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商会之答
朱元璋没有回答朱植的话,而是道:“既然你提起了这件事,那咱就不得不问你另外一件事了,泉州市舶司那边传来消息,说你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建造大船,而且建造的这大船长度,竟然有几十丈长,咱问你,你要建造这么大的船做什么?”
朱植在回来前,就预估了朱元璋会问自己什么问题,而且他也提前准备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道:“父皇,儿臣已经在福建小范围推广种植甘蔗,以用来生产白糖,种植粮食的收益远远比不上种植白糖的收益,但福建种植甘蔗的百姓多了,粮食产量肯定会下降,为了解决福建的粮食问题,儿臣最近也在从江苏和山东等地买粮回来,但这只能解一时之急,而不能长时间这么做。”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万一哪天那些产量大省发生旱灾洪灾,粮食的产量肯定会大幅度下降,若是儿臣再从这些地方买粮,一定会导致粮食价格飙升。儿臣之所以要建造大船,就是为了往南洋换购粮食,这么做有两大好处。第一,福建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甘蔗,老百姓都种植了甘蔗,他们的收入肯定会逐步提升,这很有利于福建的发展,福建的人口也会越来越多。”
“第二,多给我大明寻找一个输入粮食的通道。从目前看,我大明的粮食绝对够吃,但若是把时间往后推几百年,天气发生异变的时候,情况就未必了,天灾之下,百姓的生活过得如何,父皇比孩儿更清楚,没有了粮食,势必反民遍地,想要延缓反民扩散的趋势,一定要有足够多的赈灾粮发放下去。”
“当然,几百年后的事情,儿臣也无法推算,但多一种增加大明粮食产量的方法总比没有的好,若是想要延续我大明王朝灭亡的时间,任何一种可能的准备都是要做的。”
朱元璋疑问道:“这么做岂不是把我大明朝的气运交到那些南洋邦国的手里?”
朱植摇头笑道:“父皇,儿臣觉得您多虑了,南洋邦国都是些小岛国,与我大明相比,百不足一,我大明天军一去,随手便可灭之。百年以后,大明这边天气变冷,而南洋那边却不受什么影响,所以儿臣才想去那边换购粮食。”
朱元璋点点头,南洋邦国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来大明上贡,所以朱元璋对他们那边也有所了解,他只是不想让大明的粮食受制于外邦,所以才会有此一问。
朱植继续道:“其实儿臣之所以要从外邦购买粮食,还有一点用意就是用它来平我大明的粮价,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所按照平均每人分配来说,我大明根本就不缺粮食,但就怕有人人为制造稀缺,以达到赚取高额利益的目的。当真的发生了这件事,就可以用这部分粮食,控制粮价,让我大明百姓都可以以正常的价格购买粮食。”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既然你知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要和那些商人混在一起?”
朱植回道:“父皇,正因为孩儿明白商人,才会建立东南商会,而东南商会的目的,不是为了方便商人,而是控制商人。”
朱元璋眉头一挑,道:“你的意思是建立商会还能控制控制这些商人?快说说!”
朱植道:“儿臣在商会中罗列了许多条规矩,商会中的商人若想在商会经营下去,一定要遵守这些规则,不过这也是儿臣的一个实验,能不能控制住,有没有效果,还要等几年之后才能见分晓。”
朱元璋道:“那咱能不能也建立一个皇家商会,来控制全大明的商人?”
朱植沉默片刻,道:“父皇,恐怕不行。”
朱元璋问道:“为什么?”
朱植道:“父皇,把商人组织起来,建立商会,是能控制商人,但隐患就是商人们也聚在一起,形成了势力,控制不当的话,很可能会发生不可预估的影响。”
朱元璋一拍桌子,怒道:“他们敢!”
朱植道:“此事需要循序渐进,而且江南的这些商人对儿臣来说,也是压制东南商会的工具,让他们相互之间竞争,对大明百姓也有非常多的好处。”
有些话他没有对朱元璋说明白,东南商会之所以能成立,并且能受到朱植的控制,是因为朱植手中拥有超高利润的商品,还有非常多的技术,哪怕这些商人被许多条条框框所束缚,但他们仍然有利可图。
东南商会已经实质上形成了商品的垄断,所以才能获得非常多的利润。而这些是其他地区的商人所不具备的。
假设组建大明皇家商会,利用皇权,肯定也能对某些商品形成垄断,但要想让商人受到商会的束缚,必然要许以利益,那么这些受到垄断的商品一定要涨价,可一旦某些商品价格迅速提高,对大明的稳定就相当不利了。
朱植和他们的区别是,东南商会垄断的商品,是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商品,或者对之前已存在的商品进行有质量的优化后,形成新垄断,所以并不会对大明造成太大的影响,即使有影响,也是积极影响。
况且有东南商会在,其他地区的商人根本没办法对东南商会涉猎区域的商品进行垄断。
大明朝目前只对盐铁和丝绸等商品垄断,但只要朱植想,这些垄断都不叫事,不用多久就可以打破,甚至比大明官方所售的还要优秀。
朱元璋现在清楚了朱植做商业的原因,之前对儿子的不满,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他忽然觉得自己的这个儿子,似乎比想象中的更加优秀。
这一瞬间,他的态度也缓和许多,笑着道:“植儿,咱大明朝百年之后的基业,可就全看你了,希望你不要让咱失望。”
朱植诚惶诚恐道:“父皇过奖了,儿臣所行者,都是小道,其他哥哥才是维护我大明王朝稳定的主心骨。”
朱元璋哈哈大笑一阵,道:“行了,你提出的免除福建赋税的奏疏,咱准了,以后要是又发现了什么影响我大明朝传承的事情,一定尽早报上来。”
朱植心中见喜,脸上却恭敬道:“儿臣一定不负父皇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