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穿越了,那就混个娱乐圈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6章 词中之龙

紧接着,苏灿又建立第二个贴吧——宋词(吧主:苏灿。)注释: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同时也建立了贴吧的第一个帖子——岳飞代表作品。

大家立即就呼啦啦冲了进来,在看到苏灿开的岳飞贴中关于岳飞的介绍,大家都开始纷纷咒骂起来,觉得这个南宋朝廷简直乌七八糟的,这么厉害的一个将领竟然会被用‘莫须有’的罪名给戕害了,难怪偌大一个国家硬生生被人家给整得四分五裂,真的是罪有应得。

看到满江红这首词的时候,绝大部分人只觉得这词太有冲击力了,自己全身的汗毛一下子都竖了起来。

虽然这个世界的人都是第一次接受宋词的洗礼,可是即便他们不懂宋词,却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得到那种热血澎湃的冲击力。

这就是诗词的力量,那种字里行间爆发出来的那种张力,让人真的是热血上涌。

网友纷纷留言:牛逼,太有冲击力啦!

是啊,是啊,虽然不明所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却让我热血沸腾!

这宋词读起来丝滑爽口,比一些诗文都还有韵味。

这个宋朝别的都垃圾得很,可是这宋词真的是很强大。

还有别的词吗?赶紧再来点!

就是,就是,不是说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吗,就这么两首词够谁看啊!

一部分网友在岳飞贴中破口大骂,而有一部分网友为了躲清净,直接进了宋词吧的岳飞代表作帖子里纷纷留言求新作品。

显然,网友的喜好各不相同。

苏灿在岳飞代表作帖子下面回应:好,那就再给诸位网友们送上一个和岳飞一样文武双全的代表人物,这位的文气比岳飞可要强得多,他的词作其中有部分完全可以代表宋词的巅峰。

苏灿在回复完网友的请求之后,回到宋史319吧新开了一个帖子——辛弃疾

辛弃疾,这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人物,诞生于1140年5月28日,生命的旅程在1207年10月3日画上了句号。他起初字坦夫,后来觉得“幼安”更契合自己的心性与期许,便改为此字,待到中年之后,又以“稼轩”为号,似是在向世人传达一种归隐田园却又心系天下的复杂心境。他来自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SD省JN市历城区),那里的山川风土孕育了他豪迈的性情与不凡的才情,使他成为了南宋时期集官员、将领、文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杰出人物。

在词坛之上,辛弃疾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词中之龙”,他与苏轼共同构筑起豪放派词作的高峰,被人们并称为“苏辛”;又因与李清照同为济南人,且都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成就,故而并称“济南二安”,这一个个称号,皆是对他文学造诣的高度认可。

辛弃疾的早年经历便已显露出他的不凡。在北方的那片土地上,他与党怀英如同两颗璀璨的新星,齐名于当地,人们将他们二人合称为“辛党”,一时之间,声名远播。青年时期的他,正值热血沸腾、满怀壮志之时,恰逢耿京起义爆发,辛弃疾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渴望在这场反抗的浪潮中,为恢复中原、驱逐外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起义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叛徒张安国这样的败类,他的投敌行为险些让整个起义功亏一篑。然而,辛弃疾怎会容忍这样的恶行,带着满腔的愤恨与无畏的勇气,率领五十名精壮勇士赶赴百里路程,半夜突袭五万金军大营,一举将正在营帐内和金军将军饮酒的张安国擒获,并当机立断地将其斩杀,以叛徒的鲜血捍卫了起义的尊严。随后,辛弃疾又杀出金军大营,带着胜利的荣耀与对南宋朝廷的期许,毅然回归南宋。

回到南宋后,辛弃疾一心想要凭借自己的谋略与见识,助力朝廷收复失地,于是他精心撰写了《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在这些凝聚着他无数心血的篇章里,条分缕析地阐述了战守之策,从军事部署到战略规划,每一个建议都饱含着他对恢复中原的殷切希望。可叹的是,当时的南宋朝廷,主和派占据主导,那些怯懦短视的官员们,对辛弃疾的良策置若罔闻,使得这些充满智慧的建言就这样被束之高阁,实在令人惋惜不已。

此后,辛弃疾辗转多地任职,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出任守臣。在江西时,荆南茶商赖文政发起的起事闹得沸沸扬扬,局势一度十分紧张,辛弃疾临危受命,凭借着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军事智慧,迅速组织力量,制定应对策略,经过一番艰苦的斗争,最终成功平定了这场风波,让当地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而在湖南,面对当地时常出现的动荡局势,辛弃疾力排众议,决心创建一支能保一方平安的劲旅——“飞虎军”。为了打造这支军队,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招募士兵、筹备物资到训练军队,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飞虎军”终于组建完成,这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就如同守护湖湘地区的钢铁长城,有效地稳定了当地的局势,让百姓们对辛弃疾感恩戴德。

尽管辛弃疾为南宋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可他主战的立场与当政的主和派格格不入,双方之间的矛盾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那些主和派官员视辛弃疾为眼中钉、肉中刺,屡屡向朝廷弹劾他,使得他的仕途如同海上的扁舟,在风浪中起起落落,饱受坎坷。心灰意冷之下,辛弃疾最终选择了退隐山居,远离那令人失望的朝堂,在山林之间寻求内心的宁静。

开禧北伐前后,朝廷局势发生了变化,宰臣韩侂胄意图通过北伐来巩固自己的权势,于是想起了素有军事才能和主战思想的辛弃疾,便接连起用他,先是任命他知绍兴、镇江二府,随后又征召他入朝担任枢密都承旨等官职。然而,此时的辛弃疾早已看透了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和北伐背后的复杂动机,他对恢复中原之事虽仍心怀热望,但对眼前的局势却充满了无奈与失望,于是毅然推辞了这些任命,继续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份纯粹与执着。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八岁。他的离去,让无数人为之叹息,仿佛一颗璀璨的星辰就此陨落。好在朝廷在他去世后,追赠他为少师,并赐予谥号“忠敏”,算是对他一生功绩与高尚品格的一种肯定,也让后人在缅怀他时,能感受到些许慰藉。

辛弃疾的一生,犹如一首激昂又悲壮的乐章,始终以恢复中原为激昂的旋律主线,他以建立不朽功业自许,却无奈命运多舛,总是与理想背道而驰,壮志难酬的苦涩始终萦绕在心头。但即便如此,他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从未冷却,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与忧虑,如同燃烧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不灭。他将这满腔的激情与复杂的情感,全部倾注于词作之中,用文字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爱国之歌。

他的词作艺术风格多样,豪放风格犹如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尽显沉雄豪迈之气,让人读来豪情满怀;而细腻柔媚之处又恰似山间的清泉,潺潺流淌,于细微处触动人心,展现出别样的柔情韵味。其题材广泛,涵盖了从家国大事到个人情怀,从历史典故到眼前实景等诸多方面,并且他极为擅长化用典故入词,那些古老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巧妙地融入词句之中,或借古讽今,或借事抒情,淋漓尽致地抒发着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着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对当时执政者屈辱求和的懦弱行为进行谴责,还有不少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吟咏祖国的大好河山,让读者仿佛能透过文字领略到那山河的壮丽与秀美。

流传于世的《稼轩长短句》,便是他词作的精华汇聚,犹如一座文学宝库,供后人挖掘、欣赏;今人辑录的《辛稼轩诗文钞存》,也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他文学创作的全面认知,这些作品跨越时空,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