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秦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回
分郡县一统定中华 会圯桥三番约孺子

公元前二二一年,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极重要的一年,几百年列国大混战的局面结束了,接着出现的是一个空前庞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秦朝。

秦的祖先非子,姓嬴,原是舜的臣子伯益的后代。非子曾替周看管马匹,驯养得很好。周为了报酬他的功劳,封他在秦(现在甘肃省清水县)(1)的地方,做一个小小国君。后来累代和西方戎族交战,地盘越扩充越大,到了周东迁时候,周又把岐(现在陕西省岐山县)丰(现在陕西省鄠县)一带地方都给了秦。秦从此变成了西方唯一大国。

这时候,周已经失去控制全中国的能力。各国诸侯争城夺地,互相吞并,打了几百年的仗,最后只剩下了最强的秦、楚、齐、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这七个强国,一直争战不息。每一次战争,杀死的兵士就有几万至几十万之多。人民也由于战祸的影响,生活困苦到了极点。没有一个人不热烈地渴望早日太平的。

正在全中国人民极端希望太平的时候,秦倚仗了它的政治、经济、兵力上的优势,先灭了衰弱的周,又陆续把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齐灭掉,完成了统一整个中国的事业。

这时候,正是秦王政二十六年。他自十三岁起就做了秦王。他是周正月(周正月就是农历十一月)初一日诞生的,所以取名为政。他生得高高的鼻子,长长的眼睛。胸脯高挺,声音粗暴,相貌十分威严。当他一手统治整个中国的时候,年龄还不过三十九岁。

他因为完成了这巨大的事业而更加骄傲起来,觉得秦王两个字已经不配做他的称号了。因为他现在不止做了秦国的王,而且成了整个中国的王,必须另外再起一个最尊贵的名称,才能适合他的新身份,他便兴高采烈地下了一个命令,叫大家来讨论。

许多臣下奉命,互相讨论了一番,才恭恭敬敬地奏称:“上古相传有三皇,是天皇、地皇、泰皇。据说泰皇时代,文明大开,所以泰皇最是尊贵。臣等冒死上奏,请尊称我皇为泰皇,自称为朕,下的命令称为诏。”秦王政听了,觉得泰皇虽然尊贵,究竟是上古已经有过的尊称,不算新鲜。现在自己一手开辟了从古没有的伟大局面,必须采用从古没有的高贵名号才好,便决定采取“三皇”“五帝”的称呼,合成“皇帝”两字,其余依议。从此以后,两千多年中,专制君主都以“皇帝”为至尊无上的称号。

尊称定了,这位精明细心的秦皇帝又担着一件心事,想起从前君主死后,臣下便讨论这位君主生前行为的好坏,大家公议了一个字,来代替他的名字,这就叫作“谥法”。现在自己做了皇帝,威福无比,没有人敢说一句话。可是管得了生前,管不了死后。要是将来臣下给评了几句不好的话,加上一字不美的谥,岂不倒霉?便决定把“谥法”废去,以免自己替死后担心。想定了,下个诏书,说:“谥的制度,臣下评论君上,儿子评论父亲,是极大的不敬,应该废去。从此只许按世代计算。朕是第一个皇帝,称为始皇帝,以后称二世、三世……永远传下去,一直到万万世,无穷无尽。”

当时秦始皇一心一意认定整个中国是他一家的私产,想子子孙孙永远占据着皇帝的宝座,为了夸耀这盛大的统一全国的功业,必须大大改革一番。

那时有一派迷信命运的人,以齐人邹衍为首,造作谣言,说是:周是“尚赤”的,衣服旌旗一切都用红色。红是火的象征。灭火的是水。将来能够代替周做天子的那个国家,必定是合乎水的象征、用黑色做标志的。这种迷信的论调,本来不值一笑,却因人民在心理上都希望改革,便自然传布开来。到了始皇统一中国,齐国地方谄媚的人把这迷信奏上讨好,果然合了始皇心理,一发相信自己是上天预定来继承周代做中国皇帝的。便依据这一套迷信说法,把各种制度统统改过。据说水的颜色是黑的,便规定一切衣服旌旗都用黑色;水的数目是六,便规定各种数目都用六,例如六尺算是一步,驾车用六匹马,车宽广六尺,各种器用不是宽六寸,就是长六尺,或是十二、三十六等,总要合成六的数目;还设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里的亥是属水的,便规定以建亥的月(农历十月)做每年的第一个月,十月初一算是新年元旦。这还不算,最迎合始皇心理的是说:水的德行(性质)是阴冷深测,所以合于水德的国家也应该严厉刻削,不要宽大仁慈。这种学说,在专制君主看来,实在再好也没有了。

