化,赶上世界先进潮流,所以也要这么弄。
但我查了查,好像公元603年以前,中国官服也并非是这样多姿多彩的。这个假说且待再考吧。
另外,有学者分析说,苏我家是不受这个制度约束的,就是说苏我家是给别人授官的,不是被授官的。
转年到了公元604年,甲子年,据说日本当时就已经知道中国的谶纬思想(一种对未来的政治预言),根据谶纬思想,每逢甲子年、辛酉年,就会有政治巨变。
圣德太子为了防备国家动乱,主动开始变法。
太子对皇室自相残杀、权臣放肆跋扈的过往历史肯定是熟知的。现在又派使者去过大隋了,见识过先进文明的典章制度了。
于是就有必要搞一份日本自己的大法出来。
这个“大法”名叫:“宪法十七条”。
宪法,这里的意思,就是“法令、法”的意思。
而不是近代“宪法”一词的意思,近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约束最高统治者,不让他侵犯人民权利的作用。
十七条,就是指这部法律的条文有十七条,此后日本历史上,还有一些法律也是十七条、或者十七的三倍五十一条这样。所以这也是宪法十七条的影响。
“宪法十七条”是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全是用中文古文写成。
十七条主要内容有要求群臣尊崇佛教、以和为贵、承诏必谨等。其具体内容,请参看本书第四章。
604年9月,改革朝拜礼仪,下诏:
“凡出入宫门,以两手押地、两脚跪之。越梱则立行。”
注:“梱”,读音kǔn,门槛之意。
还是在604年的时候,中国隋炀帝即位。
605年4月,天皇、太子及各王公大臣共同发愿,要造一尊大佛像。
高句丽国王听说此事,特献上黄金三百余两。
605年10月、圣德太子移居斑鸠。
605年,隋朝开始修大运河。
606年4月,佛像造成,被安放于法兴寺。
606年7月,圣德太子给推古天皇讲佛经《胜鬘经》,三天讲完。
胜鬘是古印度一个王妃的名字,人们尊称她胜鬘夫人(胜,优美的,如“引人入胜”、“胜景”、“胜境”等;鬘,mán,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胜鬘也就是漂亮的花环的意思)。
《胜鬘经》的主要内容就是胜鬘夫人在其父母的影响下,皈依佛门,成为了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的故事。
推古天皇是女皇,给她讲这样内容的佛经,正合适。
同年,圣德太子又给天皇讲了《法华经》,天皇也很高兴,赏给太子大片田产,太子不贪,转手捐给佛寺了。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就是非常正确的、非常妙的道理的意思;“莲华”就是“白莲花”的意思。
这部经书的核心观点就是“众生平等,皆可成佛”。
释迦摩尼身为高贵的王子,宣传人人平等;
他说普通人也可像白莲花一样,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修道成佛;
他说坏蛋经过改造,可以成佛,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些都是挺让人感动的,所谓“不诵《法华》不知佛恩广大!”
607年2月。
推古天皇下诏要求臣民礼敬本国神灵,无论是学佛,还是崇儒,都不能忘本。都不能对本国神仙失敬。
607年7月,官居“大礼”的大臣“小野妹子”(男性)被派遣出使隋朝。
使者对隋炀帝说:
“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又献国书:“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
隋炀帝看后很不高兴,对负责接待的官员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607年,法隆寺在斑鸠建成。
608年,隋使裴世清回访日本。
610年春三月,高句丽王把僧人曇征赠送给日本,(“曇”字发音同“谈”)。曇征,“知五经、且能作彩色及纸墨、并造碾硙(niǎn wèi,利用水力启动的石磨,也就是水磨)。”
高句丽王一看,这两年隋日关系改善,弄不好,会联合起来打自己?赶紧给日本送个科学家,也改善一下关系。
611年 百济、新罗两国都派人出使大隋,恳请出兵攻打高句丽,隋炀帝随即下诏,向高句丽宣战,诏书上说理由是因其“亏丧藩礼”。年底,不堪征兵苦役的百姓起义,隋朝开始大乱。
同年,圣德太子写成《胜鬘经义疏》,这是一本《胜鬘经》的注释书。606年的时候,太子给天皇讲解过这部经书。
612年 有一个百济国的名叫“味摩之”的舞蹈家移民日本,自称曾在吴国(推测就是中国南方)留学过,学的是一种舞蹈,名叫“伎乐舞”。“伎”指“技巧”,比如跳舞的各种姿势动作,各种肢体语言,带各种面具,使用多种打击乐器等。圣德太子组织了一帮少年,让他们跟“味摩之”学习,千年以后,这种舞蹈,在日本消亡,只留下了许多面具供后人追忆。
这些面具,大都是高鼻梁,鼻尖特别突出,和伊朗人长得很像。
图2—3 欧洲画家笔下的伊朗人
图2—4 伎乐面
咱们国家也有一种古老的戴面具的舞蹈,叫“傩戏”。
“傩”,发音:nuó,
傩戏和伎乐有些类似的地方,比如都戴面具,2007年的时候,还有人在北京组织过两者的共同表演。
同年,隋炀帝正式率领百万大军远征高句丽。正月出兵、八月败还。
613年,圣德太子又写完了一本书,还是一本佛经注释书,书名是《维摩经注疏》。
“维摩”是“维摩诘”的简称,“维摩诘”是人名。
维摩诘是古印度的一个佛教信徒,在家修行,深通佛法,《维摩经》就是记录他讲法的经书。
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也是位在家修行的佛教信徒,他应该是景仰“维摩诘”,才把自己的字取作“摩诘”的吧。
同年年初,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句丽,他和大臣们说:“高句丽小虏,侮慢上国,今拔山移海,尤望克果,况此虏乎!”
