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品三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前言

宇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是大到远远超过我们的观察能力范围,不容易看得出来而已。要维持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共同的秩序。宇宙的秩序太巧妙了,远远超过了我们的认识能力,不容易说得清楚,我们勉强称之为“道”。

道是阴阳变化所遵循的秩序。阴代表看不见、摸不着的秩序,虽然无形无迹,却随时产生作用,被称为隐秩序;阳表示看得见、摸得着的秩序,由于有形有迹,经常吸引人们的眼光,所以被称为显秩序。

显秩序好比气球,明显地飘浮在空中,光彩而夺目。隐秩序有如空气,到处弥漫,却无声无息,引不起大家的注意,如非必要,很少得到重视,好像不存在一样。

气球里面所装的,也不过是空气。为什么同样是空气,气球里面的和大气中的,就显得不一样?空气是软的,没有什么弹性。但一装进气球里,便好像是硬的,而且具有了很大的弹性。气球的塑料皮膜,也是软的,为什么一装进软的空气,反而硬起来了呢?

历史所写的,就好像是气球的变化。至于更多的空气,反而很少触及。我们常说要宏观,但是我们的历史实在不够宏观。演义所描述的,通常把大气的若干情况也包含在内。历史和演义最大的不同,在于历史所记载的人物、时间和地点,应该相当正确。至于内容,却未必真实。演义中的人物、时间、地点都不一定正确,但是所呈现的历程和心情,都很符合实际情况。有人相信历史,有人则喜爱演义。不妨各取所需,互相尊重。我们把考据的工作,委托给专业的历史专家。我们不背诵,也不记忆演义的细节,却希望从中获得一些指引。也就是兼顾显秩序和隐秩序,体会出一些有益世道人心的道理。古人认为,读者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我们则更要付诸实践。依据这种“气球理论”,把三国看成四种势力。这样,三国就有了现代化的诠释,兼顾显、隐两种秩序的互动。

秦始皇统一六国,取得政治上的统一,好比把六个小气球合并成为一个超大的气球。这使中华民族视统一为常态,而将分裂看作是暂时的权变。《三国演义》写的便是当时的天下,由合而分,再由分而合的历程。从显秩序的观点来看,好像是魏、蜀、吴三大集团的纷争。若是兼顾隐秩序的立场,不难发现,还有一个无形无迹的水镜集团在默默地做出天下布局,促进三国分而复合,我们称它为“看不见的手”。

公元前221年,嬴政果如其姓,“赢”得当时有史以来中原版图上最大的政治胜利,建立了世界上最早也最大的帝国。却由于过度集权,秦很快被推翻。

一个气球,当充气完成后,理论上应该持久存在,实际上由于大气的作用,或内部的变化,经常在消气,甚至于疲软或毁灭。显秩序遭受隐秩序的影响,十分明显。那只手虽然看不见,却留下很多的形迹。

楚汉相争的结果是: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统一天下。他汲取了秦朝不分封的教训,论功行赏,分封王侯。这相当于一个超大型的气球里面,包含着好几个小气球,结果气球彼此互相碰撞,当然很不安宁。这给日后的刘氏政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汉高祖花了七年时间,才铲除异姓王侯,完成“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目标。好像把气球重新换气,变成纯度较高的氢气,飞起来更高更轻快。吕后当权后,一口气封了三个吕姓王侯,就像气球内又渗进了其他的气体,引起诸吕之乱。文景之治,传到汉元帝、汉成帝时,国戚们依仗权势,为非作歹。平帝时外戚王莽终于篡位,把气球的标志改掉,导致了西汉的灭亡。

公元25年,刘秀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恢复了统一的政权,史称东汉。东汉首开宦官封侯的先例,汉灵帝时宦官得势,巧取豪夺而无所顾忌。直到黄巾起义,才形成三国鼎立,把一个超大型的气球,分裂成了三个大气球。

魏、蜀、吴三国,无不希望永续经营,成为百年甚至万年老店。好比气球灌入气体之后,衷心盼望它不要消损或毁灭。但三国都最多维持不到一个甲子,便宣告破败。气球有成必有毁,国家能兴也能亡,所以三国有始便有终。这种自然现象,构成隐秩序,谁也无法避免。水镜集团,则是这一时代的无形推手。因为隐秩序本身无形无迹,表现的时候,通过合理的人才能显出力量。以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代表,成员包括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徐庶、石广元、孟公威、诸葛瑾、鲁肃、司马懿父子,以及诸葛诞、姜维等人,说起来十分奇妙。

有形的王国所企求的是大而强,无形推手所在意的则是长而治。魏、蜀、吴以英雄豪杰为主,要打天下。水镜集团却采取隆中所定的策略,分别向有规模或有潜力的集团推荐专业人才。以仁人志士的面貌出现,或者伪装成同道的样子,打入集团核心。将来不论哪一个集团胜利,水镜集团都永远掌握控股优势。天道悠悠,无始无终,才是这群以贤能为主的无形集团最为坚持的经营理念。打破有形的局限,随遇而安。