正在秦始皇高兴的时候,那不识趣的丞相王绾(wǎn)冒冒失失地上了一个奏章,说:现在燕、齐、楚三个国家已被灭掉,地方太远,不好管理,请立王子做这三个国家的王。始皇看了,心里老大不舒服。他想好容易把整个中国抓在手里,又要分封什么诸侯?现成的肥肉割给别人,如何心里不疼?而且王绾虽然只说立王子,也许他的心里也希望像周一般,大封功臣。这如何能行?便把这奏章掷下,给臣下讨论,试试大家心意。

这时候,聪明能干的廷尉(管理司法的官)李斯早已看出了始皇心理,连忙奏说:“从前周封建了许多子弟,后来打得一塌糊涂,周天子丝毫没有办法。现在幸蒙皇帝陛下的神威,统一中国,全国地方都直接由中央管理。所有王子功臣只消赏给爵禄,就足够了。这是最容易管理的,百姓也不会三心二意,可以永保太平。以臣所见,不该再封诸侯。”

始皇听了正合心意,不由笑逐颜开,连称:“廷尉说得有理。一向天下争战不休,都是因为有诸侯的缘故。现在要是再封诸侯,岂不是自找麻烦?”王绾碰了一鼻子的灰。始皇却更加相信李斯是忠于自己的,不久,便把王绾罢免了,升李斯为丞相。

既然不再分封诸侯,这样庞大的中国怎样管理呢?秦始皇却自有他的巧妙方法。原来周末列国里面,本已有了郡和县的地方行政制度,只是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计划。秦始皇把中国全盘整理一下,重新划分区域。按照六六的数目,把全国分做三十六个郡,仿佛现在的省一般,只是小得多。每个郡各管若干个县。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各管地方行政。另外还有管兵的尉,和专门监视郡守的监御史。这许多官都由政府任命,随时可以调动。这种方法,的确比封建诸侯好得多,所以后来历朝大体上都采用这个制度,它对全国的统一有很大的帮助。

秦始皇不但运用他的权势,划定地方区域,把政权完全集中,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还再进一步在文化上也做好整理统一的工作,把从前各国纷乱的制度,像各地不同的文字,不同的度(长度)、量(容量)、衡(重量)标准,不同的交通制度,不同的法律等,都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手段,一概废止,完全遵用秦国办法,统一通行。各国中间互相防守的关塞堡垒,也都加以伐除。整个中国彻底打成一片,结束了几百年长期混乱的局面。这是何等伟大的魄力啊!

为了巩固统治权,秦始皇又下诏把天下兵器统统收来,不许人民私藏,一概运到秦的首都咸阳(现在陕西省咸阳县)销毁。那时各国兵器都是用精铜打造的,因为它黄澄澄像金一般,十分好看,所以称为“美金”。只有农人用的犁锄农具才用黑色的铁打造,称为“恶金”。这许多美丽的精铜销毁以后,没有什么用场,便把它打造了十二个宝光灿烂的金人,每个重二十四万斤,摆在宫廷内,左右分列,更显得雄伟壮丽。剩下的精铜,就铸了些钟、镜等日用家具。

这时候的咸阳,真可以算得全中国最富丽的地方了。它雄伟地横跨在滔滔的渭水上面,背后的九嵏(zōng)山蜿蜒环抱,高耸着九个翠玉般的尖峰,像九折屏风一样,拥抱着这个大城。它占着山南水北阳光最多的优美环境,使它获得这名贵的称号——咸阳。

自从咸阳成为秦的国都(公元前三五〇)起,就一天比一天兴旺,到了秦始皇的时候,更成了全中国的政治中心。秦始皇每次灭亡了一个国家,便派巧匠画工去察勘这一国的宫殿模样,画了图,照样在咸阳北边,九嵏山下,盖造起来。一切长廊密室,曲院飞楼,都要造得应有尽有,惟妙惟肖。把由各国俘虏来的美女娇姬,掠夺来的钟鼓帷帐,一一按照原来式样,安置在这座建筑里面,宛如整个宫殿连地皮搬来一般。这样,到了六国灭亡,咸阳的宫殿楼阁已经建筑得密密层层,简直像春夜的繁星一般,数也数不清了。

还有那六国的贵族豪家,本来散居各地,现在秦始皇也把他们尽数搬到咸阳来居住,好对他们加以监视。这样迁来咸阳的豪富,大约有十二万户。全国的财富,也都集中到咸阳来了。那些贵族和富人们,真个是朝朝弦管,夜夜笙歌,奢华热闹到难以形容的地步。至于秦宫里面,尤其锦天绣地,玉裹金装,集中了天下所有的珍宝。单说妙龄宫女,就有一万多名。

