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志:理论、方法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导言

将环境作为历史研究的背景,并非古已有之,仅是近一百多年来才兴起的研究范畴。[2]这将意味着要在史学研究的框架内收集和整理有关环境史的史料,并形成有序的可信分析,必然会面对重重困难。传统史学研究所仰仗的文本史料,虽说其中必然包含有涉及环境史的信息,但因为历代的史学家、史籍的编撰者根本没有环境变迁的意识,以至于表面上看留存至今的文本史料洋洋大观,浩如烟海,但其间隐含的环境史信息必然具有残缺性、分散性和间接性,仅仅仰仗这样的史料,去展开环境史的研究远远不够。为此,辅以口述资料去展开环境史研究自然成了迫不得已的不二选择。但与此同时,又会碰到来自另一个方面的新困难,那就是口述史料虽说有的是来自亲身的经历,有的是来自口传,到底是否可靠,必然很难得到学界同人的认同。同时,个人的记忆始终有限,环境史的信息出现时空错误,记忆导致的讹误、脱漏等情况,同样在所难免,而且这样的脱漏,还无法找到旁证资料加以甄别和订正,以至于史料获取的手段虽然得到极大地拓展,但可信度和系统性将更难把握,这又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为了做好环境史研究,我们还不得不仰仗这样的口述资料,去弥补史料获取上的欠缺。因而环境志的研究从提出之日起,事实上就不得不面对来自以上两个方面的双重挑战。万幸的是,天无绝人之路,困难尽管客观存在,但总能找到可行的方法去加以化解,这里仅就口述资料的时空定位问题,凭借已有的经历和经验,提出三项可供参考的时空定位方法和手段,以求证于海内外学人,以期共同做好这项开创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