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可敬可爱的导师们

李永庆教授
大学二年级时,我们从分校转到总部,开始上各种专业课了。
最先上的是船舶概论。概论两字,似乎是泛泛说说的意思,其实是引我们入门的重要课程。给我们开这门课的是当时已是名教授的李永庆老师和杨槱老师。这堂课是大班课,听课的学生有二三百人。大家知道这门课的重要性,女同学总是早到占着前排的位置,男同学也都争先恐后。
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对我们想入门的学子都是新鲜的、有趣的知识,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李老师年纪大、个子小,乡音特别重,他每讲一小段会来句小结:“那末,这一话讲,什么事么……”我总是开心地听他说这句话,课后常说笑着学他:“那末……”

毕业20多年后回母校看望杨槱老师(中)和船制系主任楼连根学兄(左)
杨槱老师1940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一等荣誉学士学位,是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的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那时四十来岁。他说话略感费劲,听他讲课,我们都格外认真。杨老师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今天仍健在,已105岁了,祝他健康长寿!

王公衡先生
许多专业课程,也都由著名老师讲授,当时大多没有教科书,讲义多为老师自编。记得教船舶原理的是林杰人老师。林老师瘦高个,戴眼镜,烟不离手,很幽默,常笑着说话。教结构力学的是王公衡老师,王老师偏胖,很和气。他们教的课都比较难,尤其是结构力学,要用到很多高等数学的知识。

1985年,毕业24年后回母校探望盛振邦老师(中)
盛振邦老师讲的船舶推进,是我最认真学的科目。盛老师那时还是讲师,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这门课也没有教材。盛老师口齿清晰,讲得条理分明,还在黑板上写下了详细的提纲。我特地买了一本硬面笔记本专做盛老师讲课的笔记,详细地记下了讲课提纲、重要内容以及他画的图。漫长的六十多年,许多重要东西都遗失了,但这门课的听课笔记至今还保存在手边。回想起来,我工作后期主管国家船舶科研经费时,盛老师早已卓有成就,但他从来没有向我们申请过研究经费,我也从未关心过老师在做哪些项目,需不需要经费的支持。至今思之,仍感到遗憾。
交大船舶系的老师不仅学术水平高,享誉国内外,他们的道德品质也令人敬仰。我们这些学生谨记老师教诲,也都珍惜自己的名誉。前几年,我主编的《王荣生船舶文集》在上海交大首发。王荣生是高我几届的学长,原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总经理、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会长和理事长。那天与会的学长和同学中,很多担任造船工业有关单位领导。一位学长说:“如今社会风气如此,但我们这些人无一因经济等问题被处理,没有谁愧对母校。”让人印象很深。
在老师中,有一位著名学者辛一心老师,我们这届是他最后的学生。他有许多船舶理论著作,有些被国外翻译,成为大学专业教材。可惜1957年他45岁时就英年早逝了。《中国船舶报》有一次刊登纪念他的文章,让我也写一篇。那时我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局的总工程师,也是辛老师他们创建的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常务副秘书长。我为辛一心先生写的颂词是:“一代宗师,船论巨擘,前无古人,后寡来者。”后被收入了《辛一心传》。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近年来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GRAS)中位于世界第一,这一母校的荣誉,是与前辈老师们付出心血打下的基础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