在这样穷极奢侈的环境里,秦始皇的雄心却没有熔化。他除了每天照例要看足一百二十斤的奏简(当时尚无纸张,都用竹简或绢帛写字)外,还计划着巡行天下来巩固他的统治权,便下诏限期全国修筑“驰道”,预备皇帝出巡。

诏书一下,全国登时忙碌起来,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都被派去修筑驰道。他们要筑造高出地面、宽五十步的平坦大路,并且要用铁锤敲打到十分结实。两旁种上青松。整个中国,不管是山边水畔,只要皇帝可能走到的地方,都要修筑完成。这样宽阔平整的驰道,却指定是专供皇帝巡行的,老百姓不许行走。

驰道修好,秦始皇便乘着黄金交龙的銮驾,建着天子的六丈三尺高的日月大旗,出发巡行。车前驾着六匹玉勒金衔的宝马,前前后后簇拥着无数的旌旗。后面跟着副车八十一辆,都用许多金玉翠羽装饰着,每车各驾了四匹骏马。还有许多妃嫔美人,歌童舞女,和跟随的丞相列侯,文武百官,奔走服侍的宦者(太监),护卫左右的将士,迤逦连绵,占了好几里地方。这样一支奢华热闹的队伍,就沿着千万人血汗造成的驰道上,向西前进。由陇西北地(现在甘肃省)一路游玩,登上鸡头山(在现在甘肃省平凉县)赏玩风景。这鸡头山又名崆峒山,相传黄帝曾经到过,算是一个名胜古迹。秦始皇既然自命“德过三皇,功高五帝”,当然也要到鸡头山应个景儿。

但是西北地方究竟荒凉,没有什么好玩。秦始皇走了一周,很觉乏味,便决意第二年到东方游历。

转眼到了阳春三月,风光妍媚,秦始皇一行车驾向东进发,出了潼关(在现在陕西省潼关县)和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便看见一片平原,和关内风景大不相同。渐渐巡到东方,越发山清水秀,另有一番景象。这东方沿海一带,原是从前齐国的地方,内接泰山,外环东海,算得东方最繁华的所在。齐王又喜欢招集游士,给他们很优厚的待遇,四方游手好闲的文士便纷纷投奔齐国,齐国便成了一时的文化中心。到了齐国被秦灭亡,这班人都像“树倒猢狲散”,闲着没有事可做。现在看见秦始皇到来,他们心里又生了新的希望,一个个兴高采烈争先恐后地前来朝见,各各卖弄他那一套拿手学说,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都说得天花乱坠,指望打动这位新皇帝的心弦。秦始皇恰也抱着采风问俗的思想,喜欢听一听他们的议论。

当时儒生一派都奏说:“自古功德巍巍的神圣帝王,都举行巡行典礼,巡到东方泰山,一定要上山‘封禅’。‘封’是祭天,‘禅’是祭地。这是最神圣庄严的礼节,没有极伟大功德的帝王是不配举行的。现在陛下功过三皇,德超五帝,到了泰山必须封禅一番,答谢天地,才可以表明是受了天的命令统治天下的真命天子。”

接着又一个儒生奏说:“封禅之所以一定要在泰山举行,是因为天下最有名的山是五岳。那五岳是中岳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岳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县)、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北岳恒山(在今山西省浑源县)、南岳衡山(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其中东岳泰山最为伟大,皇帝祭天必须到泰山山顶,用高三丈的石矗立在泰山顶上,表示为泰山增添高度。据说那地方是和上天最接近的。祭地就应该在泰山附近比较小的山,扫除一方平地来祭。凡是一个新朝天子,没有不举行这神圣的典礼的。”

秦始皇听了心里很高兴,他本来就要上泰山游览一番,乐得顺便举行这样盛大堂皇的礼节,便吩咐留下许多儒生,叫他们去商量封禅应该怎样举行。这班儒生得到新皇帝的青眼,好不得意,便都聚集一处,纷纷议论去了。

还有方士一派人看见儒生已经得到好处,又羡慕,又妒忌,连忙也来启奏说:“这东海外边有许多极远的仙山,山上有神仙居住。因为隔着大海,没有办法前往。从前燕王、齐王都派过使者去寻求仙山,因为他们功德微小,福分浅薄,都没有得到神仙的允许,怎样走也走不到。有一两个能够到得仙山的人说:那仙山真是贝阙瑶宫,美丽无比。还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气候不热不冷,永远温暖如春。许多神仙在仙山游戏。山上有一种不死的药,只消吃了一点,便可以和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庚。求的人多得很。现在皇帝陛下到了这里,只消到海边看看,便知道了。”