6月,隋军后方督运粮草的大臣杨玄感叛乱,他激励手下时说:“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消息传到前线后,杨玄感的同谋者,隋军高级参谋斛斯政叛国,逃到高句丽。隋炀帝不得已引兵西撤。
隋炀帝怀疑斛斯政亲家西北军区司令元弘嗣也会谋反,就派大臣李渊前去捉拿,并接任其职。
8月,杨玄感兵败被杀。
一直到年底,隋军都在各地忙着围剿其他各路义军。
614年2月,隋炀帝下诏征天下兵,三征高句丽。
3月,大军出发,一路上不断有士卒逃散,隋炀帝已止遏不住。
7月,大军始至河北边塞,高句丽王畏惧,遣使执送叛臣斛斯政上表乞降。隋炀帝许之。
8月,炀帝班师回朝,路上御用宝马四十二匹被匪徒劫去,炀帝无可奈何。
10月,返京后,炀帝要求高句丽国王前来朝贡,高句丽国王拒绝。
11月,炀帝,命令众大臣攒射斛斯政,烹煮斛斯政尸体后,再让众大臣分食之。
年底,洛阳街头一首民谣流传开来:“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
同年6月,日本政府派官居“大仁”的犬上君御田锹出访隋朝。
615年
3月,炀帝因谶语“李氏当为天子”而抄斩老臣李浑(字金才)满门。
4月,李渊被调往山西,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
8月,炀帝北巡,北方友好盟国突厥突然翻脸,将炀帝一行围困于边关雁门关,李渊次子李世民参军勤王,时年十六。
9月,突厥疑隋有大兵至,解围退兵。炀帝背弃诺言,对守城将士不加赏赐。
同月,犬上君御田锹归国。
同年,圣德太子又出了一本书:《法华义疏》,该书是《法华经》的注释书。据传圣德太子的亲笔书稿留存到了今天,这份书稿也是日本现存最古的书稿。
回顾一下,圣德太子完成的佛经注释书有以下三本:
611年,《胜鬘经义疏》
613年,《维摩经注疏》
615年,《法华义疏》
日本史书上说太子著有“三经义疏”,就是指这三本。
616年
7月,隋炀帝南下江都(今扬州市),滞留不归。
617年
4月,原杨玄感参谋李密率大军围逼东都洛阳,发布檄文,数炀帝之罪:“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称义军灭隋声势是“犹泻沧海而灌残荧,举昆仑而压小卵。”
5月,李渊起兵反隋。李世民曾劝李渊:“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今太原)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今盗贼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
李渊叹曰:“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11月,李渊攻占长安
618年
3月,大臣宇文化及杀死炀帝,自称大丞相,拥兵北上,声言欲回长安。
5月,李渊称帝,唐朝建立。
7月,李密与宇文化及血战得胜。
9月,隋大臣王世充自东都洛阳出击李密,李密惨败,降唐。年底,叛唐,被杀。
同年8月,高句丽遣使日本,称:“隋炀帝兴三十万众攻我,反之为我所破。故贡献俘虏贞公、普通二人及鼓吹、弩、拋石之类十物,并土物、骆驼一匹。”
619年
2月,宇文化及流落至山东一带,被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所杀。
620年
圣德太子又主持编纂了两本书,一名《天皇记》,一名《国记》。因为这两本书后来失传了,所以人们也就仅能根据书名推测《天皇记》是记载天皇谱系的书,《国记》也就是讲国家历史的书。
621年2月,李世民兵围洛阳。
5月,李世民俘虏前来解围的窦建德。王世充亦随即投降李世民。
7月,新任高句丽国王高建武遣使入贡于唐。
622年2月圣德太子死,太子遗言:“世间虚假,唯佛是真”。
