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0章 战后处理
李亨依旧身着轻便的戎服,身侧依旧环绕着郭子仪、仆固怀恩、浑缄、郭曜、仆固玚等御营中军的将领,面前则是哗啦啦地跪了一片、畏畏缩缩到连大气也不敢喘的河西诸胡州部族头人。
因着地位身份有所不同,所处的位置自然也截然不同,比如说拔野古头人和密特头人,此刻就匍匐在最前端离皇帝最近的地方——即使实际上也隔着相当一段距离。
“说说吧。”李亨语气冰冷,“你们世受我大唐恩惠,依着我大唐土地为生,为何要协助逆贼?”
拔野古头人闻言,急忙出言想要证明自己的冤枉:
“陛下有所不知,昨日那逆贼发动进攻之时,曾嘱咐依附于他的那几千部族之人晚些率众跟上。
“正是我等约束其人,才使得他们没有成行。我等对大唐的忠心,简直是日月可鉴啊!”
同他并肩跪着的密特头人也适时附和道:“正是如此,个中缘由,还望陛下明鉴!”
李亨差点笑出声来,在场的这些胡虏有一个算一个,绝对没有一个是冤枉的。
他们说防范住了阿史那从礼的后手李亨信,可从面前两人的角度来说,这又难道不是他们保存实力,甚至趁机吞并小部族壮大自身的绝佳机会吗?
更何况阿史那从礼当初是带着手下偷了几千匹马逃出长安的,来到银川这边多日,五千同罗士卒人吃马嚼,难道都是凭空变出来的不成?
分明就是有野心没胆量,两头下注。
不过这种墙头草的后果很可能就是被割走一片,然后春风吹又生,不长记性地继续作死,毕竟根还是那个根。
而李亨现在要做的,就是割草的工作:
“你们是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行为,朕当然心知肚明,也无心浪费时间同你们掰扯。”
“各部族需出部族七成以上的青壮年随朕回转灵武,助朕平定安燕。”
拔野古头人和密特头人对视一眼,心里拔凉拔凉的,这一仗前后他们就知道,无论是哪边最后胜了,他们都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可到底在两边他们都还是有些作用,付出代价虽然可能伤筋动骨,却不至于出现关乎存亡的威胁。
现在唐人皇帝提出的要求可真是一刀砍在了他们的大动脉上,去了七成以上的青壮,部落里剩下的也多是些老弱病残、妇人孩童,除了维持生计之外,就算有其他想法也无法付诸实践了。
但他们更知道的是,要是胆敢拒绝,恐怕就不是七成青壮随之征战,还保留立功的可能性,而是赤裸裸的手起刀落、血流成河。
高居首位的唐人皇帝也根本不是在请求,而是在命令他们。
“草民……遵旨!”
“嗯。”
李亨面无表情,心下却是松了口气,这场亲征行至此处,所有的目标才算是真正达成了。
毕竟此番过后,他的主要心思都要放在江淮和两京上面,可没有多余精力来关注这些胡人,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决绝一些,不说永绝后患,至少在这几年里,让这些胡人即使有野心,也没有与之对应的能力。
“至于在战前就已经依附阿史那从礼的部族,青壮全数杀死,妇人孩童则由你们两个部族瓜分。”、
这是典型、烂大街的御下之术:打一个大棒又接一个甜枣。
“这件事,就交由你们两人去做,千万不要让朕失望。”
虽然是胡人,可想到自己轻飘飘一句话,就有几千人的性命即将被夺去,李亨还是感到身子飘在云端似的恍惚。
可他马上重新落地,在心底深吸了一口气,现实不是游戏,血条清空可以复活,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个时代就是这样。
拔野古头人和密特头人心下又是一凛,却真真生不起任何反抗的念头:“草民定不负陛下所望。”
“退下吧。”
跪了一地的胡人们这才战战兢兢地站起来,规规矩矩地退了好大一段距离,才各自四散开。
“日进带兵去盯着。”李亨对着浑缄说道,“莫要让他们偷奸耍滑。”
“是。”
待浑缄走后,李亨又对着郭子仪说:“此战子仪筹划得当,自是劳苦功高,只是如今国家艰难,金银珠宝也都当换成粮食,先供应诸军需求……”
郭子仪明白皇帝的意思,无非就是现在再封自己觉得太过,怕以后封无可封的尴尬局面出现,而那些金银都是皇帝自己可怜巴巴演了一出戏才“讹”来的,自己都舍不得动用一分,全数花在国政与军费上,又怎么可能赏赐给自己?
不过他也乐得如此,毕竟低调是他的代名词。
“臣能节度朔方,已是列祖列宗保佑,又怎敢再奢求更多?”
“话岂是这么说的?”李亨毫不犹豫地否决了这位老将军,“臣子有功,身为君王看在眼里又能岂能无视?待到收复两京、平定天下之时,朕又何惜一郡王?”
郭子仪眼神微动,这异姓王固然荣耀,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块实打实的烫手山芋。
这一点,单单从上一个被封为异姓王的正是如今称帝为皇的安禄山就足以看出。
不过现在争辩这些还为时尚早,届时皇帝真要以爵位封赏他,他怕是也不得不接着,否则会遭到更多人的嫉恨,甚至被某些人认为挡了他们的路。
况且,在这场与同罗的战役过后,郭子仪更加明确了自己心中的想法,认识到新君的与众不同。
“陛下。”经历过昨日之事,在李亨面前行事愈发小心的李静忠小声禀告道,“崔御史带着回纥叶护太子前来觐见,现在就在帐外候着。”
“让他们进来吧。”
两人联袂而进。
叶护早就向崔祐甫打听过汉人觐见皇帝的礼仪,虽然他身为一国之太子,不必有太多繁文缛节,但还是想让自己的一举一动显得更有风范一些,能多搏得些这殿上君臣的好感。
“千里迢迢,不辞辛劳举兵来援,太子这般作风,朕记在心中了。”
“外甥帮助舅舅,合当是应有之义。”
此时大唐和回纥还是互相约为兄弟之国的关系,所以叶护作为回纥太子称呼李亨为舅舅。
到了后来唐宣宗嫁女的时候,回纥顿莫贺可汗上书称“婿,半子也”,那时两国的关系就变成“翁婿”,称呼才当有所改变。
叶护压住心底的欢喜,继续说道:“况且舅舅英武至此,还没等到叶护抵至,就已率先平定了敌人。”
“实在没帮上什么忙。”
“危难之时可见心意,两人相交是如此,两国相交又如何不是?”
李亨轻笑道,
“于朕来说,太子亲自前来的这份心意,就已经弥足珍贵。”
“今日当设宴,为太子和贻孙接风洗尘才好。”
此言一出,叶护连连称谢,崔祐甫则是顿感疲惫尽消,此行不虚。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心情大好的李亨频频举杯,最后竟有些痴醉了。
而洪武一载的九月也悄咪咪地窜走,十月的尾巴已经在眼前晃动。
原来平定同罗的整个过程,竟然花费了一月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