始皇听了,果然越加欢喜。他正苦将来一旦死了,偌大家产不能带进棺材,现在有了不死的药,便可以永远做名副其实的万岁皇帝。这比封禅当然好得多了。始皇便也把方士留下,且等到东海巡看一番再说。方士们十分高兴地退下。

始皇一面摆开车驾,先到邹峄(yì)山(现在山东省邹县)游览。这邹峄山虽然没有泰山那般雄伟,却也峰影排青,岚光滴翠。始皇一路跋涉,到了这般幽静地方,不觉心旷神怡,便命跟从的丞相、列侯作了一篇赞美自己功德的文字,刻在石碑上面,立在邹峄山上。一面催促儒生速速议定封禅礼节,好上泰山游览。谁知那些儒生虽然用了封禅来巴结始皇,实在封禅要用怎样的礼节,他们却做梦也不曾见过。只知道相传下来有这一种典礼,但几百年来从未实行过,大家七口八舌议论纷纷,谁也说不出详细情形。其中有一位须发斑白的老儒,自命见多识广,便理理胡子,慢条斯理地说道:“据我所听见的,古时天子封禅泰山,必须乘坐用蒲草包扎车轮的车,以免上山时候,碾伤了山上草木。到了山上,扫除一方土地,铺上稻草,就在稻草的席上设祭。祭品也不过淡薄的玄酒,和一俎鱼。这样的礼节是很简单的。”大家听了,虽然觉得这话太平常了,却另外寻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依照他所说的奏上。

哪里知道这位秦始皇是极端骄傲奢侈的皇帝,他正想趁着这千载难逢的封禅大礼,大大夸张铺排一番,以炫耀皇帝的富贵尊荣。现在这些不识相的儒生却教他举行这般俭薄寒酸的祭礼,他如何不大发雷霆?立刻把这些儒生都斥退不要,自己定了日期,命臣下扫除山路,凿开石磴(dèng)。险绝的地方更系挂粗绳巨索,以便攀缘。

到了日期,始皇乘坐銮驾,排开仪仗,直上泰山。走了不到二十里,山路狭隘,车不能过,便换了预备好的小小金舆,由熟练爬山的舆夫抬着,继续前进。只见满山都是青松,郁郁苍苍,幽美无比。走了一段,越走越险,虽然已经凿了石磴,还是崎岖得很。好容易走过了天关,只见两山对立,万松夹道,微微的清风一吹,(cōng)琤(chēng)琤的山泉声和谡(sù)谡的松涛声,互相应答,清脆悦耳,好像天乐齐鸣,使人心胸开朗。脚底下却是一条极窄的羊肠小路,逶迤直上,好像直线一般,十分险陡,这就是有名的“十八盘”,是泰山最险的地方。舆夫手拉着绳索,一步一步地上进,累得满头大汗。走够多时,到了南天门。又经了许多险峭地方,才到了泰山绝顶。许多护卫早已在山顶等着,伺候始皇举行了隆重庄严的祭礼,立了一方高三丈一尺、宽三尺的大石碑,方才下山。现在这块石碑还在泰山绝顶的玉皇顶上矗立着。

刚刚下山,忽然天色大变,一大片乌云挟了骤雨,倾盆而下,满山松树都被风刮得呼呼乱响。吓得左右群臣面无人色,连忙拥了始皇在半山一棵大松树底下暂行躲避。始皇传命:“这棵松树护驾有功,可加封五大夫(秦官名)之职。”这正是:

为立丰碑上岱宗,但凭一喜便酬庸。系绳凿磴人多少,松树何功独受封。

风雨过后,始皇下了泰山,又到泰山附近的梁父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县南,新泰县西)上,举行禅礼。

那些被始皇斥退的儒生得知始皇遇雨,便大大讥笑一番——说他不遵用古礼,以致触怒泰山,受到惩罚——以泄他们被斥的怨气。

始皇巡罢东山,便由渤海海边巡行到成山(在今山东省荣成县东)。这是一个小半岛,伸入海中,风景十分秀美。李斯写得一手好字,始皇便又命他刻了“天尽头”三个字在山上。又走到芝罘(在今山东省福山县),也命立石歌颂功德。然后又到琅琊山(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观看。琅琊山上原有一座高台,乃是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筑,在台上眺望,可以看见东海。波涛起伏,极目无边。始皇看了,心中大喜,忽然一眼望见天上云霞灿烂,光彩闪烁,映着奔腾澎湃的海水,放射出无数五光十色的奇景,好像许多亭台楼阁,又像有人在那里走动往来。倏忽变幻,忽明忽灭。看得始皇眼花缭乱,暗暗称奇,忽然记起从前方士所说的有关神仙的话,忙叫人去召方士前来查问。

