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夯实质量基础设施 打造“质量强国”的研究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6处提到“质量”,强调中国新时代经济发展必须“质量第一”,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等观点,充分说明了“质量基础设施”在产业经济转型中的基础作用。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三个转变”,关键工作和基础条件就是建设好“质量技术基础”,它是“质量社会”的“基础设施”。课题组基于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内涵、当前中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等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时代中国“质量强国”的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节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内涵
一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与框架
2005年,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UNCTAD)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共同发布的《出口战略创新》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NQI)这一概念。2006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进一步补充了该概念,并提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涵盖了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三个构成要素,其中,合格评定包括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两个部分。201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合格评定建立信任》(Confidence building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强调“计量、标准和合格评定是一个国家的质量基础”,并且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因国家质量基础具有强烈的技术特性,学界统称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设施(NQI)。2013年,世界银行提出了建设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公共干预理论,认为国家质量基础适用于所有产品和服务,其框架构成如图3-1所示。

图3-1 国家质量基础实施框架
资料来源:Cristina Tippmann,The 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World Bank,2013。
二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内涵与意义
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具有技术、生产和贸易三重属性。技术属性是指任何质量问题背后都需要技术支撑,技术水平对产品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产品质量都具有生产属性,产品质量是通过一定形式生产实现的,质量基础是推动科学生产,提高专业化程度,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础工程。计量、标准和合格评定是市场公平交易的判断准则,高水平的质量基础设施是推动贸易便利化、维护贸易秩序的重要工具,因此,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发布和推动国家质量基础建设,旨在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第二节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急需质量基础设施支撑
一 国家高度重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产品档次低,标准化水平和可靠性不够高,缺乏国际知名品牌等问题。为此,国家高度重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将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作为质量工作的基础,要求重视并将计划切实落实到行动中。进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后,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并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其中《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研究制定高精确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以及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完善监测实验室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及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中国制造2025》在工业“三基”(基础原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的基础上,加入产业技术基础作为“第四基”,强调质量为先和夯实质量发展基础的重要性。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要求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中国标准水平,推动质量强国和中国品牌建设。随着中国质量时代的开启,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和地区战略的实施,质量技术基础的重要作用将更加凸显。
二 中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近几年来,中国深化实施“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高质量发展战略体系实施”,有关质量、标准、计量等法律体系和机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中国已经建成了标准化研究院、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质量技术研究机构,初步形成了标准、计量、检测检验、认证认可的机构保障和制度及政策支撑。
但是,对照发达国家与地区质量基础建设,对照新时代中国产业迫切需求和现实挑战,对照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中国现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主要体现在:①社会认知度不高。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基础性工作,且技术性、专业性较强,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它不够了解,特别是对它的战略性作用认识不够。②整体水平差距较大。受到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缺乏核心技术;计量校准测量能力不高,缺乏前沿领域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测量方法和技术。③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市场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保障力度仍需加大,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对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紧迫需求,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是支撑工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制度和技术基础。新时代中国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全面构建支撑“高效优质”的制度和技术保障,以适应高质量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的重大需求。
第三节 强化中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 高水平建设世界一流质量基础设施
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涵盖了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三个构成要素,不管哪个要素建设都离不开一流的质量基础设施,例如,国家计量研究院、国家标准研究院、国家检测检验机构等。中国现阶段上述机构数量比较齐全,但是,技术实力跟不上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标准、计量和检测检验机构具有公益、市场基础性质,既有共性技术研究性质,又有技术服务和市场服务性质。一个国家的标准化程度与标准水平,计量追溯准确性,检测检验水平以及认证认可的市场知名度等,对整个社会产品质量技术水平起到基础性决定作用。高水平建设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政策措施。
二 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质量技术基础服务示范机构
结合中国转型升级、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和地区发展规划,探索开展质量技术基础服务示范工程,推动建设一批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示范站,进一步推进“中国制造”“国家品牌”“中国标准”“长城认证”等工程实施,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质量技术基础服务机构,为中国提质增效保驾护航。
三 完善中国质量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法律、机构、队伍和经费等方面加强保障。一是推动国家、地方质量和标准立法,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保障。二是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创新型国家财政重点支持专项,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三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学科建设,设置中小企业质量培训资金专项,培养质量专业高层次人才。
四 深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科学界定质量基础设施的性质、功能定位等,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和经营性相互配套、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民营资本进入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新路子、新机制和新政策。
五 促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技术交流合作
进一步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做法,鼓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企业积极加强国际交流活动,扩大认证认可国际联盟和互认范围,促进中国企业高质量产品走进国际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