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病因病机

一、致病因素

外科疾病的发生,有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方面的因素。

(一)外感六淫

六淫之邪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导致各类外科疾病的发生。《外科启玄》云:“天地有六淫之气,乃风寒暑湿燥火,人感受之则营气不从,变生痈肿疔疖。”六淫致病因素只有在人体抗病能力低下时,才能成为发病的条件。但有时也可因六淫邪毒的毒力强盛,超过了人体正常的抗病能力而造成外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六淫邪毒致病大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1.风 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发病迅速,多为阳证;风性燥烈,风性上行,多侵犯人体上部,发生颈痈、头面丹毒等。致病的特点是: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不变,痛无定处,走注甚速,伴恶风、头痛等全身症状。

2.寒 “寒主收引”“寒胜则痛”,寒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运行失常,故易生冻疮、脱疽、流痰等;寒为阴邪,其病一般多为阴证,常侵袭人体的筋骨关节。致病的特点是: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暖则减,化脓迟缓,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

3.暑 暑热外受,蕴蒸肌肤,汗出过多,或汗出不畅,致暑湿逗留,易发生暑疖,甚至形成暑湿流注。因皮肤常处潮湿环境,则影响阳气通达于肌表,外邪更易侵袭局部。暑为阳邪,具有热微则痒、热甚则痛、热胜肉腐等特征。致病特点是:患部焮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或伴滋水,或痒或痛,其痛遇冷则减,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多为阳证。

4.湿 湿性趋下,重浊黏腻。冒雨涉水或居地潮湿等均可感受湿邪。在外科疾病中,湿热相兼尤为多见。外科疾病发于身体下部者,多与湿邪有关。如湿热流注于下肢,可发臁疮、脱疽及急、慢性下肢丹毒等病。湿热下注于膀胱则有尿频、尿急、尿痛、尿血等症,如血淋、石淋等;湿侵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可发生糜烂、水疱、脓疱、渗液等损害。

5.燥 燥有凉燥与温燥之分。在外科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以温燥者居多。燥邪易致皮肤干燥皲裂,外邪乘机侵袭,易生痈或引起手足部疔疮等病;燥邪易伤人体阴液,侵犯皮肤,致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燥或疼痛等全身症状。

6.火 火性属热,热为火之轻,火为热之重,两者仅在程度上有差别,其患病大多由于直接感受温热之邪所引起,如疔疮、有头疽、痈、药毒、丹毒等。火为阳邪,其病多为阳证,致病的特点是:发病迅速,来势猛急,焮红灼热,肿处皮薄光亮,疼痛剧烈,容易化脓腐烂,或有皮下瘀斑,常伴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

外科疾病的发生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二)感受特殊之毒

特殊之毒包括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疫毒。在外科疾病中,可因虫兽咬伤,感受特殊之毒而发病,如毒蛇咬伤、狂犬病;接触如牛、马、羊等疫畜而感染疫毒的疫疔;因虫螫咬伤后引起的虫咬皮炎;因禀性不耐,接触生漆后而发漆疮,或服用某种食物后中毒等等。此外,凡未能找到明确致病的病邪者也称为毒,如无名肿毒。由毒致病的特点是:发病迅速,有的具有传染性,常伴有疼痛、瘙痒、麻木、发热、口渴、便秘等全身症状。

(三)外来伤害

凡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冷及金刃竹木创伤等一切理化因素都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盛肉腐等,导致瘀血流注、水火烫伤、冻伤、外伤染毒等外伤性疾病。同时也可因外伤而再感受毒邪,发生破伤风或手足疔疮等。或因损伤后致脉络瘀阻,气血运行失常,筋脉失养而发生脱疽等。

(四)情志内伤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可使体内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外科疾病。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郁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以致气郁、火郁、痰湿阻于经络,气血凝滞,结聚成块,形成痰核或引起疼痛等。由情志内伤所致的外科疾病常发生在肝胆经循行部位有夹郁夹痰的临床表现。