方士里有个名叫徐褔的,最会说话,看见始皇已经着了迷,便进一步奏说:“这就是海上三个神山的幻象。这三个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山里神仙住在黄金白银的宫阙里,离这里并不远。山里禽兽都是些雪鸾玉凤、粉蝶银莺,一片洁白的颜色。这是一个不死的仙都,长生的乐国。只要把神仙的不死长生仙药求到,吃了下去,便可以永远不死。求的人必须虔诚斋戒,如果乘船向三神山驶去,远远可以望见好像云雾一般的仙山,若即若离,忽隐忽现,必须坚心再驶。如果能够走到目的地,可以看出三神山并不在水上,却反在水的下面。从前许多帝王都想尽方法去寻找仙山,总没有褔气能够找到。现在皇帝陛下到了海边,神山居然现出云端,这真是难得的机会。陛下统一了中国,拯救人民脱离水火,功德无量,洪福齐天,也许神仙有意要把长生药赠送给陛下,所以出现神山美景给陛下看。臣请专诚斋戒,去寻访仙山,替陛下乞取长生不死的灵药。”

始皇听了,心里半信半疑。他不明白适才所见的景象不过是云层和海水反射太阳光线的作用,却以为这明明是仙境出现,并不是方士瞎说。而且长生不死又是那么富于诱惑性,始皇便允许徐褔前去寻求仙山,一面又下令重建琅琊台,要造得极其高大雄壮,以便远眺海景,并且立一座石碑,歌颂赞美自己。他下令限期搬取三万户居民来台下居住,使琅琊台成为热闹的地方。

别个方士看见徐福得到这般美差,自然人人眼热,也都纷纷上书,请求入海去寻仙人,得到允许的当然不少。

当时始皇在琅琊台一住三个月,重新向南巡行,到了彭城(现在江苏省铜山县)。望见白茫茫的泗水(那时的泗水,从现在山东省境内发源,流过彭城,向南注入淮水)奔流而下,他心中忽然又记起一件事情,便召过身边几个博士,问他们这是不是周鼎沉没的地方。

博士是秦朝一种官职,大约有几十员,都是些博古通今的读书人,是预备皇帝查问古今事迹时候,随时应对。这时候博士一听始皇查问,便连忙回答说:“正是这条泗水。”始皇沉吟了一会,一个博士察言观色,知道始皇的意思,便速忙凑趣说:“这周鼎非比寻常,乃是夏代大禹所铸,只有帝王才能占有这鼎。夏亡,这鼎被商得去。商亡,这鼎被周得去。现在周亡,秦得天下,这鼎当然应该归陛下享有。只是当初灭周的时候,据说这鼎沉没在泗水中间,无法运入咸阳。如今陛下并吞六国,一统中原,这鼎理该出现。不如派人入水捞取,岂不是一件盛事?”始皇听了果然满面喜色,点头称是。立刻派人去祭告泗水,一面征集会泅水的壮丁一千名,入水寻觅周鼎。

一千名壮丁翻波负浪,寻了几天,哪有周鼎的影踪?始皇白白费了一番心机,好不扫兴,只得望南再走。过了淮水,直达长江,便上了龙舟,扬帆而进。一天,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白浪堆到半天高,龙舟在江里一起一落,摇簸不停,吓得全船人众魂不附体。秦始皇虽然权力盖世,对于恶作剧般的风波却也毫无办法,只急得遍身冷汗,一句话也说不出。

这一阵狂风直刮得樯倾帆倒,地暗天昏。整个江中阴霾密布,虎吼般的风声,推叠着一层层的狂涛怒浪,挟了雷霆万钧的压力,向着龙舟当头扑下。好容易躲过一个浪头,第二个浪头接着又到。

在这样危险万状的暴风恶浪里面挣扎了半天光景,风暴才慢慢平息下来,天地清明,船只也渐渐稳定。大家方才定下心,喘出了一口气。舵工运用熟练的技巧,把船驶近了湘山(现在湖南省洞庭湖内君山)停泊。始皇望见湘山南面有一座庙宇,碧瓦红垣,隐在青翠的树丛中间,十分闲静。和刚才自己在江中所受的惊险一比,不由生了妒恨之心,便问博士:“这是什么神?”博士答道:“据古人相传,这是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帝舜。后来舜南巡死了,娥皇、女英也投湘水自杀,成为湘水的神,称为湘君。她们的墓就在这山上。”始皇听了,勃然大怒,说:“朕巡行天下,凡百鬼神都应该敬谨保卫朕躬,雨师洒道,风伯清尘,才是道理。这湘君不过小小水神,如何胆敢戏慢皇帝,一任这一段湘水掀波作浪,惊吓朕躬?这非得惩戒一番不可。”便喝命左右,立刻下诏,派三千名有罪的囚徒前来,把湘山上的草木尽数砍拔净尽,毁去庙宇,还放了一把火,烧得全山光秃,才算出了始皇受惊的恶气。

