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看不见”的冲突适应效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3 学习理论

由于冲突监测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都不能解释冲突适应效应的所有实验结果,Verguts和Notebaert(2009)在整合了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理论,又称为整合的适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冲突适应效应是在线学习过程和大脑唤醒状态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这里所说的在线学习又称赫布学习(Hebbian learning),是一种神经网络学习,指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会被强化(Verguts & Notebaert,2008)。该理论认为,内侧额叶执行冲突监测功能,但它们并不是将冲突信息传递给背外侧前额叶来进行调整,而是将冲突信号传递给神经递质分泌系统,引起了神经递质的改变。具体来说,是将冲突信号传递给蓝斑(locus coeruleus),蓝斑就会释放波及全脑的去甲肾上腺素,从而提高全脑的唤醒水平,进而增强对不一致试次的赫布学习。因此,在不一致试次中,表征任务相关特征的脑区联结增强,从而表现出冲突适应效应。学习理论中的一个关键假设是,在冲突监测系统和工作记忆系统之间加入蓝斑,通过蓝斑来影响保持任务信息的工作记忆系统。另外,他们认为MFC并不只是监测反应冲突,还能通过反应冲突、错误、错误可能性、疼痛以及社会拒绝等来评估系统运作的好坏,从而使行为表现更好。MFC中的不同区域接收大脑特定区域的输入,因此可以评估不同的信号。比如,腹侧ACC接收眶额皮层的输入,而背侧ACC接收运动以及前运动皮层的输入。因此,反应冲突一般都激活背侧ACC,而非腹侧ACC。但是,不管是腹侧ACC还是背侧ACC,都有通往加强自主神经系统的脑干神经核团,所以刺激二者都会引起自主反应,比如警觉(Critchley,Tang,Glaser,Butterworth,& Dolan,2005)。

学习理论通过引入赫布学习,并将蓝斑引入冲突适应过程,整合了冲突监测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能够解释目前大多数的实验结果。但是,在冲突适应效应相关的脑成像研究中,没有观察到蓝斑的激活(刘培朵,杨文静,田夏,&陈安涛,2012)。Verguts和Notebaert(2009)认为,可能的原因是蓝斑体积太小,在标准的全脑矫正中很难存活。随后Braem,Verguts和Notebaert(2011)设计行为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另外,由该理论可以推测,个体的警觉水平可能会影响冲突适应效应,这一点也得到了行为研究的支持(Liu,Yang,Chen,Huang,& Chen,2013)。但是目前支持蓝斑参与冲突适应过程的研究都是行为实验,脑成像研究中很难观察到蓝斑的激活,未来需要有针对性地扫描蓝斑来确定其在冲突适应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