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腔:陆春祥杂文自选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正腔第一:古阿斯指环

“必读书目”和紧箍咒

儿子大了,什么样的思想都有。这不,他对我这个暑假郑重布置的“必读书目”基本无动于衷,而对他的体育节目或活动,各类报纸,微型小说还有游戏等等却乐此不疲。我的必读书目是什么呢?比如语文,有多少篇经典散文、经典古文要背,还有若干篇学生作文要模仿。于是拿学校压他: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必读书你读了多少?他说《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老早就看了,《骆驼祥子》、《童年》不愿意看,《朝花夕拾》看了糊涂。我只好对妻子叹息,这孩子不听话,但也无奈。

单位来了不少新人,我问其中的一位:你们大学里有“必读书目”吗?她说:有啊,长长的一串。问:你读了多少?很少的,这些书“年事”已高。再问:你们周围有多少同学读完“必读书目”?恐怕没有吧。

我于是再在网上键入“必读书目”四字搜寻,结果大吃一惊:某知名网站上就有相关网页几十万个,而且分类极细。粗略看了一些,这个“必读书目”还真令人目不暇接,既有大学的,比如北大、清华、北影等等,也有中学的。我还看到了一个很搞笑的“必读书目”,在一个不太有名的影星的网页里,居然也有一个“某某影迷必读书目”。

忽然又记起,媒体上经常会有什么文化名人之类的主儿为读者开的一串串的“必读书目”。前段时间,某出版社还策划了一套“影响我的十本小说”的书,弄几个名人,将他们读过(真的全读过?)的书编辑起来,再加点儿导读体会什么的,就大模大样地放在书店里卖钱了。

我虽然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但书也乱七八糟翻了不少,而且每有意会,常常在报刊上大放厥词。但奇怪的是,一些熟人在我好几个满架的书柜前找来找去,总借不到他喜欢的书,原来我的书他们不太要看,没有流行的,书名有的还怪怪的。这样想来,我给儿子开的“必读书目”也只能是我的一厢情愿了,难怪他不接受。

把这些事情连贯起来,就产生了以下一些想法。第一,什么是“必读”?按我的理解,凡冠以“必”字的,一定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小学生不读完“必读书目”就不能毕业,初中生不读完就不能升高中,高中生不读完就没资格考大学。否则就不要像纳税那样称其为“必”。第二,谁开的“必读”?这个问题其实是不难回答的,开单子的一定是某个方面的专家(尽管是许多专家的综合),但正是因为他(或她)是某方面的专家,就注定这个单子的局限性。文艺家只会开文艺的书单,科学家也只会开他专业方面的书目,纵然他们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有限得很。第三,谁一定要“必读”,少读甚至不读又会怎么样?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无端要别人这样而不要那样,也是在谋财害命。哪个出色的学生没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读书方法呢?学生课外阅读量少、随意性大是事实,但“强按牛头不喝水”也是事实,我儿子就顶撞:将课外阅读当做任务,那还有什么意思?!也真是这样,他虽然只读初中,但这些年书确实看了不少。郁达夫在大学里仅外国小说就读了一千多本,凭的也只能是兴趣。

我看过一个关于两性调查的笑话,说是唐僧师徒在女性心目中的位置,猪八戒最受欢迎,沙僧次之,悟空再次之,唐僧最没人爱,原因在哪?一是软弱,二是只会念紧箍咒。这“必读书目”就颇有些像紧箍咒。如果是这样的话,不管是谁,紧箍咒都是让人讨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