巡行完毕,始皇回到咸阳,歇了几时,依然念念不忘神仙的事,便又带了护卫,再去东方巡行。

走到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地方,正是天朗气清的时节。两旁夹道青松,浓荫相接,许多护卫仪仗密密层层排着,千乘万骑,肃静无哗,只听得马蹄蹴踏的声音。始皇在銮驾上左顾右盼,好不得意。正在满怀高兴的时候,猛不防前面松丛中间,突然抛掷出一个又黑又大的东西,像鸷鸟一般,向始皇极迅速地飞射过来。急忙中大家都意识到这一定是一种行刺的暗器,登时全都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御车的人吓得失声怪叫起来,慌慌张张地想把马赶快勒住,两只手却已经颤抖着不听支配。那马已经跑开了腿,哪里控制得住?这时候,秦始皇和所有的护卫没有一个不吓得冷汗淋身。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轰雷一般地响了一声,一行队伍更加大乱起来。原来这东西并非别物,却是一个沉重无比的大铁椎,平白地由半空落下,摔在紧跟着始皇銮驾后面的第一辆副车上,把那辆车连人带马捶成肉饼,做了秦始皇的替死鬼。

秦始皇这一惊真是非同小可,目瞪口呆,几乎有半个时辰动弹不得。但当他心神稍定之后,却又狂怒起来,眼睛里爆出了凶烈的火焰,粗暴地厉声吆喝着。许多臣下都战战兢兢地跪伏在他的车前。

“快!快!快去搜索这行刺的暴徒,限天下各处都要大搜十日,一定要捉到!”秦始皇挥着愤怒的手。他恐怕这地方还有隐藏的敌人,又催促赶快行走。

大队车马继续前进,一部分将士便去四面搜索凶手。行刺的人哪里有坐着等死的?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搜捕刺客的诏书行遍天下各地,引起了无穷的扰乱。官兵挨家挨户搜查,免不得拿错了许多毫不相干的人。一直闹了十天,弄得全国不安。

究竟这个刺客是什么人呢?原来秦始皇对于各地人民,一贯采取高压手段,残暴异常,人民当然不甘束手待毙。其中韩国(现在河南省一带)和秦最接近,国势也最弱。累代的韩王,都畏秦如虎,小心贡献,但到底依然被秦灭了。这位博浪沙的刺客姓张名良,字子房,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先后做过五个韩王的相国,所以他自小亲见秦对韩的残暴,痛恨切齿。韩亡的时候,他还年轻,没有做过韩的官,秦也没有注意到他。他却用尽所有家财去结交朋友,打算刺死始皇,替韩报仇。无奈秦法令极严,没有人肯拼出性命去干这事。张良只得云游四方,寻找机会。那年到了极东北方的濊貊(Huìmò)地方,这是秦的统治力所不能到的所在。张良寻见了那地方的君长,重礼聘请一名力士,和他商议心事。铸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铁椎,由力士携带伏在驰道旁的松树中间,看准抛去。不料误中副车,没有达到目的。张良和力士都趁乱逃去。

张良本来生得文弱美秀,谁也不会相信他拿得动铁椎的。事后他就改名换姓,逃到下邳(现在江苏省邳县)隐居,倒也没有人疑他。一天,他偶然出外游玩,走到一个圯(yí)桥上,看见桥边杨柳依依,风景十分美妙,不觉徘徊瞻眺,流连了一会。忽然那边路上走来一个须发皓白的老人,手扶着一根拐杖,穿着粗布短衣,慢慢地上了桥,一不小心,一只鞋子离开了脚,一直掉到桥下去了。那老人向桥下望了一望,看见那鞋正落在桥边沙上,便回过头来,看着张良说:“孺子(孩子),下去替我把鞋捡来。”张良吃了一惊,暗想这个人怎么这样没有礼貌,真想揍他一顿。可是看见他那么老态龙钟的模样,又觉得不应和这般老迈的人计较,想了一想,勉强沉住一口气,走到桥边,把鞋拾来。这老人满不在乎地扶着拐杖,伸出那只没有鞋子的脚,对张良说:“替我穿上。”张良心里实在看不惯这般大模大样。他又是世代韩相之裔,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事,可是现在是埋名隐姓的时候,不愿多事,既然替老人拾来了鞋子,索性好人做到底,便低头替老人穿鞋。因为高矮不合适,只得跪在地下,才能穿上。那老人登上鞋子,微微一笑,什么话也不说,拿起拐杖,逍遥自在地走了。