结局是谁都料想不到的,过程大家都必须设法加以掌握。诸葛亮再高明、再了不起,最后也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演义》所揭示的道理,尽在于此。一方面人定胜天,各路英雄都应该尽心尽力,克服困难和危险,杀出一条活路来。一方面则天定胜人,关羽死在吕蒙和陆逊手中,诸葛亮造就了司马懿的势力,刘禅笑死司马昭,晋帝统一天下,这一切岂是人力所能够决定的?

显秩序是人定胜天的依据,隐秩序则是天定胜人的契机。气球的皮膜材质、弹性、厚度、大小和充气的选择等,都是显秩序,人力可以控制。但是外界的压力、环境的变化,以及意想不到的碰撞或打击,却是十分难料,并非人力所能够完全掌握的。我们最好记取善变者必败于变的教训,力求避开用剑者死于剑、用谋者死于谋的宿命。同时还要注意“君子可欺以其方”的陷阱,走出一条长治久安的大道,早日摆脱分合的轮回厄运。

我们先提出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要读《三国演义》?怎样读《三国演义》才有用?《三国演义》可以分成哪四大阶段?依据显秩序和隐秩序兼顾并重的气球理论,本书提出合乎现代需求的合理诠释,兹分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为什么要读《三国演义》

《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三本书,各有特色,皆非读不可,不看可惜!其中《三国演义》,更应该趁着年轻多读几遍。相信对于世道人心和做人做事,大有助益。“演义”的意思,并不单纯是史实中加入传闻的故事,最好解释为表现义行,以深入人心。《三国演义》一开始便是“桃园三结义”,把一般人的帮会结拜,转化成为义气相结合的忠义行为。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位异姓兄弟,终其一生,都誓死以义相结合。《三国演义》对于人物的评核,也都以义为标准。宣扬忠孝节义,在当时属于显秩序。现代人喜欢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说什么“经济挂帅”,其实是一切向钱看,笑贫不笑娼,以致重财轻德,把赚钱的本领看得比品德修养更加重要。但是,忠孝节义在现代社会,仍然是影响甚大的隐秩序。在现代社会,读《三国演义》,至少可以获得三大好处:

1.更加深入了解人生的真相

三国的形成,历经剧烈的变化。各种文武人物,虽个个竭尽心力,结果却人人皆以不了了之收场,没有例外。勇猛异常的吕布配赤兔名马,加上方天画戟,可谓天下无敌,却为爱才如命的曹操所斩而不了了之。赤兔马辗转归于关羽,关羽更是英雄盖世,手执青龙偃月刀,谁人能敌?但最后还不是大意失荆州,难逃不了了之的厄运?如果只有显秩序而没有隐秩序,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又何以明白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头来还是只能尽人事以听天命,违反不得!

2.更能奋力提升人生的价值

既然人生的结局,不外乎不了了之,人生的价值,即在活着一天就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把握宝贵时光,尽心尽力地好好完成自己的任务。不能认为反正是不了了之,便随心所欲,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以各种理由为借口,说什么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那就是自暴自弃,一生很难有所作为!

不了了之有两种情况,一种叫作死不瞑目,如董卓、吕布、袁绍、周瑜、曹操,虽然名震天下,不可一世,却都是含恨而终,有愧亦有憾!另一种则是心安理得,如诸葛亮、刘备、赵云、黄忠、王允、陈宫、华雄、颜良、文丑、鲁肃、黄盖、吕蒙、关羽和张飞,死时也很不情愿,但也算得死得其所,无愧也无憾!如果不是显秩序和隐秩序兼顾并重,怎么确保心安理得呢?

3.更深一层体会“义”的可贵

同样不了了之,为什么有的人心安理得,有的人却死不瞑目?关键就在一个“义”字。顶着金字招牌的曹操,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以及空有秘方却苦于人力、资金都不足的刘备,如果看到三国归晋的结局,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感想?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公司被兼并,多年来的理想与努力落空?还是认为这一辈子再怎么说,也没有白活?有形的王国,总有败亡的一天,便是显秩序不一定能够满足隐秩序的需求,或者得不到隐秩序配合的结果。换句话说,不能够兼顾隐秩序,不可能完全合乎“义”的标准。尽管有人心中佩服曹操,却很不情愿明白说出来。刘备当然有可疑的地方,大家却宁愿相信他是仁人君子。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义”的可贵,就在于它能够提高人生的真实价值。

二、怎样读《三国演义》才有用

很多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举止言行,和没有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几乎一模一样,完全没有改变。可见这些人并没有抓住要领,没有得到收获。