(五)饮食不节

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或辛辣刺激之品可使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同时感受外邪则易发生痈、有头疽、疔疮等疾病,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有曰:“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而且由于饮食不节、脾胃火毒所致的痈、有头疽、疔疮等病,较之单由外邪所引起的更为严重,如消渴病合并有头疽。至于内痔的发生,也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有关,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皮肤病中的粉刺、酒齄鼻的发生多与过食醇酒炙煿、辛辣刺激之品有关。

(六)劳伤虚损

主要是指过度劳力、劳神、房事过度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使正气亏损而发生疾病。如肾主骨,肾虚则骨骼空虚,风寒痰浊乘隙入侵而生流痰;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生瘰疬,且瘰疬治愈之后可因体虚而复发,尤以产妇更为多见;肝肾不足,寒湿外侵,凝聚经络,痹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成脱疽;劳力过度,久立久行使肌肉劳损,可引起下肢筋瘤等。

(七)痰饮、瘀血

痰饮、瘀血都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作用于某些器官导致新的病理变化,产生继发病症。临床上痰与瘀常相兼致病,互为因果。外科之痰主要指凝聚于肌肉、经络、骨节之间,有征可凭的有形之痰,致病具有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早期症状多不明显等特点。至于具体表现,因痰凝部位和所致病证的不同而各异。痰阻阳明、少阳之经而致瘰疬;痰凝乳络而生乳核、乳癖;痰凝肌肤则肢体结节肿块;痰留骨节而发为流痰等。总之,由于某些疾病是由痰引起,故直接以痰命名,如子痰、流痰、阴茎痰核等;还有一些疾病虽非以痰命名,但其发病与痰有关,如气瘿、肉瘿、石瘿、气瘤、肉瘤、骨瘤等。西医所称的一些囊肿性病变,如甲状腺囊肿、腱鞘囊肿等,其发病中医学认为与痰有关。

瘀血致病范围广,病种多,症状复杂,涉及人体内外上下、脏腑经络、皮肉筋脉。除具有疼痛、结块、出血紫暗或夹有血块、面唇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或迟、沉、弦、结、代等一般特点外,还因瘀血所在部位不同而各具特点。瘀阻皮肤可发生白疕、油风、瓜藤缠、药毒等;血阻肌肤,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疮疡等症;瘀阻趾端,血行闭塞,可发生脱疽;瘀血滞留肛门不散,脉络曲张,则发为痔;下焦蓄血,瘀阻膀胱,则致癃闭;瘀血阻于肠胃,血热相结,则发肠痈、肠结。

以上各种致病因素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几种因素同时致病,并且内伤和外感常常相合致病。所以对每一种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应该具体分析,分别对待。

二、发病机理

局部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等,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

(一)气血凝滞

气血凝滞是指气血生化不及或运行障碍而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当致病因素造成了局部气血凝滞之后,可出现疼痛、肿胀、结节、肿块、出血、皮肤增厚、瘀(紫)斑等。气血阻滞于人体,因部位不同而各具临床特征。如阻于膀胱则淋浊、癃闭、血尿;阻于肌肤则刺痛、肿胀、瘀斑、血肿;阻于筋骨则酸胀疼痛;阻于筋脉则肢体拘急活动不利,甚则麻木冷痛。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热盛肉腐,血肉腐败,则成脓。

(二)经络阻塞

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重要的发病机理之一,经络为气血运行之通道,经络阻塞与气血瘀滞互为因果,如外伤瘀阻后形成瘀血流注,头皮外伤血肿后常可导致斑秃(油风)的发生等。

(三)脏腑失和

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外科疾病虽然绝大多数发于体表的皮、肉、脉、筋、骨的某一部位,但与脏腑有着一定的联系。如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导致疮疡的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外科启玄》亦云:“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故有“诸内必形诸外”“诸外必本诸内”之说。因此,外科疾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的毒邪通过经络的传导也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如有头疽、颜面疔疮、疫疔、毒蛇咬伤等,可因热毒、疫毒、蛇毒的毒邪炽盛,或因体虚正不胜邪而使毒邪走散,内攻脏腑。如毒邪攻心,扰乱神明,则出现神昏谵语;毒邪犯肺,可见咳嗽、胸痛、血痰等,重者形成走黄、内陷等危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