张良给这老人的倨傲态度愣住了。他想:天下没有这样不讲情理的人,对于素不相识的路人随便使唤,临走时还一声不谢。这一定是一个奇异的人,倒要看看他究竟到哪里去。想罢,不由自主地就远远跟在老人后面,望着他的背影,不知不觉走了一里多的路。那老人虽然一直走去,好像知道张良跟着他,忽然停住脚步,掉转身子迎面走了回来,对着张良微微点头说:“你这孺子可以教导了。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来这里和我相会。”张良听了,心里越发奇怪,更相信这位老人不比寻常,一定有什么道理,索性再向他跪下,恭恭敬敬地答应了一声。

过了五天,张良起个绝早,急急赶到老人指定的地点。那时天刚亮,想不到老人已经站在那里等着。他看见张良到来,便放下面色,愤愤地责骂说:“你和老人家约会,为什么这个时候才来?去吧!再过五天,早一点来。”张良碰了一个钉子,好不懊丧。可是他更加相信这老人一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约他来这里相会,也一定有什么要紧的话。所以他并不灰心,等了五天,更加提早起身,趁黑夜走去,走到那地方,鸡刚刚叫。张良暗暗庆幸,这番总不会太晚了,谁知走近一看,那老人又已站在黑暗里,不由把他吓了一大跳。这番老人更加不客气地把张良责骂了一顿,叫他过五天再来。

张良平白地受了许多气恼,一发引起他的好奇心,必要弄个明白。到了第四天夜里,干脆一夜不睡,刚刚人静,他便拔脚出门。这时还不过二更光景,走到约定地方还不到三更时候。黑暗里一棵树木、一块大石都使他吃惊,恐怕是那个老人在那里等他。好容易看清楚了老人的确还没有来,他才安心地等着。等了不多时,老人也就来了。他看见张良先到,面上露出高兴的神气,说:“年轻人和老人约会,是应该这样的。”说罢,慢慢由袖子里摸出一卷东西,交给张良,说:“你读了这书,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过了十年,你可以出来做事了。十三年后,你在谷城山(在山东省东阿县)下看见一块黄石,那就是我。”说完,回头就走,黑暗里也不知道他上哪儿去了。

张良怔了一会,把书带回去,一看,原来是一本《太公兵法》,他知道太公就是姜子牙,曾经辅佐周文王、武王灭了商纣。那时还没有印刷的方法,书全是手抄在绢帛上的,很是难得,便把它全部熟读。据说十三年后,张良到了谷城山,果然看见有一块黄石,因此后人把这奇怪的老人称为黄石公。宋时苏东坡批评这件事说,这老人一定是秦时隐居的人,假托黄石,使人不去穷究他的根底。这是很有见识的话。唐代诗人李太白经过这座富有神话意味的圯桥,作了一篇古风,专咏这事,说: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且说秦始皇受了博浪沙一椎的惊吓,匆匆到芝罘和琅琊转了一周,并不曾见到神仙影子,心灰意懒,回到咸阳,把巡行的事情暂且搁下。偏有一班谄媚的人,知道始皇心事,便编造言语,奏说:“本年九月庚子日,华山地方有一个茅初成,青天白日骑了龙腾云上天,成仙去了。当时民间有一个歌谣,说:‘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按照这歌的意思,将来这位茅初成的子孙名盈的还要成仙。皇帝若要学仙,必须把腊月改名嘉平,才行。”始皇听了满心欢喜,果然传旨把腊月改名嘉平。一面在咸阳附近兰池地方,筑了一座兰池宫,把渭水引到兰池。池里筑了三座小山,名为方丈、蓬莱、瀛洲,用金银在山上建造宫室。池里模仿海中风景,件件齐全。单说有一头石刻鲸鱼,就长到二百丈,雕镂得和活的一般。他花了许多人民血汗,造成这幻想的仙岛,时常前往观览,聊以自慰。

有一天夜里,始皇忽然游兴大发,带了四名武士,乘夜步行去访兰池宫的仙山。刚刚走到兰池附近,忽然树丛里跳出几个大汉,一个个亮出尖刀,围住始皇就刺。这真是危险极了。幸亏四名卫士拼命救护,交手多时,才砍倒了一个。余下的见不是头,便都纷纷退去。始皇受了这场惊吓,才明白到处都有反对自己的人,连咸阳这样防卫紧密的地方也还不免遇刺。这比博浪椎更可怕了。便下令在关中(函谷关以内)大搜二十天,又累无数平民受到了骚扰。