怎样读《三国演义》才有用?我们提供以下三点建议,以供参考:

1.时间宝贵,要读出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

一般人只把《三国演义》当作故事来看,觉得十分热闹,而且紧张刺激。把自己的感情和情绪完全投入其中,随着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而起伏,却缺乏理性的思虑,不能体会其中的道理。这种看热闹而看不出门道的读法,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得不到真正的道理,实在可惜。

古人常说读书明理,意思是读书有没有用,完全看能不能读明白其中的道理。《三国演义》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而宝贵。我们务必用心思索,善加体会,才能够达到读书明理的目的。

2.经验宝贵,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实践

明白《三国演义》所揭示的道理,还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看看自己的体会是不是正确,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调整。知道却做不出来,等于不知道,一定要行之有效,才算是真正的知道。做得出来而不做,那就是知而不行,和不知并没有什么两样。一定要知行合一,即知即行,才能够养成习惯,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再是故事中的情节。类似《三国演义》的人物,代代都有;书中人物所遭遇的状况,随时都会发生。衣服换了,地点不同,情节有变化,道理却是一样的。

3.人品宝贵,要培养有情有义的道德情操

一个人有没有价值,一个家庭能不能兴旺,一个国家是不是强盛,整个人类会不会共存共荣,关键在一个“品”字。品格高尚,这个人就有价值。一家人品德良好,这个家庭必然兴旺。国民重视品德修养,国家自然强盛。人类全面提升品格,当然能够共存共荣。《三国演义》的重大启示,即在有情有义远比权贵名位更值得大家尊敬。我们读《三国演义》,如果不能提高自己的人品,促进家人的品德修养,就等于白读。“品”字有三个“口”,表示众人都这样说。不要自己夸口,要大家众口一致,认为我们的品德修养良好才算数。读《三国演义》的用处,要在这里体现出来。

一部《三国演义》,那么多人物,真正流传后世、分布的地区最广、受崇拜敬仰最多的人应该是关羽,大家都尊称其为“关公”。主要原因即在关羽一生所表现的忠义精神,令人十分感动。关羽死后,在儒、释、道三大信仰中,都获得非常尊贵的地位。儒家尊称其为“武圣”,和孔子这位“文圣”相当;道家尊称其为“关帝圣君”,位阶也很高;释家则称其为“伽蓝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一样,家喻户晓。民间更把他视为武财神爷,加以顶礼膜拜。

关公的忠义精神是现代人最为需要的。不忠不义的人很多,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忠、义、仁、孝、智是三国人物的五项道德,也是现代人应该拿来自我检讨的五大项目。如果谈《三国演义》,能够深切体会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在哪里,有哪些唯恐为天下人取笑的忌讳,用来鉴古知今,并且由自己做起,那么社会风气之端正就会很快了。

三、《三国演义》可以分成哪四大阶段

我们把《三国演义》分成四个阶段,分别为桃园三结义、诸葛亮出山、大意失荆州、三国归一统。现分别说明如下:

1.桃园三结义

要完成大事,凭个人单打独斗根本不可能。刘备虽贵为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如果不能获得有力人士的支持,恐怕穷其一生也难有作为。有力人士,最好是有钱的金主,以及有势的力主。张飞生财有道,堪称金主;关羽武艺高强,当然是力主。刘备素有大志,平日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如今遇见这两位难得的人才,自然不肯放过。他想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协力同心,必然可图大事。关、张两人欣然同意,在张飞庄后桃园中,焚香祭告天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从此,有了坚强的组织,具备了高度执行力。不过因为缺乏令人注目的成果展现,仍然吸引不了大家的眼光。战乱中三人救了董卓一命,由于没有身份,董卓对其也十分轻视。尽管他们屡次建功,也等了好久才奉派为小县令,倍受督邮的勒索。直到关羽温酒斩华雄,才获得曹操的嘉许。三英战吕布,让曹操对其更加器重,为刘备引见汉献帝,让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曹操煮酒论英雄,更是把刘备拉抬为当世少见的英雄。桃园三结义,加上曹操的赏识和提供的机会,使刘备集团的潜力,为水镜集团所重视,乃为其推介诸葛亮,充当其职业经理人,这才有了后来的蜀国。

2.诸葛亮出山

水镜集团由司马徽出面,先布局,再造势,使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前呼后拥地应聘上任。然后新官上任三把火,把自己人和外人全都摆平。