同年,唐高祖李渊以隋末战士多没于高句丽,故下书高句丽王建武,相约交换两国战俘。建武奉诏,遣还中国人前后以万数。
录李渊《赐高句丽王建武书》如下:
朕恭膺宝命,君临率土,祗顺三灵,绥柔万国。普天之下,情均抚字,日月所照,咸使乂安。王既统摄辽左,世居藩服,思禀正朔,远修职贡。故遣使者,跋涉山川,申布诚恳,朕甚嘉焉。方今六合宁晏,四海清平,玉帛既通,道路无壅。方申辑睦,永敦聘好,各保疆场,岂非盛美。但隋氏季年,连兵构难,攻战之所,各失其民,遂使骨肉乖离,室家分析,多历年岁,怨旷不申。今二国通和,义无阻异,在此所有高句丽人等,已令追括,寻即遣送;彼处有此国人者,王可放还,务尽抚育之方,共宏仁恕之道。
623年7月,新罗、任那皆遣使日本,贡上佛像、金塔、舍利、灌顶幡等物,天皇命人把这些宝物分别供奉于广隆寺、四天王寺。
随新罗使节来的还有几位唐国高僧,高僧向天皇建议:贵国在唐留学诸生,皆已学问成就,应当召回重用,且唐国文物昌明,法式完备,发达先进,此后仍宜遣使往学,可作常例。
同年,新罗竟又伐任那,任那归附新罗。
天皇将讨新罗,召众臣会议。
一臣曰:不可急讨,可先遣使窥其虚实,而后击之,不为晚也。
一臣曰:任那本我藩属,今新罗伐而有之,国耻孰甚!请我皇提振戎旅,挞伐新罗,光复任那。即或事不得济,亦宁使任那依附百济,不可坐视其臣妾于新罗也!
前臣驳之:不然,百济亦反复无信之国,岂可失任那于百济耶!
天皇闻之,暂罢征议,且遣使赴新罗、任那,使节至彼国境,唯见新罗来人接应,不见任那国人影踪。使节责新罗曰:任那乃我藩属,尔新罗何敢悍然取之!
新罗惶惧,称愿遣使并献新、任两国租税。
日本国使权允其请,携新罗使正待乘船归国之时,只见洋面突现连樯千里,旌旗蔽空,原来是数万日军、蜂拥而来。
新罗使骇然遁散,日本国使接应本邦人马,且在国境驻屯。
新罗国主畏服,再遣使至军前表明谢罪之意,后天皇闻之,恕之不问,惟令大军奉租税撤还。任那复国之事其了局竟如此。
624年4月,天皇听闻有僧人执斧殴打祖父,于是命人悉聚诸寺僧尼,讯问此事是否属实。
百济僧观勒上奏称:佛法自西国至于汉经三百岁,至于百济国仅一百年,然我百济王闻日本天皇贤哲,贡上佛像及内典,至今未满百岁,故当今时,以僧尼未习法律,轻犯恶逆。是以诸僧尼惶惧以不知所如,仰愿其除悪逆者以外悉赦而勿罪,是大功徳也。天皇然之。
同月,天皇下诏曰称:求道之人尚且犯法,其何以教诲俗众!今后设“僧正”、“僧都”等职,以之“检校僧尼”。
随后,有命百济僧观勒为“僧正”。
9月,核查全国佛寺及僧尼,登记各寺及其僧尼信息,查得时有佛寺46座,僧816人,尼569人,合计1385人。
10月,苏我马子上书天皇,称“葛城县”为其祖籍,请天皇赐该地予苏我家,天皇不允,称:平日对国舅虽言听计从,唯今割地之事不可许也。许之,则吾后世必受失地之讥,而亦留国舅以不忠之名。
下卷书将提到,天皇家仿唐制度,定“公地公民”之制,大臣唯食俸禄,不得有寸土。推古朝时,土地尚为私有,至于其制度如何嬗变,有何时局背景,且待下卷细讲。
同年,唐太史令傅奕上疏请除佛法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伪启三涂,谬张六道,恐愒愚夫,诈欺庸品。乃追忏既往之罪,虚规将来之福;布施万钱,希万倍之报,持斋一日,冀百日之粮。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惮科禁,轻犯宪章;有造为恶逆,身坠刑网,方乃狱中礼佛,规免其罪。且生死寿夭,由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主;贫富贵贱,功业所招;而愚僧矫诈,皆云由佛。窃人主之权,擅造化之力,其为害政,良可悲矣!降自羲、农,至于有汉,皆无佛法,君明臣忠,祚长年久。汉明帝始立胡神,西域桑门自传其法。西晋以上,国有严科,不许中国之人辄行髡发之事。洎于苻、石,羌、胡乱华,主庸臣佞,政虐祚短,梁武、齐襄,足为明镜。今天下僧尼,数盈十万,剪刻缯彩,装束泥人,竞为厌魅,迷惑万姓。请令匹配,即成十成馀户,产育男女,十年长养,一纪教训,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则妖惑之风自革,淳朴之化还兴。窃见齐朝章仇子佗表言:‘僧尼徒众,糜损国家,寺塔奢侈,虚费金帛。’为诸僧附会宰相,对朝谗毁,诸尼依托妃、主,潜行谤讟,子佗竟被囚执,刑于都市。及周武平齐,制封其墓。臣虽不敏,窃慕其踪。”