不久,始皇又动了出巡的心,便向东北巡行,登碣(jié)石山(在今河北省东北海滨)远望。只见海水茫茫,极目无际,却看不见什么仙人。一班方士只恐始皇心灰,说尽许多花言巧语。始皇无可奈何,派了卢生等几个方士再去海外求仙。卢生领了一批财宝,过了一时,来见始皇,奏说已经去过,幸得战胜神风,达到一座仙山。山上琪花瑶草,金阙银楼,果然和所传的一般模样。始皇听了,心花怒放,忙问:“可曾见到仙人,得到仙药?”卢生愣了一愣,唯恐鬼话戳穿,连忙奏道:“虽然到了仙山,却没有见着仙人,只有一卷仙书,内中载着未来的吉凶祸福,刚读到一半,便化成清风而去,所以不能带回。”始皇听了,一团高兴化为乌有,只得问道:“书里讲些什么?”卢生道:“它说秦皇帝一统天下,将来兴旺无比。”始皇说:“以后呢?”卢生无话可说了,忽然计上心来,连忙答道:“将来的事情臣不敢说。”始皇道:“这是仙书所载,但说何妨?”卢生道:“书上说,将来亡秦的是胡。”说罢又赶快叩头说:“臣泄漏天机,罪该万死。”始皇听罢默然无语,便命卢生暂退。

这时候始皇心中,神仙要做,皇帝也要当。最好是长生不死永远做皇帝。既然胡是秦的敌人,必须把他打倒,才能保住万年宝座、铁桶江山。他本来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一向战无不胜,攻无不取。自从统一中国,好几年没有用兵,正在闲得难受,哪里禁得卢生一挑拨?立刻便派了将军蒙恬带领三十万兵马北伐胡人。

那时所说的胡人就是匈奴,原是北方一个强大的民族,一向过着游牧生活。首领称为“单于”。他们屡次想向南发展,几百年来,不断和汉族战争,时有进退。到了周末战国时代,靠近北方的赵、燕、齐各国都曾用了全力和匈奴搏战,在边地筑起坚固的长城,严密守卫,使匈奴无法南进。当秦统一中国时候,匈奴还是北方一个强盛的敌人。卢生算计中国已经统一,将来与秦为敌的,只有匈奴,所以造了这个谣言。

这时秦的徭役已经多到难以计算。像建造模仿六国的宫殿、建造兰池宫、铺设驰道之外,还继续建造许多宫苑,又在骊山(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县)建造始皇未来的坟墓,每一件工程都需要几十万人长期工作。现在又要抽取许多壮丁出征远地,自然更加深了人民的痛苦。

蒙恬是名将蒙骜(ào)的孙子,父亲蒙武曾经灭亡楚国,祖孙三代掌握兵权,立下不少战功。蒙恬足智多谋,兄弟蒙毅也忠直谨慎,官拜上卿之职,常在始皇左右。满朝公卿,就算他兄弟俩最得始皇的信任。这番蒙恬奉旨出兵,自有一番煊赫,不消细表。兵到河套地方,那匈奴头曼单于没有想到秦军声势这般浩大,连忙退走。好在他们住的是毡幕,容易搬移,走得慢的,被蒙恬追上大杀一阵,损失不少。头曼急急北退,满拟等秦兵去后,再行南下不晚。

蒙恬大获全胜,把河套以南地方(现在内蒙古西南部一带的地方)完全占领。捷报到了咸阳宫,始皇大喜,命将这块地方分为四十四个县,移民前往居住开发。同时派遣使者重赏蒙恬,叫他继续北伐。蒙恬督率全军渡过了黄河,追赶匈奴,乘着战胜的余威,收取了许多地方。为了恐怕匈奴前来攻击,便把从前燕、赵、齐等国所筑的长城整理一下,合并成了一个长城。由现在的甘肃省岷县的西边起,向北经过黄河,到贺兰山、阴山,向东到热河(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境内),又经过辽水、鸭绿江,直到朝鲜为止。差不多有万里之遥,所以后人称它为万里长城。这座长城后来又经过历代的增修改筑,成为保护我国河山的屏障,现在还矗立在北方。

当时还没有机器可以使用,兴修这样浩大的工程,每一块石头都是用人工搬运来的。蒙恬除了利用由内地迁移来的壮丁之外,还由始皇下诏征用几十万壮丁去建筑长城。这许多人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去到荒寒的地方工作。残暴的专制皇帝,既不给他们好好的东西吃,也不给他们温暖的衣服穿,有了病,也没有医药,死亡的自然很多。后来民间传说了一件孟姜女寻夫故事,就是替千千万万的人民诉说了被压迫的惨痛。这正是:

一丸泥溃千夫血,万里城堆百姓骸。


(1) 本书的括注均为作者注。因作者写作年代的原因,本书中括注的部分古今地名对照,与现今最新的行政区划会有出入。——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