这个人才集团,先把诸葛瑾和鲁肃安排在东吴集团,以制衡曹操集团。现在看到刘备集团甚具潜力,而且缺乏军师,正陷于困境,于是决定布局,引出诸葛亮。

时间方面,选定刘备跃马檀溪,惊魂未定,看到南漳美景,充满好奇心的时刻,派出牧童跨坐牛背,口吹短笛,见面就说出刘备姓名。然后介绍师父司马徽,为刘备引见水镜先生。水镜先生趁机指出刘备至今落魄的真正原因在左右不得其人。刘备被击中要害,赶忙请问,奇才何在?司马徽只提卧龙、凤雏,不谈细节,给刘备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接着徐庶出场,表现得让刘备衷心折服。徐庶离职前力荐诸葛亮,全力为诸葛亮造势。三顾茅庐,把诸葛亮捧得天高,诸葛亮这才推出隆中对策,使刘备对三分天下确信不疑。诸葛亮出山后,几番出奇制胜,对内摆平所有同人,对外让曹操、孙权都刮目相看,奠定了顶级军师的坚定地位。水镜集团完全掌控了刘备集团的人心,实在是最佳的控股方式。诸葛亮完成隆中对策的使命,将蜀国推到了三国鼎立的地步。

3.大意失荆州

魏、蜀、吴三大集团,一大二小,若是坚持二小联合对抗一大,天下殊难统一。让魏国消灭二小,又不合天道人心。为了打破僵局,促进天下早日统一,唯有打破蜀国的联吴政策,再使魏国传入他人手中,才能三国归一。

要打破吴、蜀联盟,关键点在荆州。因为诸葛亮向东吴借荆州后,一直拖延不还,使孙权耿耿于怀。诸葛亮气死周瑜之后,水镜集团的鲁肃继任东吴大都督,原本以为吴、蜀可以相安无事,协力抗曹。不料孙权几次差遣诸葛瑾、鲁肃,向刘备索还荆州,好像不还不行。吕蒙接任都督后,即屯兵陆口,时刻留意荆州动态,准备随时夺回荆州。诸葛亮委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丝毫不敢怠慢。吕蒙于是和陆逊商议,自己托病请辞,荐由陆逊继任都督。陆逊年轻,关羽不把他放在眼里。陆逊又差人呈书备礼,用高帽子策略将关羽捧得高高的,让他完全失去戒心。吕蒙则率部众伪装客商,将关羽所设烽火台上的官兵缚倒,长驱直入取得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吕蒙又设计活擒了关羽父子。孙权劝降无效,将关羽父子推出斩了。张飞闻讯悲痛异常,神思昏乱,限部将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终为部将所杀。刘备这时已是汉中王,为了履行桃园三结义的誓言,不顾诸葛亮的反对,誓死攻打东吴,为两位弟弟报仇,因此病死白帝城。刘、关、张相继死亡,蜀国元气大伤,又和东吴结下深仇大恨,二小抗一大的盟约彻底毁灭。三国鼎立的局势,由取得荆州而建立,也由失去荆州而解体。

4.三国归一统

《三国演义》的结局,是晋王司马炎比照汉献帝禅位曹丕的故事,接受了曹奂的禅让,即位为晋武帝。那时候曹操、刘备、孙权都已经归天。刘备的儿子刘禅低头向魏国称臣,迁居洛阳,乐不思蜀了。东吴的孙皓,是孙权的长孙,在三国时代以最残忍、最暴虐而闻名。前后在位十几年,孙皓杀忠臣四十余人。晋武帝兴兵讨伐,孙皓大惊,把自己绑起来,率领文武百官向晋投降。

司马炎统一天下,在位二十五年。他能够迫使曹奂退位,实际上要感谢祖父司马懿的老谋深算,耐心等待。东汉十三位皇帝,除了光武帝刘秀和汉明帝刘庄是成年后担当大位之外,其他都是未成年就登基,甚至孩童时期就糊里糊涂地当了皇帝。汉桓帝、汉灵帝只活到三十几岁,已经算是长寿,另有几位连过10岁生日的机会都没有。所以皇权旁落,宦官、外戚当权,以致互相残杀,动荡不安。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加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狂语,当然不能够让曹氏统一天下。孙权生性多疑,杀人如麻,这样残暴的君王,也不能担当统一大任。因此,水镜集团才看上刘备集团,千方百计推出主要成员诸葛亮。司马徽心中有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后来刘备急于复仇,兵败猇亭。诸葛亮辅助幼主刘禅,虽然六出祁山,却遇到司马懿的阻挡,弄得精疲力竭。司马懿吸取各方的宝贵经验,加上能屈能伸,耐力极强,逐渐将魏国的军政、经济大权,都揽在手里。司马氏一统天下,似乎是相当勉强的事情,所以,晋武帝实现全国统一刚十年,便发生了贾后之乱和八王之乱,引起五胡乱华。可见不能以德统一的天下,维持的时间也不长久。

桃园三结义种下三国鼎立的因,诸葛亮出山促成三国互争统一天下的果。大意失荆州种下三国归一的因,司马炎篡位,结成三国归一统的果。