李渊诏百官议其事,唯太仆卿张道源称奕言合理。萧瑀曰:“佛,圣人也,而奕非之;非圣人者无法,当治其罪。”奕曰:“人之大伦,莫如君父。佛以世嫡而叛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萧瑀不生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非孝者无亲,瑀之谓矣!”瑀不能对,但合手曰:“地狱之设,正为是人!”
同年,高句丽王建武“遣使内附,受正朔,请颁历”。唐派前刑部尚书出使至高句丽,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随行的有道士,并带去天尊像,“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唐同时册封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册封新罗王金真平为柱国、乐浪郡王、新罗王。
同年,唐定官制、律令、税制,开始实行均田制(可粗略理解为把国有土地租给农民种的制度,其细节规定很繁杂。下卷书中将提到,日本学习均田制,也搞了土地国有,出租承包给农民种这套,改名叫班田制。)
625高句丽王赠送给日本一高僧,法号慧灌,天皇任之为僧正。
626年
4月,李渊下令,惟精勤修炼之僧尼、道士可以供养,其他“庸猥粗秽者”,皆勒令还俗。京师留寺三所,观二所,诸州各留一所,余皆罢之。
5月,苏我马子死。
6月4日,唐有玄武门之变,同日大赦天下,称僧尼及男女道士皆可一仍其旧。
8月,李渊让位,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同年,新罗、百济遣使讼建武,云闭其道路,不得入朝。诏员外散骑侍郎硃子奢往和解之。建武奉表谢罪,请与新罗对使会盟。
627年,日本无大事,唐改元贞观,是年为贞观元年。
7月,百济攻新罗,拔其西界二城,掳走男女三百余口。新罗急求救于唐,百济王闻之,遂罢兵。
8月,百济王遣其侄名唤福信者入唐,唐太宗训之曰:“(百济)王世为君长,抚有东蕃,海隅遐旷,风涛艰阻,忠款之至,职贡相寻,尚想嘉猷,甚以欣慰。朕祗承宠命,君临区宇,思弘正道,爱育黎元,舟车所通,风雨所及,期之遂性,咸使乂安。新罗王金真平,朕之蕃臣,王之邻国,每闻遣师,征讨不息。阻兵安忍,殊乖所望。朕已对王侄福信及高句丽新罗使人,具敕通和,咸许辑睦。王必须忘彼前怨,识朕本怀,共笃邻情,即停兵革。”
福信回国后,百济王奉表陈谢。
百济王虽外称顺命,内实相仇如故。
628年,2月百济复侵攻新罗边城,不克而还。
同月推古天皇患病卧床不起。
3月发生日全食(中日史书同有记载),天皇亦病重,医治无效。
天皇自知将不久,遂急召“田村皇子”,谓之曰:
“升天位而经纶鸿基,驭万机以亭育黎元,本非辄言,恒之所重。故汝慎以察之,不可轻言。”
又召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警告他莫以未熟之身,存非分之望,不可妄言独断,须从群臣之议。
次日,天皇即崩。享年75岁。
4月中连续两日天雨冰雹,其大如桃核、李子。而此年春夏之间复又大旱。
究竟田村皇子何许人也,如何即位,如何为治,且待下卷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